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与体验探析

2022-05-25 15:36侯心川
名家名作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学美的

侯心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新时代,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美的本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对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和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共建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根本问题。追求美是人的本性。何为美?美的源头何在?

美是自然的。大自然的万物按其自身规律生长繁衍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桃红柳绿、蜂蝶飞舞,自然的美是客观的,在我们身边时时存在、处处存在。美有大美、小美,雄壮的美和纤细的美,粗犷的美和妩媚的美,阳刚的美和阴柔的美,有温暖人心的美,也有凄苦悲壮的美。有的美是永恒的,有的美是瞬间的,有的美只存在于过程之中,有的美则呈现为最终结果。

美具有社会性。无数的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文字美、音乐美、舞蹈美、绘画美、雕塑美、建筑美等,都是人类聪明才智和劳动的结晶。农田里有美,工厂内有美,兵营中有美,校园内有美,人类把美写在了广袤的大地上。人类就是为美而生活着的。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美的历史,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美是客观存在的,于每个人则是一种主观感受。五官感觉到了外在的美,触发到了内心的感受,带来了身心的幸福、愉悦、快乐、满足,它就称之为美。美是人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佳心理感受的极致,也可以说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评价生活是否幸福、愉悦、快乐、满足的最高标准。人们把世上最使人高兴、幸福、快乐、满足的事物与事情,都加上“美”字来概括,如美丽、美好、美满、秀美、俊美等,反过来讲,因为美,就给了人以幸福、愉悦、快乐、满足的感觉。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为美,人心就平静;因为美,生活就和谐;因为美,家庭就和睦;因为美,社会就安宁;因为美,国家就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繁荣昌盛。

二、美的发现与体验

(一)感悟体验美

美就在人们身边,但是,对不少人而言,并没有认识和感受到美,没有发现美,或是发现不了美。美是需要发现和体验的。美是抽象的,更是具体的。根据一般的认知,可以把“美”概括成美景、美文、美乐、美画、美事、美味、美服等类别。

美景,美不胜收。可以概括为星辰之美、大海之美、山川之美、河流之美、花草树木之美等,不一而足。星空的美最震撼。宇宙浩瀚无垠,深邃莫测,繁星点点,犹如缀在天幕之上。当农历十五,皓月当空,银光一泻千里,人们又因之触景生情,大发感慨,进而诗兴大发。因此,就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绝美诗句。大海蔚蓝辽远,汹涌澎湃,磅礴的声音,温柔的海风,常常让人陶醉于这壮阔之美而流连忘返。高山巍峨雄壮,险峻峭拔,绵延不绝;河流波涛汹涌,蜿蜒曲折,奔腾跳跃;花草树木或挺拔傲立,或婀娜多姿,或万紫千红,或苍翠欲滴,无不折射出大自然的美,无不使人心驰神往。

美文,浩如烟海。古往今来,前人给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华美文章,多少人都是咀嚼着这美丽的文字成长起来的。冬天,围着小火炉,捧着一本或小说或散文或诗集静心阅读的时候,那是一种美的享受。年少时读王勃的《滕王阁序》就觉得美得不得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每一段,每一句,意境与辞藻都非常华美,读起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顺畅通达,越读越有滋味,只觉得唇齿留香,醉美于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千古传颂的美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种雄浑壮阔的景象,美得摄人心魄。随后的描述把人们一步一步地带入了“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淫雨霏霏的美中,带入了“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春和景明的美中,进而使人浮想联翩,触景生情,引发了深刻的人生感慨。唐诗宋词之美更无与伦比。李白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给人以势不可当、波澜壮阔之美。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描绘了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晴空万里、白鹭自由飞翔的美景。近现代,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最能体现美感,他的《沁园春·雪》,一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美,随后的诗句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热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伟大的豪迈之美。

美乐,余音不绝。音乐的美更不用说,每个人都是伴随着各种美妙悦耳的声音成长起来的。无论是穷乡僻壤还是繁华闹市,无论是小村戏台还是豪华剧场,音乐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身边、心头。从民间俚曲、信天游,到各色剧种;从二胡、笛子独奏到宏大的交响乐,人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寄托自己情感的、抒发自己性情的音乐符号。音乐之美在于其声音美,或甜美或豪放,余音不绝,绕梁三日,总能让人们的耳朵得到美的享受。音乐之美还美在节奏,或激越或舒缓,或高亢或委婉,总能让听者情绪得到宣泄与抚慰,心灵受到震撼与激励。美还在于音乐背后的内容,其中的人物故事牵动着听者的心,因而唤起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审美感受。

美画,妙笔生花。大自然的万紫千红、色彩缤纷之美景,常常让人们沉醉其中,乐不思归。当把这种美景搬到纸上时,就呈现为一种静态的艺术美,而且这是一种包含了画者自身情感体验、思想认识在内的艺术展现,是集合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综合之美。当我们伫立在一幅名画前,也许带给你的感觉是厚重雄浑,或是明快清爽;是深邃辽远,或是飘逸自在,总能给你带来强烈的震动和美感。

美事,心花怒放。我国传统文化中概括人生有四大美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人一生都希望心想事成,喜事不断,好事成真。事业称心如意,婚姻幸福美满,儿女孝老爱亲,父母身体健康。大事小事身边事,事事都牵系着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人都在为每一个成功,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憧憬着、奋斗着。

美味美服,最本真的美。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吃饭穿衣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但人类不单单追求吃饱穿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注重吃得好,吃得环保、绿色、健康;穿得美,穿得好看、舒适、个性,从而创造出了美食文化,开发出了各种各样数不清的美食品种,设计出了各种时尚新潮的服饰服装。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美味美服,在今天并不只是山珍海味、绫罗绸缎,粗茶淡饭也是美味,朴素的衣衫也是美服。人们用在追求美味美服上的精力和时间之多,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仅是美酒就醉倒了多少英雄好汉,关于赞美酒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对美味美服的追求,更说明美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追求。

(二)美需要发现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发现美,要有一颗爱心。发现需要去关注,关注需要喜爱、热爱。冷漠的人是发现不了美的。有人天性纯洁活泼、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在他们的眼里,天是蔚蓝的,云是洁白的,山是巍峨的,大海是壮阔的,河流是欢畅的,树是婆娑的,花是妩媚的。总之,身边的一切都是美的,美给他们带来愉悦、健康,带来希望和信心。有的人豪迈豁达,热爱自然,一有机会就放飞自我,与亲朋好友天南海北旅游,饱览祖国名山大川,尽情欣赏自然美景。也有的人或许是因为自我封闭,或许是心灵受到伤害,或许是受诸多俗事烦事缠身,红尘滚滚,行色匆匆,为名利所困,心灵冷漠了,精神麻木了,思想变俗了,眼睛迷顿了,视美而不见,遇美而不喜,不仅辜负了这身边美景,也枉费了这大好人生。

发现美,要有一颗善心。美的本质是善与真。当心里充满邪恶的时候,美就不存在了。善待万物,万物就是美的;善待同胞,身边都是美的;善待生命,一切都是美的。善是温暖的,是包容的,善的品质就是美,善存于人心中,美就存于人眼中。善与美如影随形,而邪恶却在践踏美丽,让美远离。有的人心灵扭曲,是非不分,以丑为美;有的人心存邪恶,利令智昏,走上犯罪道路,令人扼腕。美有外在的美,即人能看得到、听得到的美,还有内在的美,即需要我们用善心去发现、感受、赞赏的美。有时候,外表也许没有让我们直接感受到美,但背后的故事却是美的。遇到歹徒行凶时,勇敢出手肯定是美的;有人落水时,奋不顾身施救,肯定是美的;有人遇到困难身无分文时,慷慨解囊,伸出援手,肯定是美的。也许你自身并非帅哥美女,或许你自己还身有残疾,但这种行为是高尚的,高尚的东西都是美的。行为美的背后是心灵美,有一颗善良的心、高尚的心,不仅会让人发现美,而且能创造美、成就美。美有大美,家国情怀之美。当外侮入侵,毅然挺身而出,为了保家卫国不惧牺牲,即为大美。宋朝岳飞奋勇抗金,即为大美。志愿军出国入朝,浴血奋战,抗击美国侵略者,保家卫国即为大美。钱学森不为美国威逼利诱,毅然回国贡献自己的才华,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为大美。美也有小美,自律、感恩、诚信、助人可视为小美。无论大美还是小美,背后折射出的都是人的善良与崇高。

发现美,要有一颗真心。真,是自然的本质。大自然万物依据自然规律生长繁衍,不因人的喜好而改变。大自然的美都是真实的,正因为其真实才美。真实的美最长久、踏实,最能打动人心。人们常常会脱口而出:“真美!”这是发自内心的赞叹,表明这种美已达到极致,足以打动人心。还有人会说:“真的美!”这是对美的最高肯定。美不是虚假的,而是真实的。由此得出,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只有真实的美才是最打动人心的美。当然也有虚幻的美,虽然会让人感觉五光十色、美轮美奂,但都是昙花一现。假、丑、恶是真美、善美的反面,虚假的东西往往都是丑陋的,可能还是邪恶的,是令人讨厌、遭人唾弃的。真,于人而言就是要真诚。真诚的人最有力量,相处最能长久。真诚的情感最深也最美。人间许多的故事传说之所以让人感到美丽,就是因为真诚。真的终极表述应该是真理。人们将社会、自然中至高无上的规律称为真理。真理最美,真理的光芒照耀着宇宙,只要有一颗真心,就能做到真诚,就能发现事物的真相,就能不断地追求真理并把握真理,也就能发现美并真正享受到美。

三、美学与审美观的培养

人的审美能力、境界与文化认知素养相联系。由于人的文化水平、理解认知能力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不同,对美的感受、体验也不尽相同。比如,同是登庐山,因每个人的素养与理解不同而发出的感慨不同,获得美感的程度也不同。每个人面对庐山的壮美景色都会由衷发出赞叹,有的人也许只能讲出“真美”“壮观”的词语,而大诗人就大不相同。唐代李白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惊人魂魄,体现了李白非凡的想象力。同处唐代的张九龄写庐山瀑布:“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又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手法,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庐山的美在不同的人眼中却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人的审美能力、境界受生活阅历、境遇、情绪的影响。审美中情感的作用非常明显,对事物的热爱与仇恨、喜欢与厌恶、肯定与否定,往往是伴随着对客体的感知而展开的。美的事物可以激发热烈的情感,而不一样的情感也会影响对事物的美的判断,它们相互影响,关系复杂而微妙。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感慨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内心惆怅怨恨,看到花而潸然泪下,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而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将诗人两次落第,四十六岁高中进士后得意扬扬,策马奔驰于长安大道上,一日看尽全城烂漫鲜花的喜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孟郊对花的感受与杜甫完全不同。

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是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美的事物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的形象,而且还有内在本质和深刻的意蕴。所以,发现、体验、欣赏美,甚至创造美,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境界、认知水平和能力素养,这种境界和能力越高,对事物美的内涵挖掘越深,获得的美感越具体、越深刻。而这种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境界是需要引导培养的。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发现规律,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专门学科。中华民族是一个知美尚美的民族,古代先贤历来推崇美学美育。中华美学不仅是一门研究美的科学,更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经过近五千年的涵濡博大精深,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等为一体。仅艺术美就涉及文学美、雕塑美、绘画美、音乐美、舞蹈美、戏剧美、书法美、影视美、建筑美等方面。新时代,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尤其是中华美学精神,对把握美的内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人们的爱美懂美素养,追求和塑造真、善、美,辨识和抵制假、恶、丑,达到心灵美和行为美的和谐统一, 共建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美学美的
盘中的意式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打破平衡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美的校 美的人
纯白美学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