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某奶牛场肢蹄病发病规律及对日产奶量的影响

2022-05-30 14:03张昊冉周部周福振代旭王海洋郭梦玲梁艳杨章平毛永江
中国奶牛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奶量泌乳年份

张昊冉,周部,周福振,代旭,王海洋,郭梦玲,梁艳,杨章平,毛永江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扬州 225009)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蹄部疾病的总称,是奶牛生产中危害严重的三大疾病之一[1],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跛行、站立姿势异常、起卧困难、泌乳量减少等。我国奶牛肢蹄病的发生率达5.7%~54.9%不等[2]。肢蹄病频发不仅使医疗费用增加、产奶量降低、淘汰率增加,同时也给奶牛养殖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李小衫等[3]报道了奶牛肢蹄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发现相较于健康奶牛,肢蹄病奶牛卵巢囊肿发病升高、发情持续时间减少、首次配种受精率降低;胡柏冬等[4]研究了运动场环境对奶牛肢蹄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面为三合土(即黄土、沙土及干粪)时,奶牛肢蹄病发病率极显著低于立砖地面的发病率;刘晗等[5]设计与实现了奶牛肢蹄病辅助诊断专家系统。关于奶牛日产奶量方面的一些研究认为,奶牛肢蹄病会导致其日产奶量下降[6]、生育率降低[7]、过早被淘汰的风险增加[8]。近年来,针对奶牛肢蹄病预防与治疗的研究较多[9~12],但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13],且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关于奶牛肢蹄病对产奶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收集了江苏省某奶牛场肢蹄病的发病情况,来探究该奶牛场肢蹄病在不同年份、胎次、季节和泌乳月中的分布规律,及对奶牛日产奶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奶牛场和江苏省奶牛养殖企业对肢蹄病的研究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某奶牛场2017-2019年共26 622例肢蹄病的相关记录数据和治疗记录,主要信息包括肢蹄病奶牛的牛号、胎次、泌乳天数、日产奶量以及疾病发生的日期等。

1.2 牛场信息

该牛场现有奶牛约13 000头,其中泌乳牛6 400头左右,通过奶牛场管理系统筛选出所有患肢蹄病奶牛的病例,包括发病日期、治疗记录和日产奶量记录等信息;该牛场采用散栏饲养模式,卧床垫料包括粪渣、锯末、干沙等;牛舍内配有风扇和喷淋设施,粪便采用自动化推粪板清理;挤奶设备为72位转盘式挤奶机,并具有标准化的挤奶流程;每日饲喂次数和挤奶次数均为三次,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

1.3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不同年份、胎次、季节、泌乳月患肢蹄病奶牛的分布进行χ2检验,用SPSS(Ver.22)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分析肢蹄病奶牛对日产奶量的影响,模型如下:

式中,Yhijklm为患肢蹄病奶牛日产奶量的观察值;μ为总体均值;Ch为测定年份的固定效应;Pi为胎次的固定效应;Tj为泌乳月的固定效应;Nk为季节的固定效应;ehijkl为随机残差。胎次划分如下:1~4胎各为一个水平,5胎及以上为一个水平;按30d为一个泌乳月,泌乳天数大于360d的统一划分为第13个泌乳月。根据江苏地方气候特点将全年分为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月~次年2月)4个季节。

各因素不同水平间多重比较采用Duncan’s法,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显著性标准如下:P<0.01为极显著,P<0.05为显著,P>0.05为不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份肢蹄病分布及日产奶量的变化

该牧场不同年份肢蹄病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2017年肢蹄病病例数最多(13 802),占患肢蹄病奶牛总数的51.84%;2018年病例数最少(4 960例),仅占患肢蹄病奶牛总数的18.63%。χ2检验表明不同年份间肢蹄病分布呈极显著差异(P<0.01)。图2反映了不同年份肢蹄病奶牛日产奶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年份对日产奶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2019年日产奶量最高(34.37kg),且显著高于其他年份(P<0.05);2017年日产奶量最低(30.70kg),2017年与2018年日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

图1 不同年份肢蹄病分布

图2 不同年份肢蹄病奶牛日产奶量变化

2.2 不同胎次肢蹄病的病例分布以及日产奶量的变化

图3反映了该牧场不同胎次肢蹄病病例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1胎牛的肢蹄病病例数最多(9 245例),占肢蹄病患牛总数的34.73%;5胎及以上肢蹄病病例数最少(562例),仅占肢蹄病患牛总数的2.11%。图4反映了各胎次肢蹄病患牛的日产奶量变化,从中可知,不同胎次对肢蹄病患牛日产奶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5胎及以上的牛只日产奶量最高(35.60kg),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1胎日产奶量最低(27.47kg),显著低于其他胎次(P<0.05);3胎和4胎日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

图3 不同胎次肢蹄病病例分布情况

图4 不同胎次肢蹄病患牛日产奶量变化

2.3 不同泌乳月肢蹄病的病例分布以及日产奶量的变化

该牧场不同泌乳月肢蹄病病例分布情况见图5。其中,该奶牛场第1个泌乳月肢蹄病病例数最多(3 554例),占肢蹄病患牛总数的13.35%;第13个泌乳月病例数最少(149例),占0.56%。χ2检验表明,不同泌乳月间肢蹄病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但仍可以看出随着泌乳月的增加,病例数整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在第9、10个泌乳月病例数有所增加。图6反映了不同泌乳月肢蹄病患牛的日产奶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泌乳月对日产奶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第2个泌乳月日产奶量最高(39.48kg),且显著高于其他泌乳月(P<0.05);第13个泌乳月日产奶量最小(19.25kg),且显著低于其他泌乳月(P<0.05)。

图5 不同泌乳月肢蹄病病例分布情况

图6 不同泌乳月肢蹄病患牛日产奶量变化

2.4 不同季节肢蹄病的病例分布以及日产奶量的变化

由图7可知,该牧场冬季奶牛肢蹄病的病例数最多(9 667例),占肢蹄病患牛总数的36.31%,夏季病例数最少(4 277例),占16.07%。χ2检验表明,不同季节间肢蹄病分布呈极显著差异(P<0.01)。图8反映了不同季节肢蹄病奶牛日产奶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季节对肢蹄病患牛日产奶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冬季日产奶量最高(35.35kg),且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夏季日产奶量最低(25.92kg),且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

图7 不同季节肢蹄病病例分布情况

图8 不同季节肢蹄病患牛日产奶量变化

3 讨论

3.1 不同年份肢蹄病的病例分布及日产奶量的变化

本研究发现,2017年奶牛患肢蹄病病例数最多,2018年奶牛患肢蹄病病例数最少。这可能是由于2017年牧场刚投产,因牧场饲养管理水平不完善导致的病例数较多。据孙志强[11]研究,日粮结构不合理,缺锌、钙磷比例不协调、精饲料尤其是碳水化合物过多,也易引起奶牛瘤胃酸中毒并继发蹄叶炎。估计本调研牛场2017年也具有相似问题。经核实,2018年该奶牛场改善了日粮的配比,加强了对肢蹄病的防治措施,因而奶牛肢蹄病病例数得以下降。此外,2019年肢蹄病奶牛日产奶量最高,且显著高于2017、2018年(P<0.05)。可能是随着饲养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的逐年完善,肢蹄病患病风险降低,使奶牛的泌乳性能得到了提高。

3.2 不同胎次肢蹄病的病例分布及日产奶量的变化

本研究中初产奶牛与经产奶牛在肢蹄病病例数上差别很大,这与郑家三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在本研究牛群中,1胎奶牛肢蹄病病例数最多,这可能是由于1胎牛在分娩后体力消耗过多加上产奶应激带来的不利影响[15],造成肢蹄病发病率相应增高。3胎牛肢蹄病有所增加,可能是由于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成熟,3胎牛在经历过之前的泌乳周期后产奶量得到了提高,但造成了机体负担过大,若此时营养供应不足就会导致奶牛抵抗力有所下降,增加患病风险,从而影响牧场效益[16]。此外,本研究表明,1胎肢蹄病患牛日产奶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胎次,这可能是由于初产牛体型较小且自身还处于发育阶段,乳腺还未发育到最佳状态,因此产奶量相对较低。5胎及以上肢蹄病奶牛日产奶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胎次,这可能是相比初产奶牛,经产奶牛在经历过之前的泌乳周期后,在抗应激能力、体况及乳腺组织恢复上均得到提高,且5胎及以上奶牛多是经淘汰留下的高产个体,因此产奶量均值较高。不同胎次的日产奶量变化趋势方面,肢蹄病患牛与健康牛基本一致[17],即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产奶量也逐渐增加。

3.3 不同泌乳月肢蹄病的病例分布以及日产奶量的变化

本研究发现,奶牛前三个泌乳月肢蹄病病例数较多,可能是由于奶牛由干奶期进入泌乳期,机体因调用大量营养供给产奶需要,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使肢蹄病患病风险增加。Dippel等[18]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泌乳量的增加,奶牛跛行发病率也在增加,这和本研究结果一致。第13个泌乳月肢蹄病病例数最少,可能是由于此时奶牛已进入泌乳后期,产奶压力变小,且在之前泌乳月肢蹄病高发时,牧场兽医部门采取了治疗和预防措施,使患肢蹄病奶牛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外,本研究数据中,第13个泌乳月肢蹄病奶牛日产奶量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此时本研究牛群已进入泌乳后期,且由于患病牛只受到炎症影响,造成体细胞数增多,也会引起奶牛产量下降。这与赵兴等[19]研究结果一致,即肢蹄病患牛不同泌乳月的日产奶量变化趋势与健康牛基本一致。

3.4 不同季节肢蹄病的病例分布以及日产奶量的变化

本研究发现,牛群中冬季肢蹄病病例数最多。Espejo等[20,21]通过对53个高产荷斯坦牛群在不同季节的临床跛行发病率进行分析,也验证了此观点。这可能是由于冬季牛舍内粪尿和积水清理不及时,形成的湿滑冰面会增加牛只蹄部的患病风险[22]。此外,本研究发现,夏季肢蹄病奶牛日产奶量最低,可能是由于夏季温度较高,荷斯坦牛因受到热应激影响,造成采食量下降,导致日产奶量出现明显下降,该结果同陈丽丽等[23]、高腾云等[24]报道一致。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肢蹄病的发病在不同年份、胎次、季节和泌乳月间的分布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且对日产奶量的影响与健康牛有同样的规律。奶牛肢蹄病多发生于胎次较低的奶牛,随着产犊胎次的增加,肢蹄病病例数逐渐减少,但患病奶牛的日产奶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泌乳初期,随着奶牛泌乳月的增加,肢蹄病病例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冬季肢蹄病病例数最多,夏季肢蹄病奶牛的日产奶量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该结果可为牧场防控奶牛肢蹄病以及提高奶牛日产奶量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产奶量泌乳年份
荷斯坦牛头胎患隐性乳房炎次数和乳中体细胞评分对2胎体细胞评分的影响
荷斯坦牛泌乳速度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特殊的一年
中甸犏牛的产犊季节、泌乳期分布及产奶量变化规律
叙事护理在母婴分离住院产妇保持正常泌乳状态的效果
荷斯坦牛产后前7 天日产奶量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地区牧场案例分析
哈萨克马泌乳曲线的拟合研究
母猪泌乳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泌乳量的措施
什么是闰年?
一样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