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业科技发展实践研究

2022-05-29 08:01吴恬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农业科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吴恬

摘 要: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关注农业发展问题,不管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其中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更是重中之重。延安时期,几乎不存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面对极其恶劣的大环境,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结合根据地建设的需要,领导开展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科技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农业科技发展思想。这一时期的农业科技发展实践,既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特殊作用,也为新中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业科技;发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F3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2-0022-03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农业科技思想的背景

陕甘宁边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日本军队和国民党军很难进犯。因此,边区拥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这就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科学技术创造了可能。然而,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边区仍不断受到敌人的侵扰和围剿,在敌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下,边区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受到影响,军民生活用品极其缺乏。为了改善边区人民和军队的生活水平,实现自给自足,中共中央倡导发展科学技术,1941年《解放日报》接连发表社论,确立了农业科技的重要地位,中央同时号召全党要重视科学技术、尊重科技人才,要求科技工作者加强研究并努力提高边区农、工、商的供给能力。此外,《发展边区科学事业案》强调要通过兴修水利和水土保持,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这些文件都说明,中央和边区政府极其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农业科技也列入党工作日程的重中之重。

同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还意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结合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边区特色的农业科技思想并予以实践。领导人将提高农业技术写进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并明确指出依靠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术研究,“帮助农民对于棉粮各项主要生产事业有所改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举措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陕甘宁边区实际情况为依托,制定了一系列符合边区实情的举措并予以成功实践。

(一)引进、培养农业技术人员

大力发展边区农业科学技术事业,关键在于人才的使用。延安时期,党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以及各根据地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更是从生活和精神上给予科技人才高度的关切。边区政府根据《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决定》,引进了一些科技人才,“据1942年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的不完全统计,农林科技人员总共有46名。”

在引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还通过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边区农业学校等高等科技教育机构,培养专门的科技人员。边区农业学校将课程设置为四部分:农业科学知识课、农业管理课、政治文化课各占30%,党日活动占10%。其中,农业科学知识课主要讲授如何选育良种、肥料使用配比以及如何利用土地管理实现科学种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并增加粮食总产量,实现农民与土地的和谐统一。此外,也开设水利灌溉、园林艺术、畜牧兽医等课程。农业管理课则侧重于讲授抽象的农业问题,如农民问题、县农业科工作、农业合作社。随后,边区农业学校合并到职业学校,旨在培养领导农村经济建设的干部、工农商技术人员。

(二)设立专门的农业科研机构

为了提高农业科学技术,配合人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陕甘宁边区相继设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比如,延安中国农学会、延安光华农场、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后称农业系)等。其中1939年冬成立的光华农场,成为边区重要的农业科研力量,用以配合全边区农业经济建设,改良边区农业技术。光华农场起初选址在延安南郊杜甫川马家湾村,后在绥德建了分厂。农场下设农艺、园艺和畜牧兽医等几个科研小组,分别从事不同方面的科技研究。

1.农艺组。农艺组主要从事良种的搜集和培育工作,当时培育的良种主要有“狼尾谷”,该品种杆粗,穗儿长,抗旱抗虫,亩产440余斤,高于当地的“干捞饭”24%。为了丰富边区的食物资源,光华农场引入了四川彭县黄皮马铃薯、美国白皮马铃薯和甜菜,极大地丰富了边区大众的食物来源,解决了边区军民对糖的需要,对伤员养伤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试种了汉花、洋花、斯字棉三种棉花良种,解决了边区军民的衣着困难。

2.园艺组。边区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作物种类少,产量低,蔬菜、水果的种类更少更单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园艺组广泛地引进国内外蔬菜、瓜果的优良品种,开始繁殖和培育工作。

(1)蔬菜。试种28种外来新种,内共有167个品种,经过试验,宜于种植的有17种,如小糖瓜、番茄、苦瓜等,并有优良品种關中卷心白、甘露西瓜、四季菜豆等。光华农场引进培育这些蔬菜良种,推广至边区各县和机关、学校,并简要编制了一个蔬菜栽培表(仅取两种,未全部列出)见表1。

(2)果树。引进两个新品种——草莓、甜葡萄。此外开建一个果树园,面积约三十亩,种有梨树、苹果树、桃树、枣树及核桃树。

(3)苗圃。光华农场成立初期开辟了一个面积约3亩的苗圃,种植洋槐、柳树等树苗。随后,此苗圃与边区农业学校试验场合并,繁殖普通树苗和工业用树苗。此外,还试种了71种花卉,适宜本地种植的34种。

3.畜牧兽医组。陕甘宁边区的黄土山丘地带适于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在边区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边区多是放牧加之气候较差,牧草不佳,牲畜容易发病,死亡率高。畜牧兽医组的主要任务就是选育牲畜良种、制造牛瘟疫苗,降低牲畜死亡率。

(1)牲畜的饲养和育种。光华农场采用舍饲和放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早晚舍饲,喂食粗饲料秸秆、精饲料黑豆和玉米。上午和下午放牧两次,既能保证奶牛、奶羊补充青草,又让牛羊可以得到适当的运动。在边区政府的支持下,光华农场开办了酒厂和豆腐坊,将豆渣和酒糟做成精饲料,并辅以青玉米和青草制成的青贮草,充分保障了奶牛、奶羊的饲料供给。针对奶牛缺乏钙质补充的问题,农场用碳酸钙水反复清洗,并建立了饲养制度,由培养的技术工人专门负责喂养碳酸钙。

(2)开展生物防疫实验及血清制造。1940年,起陕甘宁边区境内爆发牛瘟,除了各种瘟疫,还有猪霍乱、驴驹拉稀、羊痘及肝肺烂等。牲畜的大量死亡,对边区的畜牧业发展造成沉重的打击。

为了解决牲畜大量死亡的问题,光华农场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设立三边牧场并开始了科学研究。由于在此之前农场内并没有可供使用的仪器,1942年农场和国际和平医院合作后,场长陈凌风便开始构思设计了一款代用仪器,并和各场员一同投入到对牛瘟甲醛甘油疫苗与抗牛瘟高免血清的研究之中。仅用一年时间,陈凌风团队便取得了成功,并将研制出的疫苗与血清大力生产推广,消除了延安及周边地区和关中中心区等地的牛疫。除了牛血清和疫苗的研制,1945年后,光华农場还在延安新市场开设了家畜诊疗所,专门医治骡、马等其他家畜疾病,诊所将西医的诊疗法和中医的辩证施治法相结合,总结了相关疗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表2所示。

(三)改良耕作技术,发展灌溉农业

要做到“耕三余一”,增加粮食产量,最高效的方法是开荒和改良农作法。开荒只能在有荒地的地方进行,而改良农作法则适用于全边区。农作法改良强调深耕地、秋翻地、多施肥、多锄草,当然也离不开兴修水利,改变农业灌溉方式。

1.深耕。深耕讲究多耕、犁耕、细耕。多耕强调春秋翻地,盐池劳动英雄张贺兴的土地,春、秋两季都会各空翻1次,每垧地都比别人多收1斗粮食。犁耕是根据张成仁、杜雄、贺福来三位劳动英雄的耕作经验,犁地要深到7尺,甚至1米深,让深处的生土晒太阳。细耕要求将土全部翻新一遍,不要留有土梁、疙瘩,最好能够细打细磨,相邻犁沟之间要宽窄均匀。

2.施肥。延安时期边区政府倡导农民利用施肥来增加土壤肥力,改变以前粗犷的耕种方式。1943年赤水县的90 000亩秋田中,有70 000亩平均每亩上粪2.5车,比往年高出30%。随之边区施肥积粪运动普遍展开,除了大力提倡的“人人拾粪”“天天垫圈”外,还推行延川县修厕所的方法,酌量使用人造肥。

3.锄草。延安时期,边区政府号召农民多锄草与组织轧工队,各地区纷纷响应,如延安县参与变扎工的劳动力超过60%,并给川地锄了3次草,山地锄了两次草;绥德在锄草英雄王德祥和郝光盛的模范作用下,掀起了全村与全县的锄草热潮,张家圪一村部分秋田已被锄过6次,锄得最少的,也有4次之多。

4.兴修水利。要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不能忽视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引水灌溉,一个是水土保持。在水利建设中,主要以兴修大型水利为主,主要有靖边的杨桥畔、子长的子长渠、绥德的绥惠渠、延市的裴庄渠以及安塞的新乐渠。流水无法到达的地方,则以打井取水为主,井水灌溉多用于种植蔬菜。在水土保持方面,边区普遍推行修梯田、水漫地、修埝地、打坝堰等,用来拦截山洪冲击的水土。

(四)重视农业科技的宣传与推广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主要有学校教育、文字宣传、举办展览会等多种方式。

学校教育是边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基础。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实现改良农业、增加农产的目的,边区的小学和中学应专门开设农业常识课,相关参与书籍编制的人员及机构,应根据边区农业实际编制农业常识的冬学课本。边区学校纷纷响应号召,不仅在课堂中教授农业知识,还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例如陕北各县政府就经常在农场技术人员的参与和指导下开办培训班。延安自然科学院和边区农业学校在引进和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也举办短期培训班进行农业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文字宣传是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在边区最重要的手段。1938年《边区文化》刊登了多篇科普性文章,《新中华报》也增设“经济建设”专栏向边区农民普及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1941年《解放日报》添设“科学园地”和“农业知识”专栏,介绍实用的农业技术。除此之外,学校、医院和边区建设厅等分别出版了科普小册子,并组织多位农业技术人员编写“丛书”,包括吴云青的《防霜如何和薰肥结合》、林山的《关于肥料的一般知识》《边区的土质》和陶克的《保持水土、增加产量》等共40多篇。

举办展览会是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最有效方式。展览会主要由边区政府、机关部队、教育科研机构、先进个人等筹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边区政府带头组织了1939年第一届农业展览会、1940年第二届农业展览会、1943年边区生产展览会和1944年建设展览会,除此以外,仅1943年就举办了大小展览8次,足见边区对展览会的重视。历届展览会都展出谷物、棉花、蔬菜瓜果等多种类型,展览之余评出优秀产品并且表彰先进个人及科研团队,选典型、推典型,不断扩大宣传,发挥典型效应,促使人民群众发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改进的方法。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效及影响

(一)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乡村民众的生活水平

延安时期,边区政府通过学校科研机构,引进高产农作物品种。一方面,增加了粮食作物的产量,使民众有了余粮。1937—1944年边区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从126万石增加到175万石,民众可食用的粮食增加,加之集市贸易的发展,人们可以用多余的口粮交换其他生活用品,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番茄、冬瓜、四季菜豆、草莓等蔬菜瓜果的培育和引进,再加上在水利工程的修缮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灌溉农业,极大地改变了陕甘宁边区农作物品种单一的现状,使边区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

除此之外,光华农场培育并繁殖的优质奶牛、奶羊,制造的牛瘟血清,研究的其他病畜防治办法,减少了牲畜的死亡率,极大促进了边區畜牧业的发展;农业耕作方法的改进和水利的兴修,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还有利于边区水土保持和天人和谐。正是因为边区政府大力提倡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使得农业、林业、畜牧业出现可喜变化,加快了边区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扭转了边区科技落后的状况,促进了社会风气的革新

抗日战争以前,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民众缺乏科学知识的滋养,普遍认为旱涝、瘟疫等自然灾害是鬼神之作,人们便通过祈祷神灵来抵御天灾。抗战爆发后,在边区政府的号召下,各学校团体、机关单位都加紧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并通过座谈会、出版小册子、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普及。如讲解牛瘟、猪瘟的疾病原因,宣传正确的病畜预防方法;指导农民了解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达到科学种田的目的。通过科学方法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让民众亲身感受科学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靠神种田”的愚昧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风气的革新。

(三)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奠定了新中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基础

延安时期,中央开办了专门的农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为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边区科技人才致力于科学研究,始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际行动奋战在农业事业的最前线,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模范先锋作用。他们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出了更多杰出的科技人才,成为新中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后备军”,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发展农业科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业科学技术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理论条件和现实基础,虽然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还处在摸索时期,具有一定的战时局限性,但它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却为新中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对于我国现在践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3]  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8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9.

[4]  张雪梅,王保存.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工作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5]  王保存,张小兵.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改良[J].西北大学学报,2015,(5).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东北书店,1948:774.

[7]  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3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350.

[8]  武衡.延安时代科技史[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80-81.

猜你喜欢
农业科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浅谈生物技术与农业科技发展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浅析南疆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疆兵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