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品读

2022-05-30 15:06程善美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妇海潮春江

程善美

《春江花月夜》在唐人选编的诗集里全无踪迹。到了宋朝,郭茂倩将它收录到了《乐府诗集》中。收录的理由也仅仅是这首诗用了一个乐府旧题,自然应该归人乐府诗。直到明朝,这首诗才像卞和手中的荆山玉一样终于等到了被认可、被赞美的那一刻。

“春江花月夜”这个标题真美。春、江、花、月、夜五个元素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画卷。诗人由此生发,把一幅画变成了一场梦。全诗共三十六句、九个小节,每四句换一个韵。第一、第二节写景,第三、第四节写理,第五至第九节写情。下面,我们就循此脉络,一起遁人梦境,去感受这首诗歌的美吧!

一、景色美

诗歌的第一部分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前四句写春江月,后四句写月下花。画面由大到小、由远到近铺陈开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江春水奔流人海,那么浩荡,又那么平静。在这浩瀚的大海上,一轮明月随着海潮缓缓上升。海潮一波一波地冲向岸边,明月也一点一点地升上中天;海潮是横向的,月亮是纵向的。它们相伴相随。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生”字让这一切显得那么神奇、新鲜。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到哪里。江海生明月,月光照江海。春潮涌动,月光皎洁。这是多么宏大、宁静又美丽的景象啊!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从海写到陆,从月写到花。原野之上,一片春花烂漫;江水蜿蜒,环绕着这片开满鲜花的芳甸。月光不是一直追随着江水吗?它也把清辉投射到这片花林之上,仿佛给花朵洒上了一层皎洁的冰晶。这是美丽、纯洁的。春夜的长空,本来会有飞霜洒下。可是月色如霜,一片月华播洒,飞霜因此而隐没了。水岸长汀原本是似雪的,可是在银白的月光之下,白沙也隐没了。一句写天上之景,一句写地上之景,整个天地都被明月浸染、被明月净化了。既然如此,人生于天地之间,又怎能不被净化、不被感染呢?

二、哲思美

江天一色,澄澈透明,连一粒微尘都看不到。在长空之中,一轮孤月显得格外皎洁。在诗歌中,月亮被放大了。它仿佛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令诗人与它对视,产生这样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个问题即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是无解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人和月亮的一次神秘对话:我是谁?你又是谁?在我之前,一定有无数个如我一样的人吧?那么,你始终是这样的一个你吗?永恒的风月,短暂的人生,谁在此时不会感慨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当然是伤感的,但其中又蕴藏着一种别样的力量。个人的生命固然是短暂的,人类却能代代绵延传承,与明月共存。总有人凝望着明月,也总有清辉洒向人心。江水无情,人的内心也生出波澜。诗人由孤月联想到孤单,笔触又从自然过渡到人生。可以说,整首诗充满了哲思美。

三、情感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飘荡本就容易使游子产生飘零之感。“浦”指的是江水分岔的地方,也是离别之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明明是思妇“揽衣起徘徊”,诗人却偏说“可怜楼上月徘徊”。月光在思妇的妆楼上照着妆镜台,照着玉户帘,照着捣衣砧。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都是闺阁常用之物,又都是容易使人产生相思之情的物件。月光流连在这些物件上,卷也卷不去,拂了又回来,是那样的缠绵,又那样的恼人。

思妇的故事告一段落,接下来便说游子。“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江水流逝,流走的只是水和春光吗?不,还有游子和思妇的青春。明月斜斜地向西沉。此情此景令人感伤。一夜就这样过去了,斜月藏到了苍茫的海雾之中,不再流光溢彩,也不再惹人相思。

在诗歌的结尾,诗人从一对游子思妇延伸开去,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有情世界。这一对游子和思妇固然无法团圆。但是,在这个世间,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说不定会有一些游子乘月而归,与家人团聚呢!

通篇看下来,这首《春江花月夜》宛如一场美梦。诗中有景、有理,也有情,完美地展现了一个情、景、理交融的美妙诗境。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八中学)

猜你喜欢
思妇海潮春江
最特别的树
柳永·望海潮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望海潮·八里湖
望海潮·枫林谷
春江水暖鸭先知
望海潮·庆嫦三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