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家校共育”

2022-05-30 10:48陈敏
公民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共育家校

陈敏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们应学习正确的教养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依法育娃、耐心沟通、悉心陪伴。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大事,也是人大代表关注的热点。

家校共育的两大主体是家庭和学校,如何推动家校共育?其本质是形成共育的意识和行为。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将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如何进一步做好家校共育也成了人大代表和市民关注的焦点。

激活成长“新引擎”

“家长、学校、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全力促进孩子成长,也促进家庭教育不断发展。重庆八中在助力家庭教育上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我们邀请家长走进学校,为学生开展讲座、组织班会;我们组织家长开展专业学习,开设‘家长学校、开通线上‘家长课堂;我们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开通家校共育公众号、建设各年级各班家校群;我们倡导和组织教师走进学生家庭,指导和协助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这是7月初,重庆八中给学生家长发送的一封信。

家校保持一致,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才能最大化。家庭教育促進法是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后,又一部教育领域的重磅法规,也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而重庆一直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目前已经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市、区县教育部门和妇联组织以及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共育”三级联动机制。全市98%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家长学校,90%的社区、80%的村社开办了父母学堂。

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也为家校共育注入了活力。团市委就将家庭教育技术有机融入“去标签化”的活动之中,为普通活动注入“家庭教育”的灵魂。比如针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以绘画、观影、手工、戏剧等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活动,让社团活动春风化雨般抚慰青少年的心灵。该活动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达100%。

形成共育意识和行为

对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缺一不可。家庭教育促进法特别强调家校协同育人,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家长,学校一方面助力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让两种教育形成良性互动。

让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光靠家庭和学校显然不够,还需要多部门推动、全社会参与。

在重庆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黄小恢提出了《关于切实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的建议》。黄小恢在建议中称,家校共育还存在碎片化、分散用力现象,家校共育工作还缺少相应的组织保障。

黄小恢经过调研了解到,有一些教师认为,教师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如何教育学生这个问题上,家长作为非专业人士不应过多干预,对家校共育工作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家长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上。而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家长照顾好学生生活起居即可。所以被动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不注意以身作则,不了解孩子身心特点,不懂得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进而影响家校共育效果。

“在教育中,学校和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共同体,家校共育工作形成合作共育的格局,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状态,才能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黄小恢也建议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教育统筹、家庭主体的家校共育格局,切实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同时,要持续强化家校共育长效机制的探索,持续强化队伍培育工作,更加体现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持续强化工作部署的跟踪问效。

在黄小恢看来,家校共育的本质是形成合力,关键在“共”,形成共育的意识和共育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探索家校共育新生态

重庆市一些区县、部分学校也在探索家校共育新生态。

南岸区在推动“双减”过程中,积极营造向上向善的家校文化育人氛围,经历了“共识”“共建”“共进”等共融互通的过程,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逐渐达成科学教育观。

在共建时,南岸区开展了三期迭代升级、接续10年的课程领导力建设。1.0时期,家长参与各校课程规划的研制、课程体系的建构,合力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提供多元的课程选择可能性;2.0时期,家长走进学校,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变革项目群,助力课程、教学、评价与教研项目协同推进;3.0时期,家长们提供丰富的资源,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补充,与学校一起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

而在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打破课程边界,形成家、校、社“三主体”协同的家长课程、场馆课程、专家课程,支撑全体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也支撑着家长与孩子一道成长,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水平。学校还通过科技赋能,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充分运用新一代智能技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智慧教育平台,为家长提供在线自主选修课程。

家校共育有了“标准版本”

家校共育有哪些标准?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研制了《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标准》(以下简称工作标准),开展了专项评估监测,数据库采集家长及教师数据40余万条。这也是全国首个家校共育工作标准,标志着重庆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以标准化建设推动家校共育工作。

工作标准是在市教育评估院2015至2021年家庭教育监测报告基础上制定的。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超过九成的学校(幼儿园)将家校共育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重要内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基本开展,家长对各项共育工作满意度超过80%。

工作标准从整体规划、家长学校等30个方面对家校共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着力解决家校共育中存在的短板,提升家校共育质量。如针对“阶段性强,连续性弱”的问题,工作标准提出学校应将家校共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列入学校日常工作安排。

工作标准还提出了具体建议。例如,学校应策划开放日、接待日、家长会、家校共建日等活动,并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定期开展家校一体化亲子团体活动;班级教师团队每年与每名学生的监护人开展至少1次交流,校级干部团队至少与全校5%的家长沟通交流;每学期教师对特定学生家访不少于1次等。

此外,工作标准也细化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要求,进一步促进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规范开展家校共育活动。

目前全市家校共育实验区、实验校已展开基于工作标准的家校共育工作水平评估,梁平区、九龙坡区、铜梁区等区县学校已按照工作标准的相关要求开展试点。

市教委也表示,下一步,将会同市妇联、团市委切实履行部门责任,将家校共育整体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加强协同,精准施策,同频共振,不断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链 接》》》

合肥市包河区

推动家校共育走深走实

自2020年以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逐步明确区域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重点与难点,从区域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工作机制、工作标准、实践阵地等多维度提升了区域家校社协同共育水平,形成了政府领导、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

共育应有标准。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包河区拟定了各类指导规范区域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指引文本,确立了“十有好爸妈”包河标准,立足家长教养原则、教养内容、教养方法三个维度制定,引导家长科学养育。

此外,该区还成立了覆盖全区12个街镇和1个大社区的30所家庭教育“同心圆”基地校,以学校为主,联动了家庭和社区,延展了共育阵地,并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了30场家校社共育工作督导会,指导各基地校因校制宜,完善、创新阵地建设、课程建设、活动建设等。

在队伍建设上,包河区组建了“专家+名师+普师”的百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队伍,这是一支由全区中小学百名优秀教师组成的区家庭教育“和美宣讲团”,囊括了知名教育專家组成的区家庭教育“和美智库”。与此同时,该区还开发了区级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研究编制《合肥市包河区家庭成长课程指导纲要》,并形成了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家庭教育指导课例。同时启动全区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团辅活动,开展全区中学教师心理团辅活动,实施全区中小学家委会代表培训。

此外,该区启动了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由区家庭教育“和美智库”专家、“和美宣讲团”讲师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开展集沙龙直播、主题工坊、专题讲座于一体的公益宣讲活动。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共育家校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