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体系研究实践

2022-05-30 06:32袁旭美吴明远梁蕴莉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创中医药思政

袁旭美 吴明远 梁蕴莉

一、引言

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将医德医风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这要求医务工作者在是非曲直、善恶得失面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近年来,各高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加强思政、科研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切实构建协同育人教育新体系,促进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能够充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新环境。[1]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实践经验,在思政教育方面优势突出。文章阐述了构建“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研究了中医药院校“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现状、问题及路径探索,以及如何利用中医药特色,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特色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医药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探索专业、思政、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具有正确思想引领、创新精神和专业过硬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对促进中医药学科发展,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国家层面: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阶段。[2]经济社会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整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单一的知识型人才,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怀有“四个自信”,具备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由此打造“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才能确保输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层面: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必经之路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養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多管齐下,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发挥专业和实践课程的德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专业和实践课程教育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融合局面。”[4]由此可见,“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三)学生层面: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措施

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导致单一的专业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岗位的需求,积极推进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关系,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挖掘学生潜能,进而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良好的道德情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新人才。

三、中医药院校“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现状与问题

在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的指引下,中医药院校争相完善教育体系,在思政教育的前提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备受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思政元素,不断渗透创新理念,促使“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日益深化,才能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目标,但还存在体系认识不清、综合型师资团队建设不足、实践平台搭建不完善等问题。

(一)对“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认识不清

现有的高校在“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对整个体系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等问题。中医药院校因专业单一和就业方向固定的特点,导致高校更多地专注于专业课程的系统升级,尚未从融合创新思维的角度研究优化课程体系。(2)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未从思想引领、创新精神等方向进行全方位的培养。(3)构建的培养模式简单,并未形成具有专业特色、融合创新精神和起到思想引领的多元化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4)课程评价体系不够系统,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较低。(5)在专业课、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少,缺乏“专业、思政、双创”三者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未形成完善的融合理论体系,见图1。

因此如何在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元素和创新思维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些都是在制定融合内容及方式上要考虑的问题。[5]

(二)综合型师资团队建设不足,专业基础薄弱

“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融合教育体系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高,需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深厚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和中医药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而目前中医药院校缺乏兼备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经验的综合型师资团队,导致“专业、思政、双创”的融合受阻。部分教师对专业知识传授、创新思维培养、价值引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充分,片面地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任务,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能很好地挖掘,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三者存在“三张皮”的现象。[6]

(三)实践平台搭建不完善

目前,现有实践平台搭建不完善问题,正严重阻碍融合教育地发展。一方面大部分院校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多数为理论传授,缺少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难;另一方面实践平台缺乏思政教育,与学生专业课程实践结合度低。同时,思政教育、双创实践教育、专业课实践活动结合生硬。目前“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与实践平台处于剥离的状态,未实现有机衔接、融合发展,很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更难以达到创新创业预期效果。

四、中医药院校“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体系

(一)构建“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

从现有的专业、思政、双创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出发,围绕中医药院校专业及行业特色优势,充分融入中医药特色元素,构建“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如图2所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通过中医药专业、双创教学,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给予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使双创教育寓教于乐的同时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以“蜻蜓点水”“天女散花”的方式将思政内容植入双创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情境化、体验式、沉浸式、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获得思考、在案例分享中获得心流、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愉悦。

(二)广东中医药职业学院“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融合教育实践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依托中医药文化的育人优势,以中医药文化为载体,充分整合生态资源、侨乡文化、道地藥材的优势,借助“基地-活动-平台-合作”构建多元协同实践平台,打破原有的单向输出式教学模式,“专业、思政、双创”教育融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点带面,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学生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的创新、变革与发展。

1.明确“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目标

学生在专业关联的双创教育活动中,获得学习成就感,在价值观关联的双创教育实践中,获得社会责任感。学生人格韧性得以提升,现实力量感增强,面对复杂不确定的中医药学人才自然生成。在指导学生实践同时,于无声处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热爱、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以及树立民族复兴的责任感,“水到渠成”地完成从显性设计教育到隐性价值观塑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特色技术技能型人才。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教学内容

完善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思政目标,添加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培养单一性人才到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教育观的转变。除此以外,在专业教育课程、双创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融入思政元素,如中医药文化中的“仁、和、精、诚”,在思政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加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同时融入创新创业精神,只有实现教学内容重构才能真正引领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学科交互。充分发挥中医药专业的个性特色,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思维、人文情怀等专业目标和思政教学目标有机统一,以此构建符合院校特色的“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体系。

3.强化“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深化“专业、思政、双创”教育融合需求,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扎实、思想道德素养高尚、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7]首先,引导高校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深度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如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诚实守信、民族振兴等元素,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自然恰当地将专业特色、思政元素、创新思维三者融合,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其次,通过专题培训,包括双创师资培训、课程思政建设培训、专业特色培训等,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专业素养,形成一套适应时代发展、适合学校特征的教学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真正实现专业特色创新思维培养和立德树人的目标。最后,通过“帮扶带”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参与“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确保教师队伍的不断层。

4.精准提炼思政教育切入点

利用中医药得天独厚的思政教育优势及行业特色优势,从学生“传帮带”的文化传承、中医服务社会和产业、中医药蕴含的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对比、中西医学文化对比、中医本体蕴含的社会生活、中国文化的传播、职业伦理八个方面切入开展思政教育;以多层次、多维度、校内外协同实践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医药专业相关的双创教育活动当中,并设计多角度的教育评价方式,唤起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和现实,具备理想主义的信念,脚踏实地承担时代的责任。

5.搭建多元协同实践平台

依托中医药文化育人优势,充分整合地域优势,构建多元协同实践平台,促进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的创新变革与发展,见图3。

(1)实践基地

校园实践基地包括“精神实践基地”“创客空间”“学生社区”“学校实训基地”,为推进教育融合提供校内实践场地保障。在“精神实践基地”设立校友创新工作室,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创业经历、行业精神;在“创客空间”组织专题讲座、论坛等;在“学生社区”邀请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进行多方面指导,包括思想政治方向引导[8],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的拓展延伸,组织分享会,从身边案例领会创新创业的精神;学校实训基地包括实验室平台、特色中医药展览馆、岭南药用植物园等。实验室平台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练就求真务实的品质,加深学科交叉;借助中医药展览馆从学生中招纳专业知识讲解员,加深专业知识理解,锻炼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宣扬传统文化;依托岭南药用植物园为学生提供药草辨认、药材创新种植实训基地,在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药材品种过程中实现专业、文化、创新三合一实践。

(2)校园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多渠道实现“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利用专业学科背景申报相应课题,如参与攀登计划,鼓励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将理论知识实践于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8];举办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积极响应创新创业类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锻炼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依托社团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进社区、知识宣讲、义诊等具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创新活动,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新、创新思维、传播传统文化。

(3)网络平台

借助网络媒体支持,包括学院公众号、易班平台等搭建校内外交流分享平台,分享优秀个人案例、学习资源、心得体会、最新政策指引等,为学生充分施展创新创业才能提供环境条件,使之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6]

(4)校企合作

为实现全方位育人,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外出实践机会。目前我校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与企业共建陈皮产业学院,推进“医+校”合作,与当地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积极搭建学生和企业的沟通桥梁,吸引更多企事業单位共同参与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引导学生进入企业深度了解企业的故事,学习他们的企业文化及创业者身上的优秀品质。

五、结语

构建“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有助于改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存在的不足,是实现提升社会创新能力和立德树人的目标的必经之路。中医药院校形成“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对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塑造良好的医风医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弘扬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肖露,罗璋美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20):20-21.

[2]谢兴政.高校“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建设探讨[J].新闻学,2021(09):28-39.

[3]杨晓琴,罗信军,宁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152.

[4]王红英,董薇.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BIM建模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27):200-201.

[5]李程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143-145.

[6]杨冰月,彭亮,沈霞,李依民,颜永刚,周可心,胡本祥,唐志书.融入思政、创新创业教育的《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陕西中医药大学报,2021,44(01):97-102.

[7]陈群.“双创”导向下的艺术品电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电子商务,2020(01):88-89.

[8]孙利娟,付彦军.“三合一”模式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03):70-73.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编号:pdjh2021b0972);广东省高职院校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22LX047)。]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双创中医药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