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场知心漫途

2022-05-30 10:48May与五月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找对象征兆屋檐下

May 与五月

有好几年,我都有意识地规避和爸妈之间的正面沟通。即便只是短暂的眼神接触,都免不了让我心头一颤,唯恐稍不留神就踩入“找对象”“结婚”之类的敏感区。正是因为在这些话题上有过太多鸡飞狗跳的前车之鉴,一家人都心有余悸,因此本着家和万事兴的宗旨,双方都默契地掌握了在安全池内活动的最佳法则,谨慎地避开雷区。

具体执行方案为:工作日错峰出行,周末自由活动。时间差和工作地点的分割,让我们都能享受白天的自由和相安无事。

晚饭作为一天中唯一松弛的时间段,也是逃避不了的碰头场合,饭桌上须得谨言慎行。我只管闷声吃饭,只在被问到时,才发表几个不痛不痒的观点,证明自己真的参与其中。所以尽管从物理层面来说,大家都在同一个屋檐下,但精神层面都在扮演各自分配到的角色,人设是相敬如宾,剧本核心是家庭太平。

三个月的居家隔离,意外成了我和爸妈相处最久的一次。不是物理层面的久,而是真正触及生活层面的久。因为避无可避,日日夜夜都在同一屋檐下进进出出,空气中混着三个人的呼吸,下一秒还能闻到昨日饭菜的洋葱和大蒜味。每分每秒的相处都让我惊觉,原来我错过了太多关于他们不再年轻的征兆。而那些征兆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只是过去我专注于行为和对话中交错躲闪,只求表面太平和相安无事,却对生活中正在发生且无法逆转的事情视而不见。我爸年轻时脾气急躁,于是不自觉地就会提高嗓门。我妈做事风风火火,总是话没从脑子里走完流程,就先从嘴里溜出来了。人到中年,两个人的脾气都和牙口一样,喜欢寻找柔软的东西。

周末下雨,我睡得正沉,我爸在门外低声说:“今天八点做核酸,早点人不多,你准备准备起来吧,好不好?”刚好能把我从沉睡的边缘拉回来。我一激灵,一是因为听到要做核酸,二是有点意外。这好像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爸已经这么柔和了。

做完核酸,雨还在下着。回到家,我和我爸开始剥豆。以前我很怕这种与他们中的任意一个单独相处的任务场景,但经过三个月的朝夕相处,这种程度也不算什么了。我等着话题落到我身上。我爸低声教我剥豆。我观察了他的方法,还是决定按照我习惯的方式来,速度也逐渐赶上他了。

我妈坐到我们俩旁边,和我们聊天解闷。仍旧是他们说得多,我听得多。有一句,我却记着。我爸说:“做人差不多就行了,别太过了,别为了自己的事为难别人,也别为难自己。”我妈在一旁点头附和着。

是不是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变得柔和起来?他俩的脾气、性格、生活态度都比年轻时佛系多了,他俩也已经不年轻了。

中途我妈离开了一会儿,我爸偷偷问我:“有对象了嗎?”音量维持在悄悄话的分贝等级。我笑了:“关在家里,上哪儿找对象啊?”他听了也不急躁,也笑了一下:“可以打电话发微信嘛。周末打打电话什么的。”没等我说什么,他就自顾自地往下说,“我早就计划好了,如果你谈了对象,我就把家里收拾收拾,不能这么乱糟糟的……”他专注地描述着他的计划,这要是搁在以前,我可能会反驳,可能会不耐烦。但我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听着。即便我有自己的想法,即便我不想因为自己未来可能发生的人生变化而影响他们的生活,但不能否认,他是真心实意地希望我幸福。

马克·李维在小说《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中,从父母辈的角度分享了亲子关系中的一个想法:“没有一个父母能代替自己的孩子去生活,然而并不因为如此,我们就不去操心。你们不幸的时候,我们也会跟着痛苦。有时候,这会带给我们一股冲动,试图指引你们的前途。也许会因为笨手笨脚或者过度溺爱而犯错,但总比什么都不做来得强。”

书中写道:“父母和孩子总是要耗费很多年才能真正认识对方。”也许他们也和小说中的安东尼一样,原先希望能成为孩子的朋友、伙伴、知己,而最后他只是她的父亲,但是他永远都是她的父亲。所谓亲子关系,我们都是在各自的轨道上关心旁路轨道的仪表盘参数。也许还要再过很多年,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对方。而从认识开始,到理解,尊重,放手,又往往是一条行驶终生的轨道。

(杨子江摘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

猜你喜欢
找对象征兆屋檐下
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困扰
光合之家——一个屋檐下
警惕善于伪装的肿瘤无痛性征兆
同一屋檐下的你
生活就像找对象
绝望
男女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