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优化策略研究*

2022-05-28 01:09
图书馆 2022年5期
关键词:战略规划智慧图书馆

单 轸 陈 雅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 210046)

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图书馆纷纷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展开智慧化建设,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图联关于图书馆和人工智能的声明》[1]中提到,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图书馆的业务模式。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DPLA)在2019—2022 年的战略规划里提到要探索并发展新技术,通过合作使资源惠及每一个用户[2]。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强调新时代要充分利用数据驱动研究工具,增加用户互动[3]。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强调系统建设,并建立数据驱动的管理体系,支持开放存取运动[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重视智能技术,加强智慧服务,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型的智能技术重塑了高校图书馆的血肉,引导高校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演化。思考新技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何进行智慧化建设,实现图书馆“育人”“赋能”“创新”等职能,是响应国家政策与迎合时代潮流的必由之路。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1.1 智慧图书馆

2003 年,艾拓拉[5]首次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即“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当前,图书馆学界对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建设的方向已达成共识,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则主要从功能、技术、时空三个角度出发。功能维度上,初景利等[6]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人的智慧+物的智能”驱动下的满足用户高深层次需求的图书馆。王世伟[7]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广泛互联和融合共享的图书馆,具有便利性和高效性。技术维度上,李玉海等[8]认为智慧图书馆以智能技术为基础,将管理、感知与计算有机结合,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和深加工的知识服务,并提供智能共享空间和特色文化空间。严栋[9]认为,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图书馆的基石,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时空维度上,程焕文、钟远薪[10]通过历史、管理、技术三个维度指出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的一个发展阶段、生长过程和生态体系。梁继峰等[11]认为智慧图书馆环境是网络虚拟空间、社会实体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和智能感知空间交互一体的多维智慧空间。

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领头羊,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相比,其用户群体具有知识水平高、科研需求大和个性化差异大等突出特征,其智慧内核必须体现于服务的深度、精度、多元化程度以及用户启发性方面。高校图书馆需要利用智慧化转型这个契机,把握用户大数据和科研大数据的特色化优势,完成向新模式、新形态的过渡。

1.2 文献回顾

国内外高校智慧图书馆研究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①新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M.C.Andrew[12]对33 位图书馆相关人员进行采访,梳理了人工智能对高校图书馆已经产生的影响,例如使用智能机器人进行文本发现和数据挖掘、个性化学习、学习成果监控、学习情况分析等。刘建平、刘宇桐[13]将智能技术进行分类,嵌入高校图书馆的基础服务、科研服务、教学服务、文化服务与评价服务,构建了技术驱动的新型图书馆用户服务体系。②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案例研究与评估研究。李景怡等[14]以兰州财经大学为例,从用户、服务、建筑与耗散三个层次对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生态系统展开了阐述,并从培育、运行、进化三个阶段提出优化策略。J.Dnyaneshwar 和S.Dinesh[15]设计了智能技术、智能服务、智能建筑、智能治理和智慧人五大智慧图书馆的评价元素,建立智慧指数的评估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来测评南亚学术型图书馆的智慧程度。

高校图书馆在资源、服务、用户管理、空间建设等方面全面智慧化转型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例如:智能技术对用户隐私权的侵犯、新旧系统衔接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技术热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冲突[16]、评价原则莫衷一是等。这些问题有的是个体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操作不当造成的,有的则是智慧化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这就需要我们从战略层面谋篇布局,制定标准,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

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远不如公共图书馆多,战略视野下的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研究成果还比较少。随着图书馆智慧化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从战略层面思考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成了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支撑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我国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历程分析

笔者在CNKI 和超星发现系统以“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为主题展开检索,并搜寻36 家A 类“世界一流大学”的官网相关模块,结合《图书馆行业中长期战略规划选编“十三五”时期(中)》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收录情况,得到近六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时期的战略规划文本26 份(A1—A15,B1—B11)。笔者根据研读的文献和26 份样本,从战略层面梳理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演化脉络。

2.1 数字技术支撑的智慧服务开发阶段(2010—2014)

2010 年开始,图书馆领域开始关注“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等议题,但都是零散地分布于战略规划之中,成果也以数字技术的引进和多功能的服务应用为主。复旦大学图书馆[17]在做“十二五”规划时提及了采用RFID、移动阅读等前沿技术以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效能。2012 年,南京大学图书馆[18]934开始了“智慧图书馆”一期项目建设,自主创新了Book+、Find+、Subject+、Mobi+、Pad+等发现服务,开通了数字标识系统、自助打印系统、自助还书系统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武汉大学图书馆[19]942-949先后完成了总馆新馆扩建工程,拥有各类自助服务设备70 余套,实现了无线校园网的全覆盖和自助服务的全馆覆盖。截至“十二五”规划收官,高校图书馆多功能的智慧服务系统开发基本完成,而系统繁多、相互孤立也大大增加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成本,并限制了资源共享程度的最大化。

2.2 信息基础设施与图书馆要素集成开发阶段(2015—2020)

“十三五”时期,智慧图书馆转型被作为明确的战略重点纳入了众多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智能机器人、RFID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下一代图书馆系统等新型技术陆续与图书馆“骨架”融合,智慧化建设与图书馆要素和场景结合紧密,如表1。高校图书馆开始致力于解决上一个周期内的系统重复建设与信息冗余等问题,集成化技术被放在了战略突出地位。随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提出,高校图书馆的战略目标也从关注智慧服务的形式与功能向更加关注服务的效能与质量转变。

表1 高校图书馆“十三五”规划智慧化建设要点

2.3 智慧图书馆体系化建设阶段(2021—)

“十四五”规划时期,智慧图书馆的硬软件基础已经取得一定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战略目标聚焦于提高对师生智慧服务的整体效能,为所在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服务。智慧图书馆建设上升到了战略中心目标的层次,资源、服务、空间、用户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全部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战略重点集中于智慧理念、新型数据融合服务建设、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构建等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如表2。

表2 高校图书馆“十四五”规划智慧化建设要点

3 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战略中的关键问题

3.1 建设主体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主体是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组织与教育部,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教育部下达标准和政策,图书馆组织制定规范,二者也提供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保障。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知识水平高、知识结构复杂以及个性化差异突出,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图书馆主体在响应国家政策、坚持大方向的同时,关注自身的特色资源和开发精准服务,从战略层面因地制宜,呈现个性化的规划方案。多元的建设主体也要求我们建立互通有无、共建共享的机制,增强高校图书馆联盟和组织保障能力。而数据商、外包商、出版商等是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有益参与者,图书馆需要与其展开广泛的合作,但要清楚它们并非建设主体。

3.2 建设原则

3.2.1 服务于一个中心目标

在许多文本中,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只有一个,这个目标要能解决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矛盾,即用户日益增长的科研需求与图书馆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在规划文本中把提升服务质量以打造“双一流”高校作为目标,这既是适应时代、技术与政策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核心,服务至上”的理念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体现。做到致力于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劲往一处使,使系统发展的效益最大化。

3.2.2 战略举措与图书馆情境的融合

战略措施要能够落地,必须与图书馆情境相融合,所以对图书馆外部环境的扫描和对自身发展的概述是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带来的变革,引发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浪潮;二是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台,许多关于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政策也相继发布,为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这些在已经出炉的高校图书馆“十四五”战略规划中都有所体现。而从图书馆自身发展来说,智能技术或国家政策必须与图书馆的资源、空间、服务、馆员、管理等要素相融合,才能实现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师生需求、保障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进一步为建设“双一流”大学添砖加瓦。例如:四川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化背景下把文献资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建设“六大体系”;武汉大学图书馆指出智慧图书馆要融入科研环境,通过学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方式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达成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只有智能技术与图书馆情境深度融合,才能重塑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完成科研人员的知识积累,并以数据驱动支撑知识推荐和内容推荐,实现用户智慧。

3.2.3 战略定位与任务体现个性化特征

战略定位和战略任务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图书馆应根据国情、地情和馆情对自身做出合理定位,并制定简洁易懂、一目了然的战略任务。由于每个学术图书馆的资源、历史、地域、文化、用户群体有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在战略定位和任务中体现个性化特征。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由于其地理位置等因素,“服务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是它的特色定位,相应地,它也必须制订周密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新馆规划方略。智能盘点机器人和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NLSP 是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独特成果,就得在NLSP 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平台功能,持续增强创新活力,不断提高智慧服务效能,并着眼于智能机器人更新换代,让新一代机器人在智慧图书馆转型中更具影响力,使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建设由初级阶段进入成长、成熟阶段。

3.3 建设步骤与层次

3.3.1 分期建设,由点到面

智慧图书馆转型工程浩大,覆盖面广,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按部就班,分期建设,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南京大学分三期进行智慧图书馆建设,武汉大学图书馆制定了“三步走”战略,这些都体现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阶段性,这些阶段必然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不全面到成熟的。回顾学术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历程不难发现,从孤立、单一的智慧服务系统与自动化管理系统到全面的体系化建设智慧图书馆,分期建设、由点到面是一个成功经验。学术图书馆可以遵循战略规划中的步骤,分批制定阶段性目标、愿景和重点任务,稳步建设科学的图书馆体系。

3.3.2 优先项的选择

在每一阶段的战略规划内,每个要点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必须制定出优先等级。每个阶段图书馆每个要素的优先级不尽相同,譬如:在“十三五”时期,智慧化建设尚未完全普及,因此评价标准等问题没有进入战略规划,而在“十四五”时期,推动智慧图书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为一大热点。对于“十四五”阶段来说,技术的优先级还是靠前的,因为它是建设好学术资源和提高服务效能的强大支撑。建设智慧图书馆,根本上的挑战还是技术性的。对于学术图书馆来说,传统的战略重点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资源建设包含了纸质资源、数字化资源和各类型的数据,并具有学科特色。用户体验与科研服务依旧位于最为优先的位置。而二级优先项可以是一些重要的个性化任务,如:空间建设、团队培养等。三级优先项就可以落实到一些具体的措施,但战略规划不宜对优先项进行过多层次的划分。

4 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瓶颈分析

4.1 战略重点聚焦管理层而非服务层

虽然图书馆行业已经意识到了服务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性,但现有的高校图书馆“十四五”的战略规划仍然把视角过多聚焦于管理层而非服务层。例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在“四大资源”战略中强调了新一代服务平台NLSP的建设,新一代服务平台虽然名为服务平台,但在实际应用中最大的功效是实现用户一体化管理和多元资源一体化管理,服务层面的体现并不充分;西安交通大学在“条件建设”中强调了资源建设、技术规划、空间布局和人才建设四个方面,也多与图书馆管理有关。管理改革与图书馆转型的联系在历届规划中都体现得极为清晰,反观服务层面,虽然有很多类似于“服务学科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加强支撑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的表述被纳入战略规划,但服务的内容是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等关键问题表述模糊,没有清晰的界定。

4.2 高校图书馆话语权危机

图书馆对基于云环境的系统和技术需求量很大,但大多数图书馆尚不能独立承担起自主研发新型技术或系统的重任。目前,大部分的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都是由数据商提供的,这使得图书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受到了挑战。战略规划里的“运用技术”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数据驱动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不等同于数据商构建的图书馆服务。《国际图联关于图书馆和人工智能的声明》[1]中提到,图书馆理应成为科研数据链条上的主导者。高校图书馆必须从战略层面认识到,自己才是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必须加大自主权和议价权,组成联盟加大资源保障力度,在图书馆事业舞台上传播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力量。

4.3 数字有余而用户服务赋能不足

以技术为核心构建智慧图书馆,是为了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图书馆、赋能用户,实现图书馆即时依据用户行为与需求展开服务并进行自我优化的模式,并启发用户的智慧。而目前在战略规划中出现的条目仅仅局限于产业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高校图书馆与产业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和创客空间构建三个方面。如何用数字赋能以及如何加快知识产权和专利成果落地孵化等问题,必须作为战略规划的重要任务呈现,否则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发展纲要将会是空有技术、场所和设施,而没有智慧内涵的空壳。

4.4 高校图书馆发展不均衡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技术、人才分布非常不均衡,985院校的图书馆已经开始了很长时间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服务设备和平台建设都比较完善;小型的高校图书馆却连智能设备都没有,数字资源不丰富,大数据采集条件不成熟。许多人才也只愿意进大型图书馆,而资源不足的中小型图书馆只能陷入恶性循环。在中心图书馆制定的战略规划中,鲜有涉及发挥辐射作用的论述,而有的中小型图书馆甚至没有与“十四五”时期相适应的发展规划。资源差距过大、信息鸿沟太深等问题将严重阻碍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网络体系的建立。

5 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优化策略

5.1 战略重点聚焦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在于人,在于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向读者提供他们需要的资源和服务[19],这个过程是个性化、交互式和人性化的。对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是服务的重中之重,图书馆将知识资源以一定的结构组织精准地推送给需要它的用户,并进行知识的自创新。战略规划不能只重点考虑服务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的形式,还必须充分考虑服务的内容,提升服务的质量。对于引入的技术,也应根据用户权利作出规定,例如:用户隐私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相关技术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等。

5.2 将增强高校图书馆影响力作为目标

“十四五”时期,高校图书馆应当重视图书馆影响力问题,并将其纳入议程。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需要与出版商、数据商等建立多元合作交流机制,尤其与代表新兴技术的产业建立强纽带,促进智慧服务和知识服务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通过联盟等形式增强话语权和议价权,牢记图书馆人的使命,依靠自身力量建设自己的智慧图书馆,在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和斡旋中把握主动权,尤其是高校图书馆作为科研机构和知识中心,要注重提升自主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自身影响力,掌握战略主动权。

5.3 推动智慧图书馆评价体系建设

评估高校图书馆的科研能力和智慧程度,才能衡量数字图书馆技术驱动下赋能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检验智慧化转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推动高校图书馆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需要参照国外成熟的量表,也需要根据国情、馆情因地制宜;需要图书馆行业的权威提供建议,也需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吸纳用户参与。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始终谨记用户是其服务对象,也是评价图书馆最有发言权的人,只有一切以用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效推动智慧图书馆评价体系标准化、规范化。

5.4 弥合高校图书馆不均衡布局

图书馆的地区差异或馆际差异,应当引起高校图书馆重视并被纳入发展纲要。一方面,图书馆行业组织需要发挥其保障作用,以规范或调动、成员馆共享等形式将资源流通到中小型图书馆;另一方面,大型的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地区的中心图书馆,应该发挥中心辐射作用,统筹兼顾,弥合信息差距,努力使资源与服务均衡化。另外,弥合图书馆鸿沟还应加强技术的作用,例如:区块链技术采用分布式计算,使得数字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互通变得便捷,为智慧图书馆联盟创造了良好基础。

6 结语

高校图书馆展开智慧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保障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梳理了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新技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制定发展规划的几个关键问题,针对建设的障碍提出优化策略。至于如何落实规划并根据实践水平及时调整原有的方略,还需要业界同仁的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战略规划智慧图书馆
浅谈波士顿矩阵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
图书馆
对战略规划评估体系研究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探究
全球新能源车企概况和中国的战略规划(下)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