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慕课建设思路与混合式教学实践

2022-05-30 19:18徐韵茹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交通中职智能

徐韵茹

一、背景及意义

在传统课堂根基深远的现实情况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现与创新非常仰赖“在线”资源和平台的建设,而慕课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新型课程形式,其本身可以独立成为一门完整可学的课程,同时可以完美填补混合式教学的“线上”需求,且能实现有机融合、发展延伸。慕课建设不是简单的资源“在线化”,混合式教学也不是“新瓶装旧酒”,二者的关键在于信息化环境建设和教学模式重构,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各取所需、优势互补。慕课是平台,混合式教学是手段,相辅相成最终实现理实有机交融、助推师生有效互动。近年来,我国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来推动慕课建设,但重点对象都是高校,中职教育却鲜有尝试。然而,慕课无门槛、开放性的特点与中职学生水平不一、好动难静的现实学情极为适配,能成为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有力推手。本文尝试从中等职业教育视角出发,剖析慕课的内涵与价值,以中职交通类专业课程智能交通概论为例,分享慕课建设与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经验。

二、传统教学困境与建设目标

问题推动创新,教学模式的变革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教学难题。因此,明确慕课建设的目标可以从分析传统教学困境入手。

首先是教学对象的水平参差难统一。中职学生群体的特点之一就是个体差异较大,同一个班里不同学生的理解水平、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可能相距甚远。有些学生可以很快速领悟到知识点的含义,而有些学生连读懂语句都有困难。有些学生擅长动手操作能够快速完成任务,而有些学生接受度较差难以迈开第一步。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难以照顾所有学生的进度,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然后是教材生涩难适配。此问题也是基于第一点的中职学生学情而言的。目前现存的职业教育教材,大多都是面向高等职业教育。中职学生群体的理解能力本就薄弱,再加之年龄的差距,学习高职的教材难度较大。且对成年人而言,大多是文字性的理论教材,这能够很好地把知识浓缩在较短的篇幅内,扩充知识的深度。而中职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本质上还是更喜欢动手操作,比较容易接受知识的活泼呈现方式,在内容上更倾向于了解、认知的层面。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的适配性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形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最后是教法形式单一效果差。中等职业教育依然是中学层次的教育,其教学的形式和环境都比较封闭,全部学生需要在课堂内按部就班完成每天的学习,这和高校的开放式空间和环境大不相同。但中职也是职业教育的范畴,其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较注重实操实践,大量的专业课程需要动手操作,且中职学生的特点也是喜欢动手操作,这和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产生了矛盾。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中职教育亟待研究的问题。

三、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智能交通概论课程为例,讲述中职交通类慕课建设思路与混合式教学实践方法。智能交通概论课程从人们生活中的交通场景出发,系统介绍了出行场景智能化背后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通过配套一系列可操作的场景实验,探究了九种智能交通场景背后的先进技术,促进学生对智能交通技术应用逻辑理解,启发创新思维。在此,笔者从内容重塑、资源重建和教法重构三个方面解析主要建设思路,希望为同行提供借鉴。

1.内容重塑——信息技术表里融合

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课程都适合直接做成慕课,慕课建设的含义并不是简单将知识或教师网络化,而是要将传统课程进行慕课化解构与重建,即根据“在线”的特点和需求,调换思路,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视角审视课程内容,重构知识与技能逻辑体系,重塑内容资源与呈现形式,实现信息化理念和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应从课程内容的“在线化、信息化”价值与意义出发,挖掘考量慕课的切入点,找到合适的呈现方式,以发挥最大价值。理想的慕课应具有适合多类群体的通识性、结合多项技术的融合性和启发思维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建课有意义,在线有价值,这才是一个好的开始。就智能交通概论课程而言,它对于中职交通类专业来说是一门新课,是一门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课程。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现代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升级的同时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智能交通类课程的开设是大势所趋,大规模、开放式的特点是众望所归,这就是建课有意义最基本的出发点。同时,由于智能交通技术本身就富涵信息技术等学科交叉知识,使用信息化的呈现手段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这就更能凸显出选择“慕课”的价值。当一门课程,从内到外都具有信息化元素,那么就是一个有价值的选題。就已有的传统课程而言,要对其进行慕课化改造,也需要找到一个有价值的方向和切入点,即将现代信息思维深度融进传统课程的内容,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知识的传播方式。

2.资源重建——理实连通、虚实互动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大多的教学资源都以高职为主,中职资源相对匮乏,而高职的教材大多主讲概念原理、系统架构等生涩理论,与我们理想的入门级通识性课程定位不匹配,也与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匹配,这一现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根据课程和教学对象特点制作资源很有必要。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是职业的启蒙,学生首次接触专业理论,初步学习专业技能,中职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更容易理解具象化的知识,更喜欢动手操作,也非常需要发散思维。因此,适配中职学生特点和入门级教学需求的教材和资源应遵循“易认知、可操作、能拓展”的原则。以智能交通概论课程为例,秉持通俗易懂接地气的理念,我们尝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场景“连通”,把深奥的智能交通系统知识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的智能交通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感受技术、发现知识、学习技能。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动画和微课(如图1所示),用于具象化展示和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类是仿真游戏(如图2所示),用于模拟演练实操,帮助学生在逻辑原理层面理解实操,边学边做、边试边做。虚实结合的方式降低了实操的设备损耗率,提高了实操的成功率。第三类是利用现有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用于发散学生思维。如学生利用Arduino系统进行图形化编程(如图3所示)驱动实物,利用代码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实现虚实互动。同时,线上课程的优势还在于,可以紧跟时事热点和前沿科技,灵活动态更新内容,打破静态纸质书本的束缚,与时俱进。

3.教法重构——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

有了慕课资源,传统课堂如虎添翼,“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开展会得心应手。首先,传统课堂学生水平参差导致教学进度难统一的背景是教学时间的有限性。通过慕课的方式将学习资源在线上开放,学生在课前可以便捷地利用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时长,通过提前预习的方式 “笨鸟先飞”,或反复学习“以勤补拙”。线上慕课为学生提供了缩小差距的可行渠道,为线下课堂教学的按时按质按量开展把薪助火。在课中,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或教材中的二维码链接到线上资源,查看知识点,回看操作步骤,边看边学,边学边做,边做边悟。教师无需再逐个对基础性内容进行重复性讲解,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学生的差异化问题。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拓展内容,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发散无限的思维。线上与线下课堂的交互融合,相辅相成,让学生真正实现因材选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解放了教师,让教师可以更专注于因材施教,极大地提升了有限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在整个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线下操作行为能够跟踪记录并上传至线上平台进行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教师能够迅速了解学生的状况和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反馈的时效,为教学反思提供了有力依据。

线下的时空是有限的、封闭的,而线上的时空是无限的、开放的,慕课可以突破纸质媒介的限制,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成为对话前沿科学的窗口。而混合式教学为传统课堂架起了线上线下沟通的桥梁,“慕课+混合式教学”让课堂永远年轻。

[课题项目:广州市精品课程“智能交通概论”建设成果,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以‘智能交通为向导的交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交通中职智能
繁忙的交通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小小交通劝导员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