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的营销天花板

2022-05-30 10:48邱俊霖
公民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三都赋左思李渔

邱俊霖

晋朝文学家左思构思十年,终于完成《三都赋》。然而,《三都赋》起初无人问津,左思认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逊色,担心自己咖位太低才导致作品被埋没,于是想到一个营销方法:找到当时的名士皇甫谧作序,又让名士张载和刘逵做注释。

在名人效应的带动下,《三都赋》很快成为第一“爆文”。人们纷纷抄写《三都赋》,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后来还诞生了“洛阳纸贵”这个成语。

《三都赋》一共才一万多字,充其量一本小册子,但从不为人知到洛阳纸贵,充分体现了左思的营销水平。

南宋诗坛“扛把子”陆游,粉丝众多,要求他出诗集,《剑南诗稿》一出来便脱销。后来,其子陆子聿索性开了个“出版社”:钓台书院,将陆游的诗歌全部刊刻出版。

当然,作品要畅销,还得懂创新。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打破了元杂剧一人独唱的成规,而且剧情曲折,因此非常流行,“红娘”甚至成为汉语中“媒人”的代名词。直到明代,《西厢记》依然是最火的剧目。

明代人还将畅销书营销玩出了新高度。

晚明的冯梦龙在《智囊全集》里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明代学者俞安期编了一部《唐类函》。上市前,俞安期先去告官,说新书在路上被强盗抢走了。他一边请求官府出通告抓贼,一边又自费悬赏。一通操作下来,《唐类函》名气大增,上市后畅销一时。

这还不是最无厘头的营销手段。明朝的出版行业非常兴盛,书商都在营销上下足了功夫。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余象斗的出版商,其营销能力绝对能够跻身第一方阵。他迎合市场,什么书好卖就出什么书。史载,他在万历十九年这一年就刊刻了十几种科举应试类书籍,赚的都是学生的钱。后来,侦探悬疑类的公案小说火了,他便从地方各级衙门找了一堆破案卷宗,编了一部《廉明公案》,虽然文学性不高,但由于是为读者量身打造,也成为爆款。借着这波热度,他又出了续集《皇明诸司公案》。

余象斗家族中有个前辈叫作余邵鱼,写了本《列国志传》,在当时市场上颇为畅销。余象斗认为这个热度可以蹭,便为这书写了前传——《列国前编十二朝传》。为了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他甚至搞起了“捆绑销售”,在《前传》中插了一条广告:“至武王伐纣而有天下,《列国传》上载得明白可观。”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时间越往后,插图便显得越发重要。

晚明出版的《牡丹亭還魂记·凡例》中便提到:“戏曲无图,便滞不行。”余象斗创新了营销方式,在页面上半部分配上插图,下半部分印文字,读者阅读时就像在看“连环画”。

明末清初,职业撰稿人李渔的作品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生活,所以一问世便畅销于市,他也很快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

李渔搬到南京建了个书屋,名为“芥子园”。他给自己的每本书都印上“芥子园”印章商标,同时在书铺销售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笺帖及其它文创产品,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蒲松龄的营销能力显然不如李渔老师。他的《聊斋志异》自完成之日便吸引了不少读者。当时的名士王士祯还亲自为《聊斋志异》作诗。然而,蒲松龄没有李渔这样的财力,无力刊印发行《聊斋志异》,因此仅有抄本流传民间。可这部作品早就名声在外了,迟迟未能出版反而阴差阳错地起到了“饥饿营销”的效果。蒲松龄去世后的乾隆三十一年,《聊斋志异》首次刊行便风靡书坛,模仿《聊斋志异》的跟风之作也大量涌现。

话说回来,营销方式千万种,真正决定销量的还是作品的质量水平。营销可能在短期内带来销量,但唯有真正的经典,才能经历时间的考验。

猜你喜欢
三都赋左思李渔
洛阳纸贵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SOLES OF WIT
洛阳纸贵
李渔的养生之道
左思与《三都赋》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左思和《三都赋》
李渔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