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中的修辞手法赏析

2022-05-30 10:48曹蕾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我与地坛雨燕园子

曹蕾

史铁生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现代作家,其在散文创作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我与地坛》是他的代表作。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深入地探索了生命的奥秘,思考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情感诚挚,富有浓厚的哲思之美。为了更好地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他在写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接下来,笔者就谈谈《我与地坛》中的修辞艺术。

一、拟人

在人生最困难的日子里,作者总是一个人坐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陪伴着他的是那静默而残破的地坛。时间一长,他不仅熟悉了园中的一草一木,而且与它们培养出了深厚的情感。“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自在坦荡”原本用于形容人无拘无束的情态,但作者却用它来形容生长在园子里的野草和荒藤,仿佛那些自然生长的野草与荒藤都是一个个拥有自主意识的人。它们丝毫不因园子的荒芜而有半点的不自在,反而还非常的自得。“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将园中的昆虫当作人来写。在他的笔下,蚂蚁也会思考,瓢虫竟然也在祈祷。原本再普通不过的昆虫因此具有了个性化的色彩,令人倍感新奇。“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在作者的笔下,“雨燕”化作了不甘寂寞的歌手。当园子陷入沉寂之时,它们便用最嘹亮的歌声驱散园中的寂寞。雨燕的歌声不仅充满了活力,而且给孤寂的古园增添一些热闹的气氛。“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秋日里,落叶随风飘舞,本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的眼中,被秋风挟裹着的落叶就如同在唱歌跳舞,而那些落到地上的落叶则十分安详地躺卧着,不再惊扰时光。似乎每一片落叶都拥有独立的生命意识,或翩翩起舞,或安然静卧。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落叶纷飞的景象不再萧瑟,反而显得格外生动。

在作者看来,地坛中的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意识,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陪伴作者度过了生命中最痛苦、最绝望的那段时光,也是这些事物让作者开始长久地去思索、探讨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地坛中的事物对作者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方面使描写对象变得更加鲜活,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地坛深厚的情感。

二、比喻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始,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历史上的地坛曾经是皇家的祭祀之地,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昔日繁华的地坛如今变得如此的破败。作者用“野地”来形容自己所看到的地坛,自然而贴切,给人一种无限沧桑之感,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地坛荒凉冷僻,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所在。除了作者以外,园子里几乎罕无人迹,能陪伴在作者左右的只有那些不知名的昆虫。作者用“一朵小雾”来形容野蜂振翅轻飞,悬停于半空中的样子,让人倍觉亲切。“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蝉儿已经飞走了,在树上留下了空空的蝉蜕。作者用“一间空屋”来形容蝉蜕,非常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园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却又充满了生机。每一样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态,与整个园子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沉默的地坛虽然荒芜,却无声地包容着一切,为作者的心提供了栖居之所,让他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在漫长的时光中,他细致地观察着园中的一切,获得了丰富的感受。

作者不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底,总是能找到最恰当的喻体,使本体如在读者眼前。读者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夸张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露水凝聚在草叶上,不断增多,最后落向地面。这原本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但是作者在此处却有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着力突出了露水在坠地一瞬间所展露出的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作者用自己的眼睛捕捉到一幕幕奇景,再借助夸张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在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震撼人们的心灵。地坛是寂静的、荒凉的,但纵然是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却依然有大量不同的生命在努力地生活着。它们是鲜活的、生动的、充满生命力的。尽管在别人看来它们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依然在努力地活着,以自己的方式倔强地生活。在观察的过程中,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并借助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强化不同事物给他带来的感受,营造出一方诗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作者可以自由地放飞自己的思绪,可以回溯历史,展望未来,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在地坛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夸张手法很好地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鲜明地展现了不同事物的特征,为原本平凡的事物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四、排比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在这段话中,作者连续采用了六个“譬如”,描绘了六幅不同的图景:第一幅是落日余晖图,第二幅是雨燕高歌图,第三幅是雪地嬉游图,第四幅是古柏默立图,第五幅是夏季暴雨图,第六幅是冬日落叶图。事物不同,景象不同,季节也不同,但作者却通过一组排比句将所有的一切串联了起来。这组排比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极好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地坛看似荒芜不堪,但在不同的时节却有着全然不同的景象,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无论是“石门中的落日”“高歌的雨燕”还是“苍黑的古柏”,都有着独特的风姿。作者有意将它们组合到一起,使之形成一幅幅流动的图画,从而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地坛的与众不同。

五、反问

在文章中,作者一次次反思生命的意义,也不断地发声询问,问天,问地,问自己。“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上苍的安排让作者感到困惑。他通过运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困惑,并吸引读者与自己一起思考。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下,读者十分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从而在精神层面与作者形成共鸣。在记录见闻、探索生命真谛的同时,作者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当他逐渐摆脱不幸的阴影,开始走上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时,他的母亲却去世了。再一次进入地坛,面对熟悉的风景,他不禁回忆起与“母亲”相关的一切,因而向自己的灵魂发问:“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三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无奈与绝望。作者自己获得了新生,却永远地失去了母亲。对他来说,这无疑是残酷的。

失母之痛、残疾之苦、心灵之惑,通过一连串的反问传达给每一位读者,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我与地坛》有着丰富的内涵、精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欣赏文章,感受文章的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猜你喜欢
我与地坛雨燕园子
一边飞翔一边睡觉的雨燕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一带一路”上的雨燕精灵
我和祖母的园子
小雨燕减肥记
飞越彩虹的雨燕
《我与地坛》中的“超越”
《我与地坛》与人生的境遇
跨文化视角下的《我与地坛》之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