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丕诗文中的功业观

2022-05-26 10:21陆湘妍
文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曹丕

陆湘妍

内容摘要:就曹丕诗文作品考察,其功业观个人色彩浓厚,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在生命脆弱的时代背景下,受父亲曹操的影响,曹丕心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追求政治、军事、文学上的功业。这份追求出自于对物质享受与精神不朽的渴望。为达物质目的,他寻求显赫的身份地位,并取得了成功;为实现精神目的,他提出了“立德扬名”与“著篇籍”的两种实现方式。“立德扬名”对应着政治军事功业,但成就不高,未达为后世留下美名的预期;“著篇籍”的文学功业则成就较高,实现了其精神追求。

关键词:曹丕 诗文作品 功业观

建功立业是古往今来男儿的梦想。而在汉末魏初动乱频仍的社会背景下,“战乱刺激了功名,功名的争夺又加剧了战乱,于是在这纷纷乱世,功业追求成了人们普遍的欲求和目标”。[1]知识分子的功业意识更是极为强烈,并显著流露于建安时期的诗文创作中。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之一,曹丕也并不例外。他的诗文作品记录了他复杂的思想情感、曲折的生平经历、军政方面的举措和文学的自觉意识,流露出高远的功业抱负,反映出其独特功业观的形成因素、具体内容、目的追求、实现过程。

一.曹丕功业观之形成

曹丕功业观的形成深受其父曹操的影响。曹操功业卓绝,为人豪放而有远志,且雅好文学,常以此抒怀,他的言传身教令曹丕埋下了功业观的种子;伴随曹操出征的经历更是令曹丕直面现实的残酷,加之疾疫的冲击,他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并由此思考生命的价值,功业观进一步生发。

1.父亲曹操的言传身教

在《典论·自叙》中,曹丕如是写道:“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2]1096可知曹丕的童年时期常随父亲出入行伍,既受他教导,也耳濡目染了他的远大志向,直接见证了他统一北方的过程。无论是直接的言传,还是侧面的身教,曹操的身份地位及军政成就都深刻影响着曹丕。他由对父亲的崇敬而心生向往,自此埋下追逐军政功业的种子。

曹丕在《典论·自叙》中也提到过自己的学习经历,曹操同样是其中的关键角色:“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2]1097在父亲的影响下,曹丕开始了自己的阅读学习。虽兼读了诸子百家之书,儒家思想中对现世价值的提倡和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终究令他生发出对建功立业的期待。再者,曹操对文学的喜爱也直接影响着曹丕,曹丕的诗文创作生涯由此开启。兼有儒家观念“三不朽”中肯定“立言”的影响,文学被曹丕置于较高的地位,成为他个人功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生命脆弱的冲击触动

随曹操出入行伍的经历不可避免地为曹丕带来与社会下层现实的直接触碰,与残酷战争的正面面对,与死亡的近距离擦肩。行旅途中常见下层人民的挣扎生活,于是他在《上留田行》中感叹生命的苦难:“贫贱亦何伤。上留田。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今尔叹息将欲谁怨。上留田。”[3]396残酷战争中,他见证了长兄曹昂的逝去,见证了征夫思妇和累累白骨,于是他作《燕歌行》,以闺怨而诉战争之苦。平乱安民的志向,便由此进一步兴发。

疾疫加之于人的是不论出身、顷刻即至、波及更广的伤害,相较于战争,高居上层的贵族受此影响更深。“以汉献帝建安年间为例,二十五年间,发生疫疾见载于文献的就有十余次。”[4]此间,昔日好友纷纷病逝,曹丕自是分外痛心。如他在《又与吴质书》中写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2]1089“昔年疾疫”,即发生于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

见证了贫苦、战争和疾疫,曹丕在年少时期便明晰了生命的脆弱,从而凝结出了生命意识。他质疑百年长寿的可能性,认为长久的相伴是不存在的,并由此思考生命于这个动荡时代的意义和价值。于是,他在《艳歌何尝行》中写道:“男儿居世,各当努力。蹙迫日暮,殊不久留。”[3]397-398满是对应当珍惜光阴,建功立业的感叹。在《又与吴质书》中,他也充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怀:“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2]1089可见曹丕得出的结论是生命脆弱,时光易逝,少时的志向抱负很容易被消磨,故应把握有限的生命,建功立业,以实现无限的价值。

二.曹丕功业观之内容

父亲的言传身教为曹丕埋下建功立业的种子,对生命的脆弱的见证则进一步坚定了他的功业志向,令他于政治上有安民惠民之心,于军事上有一统天下之志。曹操雅好文学,曹丕也受此影响,生发出对文学的热爱,且更进一步。他充分肯定文学的地位和作用,并将之视为自己功业内容的一部分。

1.政治上抚恤百姓

在政治层面,曹丕安抚民心,意欲流惠百姓。《令诗》之中,他写有:“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以时整理。”[3]403直抒自己关怀百姓之心与整顿时局之志。在《议轻刑诏》中,他则详细论述了抚民的必要,清晰地流露出安民之志。他先以“近之不绥,何远之怀”[2]1081之句表达了自己安抚百姓、收得民心的愿望,继而写道:“昔太山之哭者,以为苛政甚于猛虎。吾备儒者之风,服圣人之遗教,岂可以目玩其辞,行违其诫者哉?广议轻刑,以惠百姓。”[2]1081他以苛政猛于虎的典故,斥苛政之害,称自己服膺圣人孔子遗留的教诲,爱民惠民。可见,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在见证民生之苦后,曹丕重视百姓的生活境况,将其视为自己政治功业的一部分,力图有所成就。

2.軍事上一统天下

在军事层面,曹丕始终抱有平定战乱、统一天下之志。这种军事上的宏伟志向贯穿了他短暂的一生。建安十三年时,他尚是二十余岁的少年,便已写下《述征赋》:“荆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简旅,予愿奋武乎南邺。”[2]1072面对刘表的拒不归顺,他明言希望能出征南邺,显现出建立军事功业的抱负。建安十四年,他作《浮淮赋》,极言东征军队的威武,流露出整顿破碎山河的豪情。在成为帝王之后,他一统天下的功业志向更为高昂,下《伐吴诏》,豪情万千。出征途中,他在《至广陵于马上作诗》中写道:“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3]401东吴借长江割据一方,而他豪言一苇可渡,体现了对曹魏军事实力的自信,对一统天下的坚定。这正是他军事功业观的写照。

3.文学上名垂后世

尤为特殊的是,曹丕还把文学抬至很高的地位,并视其为自己的功业成就之一。在《典论·论文》中,他直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2]1098他将文学创作的地位与治国并举,肯定了文学的政治功能,这在当时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再者,他提到“文章之无穷”,体现其认识到了文学的超越性、跨时空性,可见其文学自觉意识的生发。这都显现出他对文学的重视,表现出他欲于文学层面有所建树,令作品流传后世的期待。

三.曹丕功业观之目的

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人而言,建功立业多指向个人前程达成与社会理想实现的结合。[5]从目的角度出发,则意味着个人欲望与社会理想的结合。而在汉末魏初社会动荡、生命脆弱的时代背景下,人本意识觉醒,人的个性得到张扬,人的欲求得到肯定。这便致使曹丕功业观中的个人色彩更加浓厚,他追求功业的目的较之正统儒家观念也更为世俗化。他生发出独特的功业逻辑:既然生命短暂易逝,那便以功业获得荣华,于世间及时行乐;既然形体终归于尘土,那便以功业留下不朽之名,长存于历史长河。换言之,即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物质的荣华和精神的不朽。

1.对物质荣华的追求

物质荣华,即生时的享乐,是曹丕功业观的直接企图,也是其功业观世俗化的典型之处。他并不讳言于此,反而在诗文创作中直接地表达这份追求。譬如在《诏群臣》中,他列举珍玩珍果,如数家珍,赞叹之意溢于言表。他还有《玛瑙勒赋》《车渠碗赋》等文,皆是对贵重之物的描绘,其荣华的物质生活即可窥见一斑。

享乐之余,曹丕充分认识到这份荣华是与功业相伴的,他甚至以此为依据,招贤纳士。在《大墙上蒿行》中,他便极言歌颂物质享受的愉悦。他从人处于世间的孤独飘零写起,中间夹杂为何继续隐于山林的咏叹:“我今隐约欲何为!”[3]396继而直言入仕为官、建功立业将带来的物质满足:“适君身体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尝?冬被貂鼲温暖①,夏当服绮罗轻凉。”[3]396-397其后俱是对物质上的荣华享乐的铺陈。可见在曹丕眼里,建立功业与得到物质荣华关联紧密。

2.对精神不朽的渴望

值得注意的是,曹丕并不局限于对世俗物质的享受。在《大墙上蒿行》的结尾,曹丕便笔锋一转:“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3]397对享乐的歌颂突转为对岁月飞逝的慨叹,这种由乐入哀的情感逻辑于他的诗文创作中屡见不鲜。正如《典论·论文》中所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2]1098伤于生命的短暂,他所求为精神永恒“不朽”。

纵观曹丕的诗文创作,“不朽”为其中的重要概念。在《与王朗书》中,他有名句:“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2]1090在《典论·论文》中,他也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2]1098无论是立德扬名,还是著篇籍写文章,于曹丕而言最终目的都是追求不朽。正如在《又与吴质书》中曹丕对徐干的评价:“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2]1089虽然徐干的肉体已因疾疫而覆灭,但曹丕肯定其文学成就,并认为他可以因此而不朽于后世。可见生命的短暂脆弱并未消除曹丕对永恒的期待,他选择将之转化为精神层面的追求,即声名不朽。

这也解释了曹丕在逼迫汉献帝禅位的同时,一再对皇位表示推辞的行为。既然冀望声名流传后世,自是希望留下美名;而代汉一事关系着他生时的荣华享受与功业实现,又不可能放弃。因而,曹丕力图在物质享乐、精神不朽两个目的上达成平衡。正如在《煌煌京洛行》中,他列举了韩信、张良等人的事迹,加之臧否,表明了自己享受荣华之余的清醒和对功成身退这种处事方式的钦爱,体现了对物质享乐与精神价值间平衡点的追求。

四.曹丕功业观之实现

曹丕欲实现物质享受,关键在于获取现世的身份地位,即实现个人前程上的理想。少年时期,他表现出的才能令曹操侧目。经过政治博弈,他被立为世子。其后,他继位为王,受禅称帝,身份地位不断提高。伴随着个人前程方面的功业逐步实现,他获得的物质享受也逐步增多。譬如他曾作《诏群臣》,其中有言:“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2]1082被服饮食之乐非有尊贵地位之人无缘享受,而曹丕在后文中大谈蜀锦荔枝葡萄等物,可见其物质荣华的实现。

而如何实现对声名不朽的追求,曹丕在《与王朗书》中已给出答案,即需“立德扬名”和“著篇籍”。军政成就是青史留名的关键,故“立德扬名”与曹丕所追求的政治功业、军事功业紧密相关;“著篇籍”是古之作者声名流传后世的关键,所指自然是文学功业。

然而,曹丕的“立德扬名”以失败告终。首先,身份地位为曹丕提供了物质荣华,可他成为世子、受禅为帝的过程常被世人诟病。欲望与德行终归冲突,几度辞让也难以遮掩代汉之行隐含的不正当性,他于德名上已先输一筹。

再者,曹丕虽力图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可他的军政功业并未完全实现,所获成就并不杰出。军事上,他未能抓住夷陵之战的时机,后三路伐吴,大败而归。他的《敕还师诏》,饱含色厉内荏之态,与《伐吴诏》中的豪情雄心形成鲜明对比,统一天下的军事功业终未能实现。政治上,他作有《议轻刑诏》《除禁轻税》等诏令,有一定安民的积极效果。可令百姓休养生息方是治本之道,他兴大兵而敗,大量消耗了民力,故政治功业难就。欲以略显普通的军政成就取得后世的德名,也只能是枉然的。

曹丕提出的另一个实现功业的方式“著篇籍”则更具有个人色彩。他于此道获得了成功,实现了精神不朽的目标。

此处的“篇籍”与前文提到的“文章”包含着学术著作与纯文学两个方面的内容[6],在汉末魏初,这种对文章不朽②的认识显得格外难得,体现出文学自觉意识。而历观其生平,他确然将其付之行动。他著有《典论》,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成一家之言,为中国古代文论做出重要贡献;他组织儒生,编撰《皇览》,开类书之先;他大量创作,流传有四十篇诗歌,其中有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具有开创意义。

在《典论》中,曹丕提出了文气论,认为作品往往能映射出作者的精神气质。也正是因为他的功业理想与精神特质融入了创作中,才令后人得以于诗文作品中窥见他的功业观念,感受他的政治、军事、文学抱负。虽军政功业的实现差强人意,但在文学功业颇有建树的情况下,曹丕的作品于后世流传千年,他声名不朽的愿望终是得到了实现。

在父亲曹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加之见证残酷战争、民生疾苦、疾疫肆虐的现实后萌发的生命思考,曹丕建立起建功立业的志向,希望于政治上抚恤百姓,军事上一统天下,文学上名垂后世。受物质目的与精神目的的双重驱动,他追求现世身份地位,又以“立德扬名”、“著篇籍”的方式,在政治、军事、文学功业方面进行求索。

然而,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下,曹丕差强人意的政治、军事功业并未如他所愿获得良好的名声。但他于文学方面的功业确然令他的声名久传于后世,他平定天下、完成统一的功业志向也因而流露于诗文之中,供古往今来的读者阅读、体味。也正是由于曹丕对文学的重视,后人才能于他的诗文作品中读出其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读出他于史书中难以直言的功业抱负,读出他的政治军事追求,从而更完整透彻地分析其功业观。

注 释

①“暖”原误作“  ”。

②关于文章不朽论,张小平在《四十年曹丕“文章不朽论”研究述评》(《学术界》,2018年第9期)中已對目前学界的不同观点做过仔细梳理。本文从朱恩彬、周波的观点,认为曹丕所说的“篇籍”和“文章”这两个概念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论文和学术著作,譬如章、表,譬如他自己撰写的《典论》;二是纯文学,即诗赋。

参考文献

[1]赵荣栓.功业与精神的价值表现──漫谈建安风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5):62.

[2][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刘昌安.建安疫疾与文学书写——以曹丕《与吴质书》曹植《说疫气》为中心[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2.

[5]田耕滋.中国文学功业意识与自由精神的相黜与互补[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0(02):55.

[6]朱恩彬,周波.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学价值观念的变迁——对《典论·论文》的再评价[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5):75.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曹丕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曹丕:再失望也要保持微笑
曹洪真的吝啬 ?
这场著名的兄弟残杀是个谣传
曹丕做好本分当皇帝
这场著名的兄弟残杀是个谣传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我非常讨厌心胸狭窄的曹丕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
以“哭”占先机的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