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宋素髹漆器样态及社会语境探究漆器的当代转型

2022-05-27 06:37张赛勇姜倩
包装工程 2022年10期
关键词:漆器

张赛勇,姜倩

从两宋素髹漆器样态及社会语境探究漆器的当代转型

张赛勇1,姜倩2

(1.天津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天津 300384;2.湘潭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素髹漆器以独特的样态特征在手工业尤其是制瓷业发达的两宋时期占有一席之地。以此为例,为漆器实现当代转型提供参考。从人员良莠不齐、接续困难;漆器品类相对单一、脱离生活日用;市场较为混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3个方面分析了漆器行业的现状,同时对标两宋素髹漆器的外观、功能、工艺、制度样态,并复归历史情境,剖析其生存离不开理学的流行、文人的兴起、科技的进步、商业的繁荣、制度的合理,进一步对照当下社会语境。以古鉴今,提出功能考虑实用性、设计符合时代审美、制作运用现代技术、营销树立品牌意识、建立健全行业法规制度是漆器当代转型的必由路径,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具体实施和操作方法,构建理论模型。

素髹;漆器;社会语境;当代转型

简洁雅致、注重实用的素髹漆器,在以幽雅淡泊为审美追求的两宋300余年间占有一席之地,而不可忽视的是作为实用器与其共同在市场上竞争的是享誉古今中外的“宋瓷”,造型、釉色、质感、工艺,众所周知,无需多言。如此更凸显出素髹漆器强大的生命力。

反观当下,漆器的发展却是另一番景象,带着8000年悠久历史的加持,背着东方天然媒材的光环,却也面对着更大的挑战。工业化所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在物质上对其造成致命的打击,高速发展形成的快节奏让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巨大改变,全球一体化加剧的审美趋同也从思想上为人们与漆器之间设置了屏障。尽管乘着国家振兴传统手工艺的东风,依然举步维艰。

宋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商业昌盛、科技进步、审美素雅,人们对日用器物的选择亦是门类众多,仔细对比不难发现,素髹漆器彼时的处境与当下颇有几分相似之处。那么,素髹漆器存在于两宋背后的原因是否可以观照当下漆器的发展,为其当代转型提供一些启示,助力其在当下开垦出适合的生存土壤,再现往日的辉煌,正是文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当下漆器发展的窘境

1949年以来,我国漆器行业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20世纪90年代之前经历了从恢复到兴盛,为国家创汇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受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工业化等多方面的巨大冲击而日趋凋敝。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拉开序幕,随着我国从经济强国逐渐走向文化强国,将振兴传统手工艺上升为一种国家文化战略,在政策的倾斜下,全国各地漆器行业逐渐升温,一派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然而,经过近20年的发展,漆器行业发展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诸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接续困难;漆器品类相对单一,脱离生活日用;市场较为混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现象仍普遍存在。

1.1 从业人员

漆器制作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复杂技艺,工序繁多,需要多个工种配合完成。然而,时下的相关从业人员,早已今非昔比。

1)上游漆农流失。“百里千刀一斤漆”,炎热酷暑,攀爬漆树,蚊叮虫咬,漆疮反复,产量稀少,收入微薄,能够年复一年从事割漆工作,实属不易。但凡有其他谋生渠道,转行也在情理之中,何况在经济社会的当下,守着漆树林的乡民中不乏有远走他乡,去大城市工作。整体呈现出从业人数少、年龄结构老化、后续力量单薄的状态。

2)部分漆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漆商是原料的供应者,他们通常兼加工带售卖,原料品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决定于他们的主观意愿。由于天然漆自身特性所造成的生产周期漫长与工业化高效背道而驰,很多漆商为了满足部分追求快速生产的企业或个人的需求,在天然漆中加入催化剂、固化剂等化学材料,破坏了大漆的属性,更进一步损害了漆器数千年传承的技艺。此外,互联网购物在方便用户与漆商的同时,也让漆商群体更加复杂,良莠不齐。

3)高级技术人员接续艰难。相对少数规制完整的漆器企业,小型工作室或个人是目前整个行业的主力军,他们常专于某一项或几项技艺,对其他环节则依赖于众多技术人员的配合。缺乏培养高级技术人员、吸收新鲜血液的能力,对社会及市场影响甚是敏感,例如装修行业对木胎匠人而言准入门槛低却回报率高,极易导致其转行。诸如此类都是造成人员接续困难的原因。

4)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是各级工艺美术大师与非遗传承人。近年来关于他们的负面信息也层出不穷,长北老师写于2010年《重访西南——西南漆器髹饰工艺现状调查》中就记录了相关内容,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及非遗传承人大量使用聚氨酯,“一进门,浓烈的聚氨酯味扑面而来,满屋堆着摞着刷得油光锃亮的聚氨酯餐具”,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有大漆的影子,“合着国家有保护政策和这么好的旅游商机,他要就着化工化的‘民族餐具’大干了”[1],让人甚是悲愤。

1.2 漆器样态

“人造物的目的、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不是以造物为终点,而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2],人类的需要首先是实用,之后才是审美。纵观中国古代漆器发展历程,前期以实用为主,而进入明清则侧重工艺,倾向欣赏把玩。当下漆器传承上接明清,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髹饰技法基本保持原状,内容也大同小异,器物品类较为单一,与时下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1.2.1 重视髹饰,偏重欣赏功能

北京漆器、扬州漆器、福州漆器、平遥漆器被人们誉为“中国四大著名漆器”,简单介绍即可管窥其髹饰浓重。北京漆器以雕漆为代表,在胎体上髹涂几十甚至上百道漆层,然后用刀雕刻,“较多地继承了乾隆时期的风格,花纹细,层次多,刻工细”[3]。扬州漆器除了雕漆之外,百宝嵌、点螺是其重要品类,选用象牙、翡翠、白玉等珍贵材料,裁切造型,随色赋材,镶嵌器物之上,做工细腻精巧。福州漆器,以脱胎漆器为人所知,在布胎上髹漆再加以纹饰,装饰技法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台花、嵌螺钿等。平遥漆器,俗称平遥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光是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富丽堂皇。

虽然各具特点,共同构建了漆器的千文万华,但是从器物的实用角度来看,未免有些喧宾夺主。尽管有人一直鼓吹“漆器是皇家、贵族的奢侈品”来提高漆器的身份,同时也为过度髹饰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但如果在一味追求欣赏把玩的过程中呈现出过度炫技的趋势,恐怕就失去了造物的本真,况且这种观点显然忽略了民用漆器的存在。关键是在当下以北欧设计为代表的简约风格大行其道,人们对装饰繁复的漆器并不完全认可,大多时候,漆器扮演的角色是官场或商场上流通的礼品,离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而且过度的髹饰势必会增加成本,进一步缩小了受众群体,不利于普及推广,对漆器的传承延续产生负面影响。

1.2.2 品类单一,缺乏与时俱进

“器物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实用的艺术”[4],整部器物发展史就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演变史。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一样,发展一日千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器物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例如,过去水平式发展的院落、屋宇等人居环境,对于空间的分割有独特的处理方法,屏风的设置就有此用意。而进入垂直发展的高楼大厦,相对而言空间较小且根据需求分割明确,屏风的用武之地就大大减少了。再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等的普及相对古代而言是全新的生活方式,漆器是否可以在此拥有使用的空间,也需要大家共同探索。

回顾当下漆器人们会发现,品类相对较为陈旧,更新较为滞后,缺乏与时俱进。仍以“中国四大著名漆器”为例,平遥漆器以屏风、首饰盒、漆盘为主;扬州漆器包括屏风、家具及瓶、盘、筒、盒等;福州漆器以瓶、盘、盒、茶具等居多;北京雕漆也以瓶、罐、盒、盘、屏风为主,还制作一些烟具、茶具、酒具、家具、灯具、文具等。尽管也在摸索创新,但还是令人感觉老旧落伍,与时代脱节。

1.3 漆器市场

市场一直是检验产品成败的标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并逐步发展健全,激发了经济活力。在此过程中,漆器经历了由包产包销到自负盈亏的转变,几十年的市场淘练,能够存活下来的漆器企业及个人也找到了市场规律,销量的多少、价格的高低、受众的选择等。尤其在网络与物流的加持下,市场看似一片繁荣,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管理监督。质量是产品生存的保证,尽管漆器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来看可以认定是艺术品,一旦进入市场流通就是商品,需要有符合相关标准的质量,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情况并非如此,以次充好、桃代李僵、偷工减料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旅游景点纪念品购物街上的“雕漆”产品,大部分是“注漆”工艺,实际上连漆都谈不上,只是树脂脱模,更别提雕刻了。还有上文提及聚氨酯的大量使用也完全脱离了漆器工艺,最可怕的是用在食器上对人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2)价格不够透明,存在虚假宣传。漆器进入市场后其价值体现就是价格的高低,其决定于成本与利润的综合。以手工艺为主的漆器来讲,其最重要的成本是人工投入,人工投入不仅是时间的多少,而手艺人技能与社会地位高低所隐藏的附加值才是最难以衡量的。于是各级各类“大师”充斥着网络,难辨真伪。另外,由于漆器工艺的复杂性,对大众来讲有一定的神秘感,不少钻营者就借此渲染工序的繁多、工艺的难度、材料的珍贵,以此来提高身价,但事实究竟如何就另当别论了。

3)售后服务缺失,难以真正使用。漆器作为日用品,损坏在所难免,不能因为担心破损就将其束之高阁,长此以往一定难逃被淘汰的命运。而定期的专业保养与维修就可以让人们放下后顾之忧,放心使用,让漆器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但是,当下漆器市场对售后维修服务几乎不存在,尽管有人会以金缮工艺来维修瓷器、玉器等,但并非与漆器销售联系在一起的。

2 两宋素髹漆器的样态与社会语境

宋瓷是两宋整个工艺美术的亮点,也是历代瓷器发展的高峰,无论工艺之精、门类之广,抑或是审美之雅都足以让人称道。而从出土文物情况来看,瓷器更是深入到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如此,以实用功能为主的素髹漆器依然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不仅官方设有漆器生产的专门管理机构,民间制作漆器也很普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开封设有漆行或漆店。《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漆店的描绘,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情景。《梦梁录》也记载当时的临安开设有漆行或漆店”[5]。

2.1 两宋素髹漆器的样态

素髹漆器,又称“一色漆器”“无文漆器”“光素漆”,是宋代的主要漆器品种,指的是器物通体髹一种颜色的漆器。有的表里异色,或表里同色、底足异色,也归为一色漆。一色漆器没有任何装饰和花纹,质朴无华。

目前存世的两宋素髹漆器以出土为主,根据公开发表的考古简报整理可对其样态有一定的掌握,以下从4个方面进行梳理。

2.1.1 器物类型偏重生活日用

根据前期整理统计,出土素髹漆器的宋代墓葬共计62座,此外还有一个墓葬群,其中,北宋37座,外加江苏宝应宋墓葬群,出土器物254余件;南宋23座,出土器物125件有余;另外还有两座墓葬无法推断其属于北宋或南宋,也出土器物6件,见表1。

由表1可知,出土器物数量较多的是各类盒罐、盘碟、碗钵、盏托、漆奁、唾盂,这充分说明了宋代素髹漆器基本上为日用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虽然有一些是专门制作的明器,工艺材料均有克减,但造型俱仿自日用器。

表1 宋代墓葬出土素髹漆器简况

Tab.1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imply-decorated lacquerware from tombs in Song Dynasty

2.1.2 造型及色彩彰显时代审美

两宋素髹漆器的造型与同一时期其他工艺门类造型接近,尤其是瓷器与金银器。从总体上看,造型简洁、优美,比例尺度,恰到好处。最具特点的是花瓣造型广泛应用于碗、盘之上。北宋时期尤为明显,出土的素髹漆盘均为花瓣造型,且花瓣数量变化丰富,有四、六、七、八、十、十二、十八、二十八等多种,以双数居多;其次是腹壁随花口造型的转折程度,而有的变化仅是花口,有的则是腹壁与花口同步转折开合,也有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情况。底足的变化较为单一,多数是平底。素髹漆碗的情况也类似,有四瓣、十瓣与六瓣之分,亦有敞口、直口、撇口之别,底足则多见高圈足,见图1。

漆色“纯黑的最多,紫色的次之、朱红的再次之,间有表里异色的,但都无纹饰”[6]。王世襄先生所指“紫色”应是褐色,实际上这是黑漆炼制不精,时间久了“开色”所致。一般是内壁用朱红色,外壁及底部用黑色,“纯朱色漆器似乎不见,有朱漆托者,但底部一定是黑漆,这与宋代朝廷一些限制有关,《宋史·舆服志》称:景佑三年(1036年)有诏:‘凡器用毋得表里朱漆、金漆,下毋得衬朱’”[7]。此外,仅见两例髹绿漆者。

图1 两宋素髹漆器造型及色彩特征

“宋代素髹漆器与单色釉瓷器无论造型的区别还是色彩的差异,都拥有共同的美学特征,那便是清秀典雅、细腻质朴、含蓄隽秀”[8]。诚如田自秉先生所言:“综观各地所出的宋代漆器,它们也如宋瓷一样,以造型取胜。多数漆器是朴素无华,而表现出器物结构比例的韵律美”[5]。共同映射着两宋的时代审美。

2.1.3 胎体制作融入先进技术

宋代素髹漆器胎体以木胎居多,亦有竹胎、脱胎、皮胎、银胎等。而木胎制作尤以圈叠胎工艺令人称道。所谓圈叠胎,“乃用木片裁成条,水浴加温,弯曲成圈,烘干定形后,一圈圈累叠,胶粘成型,经打磨后,再上灰髹漆”[9],此种胎体“除了保持圈胎的轻薄外,还具有不变形,不豁裂,较为牢固的特点。由于它是层层圈叠成型的,所以能造型丰富,只要是圆弧形的,形状不论,均可圈制,如碗、盆、钵、盘、洗、痰盂等等”[10]。圈叠胎是从战国时期的捲木胎演变而来,五代、宋元较为常见。纵观历史,圈叠胎较其他漆器胎体工艺有一定的先进性,无论是材料、工艺,抑或是生产效率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2.1.4 铭文款识隐含品牌意识

“‘物勒工名’的要求在中国出现很早,见于《周礼·考工记》。对漆器的明确要求出自晋代,见《晋令辑存》卷4工作令:欲作漆器物卖者,各先移主吏者名,乃得作。皆当淳漆著布器,器成,以朱题年月姓名”[11]。

从出土实物来看,以朱漆或黑漆在器物的底部或内外壁书写铭文较为常见。其内容多少不一,通常包括年代、产地、作坊名称、工匠姓氏、自用或售卖、器物真伪及质量等部分,顺序则较为多变,例如杭州老和山宋墓出土的漆碗上书“壬午临安府符家真实上牢”[12]、淮安杨庙镇北宋墓出土的漆盘上书“丁卯温州开元寺东黄上牢”[13]、常州北环新村宋墓出土的盏托上书“苏州真大黄二郎上辛卯”[14]等。其也不一定涵盖所有信息,相对比较灵活自由,例如无锡兴竹北宋墓出土的漆碗上书“癸丑陈伯修置”[15]、宝应宋墓出土的器物有落款“陈花”“王”“寿五”[16]的,不一而足。

而从铭文内容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两宋时期漆器工匠或商家强烈的品牌意识。店铺字号或作坊名称、商品质量广告宣传、经营场所及制作年代、工匠姓名等信息,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充分标榜该产品货真价实。甚至从文献记载当中还可以找到关于漆器维修的记载,“其巷陌街市,常有使漆修旧人”[17],这实际上也涵盖了商家通过售后服务维护其品牌形象的成分。

2.2 两宋素髹漆器的社会语境

“工艺美术不是纯粹的物质现象,还包蕴着精神文明的丰富内涵,它牵连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政治、经济、民族、地域、宗教、风俗、时尚、诗文、绘画、技术、材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制约了它”[18]。素髹漆器之所以在两宋呈现出独特的样态与其社会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2.1 理学等思想导致了求实风气

理学贯穿两宋并沿至后世,内容博大精深,以穷理为精髓。然论及时代精神体现,求实当是其中之一,诚如张立文[19]所言“说理学空谈心性,是一种缺少分析、似是而非的看法”“宋明理学谈论心性,辨析义理,旨在重建社会的道德价值理想和伦理生活秩序,因而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实学,是有逻辑概括性的实理”。“从本质上讲理学是反对或轻视审美的,体现在工艺美术上,是宋代的工艺造型和装饰都显得较为平实,理学对‘器’的地位的安排,虽不至大得阻碍生活日用,但也约束了‘奇技淫巧’的产生,因此宋代工艺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多实用之器”[20]。

此外,欧阳修诗言:“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王安石所说:“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也从侧面反映出彼时对于实用的重视。

2.2.2 文人的兴起铸就了素雅审美

宋代取士,人数甚众。文人队伍的壮大,形成了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与深刻的理性思辨精神,崇文风气和儒学复兴成为了时代背景。“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下,书香取代了剑气,儒雅取代了任侠,‘郁郁乎文哉’的盛况比唐代有增无已,因而在审美文化的创造上也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21]。文人儒雅、简朴、隽永的审美趣味成了一种楷模,引领着审美主流趋势,潜移默化着诗词、绘画、工艺美术等。此外,宋室南渡也进一步使纤柔、细腻的南国趣味取代了黄河流域文明粗犷、豪放的风格,见图2。

图2 南宋黑漆葵瓣盏一对

2.2.3 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革新动力

宋代科学技术高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说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他的焦点在宋代,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纯粹科学方面”[22],其发展程度可见一斑。而科学技术兴盛与思想活跃的社会氛围关系极大,“气”“理”理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科技研究的发展。“格物致知”促使形成良好的学风、唤醒人们的求知欲望,亦驱动了手工艺不断地改良,圈叠胎由圆形器物进入花瓣形器物的技术革新便与此有关。

2.2.4 商业的繁荣塑造了品牌意识

宋代城市经济显著发展,打破前代坊市格局,到处设店、肆和作坊,商业场所明显扩大。大小城市、镇市和草市,织成了地方商业网。商业的发展促使各种手工业制品卷入了市场。《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卖漆器的铺子,南宋杭州亦有“里仁坊口游家漆铺”“温州漆器铺”和“清湖河下戚家犀皮铺”等,作坊铺子比比皆是,竞争在所难免,从上文提及的铭文款式中所反映出的广告宣传信息,足见商家市场竞争观念和品牌意识。

2.2.5 制度的健全保障了竞争有序

礼制是儒学的核心思想,宋代流行的理学乃是在儒学的基础之上融合了道学和佛学,其对礼的推崇与宣扬有增无减,而“所谓‘礼’,是指封建秩序并包括某些等级制的细节”[23]。这些秩序体现在漆器的制售使用中亦极为明确,朝廷官府豪门百姓均一一对应,不可僭越。

宋代亦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手工艺,中央官署主要是少府监,它掌百工伎巧执政令,分设四案,下辖文思、绫锦、染、裁造、文绣等五院。“民间漆器作坊的共同利益则由两宋城市中建立的手工业的同业组织——‘行’或‘作’,其中也有漆作来维护”[24]。严格的制度充分地保障了行业的秩序,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

3 两宋素髹漆器对漆器当代转型的启示

如上文所言,两宋的求实风气、文人的兴起、技术的进步、商业的繁荣、制度的健全这些社会语境都是素髹漆器生存及发展必要的土壤,而从社会语境的角度来探究彼对此的启示,二者的异同比较就显得十分关键。

不妨一一对照,便可一目了然。求实风气在我国当下更加提倡和注重,务实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思想精髓,体现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等方面”[25]。从数量上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受众远比两宋文人规模要大得多。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14.1亿,接受大学教育人口为2.18亿,占国民比15.5%。而相关研究显示元丰前后,宋代人口破亿,官员数量达50万,冗官之弊至极,依此估算比例也不过0.5%,尽管官员数并不能代表文人总数,但能说明一定问题。技术方面,无需多言,科技的进步不是以往任何时期可以同日而语的,为各行各业都提供了足够的实现手段。商业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运作模式,物质丰富、互联网平台、消费主义等相互作用,催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商业变革,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制度方面,尽管在高速发展的节奏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整体来看制度还是较为健全的,同时互联网也为群众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改革开放的深化、对外交流的频繁、文化艺术的繁荣、军事实力的强大等均不是两宋可以相提并论的,对漆器的转型与发展都提供了更多优渥的环境。

时至今日,人们物质生活需求充分满足,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凸显。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对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中都明确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再一次将创新提到国家发展的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诸方面,近年政府更是一直在大力号召、倡导、践行、扶持。“中国正在从经济强国走向文化强国,振兴传统手工艺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文化战略,业界对传统手工艺也重拾起了信心,再度掀起了保护和复兴的浪潮”[26]。这为漆器的转型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此社会语境之下探寻其合适的路径和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综上所述,两宋素髹漆器缘于社会语境而有其独特的样态,究其表里再对标漆器的当代转型,启示如下。

3.1 漆器用途兼顾实用性

实用是创造器物最初的目的,历来是中国传统造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周易》讲:“备物致用”;管子说:“古之良工,不劳其智以为玩好,是故无用之物,守法者不生”;汉代王符说:“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欧阳修诗言:“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王安石也说:“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充分展现出古人对器物实用功能的重视。

两宋素髹漆器更是将器物实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除却造型与简单的漆色毫无其他装饰。器型上则充分与彼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盏托为例,作为承放茶盏的器物流行于宋代,与宋人的饮茶方式有极大的关系。不同于今日,宋代饮茶方法包括点茶法、煎茶法、造臈茶法等,茶的品类也有很多,茶叶中往往加入了绿豆、熟芝麻等各类配料,混合碾碎,连汤带稠一并饮用。因此如今常见的器壁较直的茶杯并不适合,内壁会残留茶末。斗笠碗即《格古要论》所称之则要方便得多,但其大口小足,放置不稳;胎壁较薄,导热太快的缺点只能由盏托来解决,尤其是木胎或布胎髹漆的盏托轻便隔热自然成为最佳选择,见图3—4。

图3 宋代漆盏托

图4 南宋青釉斗笠碗

同样以茶具为例,除却专门安排时间静享茶道所带来的身心愉悦之外,辗转于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更需要的是便携、简易、保温的茶具。更恰当地讲,应该称之为饮品容器,茶只是其中一类,更有其他冷热不等、口味各异的饮品置入其中,这也是当今生活方式的需求。要满足前述功能,可能需要从胎体的选择入手,同时结合其他的材料和工艺进行探究制作。在此,大家不妨看一下星巴克出品的杯具,以咖啡品牌文化为切入点,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充分考虑便捷、密封、保温、简易的功能需求,并通过吸管、硅胶、卡扣、螺扣等工艺与材料将其实现。在此基础上选用不同的材质进行造型设计与表面装饰,深受青睐,见图5。

尽管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生活器用有太多的选择,但实用器始终拥有最广的受众。换言之,只有在实用器中占有一席之地,才会让民众认识、熟悉,让人们与漆器近距离接触,成为生活必需品,才不会完全没落直至被淘汰。诚如漆侠所言:“一种商品生产,能否取得相应的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条件是,它取决于这种商品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而定。凡能够得到发展的商品生产,必然是既有高档产品,也有一般性的产品,似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各阶层广泛的需要”[27]。

图5 星巴克不同功能样态的杯具

3.2 漆器设计符合时代审美

回望历史,各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秦汉之雄浑、魏晋之飘逸、隋唐之饱满、宋代之雅致、明清之俗丽,大致如此,具体时间段因社会语境不同审美倾向亦有所差异。如“初唐如春水,清澈而明丽;盛唐像暑雨,充沛而壮观;中唐若秋草,茂密而摇曳;晚唐似冬雪,含蓄而凄凉”[21]。生发于每个时代的物象都有着时代的烙印,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当下中国社会语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工业化、信息化、商业化的高度发达。消费主义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愈演愈烈,使本就高速运转的大众心理更加疲惫,这也是人们热衷于简约风格的重要原因。无印良品与北欧设计的风行便是很好的案例。

无印良品正是功能至上,强调用户体验感的简约美学风格代表,造型力求简洁,色彩追求内敛,材料崇尚自然朴实。日本禅宗文化的融入是其设计美学的重要内在驱动力。日本禅者在对待器物的态度上主张人们在其中照见自我,印证觉悟,越是简单的器物,就越缺少限定性,更易于“见佛之庄严”。而“即身即佛”的禅理则极大地肯定了物化的实体“身”,倡导人们以用为先,同时设计师减少了主观限定,让简单的物品产生功能的多样性。即,简单的物品因不同层面的人和人的不同需求而变得丰富。这就极大地简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减少了人们在纷繁杂乱的海量物品中选择的麻烦,缓解了消费焦虑,从而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了时代审美,见图6。

尽管漆器的手工性可以缓解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给人们带来的冷漠感,但是过分沉浸于自身髹饰技艺的表演而忽视大众的审美和心理需求则很难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减少装饰的繁杂,回归纯净、简素的样态,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更能满足当下大众的审美诉求。

图6 无印良品炻瓷餐具

3.3 漆器制作运用现代技术

“在人类的造物活动中,技术是与材料并列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所有产品都是技术的产物”[2]。器物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技术发展史,从历史上看,火的使用、冶炼、织造、烧窑等技术都为器物制造带来了重大变革,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不断地吸纳新的科学技术,才能保证工艺与时俱进,“事实上,正是一系列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工艺技术和工艺艺术的进步与发展”[2]。

有人认为坚守传统工艺对漆艺的发展才是正宗的,但是传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迭代发展的累积,今天的创新就是明日的传统。每个时期都在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否则何来的青铜器、青花瓷、五彩、斗彩。两宋素髹漆器中常见的圈叠胎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为漆器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而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漆器的发展亦提供了诸多可能,如合成材料、3D打印、喷涂工艺等。诚然,在市场左右、利益驱动下确实有利用现代技术粗制滥造的案例,但完全摒弃不用,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何利用才是真正需要探讨考量的,例如在漆树种植、漆液采集、大漆精炼、表面喷涂、漆面打磨等环节融入现代技术,无疑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亦可降低上游漆农工作强度,提高产出回报,使其专注于漆液的产量与品质,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供给。

一直以来,漆工艺效率低下与反复髹涂和打磨程序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对素髹面漆传统涂刷容易留下刷痕且不易均匀,而之后从打磨到抛光、揩清,需要一个周期才可以完成,是典型的人工投入型工种。而邻国日本则早在多年前便引入了大漆喷涂技术,在无尘空间进行操作,既保证了漆层均匀,还达到了所需的光泽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后期髹饰环节。当然大漆喷涂技术不同于一般化学漆,有较高的门槛,还需要进一步与其他专业领域合作突破技术壁垒或者引进相关设备。

3.4 漆器营销树立品牌意识

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商品竞争尤为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是普遍现象。对于传统手工艺品重回民众视野与生活,一味地闭门造车显然毫无裨益,传统的营销方式亦见效甚微。“品牌能让一个文化创意单元带动多个文化单元的发展,实现文化的几何增值,是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28]。从两宋素髹漆器铭文内容、《东京梦华录》与《梦梁录》等文献记载,以及《清明上河图》所绘内容来看,当时的字号显然就是一种品牌化经营方式,而且还有售后维修服务。

漆器传承与发展走品牌化路线极为必要。漆器众多工艺门类有待民众的认知。漆器是普遍意义上的概念,从工艺划分,种类繁多,如剔犀、雕漆、犀皮漆、戗金等,为品牌创立提供了广阔的基础,而品牌化运营也有助于漆器门类的区别与推广和工艺形象的树立。漆器的属性决定在日常使用中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损坏。而维修养护日用漆器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进而增加了与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品牌对漆器的文化增值有助于工艺的充分投入,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亦有助于技术的传承。此外,对品牌的维护也会保证市场的良性竞争。

实施品牌化战略,对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型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案例,如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品牌“能作”(NOUSAKU),在引入设计师参与后走出困境,制作的铜器走向了国际。以传统榫卯工艺为基础的品牌“梵几”,充分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实现文化基因的传承。“太阳鼓”是依托苗族银饰工艺创立的品牌,将精致的手工银饰体现在当下生活用品中,获得了民众的认可。然而,目前漆器行业尽管也有部分尝试品牌策略的个人或群体,但尚未形成气候。更多的还是依赖地域优势或漆艺大师自身的知名度,如平遥推光漆、福州脱胎等地方特色以及甘而可、薛生金等一众大师。

从国内外手工艺品牌成功的经验,人们不难发现其转型路径。第一,传承人或工艺美术大师为主导,向外延伸与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进行合作,谋求产品创新,以适应受众和市场。第二,设计师为主导,与漆艺手艺人合作来实现自身的设计观念,这样的合作方式所创立的品牌往往会更加前沿。第三,外力干预整合。企业、政府或个人等第三方通过整合市场、设计、工艺、管理等资源创立品牌。以上也正是漆器品牌树立行之有效的途径。事实上,2017年由上下品牌蒋琼耳设计、漆艺大师甘而可制作的《如园——红金斑犀皮漆天地盖盒》便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而上下品牌则是爱马仕与蒋琼耳女士共同创立的,人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树立品牌的路径与品牌战略的优势,见图7。

图7 如园——红金斑犀皮漆天地盖盒

3.5 建立健全行业法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规制度是行业有序发展的行为准则,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两宋时期,除了根深蒂固的礼制观念之外,朝廷的生产制度和行业规定对漆器生产和发展亦不可忽视。面对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漆器行业,建立健全有关的法规制度将起到关键作用,保护个人或企业合法权益,保障环境、社会不受破坏,对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积极地促进漆器行业发展,有助于实现漆器当代转型。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法律是基本保障,国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也应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对漆器的生产、设计、销售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指导。而行业协会、学会亦应该承担相关的职责,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制度、规定,对材料、工艺等进一步规范化,以充分适应市场化竞争。同时应该加强监督管理,例如,严把上游采集生产关,保证原料纯净,规范设计生产环节,确保产品质量,形成质量追溯体系,完善监管档案,利用大数据加强网格化市场监管等。尤其对于漆器生产企业自身来讲,成立问责机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工艺环节落实到个人并署名,正如宋代素髹漆器铭文所载要求“物勒工名”,只是当下可以将具体的工艺过程、艺人信息、售后服务等内容通过二维码等方式附于器物包装,如此既建立了用户与艺人之间的沟通,让手艺贴近了生活,也增强了艺人的责任心,保证了漆器质量,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在全新的社会语境下,对两宋素髹漆器的经验照搬挪用已行不通,“新瓶装旧酒”也行不通,只有深度挖掘其内涵融入时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方是正解。而对上文所述漆器现状,也只有其真正实现当代转型,回归日常生活,行业进入良性循环,从业人员、漆器样态和市场所存在的问题才会得以解决,见图8。

图8 漆器当代转型理论模型

4 结语

漆器拥有8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内隐着传统造物哲思,充分展现着国人独特的文化观、历史观、世界观等,是中国工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物化载体和象征符号之一。在历代对外交流过程中,亦扮演着中华文化外溢的重要角色。对其保护传承不仅是中华文脉的延续,就其漆材料的天然性而言,也符合当下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当前,中国正在从经济强国走向文化强国,振兴传统手工艺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文化战略,漆器工艺从业者亦信心满满,摩拳擦掌。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经起落,局面可谓积重难返,面对诸如从业人员、漆器样态、市场等困境,如何复兴,从何入手成为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而素髹漆器在两宋瓷器称雄的情况下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分析其特征及社会语境,尽管时移世易,然而对漆器的当代转型启示诸多,如功能考虑实用性、设计符合时代审美、制作运用现代技术、营销树立品牌意识、健全行业法规制度。以古鉴今,不失为一剂解药良方,只有成为更适合人们生活与审美的必需品,才能在新时代展现生机并获得发展。

[1] 长北. 长北漆艺笔记[M].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8.

CHANG Bei. Chang Bei's Notes of Lacquer Art[M]. Nanjing: Jiangsu Phoenix Art Press, 2018.

[2] 李砚祖. 造物之美: 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LI Yan-zu. Beauty of Creation: The Art and Culture of Product Design[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0.

[3] 王世襄. 髹饰录解说[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WANG Shi-xiang. Comments of Xiushi Lu[M].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13.

[4] 高丰. 中国器物艺术论[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

GAO Feng. Theoryof Chinese Utensil Arts[M]. Taiyuan: Zhe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1.

[5] 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史[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TIAN Zi-bing. History of Chinese Craft Arts[M]. Shanghai: Eastern Publishing Center, 2010.

[6] 王世襄. 中国古代漆器[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WANG Shi-xiang. Ancient Chinese Lacquerware[M].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13.

[7] 陈晶. 漆石汇——陈晶考古文辑[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CHEN Jing. Lacquer and Stone: Chen Jing Archaeological Essays[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2016.

[8] 张赛勇. 宋代素髹漆器与单色釉瓷器美学特征比较研究[J]. 中国生漆, 2016, 35(4): 4-7.

ZHANG Sai-yong.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esthetic between the Song Dynasty Single Colour Lacquer and Monochrome Glaze Porcelain[J]. Journal of Chinese Lacquer, 2016, 35(4): 4-7.

[9] 王世襄, 朱家溍. 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漆器[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

WANG Shi-xiang, ZHU Jia-jin. Collected Works of Chinese Fine Arts·CraftArts·Lacquerware[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1989.

[10]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关于宋代漆器圈叠胎骨制作的探索——发言提纲[C]// 文物保护技术(1981~ 1991).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China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Technology Association. Exploration on the Making of Circularly Overlapped Framework of Lacquerware in Song Dynasty: Outline of Speech[C]// Techniue of Protect Cultural Relics(1981-1991).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11] 唐刚卯. “库露真”与“襄样”——唐代漆器研究之一[J].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00(1): 178-187.

TANG Gang-mao. "Kuluzhen" and" Xiang Style": One of the Study of Lacquerware in Tang Dynasty[J].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00(1): 178-187.

[12] 蒋缵初. 谈杭州老和山宋墓出土的漆器[J]. 文物参考资料, 1957(7): 28-31.

JIANG Zuan-chu. On the Lacquerware Unearthed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mb in Laoheshan, Hangzhou[J]. Cultural Relics, 1957(7): 28-31.

[13] 罗宗真. 淮安宋墓出土的漆器[J]. 文物, 1963(5): 45-53.

LUO Zong-zhen. On the Lacquerware Unearthed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mb in Huaian[J]. Cultural Relics, 1963(5): 45-53.

[14] 徐伯元, 杨玉敏. 江苏常州北环新村宋木椁墓[J]. 文物, 2001(2): 65-69.

XU Bo-yuan, YANG Yu-min. Wooden-chambered To­mbs in Song Dynasty in Beihuan New Village, Chang­zhou, Jiangsu[J]. Cultural Relics, 2001(2): 65-69.

[15] 蔡剑鸣. 江苏无锡兴竹宋墓[J]. 文物, 1990(3): 19-23.

CAI Jian-ming. The Song Dynasty tomb in Wuxi, Jiangsu[J]. Cultural Relics, 1990(3): 19-23.

[16] 赵进, 季寿山. 清新淡雅质朴无华——介绍宝应宋墓出土的光素漆器[J]. 东南文化, 2003(4): 39-45.

ZHAO Jin, JI Shou-shan. Pure and Exquisite, Simple and Unadorned: Introduction of the Plain Lacquer Wares Unearthed from the Song Tomb at Baoying[J]. Southeast Culture, 2003(4): 39-45.

[17] 吴自牧. 梦粱录[M]. 南昌: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8.

WU Zi-mu.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Zhou You. Mengliang Lu[M]. Nanchang: 21st Centuary Publishing House, 2018.

[18] 尚刚. 中国工艺美术的史料和史学[J].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1): 4-13.

SHANG Gang.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Historiography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J]. Art & Life, 2019(1): 4-13.

[19] 张立文. 宋明理学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ZHANG Li-wen. Song Ming Neo-Confucianism Research[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6.

[20] 杭间. 中国工艺美学史[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HANG Jian. History of Chinese Craft Aesthetics[M]. Beijing: People's Art Press, 2007.

[21] 陈炎. 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CHEN Yan. History of Chinese AsetheticCulture·Tang and Song Dynasty[M].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ress, 2013.

[22] 吴钩. 宋: 现代的拂晓时辰[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WU Gou. Song Dynasty[M]. Guilin, China: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5.

[23] 白寿彝. 中国简明通史[M]. 修订版.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BAI Shou-yi. Simple History of Chinese[M]. Nanjing: Jiangsuliterature and Art Press, 2008.

[24] 韩倩. 宋代漆器[D]. 北京: 清华大学, 2006.

HAN Qian. Lacquerware in Song Dynasty[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06.

[25] 陶文昭. 论习近平的务实思想作风[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 5(6): 14-17.

TAO Wen-zhao. Research on Xi Jinpin's pragmatic thought[J]. Studie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14, 5(6): 14-17.

[26] 何佳. 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型的三种途径的调查与分析[J]. 装饰, 2020(10): 136-137.

HE Jia.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ree Ways of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J]. Art & Design, 2020(10): 136-137.

[27] 漆侠. 宋代经济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QI Xia. History of Economy in Song Dynasty[M]. Beijing: Zhong Hua Book Company, 2009.

[28] 邹文兵. 新时代非遗苗绣的“活化”: 特质、现状与路径[J]. 艺术百家, 2019, 35(1): 178-183.

ZOU Wen-bing. Renewa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New Era: Characteristics, Pres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Miao Embroidery[J]. Hundred Schools inArts, 2019, 35(1): 178-183.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Lacquerware from the State and Social Situation of PlainLacqueredware in Song Dynasty

ZHANG Sai-yong1, JIANG Qian2

(1.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 China; 2. Art Institute of Xiangtan University, Hunan Xiangtan, 411105 , China)

Plain lacquered ware was popular as a unique modality characteristic in the Song Dynasty when handicrafts especially porcelain were extremely developed.Taking i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lacquerware to achiev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acquerware industry from three aspects: uneven personnel and persistent difficulties; the relatively single category of lacquerware and its separation from daily use; the confusion of the market and the unsound management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 it compares the appearance, function, technology and system of plain lacquered ware in the Song Dynasty, returns to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and analyzes that the survival of plain lacquered war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popularity of Neo Confucianism, the rise of literati,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sperity of Commerce and the rationality of system, and further compares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 By using ancient ideas for today's refer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necessary path for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lacquerwar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practicality in function, aesthetics in design, modern technology in production, brand awareness in market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regulatory system for the industry, try to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methods,build theoretical model.

plain lacquered ware; social situation;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TB472

A

1001-3563(2022)10-0386-10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0.049

2021-12-07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8CG193)

张赛勇(1983—),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陈作

猜你喜欢
漆器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漆器凝固了时光
漆器美学价值研究
地域文化对漆器纹饰的影响
漆器收藏三问
历经岁月沉淀不褪色的大漆之美
描绘现指尖精工 推磨塑漆艺上品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传统漆器的当代困境
山神漆器鬼斧神工的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