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档案学本科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2022-05-27 05:12王平陈秀秀李沐妍杨寒沁
档案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本科课程档案学双一流

王平 陈秀秀 李沐妍 杨寒沁

1 引言

2017年9月,国内3所高校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被评选为一流学科建设对象,档案学一流学科建设开始起步。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需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创新。[1]2021年3月,教育部等进一步发布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提出以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2]“双一流”建设战略已成为我国高校实现学科内涵转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指导政策。在此背景下,档案学作为一门传承历史文化的综合性社会科学,为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带来的双重挑战,需从课程体系设置这一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入手,不断增强学科治理能力,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档案人才。

在档案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层面,祁天娇[3]、刘强[4]和周全[5]等学者分别从档案多元论、“雙创”能力导向和通识教育思想论等角度,对档案学专业体系的改革、教学结构的丰富以及培养机制的完善进行了充分探讨;在教学实践层面,高大伟[6]、王向女[7]和陈勇[8]等学者尝试将新兴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档案学教育中,如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法等,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增强学科吸引力;此外,吸收总结国外的优秀教学经验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研究视角之一,詹其港[9]、王平[10]、肖秋会[11]等基于我国与欧美高校档案学教育差异,从课程体系、思维培养模式等进行多维对比分析进而提出学科发展建议。

综合来看,学者们对档案学教学理论、实践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但主要侧重于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目前关于档案学本科课程设置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笔者从“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求入手,选取武汉大学新版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这一典型实例,探讨档案学本科课程设置改革实践,据此提出课程设置优化策略设想,以期为高校档案学保持学科优势,拓宽教学发展空间,培养具备国际前沿水平的拔尖档案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建议。

2 “双一流”背景下档案学本科课程设置需求

“双一流”建设对复合型、创新型与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作为教育基础环节和教学主阵地,档案学本科课程设置更应当引起重视,当前“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对其提出了国际化、数据态、研究型、创新性等四个方面的优化需求。

2.1 国际化:接轨国际标准,融入世界行列。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档案学的课程定位和内容与国际档案学教育仍存在一定差距。[12]欧美不少高校以培养档案科研人才为目标,构建多路径和针对性的交叉课程体系,打造科研引导与实践锻炼的常态化课程模式。[13]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应以全球化视角审视课程建设不足,保持我国档案教育特色的同时,不断与国际档案前沿接轨。

2.2 数据态:强化数据素养,顺应时代发展。目前数据素养的培养在我国高校档案学本科课程中尚未充分开展,且缺乏实例化教学案例与教学路径的探索。[14]因此,在课程设置环节中应将数据时代人才需求与档案课程设置相关联,建设基于档案学理论的数据素养课程体系,充实档案课程结构。

2.3 研究型:前移学术研究,锻炼科研思维。当前我国档案学本科教学仍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体系较为陈旧导致学生较欠缺认同感等问题,针对研究方法培养的课程较少。为此,可将学术研究提前设置到本科课程中,培养档案本科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学术能力,引导学生在课程中提前参与档案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为导向,提升课程质量,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与学习动力。

2.4 创新性:优化知识媒介,释放教学活力。档案学作为一门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综合性管理学科,致力于将人、社会与信息融合一体,从而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对现代信息的补给和完善。档案学本科教育需以“互联网+教育”为引导,增强师生双向互动和课程内容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与学科认可度。

3 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优化——以武汉大学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例

武汉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其档案学学科作为国家一流建设学科,于2019年对其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积极修订,在课程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安排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针对性的调整与优化,笔者选取这一代表性实例,具体分析“双一流”背景下档案学本科课程设置的优化实践。

3.1 课程定位的提升。相较于2013年,武汉大学档案学在新修订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对其人才培养目标做了适时调整,在课程定位上提出了一流学科建设的新要求。修订前,强调培养实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重视人才在档案专业相关领域的实践价值与应用能力;而在修订后的方案中将档案学发展置于图书情报领域大环境中,更关注创新型、引领型和研究型人才培育,突出人才在社会各行业的综合素养与适用能力(见图1)。

此次修订将学科发展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科研素养训练相结合,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2 课程结构的调整。武汉大学档案学对于包括公共必修与选修、专业必修与选修在内的课程类型进行了比例的重新划分与优化。在通识教育领域,公共选修课程由27门下降至12门,比例由21.60%下降至8.82%,而公共必修的比例有小幅增加;在专业教育领域,专业课程总数量明显增多,由72门增加至94门,专业必修和选修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专业必修由45门上升至64门,占比由36.00%上升至47.06%(见图2)。

其课程比例变化表明,武汉大学档案学本科教育尝试进一步扩充专业知识的培养范围,充实档案学科的内容体系。一方面丰富档案学科内涵,另一方面将更多领域的优质课程纳入档案学必修课程培养体系,提升档案人才对于数据时代与创新创业环境的适应能力。

3.3 课程内容的丰富。新修订的本科培养方案对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均进行了大幅度的优化,较大范围地丰富了档案学教育内容(见表1)。

首先,进一步融合图书情报领域知识,将其纳入档案课程体系;其次,增设跨学科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后,重点安排了研究方法论的相关课程,在本科阶段锻炼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研究思维,以实现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科学衔接。

3.4 课程安排的细化。为保证学生学习的适应力,调节与细化每学期的课程内容,形成了从理论知识传授到研究方法培养的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体系(见表2)。

课程安排的特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拓宽知识范围,搭建知识结构;二是适应数据时代要求,培养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三是跨学科教学,拓宽知识广度;四是提出研究方法教学,训练科研学术能力;五是注重创新实践,树立数据思维。

4 “双一流”背景下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武汉大学对现有课程进行了结构重组与内容优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如课程内容深度增加带来的学生适应力不足的问题、学科融合的大趋势下坚守档案学科特色的问题等。因此,还需制定相匹配的实施策略,确保本科培养方案执行的高质高效。

4.1 丰富授课方法,以緩解课程的难度压力。课程内容的充实、深化与拓展,容易造成学习适应困难、进度较缓等问题。因此,应强化新媒体平台应用,结合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网络MOOC等多元教学方式,增强档案教与学的互动,克服学生在课程学习模式转型中的适应性和接受度问题。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可采取将课本知识、实践知识、前沿知识相融合以及注入新元素的方式[15],打造学习过渡期,使优化的课程内容得到循序渐进地落实。

4.2 引入多元师资,以满足多学科授课内容。面对交叉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应积极开展课程合作,增强课程内容融合度,如跨区域交流与合作,与国际高校或科研机构互派学者与学术互动等。

4.3 加强学术氛围,以支持研究型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是课程设置优化中的一大亮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将面对学术氛围不够,学生科研基础较为薄弱导致科研类课程开展缓慢的问题。因此,依托学校图书情报优势学科资源、学术资源和科研基础,以研究型导师团队指导科研和科研成果上课堂等方式,为研究类课程的开展形成相对独立的本科科研环境和科研氛围支持,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促进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贯通融合。

4.4 创新成果转化,以落实课程的实践效果。对档案学专业而言,目前多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仍显不足,档案学与创新实践项目的关联度不高,许多科研项目理论取得的进步未能在实践中落实。首先,可打造档案创新实践平台,结合新媒体等媒介实现档案理论成果的创新表达,如四川大学“未来档案员”训练营等。此类平台的搭建,丰富了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也能实现档案课堂教学与流行媒介的融合,提升档案课程知识的表达质量。其次,可通过开展档案学科创新竞赛等模式,多样化输出档案科研项目成果,增强档案课程的新颖度,促进档案理论的创新转化,例如全国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其中网站、绘本、模型等文创成果层出不穷,培养档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素质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后,可提供优质实践基地,依托学缘优势,与图书情报、数据科学等展开多学科创新合作,构建跨学科创新创业项目,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深化档案学课程创新和跨学科领域研究的能力。

5 结语

武汉大学档案学本科培养方案的调整,对档案学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革与优化,对档案学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和课程比例进行了及时更新,如何推动其培养方案的优化实施成为关键所在。在档案学课程设置优化过程中,首先,需根据课程难度的增加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以档案学专业知识为起点,提高学生对于课程设置变化的适应力;其次,也需从国际视野出发,优化师资体系,引进海外人才,充实档案学课程教学队伍;同时,档案学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科研学术氛围的支持,构建研究性的教与学体系,实现研究性课程的开展;再次,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档案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保持学科特色的同时,也应积极将科研成果付诸实践,输送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基金信息]本文系湖北省教改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档案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02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22-02-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教育部.《“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EB/OL].[2022-02-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2103/t20210323_521951.html.

[3]祁天娇,李子林,孙嘉睿.多元视域下档案学教育与研究新范式的探讨:基于AERI十年回顾与启示[J].档案学通讯,2019(03):90-98.

[4]刘强.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档案保护》课程体系构建[J].档案管理,2020(05):64-65.

[5]周全.通识教育理念在档案专业教育中的体现(体现在)[J].档案管理,2020(01):26-27.

[6]高大伟,陈阿辉,丁晓雪等.意义赋值、资源重塑和技术赋能:档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档案学研究,2021(05):60-65.

[7]王向女,邱怡璇.档案实践教改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上大记忆”项目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4):57-66.

[8]陈勇,王瀚.档案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现状、要求与路径——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档案管理,2020(03):112-114.

[9]詹其港.计算档案学课程建设及思考—基于马里兰大学计算档案学课程教育的分析[J].档案管理,2022(01):62-65.

[10]王平,邓支青,李沐妍.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8(05):107-112.

[11]肖秋会,向京慧.比较视野下的文华图专与欧美档案教育[J].图书情报知识,2021,38(06):38-46.

[12]徐拥军,李孟秋.“十四五”时期档案高等教育发展之策[J].北京档案,2021(10):24-26.

[13]李燕燕,洪秋兰.美国高校档案学教育课程研究及启示[J].浙江档案,2020(08):26-27.

[14]锅艳玲,饶圆,王小云等.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学本科生数据素养培育研究[J].档案学通讯,2021(01):100-102.

[15]安国勇,赵翔.“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01):117-125+155.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来稿日期:2022-02-14)

猜你喜欢
本科课程档案学双一流
学院四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省档案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
浅谈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