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儿童交往行为的户外游乐设施设计研究

2022-05-26 13:57李冉徐江华
艺术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年龄儿童

李冉 徐江华

摘要:随着我国“三胎”政策的开放,儿童将备受关注。面对此,儿童成长必备的游乐设施却有很大的缺口。文章基于目前国内户外儿童游乐设施的不足,结合各年龄段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心理、生理的特点,设计出更符合不同年龄儿童成长所需,进而促进不同年龄儿童交往的户外游乐设施,使儿童可以体验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游乐设施,从而提高儿童的自主交往能力,更好地推动儿童快乐成长。

关键词:儿童;年龄;交往行为;户外游乐设施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3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玩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小培养儿童集体玩耍、集体交往的意识,可以提升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进而很好地锻炼协调能力、平衡能力,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但现在的儿童比起尽情玩耍更多的是通过媒体或手机消磨时光,特别是目前阶段,只能居家或是佩戴口罩出行,处于高度紧张的隔离状态,严重阻碍了儿童的身心发育。

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应该健全户外游乐设施 ,并营造室外各种游戏空间。目前,很多户外游乐场虽有改善,但仍忽略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不同需求和儿童之间的交往互动行为。这种状态的持续不仅会阻碍儿童自身的发展,更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1]。文章分析各年龄段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心理、生理的需求,并结合儿童日常的交往行为习惯,探索更加有利于当代儿童协调发展的游乐设施。

1 儿童游乐设施现状

1.1 儿童游乐设施的种类

1.1.1 坐骑类

这类设施一般中心底部与地面固定,有三种样式。一为两人式的跷跷板样式;二为一人座的前后摇摆式;三为以中心点为固定轴的转椅式。

1.1.2 秋千类

这类设施同样也是固定于地面,儿童坐在上面,双手握住两侧绳索或铁链,身体重心垂直于地面,利用身体或借助他人力量来回摆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身体灵活性和柔韧性。

1.1.3 攀爬类

这类设施的种类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常用材料为绳索、木材、钢材等。有钢铁结构的扭曲式攀爬架、钢架式的方形攀爬架、体块式的攀爬坡面、绳索式的连接攀爬架。有助于锻炼儿童的胆识和肩部力量。

1.1.4 滑梯类

这类设施是利用重力的作用,借助倾斜的坡面从高处滑落于地面。如今的滑梯有多种类型,直線形、曲线形、螺旋形、圆筒形等,可以提高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

1.1.5 平衡类

这类设施多以锻炼儿童的平衡感为目的,常以多种形式呈现,如独木桥、圆木台、平衡木等。

1.1.6 主题类

这类设施是根据童话故事、科普文化等内容规划和设计场所,通过标志性的人物或者记忆点设计,打造出沉浸式的游乐设施体验,营造出独特的环境。如迪士尼、方特等游乐场所。

1.1.7 综合类

这类设施就是根据游乐场所周围的环境和游乐活动的多样性,将不同类别的设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大型游戏设备。在满足多样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利用率。

1.2 儿童游乐设施研究现状

1.2.1 适用性弱

户外公共游乐设施应该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需要,但当前的设施多以滑梯为主,活动区域未能合理安排、合理利用。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适应游戏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游乐设施往往有着年龄模糊性和功能趋同化的问题[2]。

1.2.2 互动性弱

户外游乐空间与家庭游戏空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多人共同使用。但目前户外游乐设施很容易忽略儿童之间的互动性。设计师应该学会自主观察,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设计出更具益智性、互动性、审美性的游乐设施。

1.2.3 安全隐患

户外游乐设施的安全隐患主要在于部件的老化、户外材料选择不合理、缺少避雨暴晒的应急措施;儿童玩耍时发生碰撞带来的安全问题;周围环境等外在原因带来的安全隐患。

1.2.4 规范不成熟

学龄前阶段的交往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户外公共空间可以根据人群数量、需求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划分,朝着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3]。

2 儿童交往行为分析

2.1 儿童交往行为的相关理念

儿童的交往行为是与外在世界产生联系的一种行为,运用自己的方式向外界传递情感、思想,并相互促进。儿童的交往行为是为了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产生的,儿童通过交往行为从外界获取多彩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加强自我的锻炼[4]。

2.2 儿童成长阶段的交往行为

第一,低龄阶段的儿童体能基础较差,主要有爬行、站立等行为,交往对象多为父母,交往行为较为单一,会通过触摸各种物体来认知世界,往往活动的物体、可发声的物体、颜色艳丽的物体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常伴有重复交往的行为。在设计时,可以针对此类儿童可接受的事物进行设计,比如沙坑、书写墙等。考虑到低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还不健全,所以周围可以放置公共座椅等设施,使成年人休息的同时可以照看儿童。

第二,中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够独立平稳行走,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模仿成人行为活动学习。在心理上初步形成了集体意识,户外玩耍的时间变长。此阶段的儿童主要训练力量和练习平衡感,如跷跷板,低难度的滑梯、秋千等。

第三,高龄阶段的儿童可以长时间在户外进行体能活动,逐步有了主导意识,有很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会组织、安排团队开展游乐活动,同时竞争意识也逐步增强,也会出现团队伙伴拌嘴行为 。此阶段的儿童更加适合智力动脑的游戏。可以相应增加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器材、轮滑等,需要提供一些大的空间供他们娱乐。

2.3 儿童交往行为的过程

儿童的交往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众交往行为,是由心理和周围环境产生的;另一类是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不同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个人交往行为。儿童的行为习惯可分为四个阶段:观看-参与-退避-隐蔽[5]。

第一,观看。前期儿童不会很快融入整个集体,喜欢在某个角落暗暗观察,这个阶段儿童需要一个没有围合界面的区域,可以设计一些观看点,确保儿童可以看到其他儿童的游戏行为,但又不会被发现。设计时要考虑空间的视野范围,不应过偏,保证空间的通透性。

第二,交往。这是交往行为的第二阶段,也是儿童走出去的第一步。在这个设计空间内,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设定难度,设计出有趣的游乐设施,提高对儿童的吸引力。这个空间更多需要的是儿童之间的交往空间,创造更多积极主动的交往空间。

第三,隐蔽、退避。这个空间的区域不用很大,主要用于儿童独处、观察和反省等。这个区域需要具有隐蔽属性,使儿童不易被其他儿童发现但又可以看到外面的环境,由此得出必须是一个私密的围合空间。

第四,过渡。这个空间是介于交往与隐蔽之间的过渡地带。当儿童不想参与活动或者想要退出活动时,可选择待在这个空间。此区域需要一些装饰,使儿童可以很从容地进入而不被发现。

根据以上不同的交往行为,设计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游乐设施的趣味性和安全性。

3 游乐设施的设计案例

3.1 游乐设施流程图

主题比较明确的综合型游乐设施可以很快吸引儿童,会伴随着相应的童话故事建设而成。文章引用的设计案例设计时加入了主题人物,选用了“朵拉探险”这个动画片。内部的游乐项目有模仿陆地、沙滩、丛林、海洋的游乐设施,用于展现探险的主题。

图1是游玩流程图。设计的主题思想来源于“地图探险”,所以会经历不同的地域。进入区域内,首先是海洋探险,以轮船形状的游乐设施为主体。其次是沙滩区域,会有低矮的山坡。再次是森林区域的蘑菇屋群和主题乐园,是一个综合性的游乐设施。最后来到攀岩区。分为五个区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游乐设施。

3.2 以年龄为导向的区域划分

低龄儿童的主要需求是半封闭的空间,即需要玩耍的隐蔽空间,又需要家长的陪同看护。在设计上可以适当加入适合亲子互动的设施,一些触摸功能的设计,比如沙坑、趣味休闲场所等。中龄儿童可以相应增加一些力量、平衡感的练习设施,如低难度的滑梯、跷跷板等。高齡儿童身体各项都发育比较完善,可以做一些难度较高的力量训练,比如低难度的攀岩、低强度的器械运动等。

图2是以年龄为导向的区域分布图,在划分区域位置时,由于低龄儿童和中龄儿童的一些游乐设施的难易程度极易混淆,安全性降低。所以设计时需要将难度系数较高的游乐设施放在中间位置,起到阻隔的作用。同时还可使同龄孩子之间可以很好地互动,中龄儿童和高龄儿童之间存在互动、模仿行为,低龄孩子和家长有个陪同的区域。如图2所示,将适合高龄儿童玩耍的区域安排在低龄儿童和中龄儿童之间,既满足低龄儿童模仿的行为需求,又可以将三者之间的玩耍区域分开。三个部分之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重叠。

3.3 以交往行为为导向的区域划分

在空间设计中,考虑到儿童交往的科学布局,游乐空间必须涵盖三种必备的空间:观看空间、交往空间、隐蔽空间。三者之间不是相对独立的空间,需要一些过渡地带,以确保游戏的连续性,从而保障儿童交往行为发生的完整性。

图3是以交往行为为导向的区域分布图,在整体的构思上,考虑到儿童交往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地图探险”为主题,从自然中提取海洋和森林两个板块展开构思,借助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色彩构建探险故事,并设计相应的游乐设施。

在观看空间的布局中,为了儿童可以很好地观看,安置了摇摇马。作为学龄前儿童最喜欢的项目之一,既具备观看视角,又不易被其他人发现。在观看空间和交往空间的过渡地带设有小蹦床,作为二者的过渡地带,可以很好地连接两个空间,起到自主引导的作用。

在交往空间中,以组合滑梯的设计为主,设计了不同难度的滑梯,满足不同年龄层儿童的需要。同时内部设有爬网连接上下两层,当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小吵闹,可以作为很好的隐蔽空间,一方面丰富了游戏方式,另一方面又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

隐蔽空间的游乐设施包含的项目有微地形、爬洞、攀岩等。这个空间的交往方式既有群体交往,又有个体交往,是一个比较围合的空间,其中爬洞可以作为个体的交往空间用于隐蔽自己。在这个空间内,儿童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行为活动,其他儿童看不到自己。微地形中的攀岩石和攀岩绳为儿童提供个人的游戏场所。

4 结语

从儿童交往行为的视角出发,按照不同年龄、交往的流程分析儿童的交往行为,探索出全新的设计方案,融入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中,使儿童可以更好地在游玩过程中融入集体,可以促进儿童愉快、幸福地成长,增强儿童社会交往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黄薇,宋洁琼,吴剑锋.促进儿童社会交往的游乐设施创新设计实践[J].包装工程,2014,35(12):37-40.

[2] 杨秋月.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幼儿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3] 田芬芳.文化性和艺术性的校园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9.

[4] 江帆鸿.小区儿童游乐设施在人机工程学中的应用[J].设计,2017(3):126-127.

[5] 董雪.社区生态型儿童游戏空间研究[J].设计,2014(4):65-66.

作者简介:李冉(1996—),女,山东枣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智能产品可持续设计、儿童游乐设施设计。

徐江华(1977—),男,湖北荆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产品可持续设计、航空装备设计、大飞机客舱舒适性设计。

猜你喜欢
年龄儿童
忘记年龄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我们都在年龄里生死
算年龄
留守儿童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