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分层、三维评价”在工业机器人操作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 12:57高燕玲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组长组员分组

高燕玲

在工业机器人操作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一般如下:布置实操任务;学生分组,每组5-6名学生,安排到固定的机位轮流操作;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打分。此法用了两个学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小组内一般有1到2名学生有较大的学习热情,能认真主动学习,较好地完成操作任务;有1到2名学生学得被动,要经教师催促后才进行操作,若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或不懂之处又会停下来,直至被教师发现且帮忙解决了问题之后,才将操作继续进行;往往还有1名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处在等待下课的状态,内心暗暗希望其他学生操作慢一点,直到下课也轮不到自己操作,常以“时间不够”为理由,逃避动手操作。或者时不时会出现个别小组的所有成员早已完成实操任务,而另外的小组却连第一个操作的学生都还没做完。

针对这样的困局,笔者一边摸索一边归纳,经过思考和总结,在最近的两个学期,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采取了“分组、分层、三维评价”的方式展开教学,能明显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再也没有出现操作成绩不及格的情况,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就感,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一、分组

鉴于我校配备用于工业机器人操作教学的工业机器人的数量为6台。笔者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小组由5到6名学生组成。以往的做法是:把学生按班级名册中的学号顺序,依次分成6个小组,小组长由组员商量后推选产生。这种看似合理实则偷懒的分组方法,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弊端:

①每个小组随机组合的学生学习能力分配不均匀,会导致一次课下来,有些组很快就完成任务,而有些组只有1到2名学生能完成任务。很快完成的学生,会觉得任务没有挑战性,剩余的时间在等待,觉得无聊。而不能按時完成任务的学生,会觉得越学不懂的越多。这样的效果,无论对学习能力强还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积极性都造成挫伤。同时,还会影响教学的进度。

②小组长在小组内的职责主要是代表本小组领任务、工具,安排组员整理工位、检查卫生;在学习上,对小组成员的带动和帮助很少,没有很好突出组长的带头、引领作用。

针对弊端,笔者在分组的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在小组长的职责上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取得了教师教得“省心”、学生学得“有劲”的效果。

①组员的能力分配平均是关键。分组前,先全班动员,告诉学生:每位学生的实操成绩跟小组队友的表现息息相关,小组成绩按30%计入个人的总成绩。教师预先选出学习能力强、判断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及实践能力强的6名学生,经他(她)本人同意,定为小组长。分组时,让学生按实操能力由“强到弱”站成4列,由6名小组长分4轮按“蛇形排列组合”(如图1所示)挑选小组成员。这种按“蛇形排列组合”挑选出来的组员,在能力分配上基本能达到强、中、弱相对平均的状态。

②小组长的职责进一步明确。教师给予小组长充分的信任,充分发挥“老师的教学助手”的作用。组员的实操安全分数由小组长评。教师把实操任务布置下去后,要确保小组长先学懂。接下来由组长带动、教师引导,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先学起来,给基础相对偏弱的学生营造一个好的气氛,从而带动大家共同学习。当组员遇到不懂时,由小组长当小老师来教他(她)。往往由学生来教学生的效果,胜于由教师来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讨论和相互帮带中,能力得到提升;学起来更有劲,教师也教得省力。

二、分层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教授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不同教学目标的过程。

学生在工业机器人实操课的表现可分为“吃不进”“消化不了”及“吃不饱”三类。相对应的,其实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领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于是将他们分成A、B、C三层,以B层学生的学习进度为教学进度。A层:实践操作技能过硬,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B层: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动手操作能力,内心渴望进步,但自我控制能力差。C层:专业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弱,需要督促学习。对于A层学生,主要侧重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能根据操作任务的要求,独立自主选择合理的方式方法完成任务。对B层学生,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师、小组长的指点下,编写、调试稍复杂的程序,并能按自己的思路独立完成任务。对C层学生的培养目标:有基本的编程能力,能够模仿编程思路和教师演示引导的方法完成任务。侧重于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简单操作技能的掌握。

以学习工业机器人“圆弧运动指令”为例,根据任务的难度,将学习的内容分为基础任务、进阶(提高)任务和拓展(挑战)任务三个层次。分层实施过程如表1所示。

通过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给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了有一定难度梯度的任务,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使每个学生按自己的能力,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也提高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三、三维评价

原来由教师单方打分的评价方式,操作起来直接简单,但这种终结性评价的效果却不太好。改进后,采用由教师、小组长、组间的三维评价的方式。通过教师评价、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得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最终得分。改进后,增加了学生参与评分的环节,以便让学生从“当老师”的角度去看自己、看他人的表现,从而更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促进共同进步。

(一)教师评价(占60%)

有了小组长这个“教学助手”后,教师原来要用于对课堂控制的100%精力,现在可分出很大一部分转到关注学生个人表现上。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希望被教师看见,希望教师对自己有所关注。教师的评价、评分,是学生判断自己当下“学习成果”的权威依据。因此,来自教师的反馈十分重要。

教师评分的参考指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如表3):①操作是否规范;②任务完成的质量;③互助合作精神。

教师当着学生的面打分,及时指出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闪光点,记录下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教师对学生带着个体关注的氛围中,学生会产生一种希望在教师面前好好表现的内驱力。

(二)组间评价(占30%)

在小组长带领下的小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就形成了“学习共同体”。评分的方法:每个小组选出最能代表本小组水平的“作品”,由教师拍下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如在“圆弧运动指令”的学习中,拍下“所编程序”的图片及“机器人运动”的视频)在一体机上播放,全班学生一起观看、评分。

评分标准与教师评分的参考指标相同(如表4),每小组只给其他的小组评分,本小组成员内部商量后给其他各小组评出一个分数(最高为20分)。将5个小组的评分相加,得出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分数。这个分数,即为小组成员的每个人得分。

这个组间评分的环节,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环节,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小组是表现最好的小组,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能拿到高分。通过“欣赏”彼此的“作品”,学生们能看到彼此“出彩”的地方,也能看到彼此“出糗”的部分。通过对比,学生能看到本组的长处和短板,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到“心中有数”。青少年学生都有比较在乎自己在同龄人中的表现的特点。因此,小组成员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时,都生怕因自己拖了小组的后腿。组员之间自觉地相互出谋划策、相互学习、相互提醒,学得投入,学习气氛好。

(三)组长评分(占10%)

组长对小组成员的操作安全、工位整理情况评分。如发生机器人碰撞等事故,则评为0分,若操作正常符合规范,则评为满分。把对“安全操作”评分的权利交给组长,要求组长关注本组成员的操作过程,指出安全隐患,尽量避免安全事故。

同时,组员若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不懂之处,组长也能及时在旁给予辅导和帮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安全放手不管,每一個操作环节都要注重培养每个学生“我的操作安全我负责”的责任意识。组长在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后,也会表现得更积极主动。

四、结语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工业机器人操作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责任意识。

分组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互助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分层教学能较好地解决班级学生水平不一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得到果子”,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维评价让学生投入到“评分者”的角色上来,从“教师”的维度去看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水平,促使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改革后的实操课,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的同时,学生学起来更“有劲”了;实操课的成绩整体进步明显,教师“教得省心”。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小组长组员分组
分餐小组长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小组落幕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分组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