闽画的传统与影响

2022-05-25 15:36
名家名作 2022年4期
关键词:福建传统文化

郑 伟

一、闽画的形成

(一)福建的文化

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在《禹贡》中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在春秋以后又成为一个新的闽越国。由于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因此,福建不仅可以说是外商进入大陆的重要海上航运出海口,也是中国与西方乃至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对外贸易集散基地。此外,福建境内西部山地地区峰峦起伏,高山峻岭耸立,丘陵连绵,山谷、盆地密布,各盆地间又有河流穿插。其西部高山丘陵地区和中部丘陵山地面积大约占当今我国浙江全省西部山地总面积的80%以上,被称为“八山一水一田”。地势普遍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这种地势将福建地区与当时的中原地区分割开来,导致福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较少,形成具有浓厚本地特色的闽文化。

梁启超曾说:“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彼航海者,其所求固自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于一掷也。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虽同——种族而能忽成独立之国民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海上的生活可以激发人的进取之心,而深居内陆久了,就容易被故土的生活和物质束缚住,从而丧失了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福建的地域特征是三面环山,一面是海。由此就导致了福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临近海洋地域的海洋文明,另一方面就是靠近内陆的耕读传家式文明。闽人在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交织的场域中成长,具有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的性格,但又有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传统观念,呈现出闽地艺术根于传统又求变的艺术风格。

可以说,环境对艺术的创作、画派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是由于生存的环境影响艺术家的思维与创作,艺术家通常会不自觉地带入本土的语言特色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画面语言,导致个性与环境相互交融。二是由于身边的艺术家团体的思维逻辑和画面展现上,审美、语言都会相近。所以既守成又开放的文化类型对闽画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画派的形成

过去在学术上,闽浙之间联合形成的中山画派也被称为传统闽浙派,后逐渐将其分离开来形成了江浙派和其他闽派。而在福建文化历史上,闽地由于远离中原地区,所以长期以来文化都处于落后的状况。但是在经历千百年的锤炼后,到了宋代时期,朱熹这位被公认为孔子之后的最为耀眼的思想巨匠之一,在福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这片八闽大地的学术氛围迅速剧增,形成了福建本土文化的个性与特色。潘立勇就曾经指出,朱熹美学拥有系统性、伦理性和矛盾性,这种美学的构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有利于人们审美理想的形成。

实际上,历史上在这片闽地上,不仅只有朱熹在这片土地上汲取精神营养,历代以来,文化思想巨匠辈出,例如蔡襄、张瑞图、严复、林语堂等。除了文化思想的成就之外,福建的绘画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两宋的辉煌时期,二是明清的璀璨时期。

自东晋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汉人先后大批南下西迁,汉族传统书画艺术随之迁移入闽,经过唐、五代的不断开拓逐步发展,至两宋渐臻辉煌,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文人画家,宋代有名僧惠崇、蔡襄蔡京兄弟、陈容,元代有郑思肖等。其中,蔡襄在宋代的书法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宋四家”之一,被苏轼称为“本朝第一”。而惠崇的“惠崇小景”更是打破北宋画中一直所推崇的大山大水之象,将诗志寄托于平凡的意象之中。无论是江水、水鸟,都能让人们体会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意味,这种难以言说之感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巧妙的,让人们意识到并不是大张大合、大山大水这样的险峻恢弘才值得称赞,江水、水鸟等江南风景也能言志,也能蕴含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观念转换、回归自然景物的画法对后世的画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我们经常能够在作为“九僧”之一的惠崇的作品中体会到其作为遗民的苦闷与哀愁及山野景色中的孤寂。此外,郑思肖也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遗民画家,其《墨兰图》极具影响力。其中,郑思肖用墨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情感,题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这样的诗歌与绘画融为一体的方式,是中国文人画的独特形式。这幅《墨兰图》不仅抒发了郑思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经历的感叹,充分体现了国破家亡、居无定所的场景,蕴含了对宋的思念,也表达了其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儒家思想的思考。

至明清之际,书画名家人才辈出,具有多才并重、多元多样的艺术特点,在“清雅”中带有明显的“野逸”意味。一是当时钻研绘画技艺的人,如郑文林、曾鲸等人,曾鲸当时在肖像画上具有出色的技巧和相当的名气,他所画的《王时敏小像》就与当时的格式化画作不同,而是主要体现出人物的气质和性格。二是宫廷画家边景昭、李在等人,其中边景昭对宋院体画的学习十分精通,发展了马、夏的边角构图,其中的象征样式为明代的花鸟画发展起到了承接的作用。三是讲究逸趣的文人画家张瑞图、黄道周等人,张瑞图的书法作品多以方侧用笔,可以说同传统大不相同。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同其本人生平经历和性格有关,在为官生涯中屡次使用逃避的方法,以告老还乡来解决问题。张瑞图还很喜欢喝酒,许多作品都是在酒后写下。这样的人想要以书法来证明自己,便只有出此奇招。而在明清的文人画中,较为著名的还有出身布衣的“闽西三杰”上官周、华嵒、黄慎,这后起的三位革新派画家,画风极具地域色彩,迥异于当时统治画坛的“四王”正统画风,可谓开近代福建画史之先河,对八闽画坛影响十分深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流派,例如仙游画派李霞、李耕,诏安画派江志周、马兆麟等人。他们以江浙闽地的众多人文历史山水、风物以及文化风情为主要表现题材,为我们讲述了对一个理想中的民族和伟大家园的一种极致追求和憧憬,为我们呈现的是当代文人大家、风骚墨客淡然为人心态自若、自然为人本性质朴求真的最高思想精神境界。1928年,徐悲鸿还曾多次发表长篇文章赞扬李耕,他曾说:“以奇怪、拙胜者,首推李耕君,挥毫恣肆,可追踪瘿瓢……”福建虽然发展较为迟缓,可是并不能忽视它在历史中的推进作用,其浓厚的地域色彩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三)多元化

由此可见,福建画坛既有固守传统技法的保守性的一面,又有大胆汲取外来技法的开放性的一面。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导致福州、厦门等地成了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个事件对于当地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福建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贯通,本身福建就处于陆地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相互交融之中,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更加推动了福建独特思想的形成。

在书画上,一方面是遥接北宋的郭熙、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的画风,另一方面,闽画至明清时期向文人画的学习与吸纳,讲求一种自由潇洒,彼此兼容又相互切磋,从而显示出多元化的特点,并以总体上多姿多彩的面貌继续发展。在思想上,一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精神,二是出现了第一所近代高等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在生活上,一是迄今为止保留的妈祖文化和中元节文化,使当地盛行祠堂和族谱,二是当地人民具有外出冒险故乡的精神品质。至今,闽南人仍口口传唱“爱拼才会赢”,这样的现象反映了闽南人热衷冒险的行为。

这样多元化的风格、兼容开放的文化,不仅对后世的闽画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也对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传播

(一)日本

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中日之间长久以来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从历史上来看,日本对中国画的研究始于公元7世纪。这时候的绘画方式主要是以唐代绘画来展开,尤其在宗教艺术方面。然后是南宋水墨画对日本画的影响。当时南宋带有禅意的水墨画也迎合了日本社会上层的审美趣味。萧琼瑞认为日本的“南画”水墨画声称继承传统的米芾、黄公望和其他中国宋元大师,但最近的研究发现,事实上它主要受福建许多僧人和画家的影响。雪舟等室町时代的青年艺术家真正吸收了宋元时期的中国水墨画传统,成功地将日本的民族情感和个性融入其中。1467年,雪舟到中国旅游两年学习中国水墨画,而他请教的对象是福建画家李在。雪舟于明成化三年随使团至北京,曾向李在求艺问道。于是,后来人们发现,雪舟的大笔斧劈的山岩质感与画中的人物造型,都是“浙派”画中常见的特质。其中,《破墨山水图》不仅可充分窥知他对古代破墨绘画技法的深入学习与熟练运用,也是一种充分延续古代禅宗绘画传统风格的艺术表现。而其弟子之一雪村周继的禅画作风较之雪舟更为粗犷草率,也更富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活泼的艺术生气。其晚年禅画作品《风雨山水图》,也不禁让许多人联想起18世纪福建中国画家谢琯樵的晚年作品,这之间不只是构图的略微雷同,也暗示着彼此间一定的文化关联。雪舟和雪村的水墨风格也影响了后来的 “狩野派” 的形成。不过,日本传统水墨画和福建传统水墨绘画更进一步的相互接触,且在我国首次正式确立“南画”的传统水墨绘画观念与亲笔绘画风格名称,是在17世纪以后的日本江户时代。1654年,福建人隐元隆琦禅师受邀前往日本长崎,当时他作为僧人随团前往的主要携带物件,就已包括了张瑞图、黄道周、曾鲸等福建水墨艺术画家的亲笔绘画作品。1661年,天皇给予赞助在京都郊外空地建立万福寺。印元开山禅师后来成为这座寺庙的禅师。他当年随身携带的许多作品也被收藏在这座大型寺庙里。

(二)东南亚

闽画还对东南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有一些人跟随郑和下西洋去往东南亚,还有一些人因不满清政府的统治政策而流亡东南亚。在鸦片战争后,闽南去往东南亚的人数不断地增长,促进了闽南地区与东南亚地区文化的交融。

从历史上看,福建华侨十分注重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由于海上贸易来往密切、人数庞大,为了便于管理,甚至在马来西亚等地建立了同乡社团、华人宗祠、宫苑寺庙,兴办了各式各样的报纸,如华文报刊。报刊的创办,使闽南的方言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有一些马来语中的词汇甚至直接源于闽南语。而各地的华人宗祠、宫院寺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书画艺术永久流传,对当地的居民和迁徙的闽南人民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闽南的民间工艺和特色工艺样式也都流传至东南亚地区。很多闽南人看准商机后,为了获得更多劳作的机会远赴东南亚工作,而这些闽南人的家属则会在其身上缝制一些图案以祈福保佑,这种民间图案就这样逐渐流传于东南亚人群中。在当地经商的漳泉商人还会用自己从闽南带来的玛瑙、陶瓷和各式手工制品,与当地人民换取食材。一些陶瓷和手工制品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后来,更多闽南地区的民间艺术陆续传入,与本地的艺术融合,渐渐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

三、结语

总而言之,闽画是本民族生活习惯、文化思维、生活方式的结晶,具有独特性、民族性、兼容性、开放性,是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体系进行深度文化整合、加以传承创新发展的一种重要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文人画追求的是对自身内在的探索和蜕变,是对生命的反省,对人生的反思。而闽画的发展过程就充满了变化与坚守,无论是“八山一水一田”的地势,还是海洋贸易的交流,都给予了闽画生长的土壤,它在时代的发展中形成了创新又不失传统的特点。可以说,闽画具有各种各样的绘画形式、流派和风格,而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景象,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子民永续传统。

猜你喜欢
福建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那个梦
福建艺术战“疫”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对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数题的反思与别解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