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做十月风,莫惧万重山

2022-05-30 10:48王郑窈婧
中学生博览·文艺憩 2022年9期
关键词:补鞋阿公修鞋

作为古灵精怪的水瓶座,我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遇到感兴趣的事我都想去了解下。也正因为涉足不同的领域,让我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

日常生活中,我喜欢自己写小说,听歌、看书,喜欢淅沥的雨天,喜欢略带萧瑟的秋天,喜欢神秘的紫色和活泼的绿色。也许这就是水瓶座的特点吧,喜欢一切有趣的和新奇的,也愿意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与我的座右铭“同做十月风,莫惧万重山”倒是十分吻合的。

一直觉得我的语文能学好,与妈妈无私的爱和身边人给予的支持与鼓励分不开的。也正是有这么多人的关爱,给了我一颗柔软感性的心和发现美的眼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容易醉心于优美辞藻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和作者及书中的人物共情,让每一次的阅读都像在冒险。于是我有意多读书多做札记,把自己变成一块海绵吸足文字的魅力,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写出像书中一样美好的句子。这种迫切的希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入我的生活,变成我的习惯。在我的草稿本、札记本或是阅读的书上,都能看到我留下的“随记”小片段。有身边的美景,有来自同伴的暖心举动,也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反正只要想到有意思的就会随手记下来,这些由心而发的句子,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在初中阶段偶得语文老师的引荐,有幸投出几篇作文,赚得了一些稿费作为零花钱。因为自己的爱好而得到收入,让我自豪的同时更坚定了在写作这条路上要继续走下去的念头。为此,我加强阅读,在散文诗歌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熟悉并学习喜欢的作家的写作风格。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与模仿中,让我对文字有了更热切的喜爱。我想,我与文字已经成了知心好友。

村上春树说:“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其实爱上文学就是这样,凶险的是,你一旦爱上文字,就永远也甩不掉,会被文字俘虏一辈子;美好的是,你能够在文字的世界中,感受到不一样的美好与感动。

佳作赏析

顷刻芳华

/王郑窈婧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尼采

到现在为止,中考最后一场考试结束的铃声仍在我的脑中循环播放。放下笔的那一刻,长呼出一口浊气,脑海中的一切都被清空,只剩下一朵盛开的昙花。

好友的母亲酷爱种花,临近中考时我曾被她邀请去家里看昙花。昙花的难养我早有耳闻,平日里在网上也看了不少昙花的照片,于是我强按下内心的激动,一口答应了她的邀请。

四月末仲春已过,夜色里残存着丝丝凉意。我和她两个人窝在藤椅上,一面照看昙花一面分食点心好不惬意。随意地谈天说地,仿佛我们还都是5岁的稚童,不曾为即将到来的中考而忧心。我们并不在同一所学校就读,却同样为刚考完的二模成绩和离我们不远的中考而担忧。我还记得她当时很轻很轻地说:“中考真的太难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昙花开花还难。”我的心狠狠一颤,默默地想,是啊,二模的好成绩什么也代表不了,我们还是在挣扎着想要渡过名为中考的大海,即使谁也不知道是否能成功上岸。我叹了一口气,在深沉的寂静中显得分外刺耳。正當我们沉浸在中考的担忧中时,她突然说:“看!昙花好像要开了!”她欣喜地用手指向昙花的方向。“快快快,快拿手机拍下来!”昙花的盛开,让我们心中的忧愁瞬间烟消云散。我连忙把椅子搬近些,在时间缓缓的流逝中,看着一盆含苞的昙花在月下舒展自己的灵魂。

渺远的树风吹拂耳畔,有如苍老之音在喃喃低语——“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一言变成了昙花生命的精准预言。昙花躲过白日的熙攘避开长久的盛放,用转瞬即逝的美成全了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等待一个开花结果,等待积压下的一次绽开,届时我们就已经走出生命中最难的阶段。

直至昙花淡雅的清香变得馥郁浓烈时,我们俩才回过神来。看着身边一脸专注的她,我微笑着拍了拍她的肩头:“昙花很美吧。只要我们努力,结果一定会比昙花更美!青春嘛,就是要活出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气势啊!”我佯装严肃的语气,成功逗笑了她。

走出考场后,我脑海里都是我们俩枕着花香而眠的场景。那一刻我才真正体悟了中考,它的残酷教会我们成长。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我们无数次的彷徨终究会在前进的脚步后化为虚烟,成为顷刻芳华下深厚的养料。

教师点评:

文章以“顷刻芳华”为题,与昙花的特征相吻合,同时题目也彰显出小作者不俗的文采。文中将昙花开放的瞬间与中考相联系,通过昙花开放的瞬间美,告诉读者只要愿意努力,我们也能在中考中散发出比昙花还美丽的芬芳,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对读者有很好的启发性。

——童恩兵

佳作赏析

采访一双手

/王郑窈婧

人潮川流不息,藏于闹市之下的是一双双默默无闻的手。我看过无数双手,每一次注视都是一次采访,每一次采访都是与生活的起舞。

最喜欢的那双帆布鞋不小心划了一道口子,才买来没有多久,实在舍不得扔。妈妈看到后笑着说:“修一下就可以了。”我的脑海里此刻浮现出的是一位中年人的身影,用修长的手翻动鞋子,全神贯注地敲敲打打缝缝补补。

妈妈说的修鞋的地方店面很小,仅容一两位客人驻足。妈妈从我手中拿过鞋亲切地朝屋里喊:“阿公!来修鞋啦!”应声而出的先是一双粗糙的大手再是一位老人,他60岁左右的年纪,佝偻着背,脸上的皱纹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在诉说关于他的许多故事。他听到有人要修鞋,就从忙碌的机器旁伸出手,接过妈妈递给他的鞋,然后仔细端详着。他眯着眼睛把鞋从不同的角度看了又看,然后用满是老茧的大手,在裂痕处使劲儿地擦了又擦,说:“下午5点前来拿。”然后又自顾自地埋头干活,好像我们没有来过一样。就这样我算是与补鞋阿公相识了,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双大手。

这位阿公与我印象中的补鞋人完全不一样,出于好奇,下午我自告奋勇地去拿鞋。到达修鞋铺的时候,阿公还是在埋头干活,听到有人来,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用那双粗大的手指着旁边的一把椅子说:“坐一会儿吧,马上就好。”我乖乖地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阿公那双粗大的手灵巧地翻动着鞋,像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样。

我忍不住好奇地问:“阿公看你动作这么熟练,一定补了很久吧。”

老人没有抬头只是呵呵一笑:“快一辈子了吧,再干几年就退休了。现在的年轻人来补鞋的越来越少了。”他拿起身边的胶瓶,接着说:“其实鞋也是有生命的,穿久了有点小毛病是正常的,只要修下就可以再穿,而且越穿越顺脚的。”我从老人的话中听出一分无奈与苦涩,便沉默下来不再打扰老人专心修鞋。

渐渐地老人那双粗糙的手,在我眼中与科学家冯卓低头修复化石小心翼翼的手重合起来。或身处闹市或寄身丛林,也许他们的地位大相径庭,但他们手中握起的同样叫责任,对他们来说,低头是梦想抬头是生活。

阿公老了,他被岁月熬煮透了,连手上的细纹都饱含沧桑,但他的笑容使我记忆犹新。不同的匠人做不同的匠事,在这一条小巷中我无言地采访了一双手,学会了大国精神。

编辑 苗嘉琳

教师点评:

小作者在文章中讲述一次补鞋的经历,侧重于刻画描写老人的手,从而体现其技术娴熟的特点。文章语言通顺,事例交代得清楚详细。文章以记叙为主,交代与补鞋阿公认识的前后经过,多角度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补鞋阿公为例,小作者讲述了传统手工艺逐渐消逝的现状,结合采访的话题,期待让人们更加关注传统手工业者,文章结尾对主题进行了深化。

——童恩兵

猜你喜欢
补鞋阿公修鞋
补鞋的老人
傍晚
补鞋人
阿公的天琴
修鞋
补鞋老人
修鞋摊趣闻
英国修鞋记
阿公和烟
补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