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痹的证治

2022-05-30 00:45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王颂歌杨英娄玉钤张攀科刘传慧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诸药风湿病经脉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王颂歌 杨英 娄玉钤 张攀科 刘传慧

【摘 要】 足痹为肢体痹之一,在风湿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常见痹病之一。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足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足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虚邪瘀

3候7型:邪实候(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正虚候(气血亏虚证、肾阳亏虚证、肾阴亏虚证),痰瘀候(痰浊痹阻证、瘀血痹阻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足痹;痛风性关节炎;足骨关节炎;肢体痹;风湿病(痹病);证治;虚邪瘀;中医药

足痹是以足部疼痛、肿胀、麻木,甚则活动不利、畸形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足痹为肢体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足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描述有“脚下痛”“足下痛”“踵下痛”等表现;重者可出现“肌肉痿,足痿不收行”等。《灵枢》最早提出针灸治疗本病。《诸病源侯论》首次提出“脚痹”之名,论述本病“诊其脉,急细如弦者,筋急足挛也”。宋元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丹溪摘玄》等记载有穴位贴敷、外搽、泡洗等外用方法治疗本病。宋·张杲《医说》论有“足痹,痛掣不可忍”。元·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辨证治疗本病:阴虚者“宜芎、归、地黄等补药治之;气虚加参、芪,夹风湿加羌、防、白术之类”。明·朱橚《普济方》专门列有“足痹”篇进行论述。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在“脚气附脚心痛”篇中用补益气血法治疗本病,内服大圣散治疗脚心痛;另用川乌、川椒、白芷煎汤洗患处。张璐《张氏医通》卷五设“足跟痛”篇,又曰:“脚痹冷痛,或时哄热,不可屈伸。”治疗肾阴虚者用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阳虚者用八味丸,湿痰流注者用肾著汤合二妙散。现代路志正等《痹病论治學》将跟骨骨质增生症称作足跟风。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最早完善足痹的理法方药。

西医学的痛风性关节炎、足骨关节炎、跖底腱膜炎、跖骨头软骨病、拇外翻、跖管综合征、滑囊炎及足部畸形等可出现足痹表现[4]。

1 病因病机

足痹病因复杂,多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而致。内因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湿痹阻;外因为感受外邪,劳损外伤等,临床多表现虚实夹杂之证。

1.1 感受外邪 久居寒湿阴冷之地,或骤用冷水洗脚,履冰踏雪,寒湿痹阻,寒从脚起,湿从下受,而致足痹;或湿热痹阻,溽暑熏蒸,湿热侵袭;或素体阴虚,内热偏盛,寒湿之邪郁久化热亦可致足痹。如宋·窦材《扁鹊新书》曰:“久立湿地,致寒湿之气,客于经脉,则双足肿痛。”明·虞抟《医学正传》曰:“湿热下流,两脚麻或如火烙之热。”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曰:“湿之伤人也,先从足始。”唐宗海《医学见能》曰:“脚跗肿大,青白如蚕明亮者,寒湿之气注也。”

1.2 正气亏虚 肝主藏血,脾主化生气血。肝主身之筋膜,脾主四肢肌肉。若肝脾气血不足,筋弛肉削而活动功能障碍,发为足痹。肾主骨生髓,髓充养于骨,髓充则骨健。先天素禀不足,或年老体衰,以致肾之精气亏虚,精不生髓,则髓减骨虚,骨失所养而成足痹。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丹溪治法心要》曰:“痢后脚软,骨疼或膝肿痛者,此亡阴也。”明·龚信《古今医鉴》曰:“凡足疼痛,皮不肿赤,筋不拘急,遇夜则痛甚,此是气虚,而血不荣也。”《张氏医通》曰:“肾脏阴虚者,则足胫肘热而足跟痛,……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夫腿足痛,……内伤则不外肝脾肾三者之虚。”《医学见能》曰:“脚痛瘦削,无论干枯发热者,肝肺之痿弱也。”

1.3 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伤脾生湿蕴热,湿热下注蕴积于足,内舍筋骨,痹阻经脉,或嗜食乳酪肥甘,伤脾生痰;或邪滞经脉,津液停而为痰,痰湿之性重浊,下注于足,痰浊留于筋骨、关节,痹阻经脉,而致足痹。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曰:“足跟痛,有痰,有血热。”《张氏医通》曰:“肥人多湿痰流注,足心作痛,但久坐卧,起则痛甚,行动则缓。”

1.4 跌打损伤 遭受跌打、挤压,或强力扭转,或地面不平,跑跳失当;或鞋跟过高,鞋尖过窄,脚被长期挤压磨伤;或久病入络,或邪滞经络等,经脉瘀阻,而成足痹。如《灵枢·五邪》曰:“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明·董宿《奇效良方》曰:“经络凝而不行,变成脚痹,故发疼痛。”《医学见能》曰:“妇人脚心疼痛,如刀锥刺者,少阴经瘀血也。”

综上所述,足痹多为脏腑亏虚,气血不足,足部肌肉、筋骨、关节失养,或邪气内阻,或瘀血内停,或饮食不节,痰浊下注,致足部气血凝滞,经脉痹阻而致。其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5]三个方面。本病病位主要在足部,与肾、肝、脾等脏腑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足部经脉痹阻,筋骨失养。病性有虚有实,虚证为气血亏虚,肾阳亏虚、肾阴亏虚;实证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痰浊痹阻、瘀血痹阻。在足痹发展过程中,若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或脾虚生成痰湿下注于足,则成为以虚为主或以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部分寒湿证由于素体阳气较盛,郁久而从热化,转变成湿热证。而外伤所致的瘀血证,其后期因邪伤正气,也可成为虚实夹杂证,但大多仍以实证为主。

2 诊断要点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体胖及长期饮酒或食海鲜者,常因遭受寒凉潮湿、饮酒嗜辛、久立远行、过度劳累及劳损外伤等诱因而反复发作。以足部疼痛、重着、肿胀、麻木,甚者功能障碍为诊断要点。足部可见局部压痛,活动加重;或前足变宽,横弓松弛下塌;或踝关节肿大,或足跟疼痛,或足心疼痛,跖骨头肿大,或足部触觉减退、麻木、肿胀等。

3 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辨虚实和寒热:起病缓慢,足部绵绵作痛,足跟空虚感,喜揉搓或晃动,压痛不明显,不能久行久立,休息后减轻,脉虚,或有久病卧床、月经过多等病史者,多属虚证;起病较急,足部刺痛、抽掣痛、热痛、胀痛、灼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伴有肿胀,脉实有力,多属实证。寒证者,多表现为足部关节冷痛,受凉加重,得热痛减,舌淡苔白;热证者,多表现为足部灼热疼痛,局部红肿,饮酒嗜辛加重,舌质红苔黄。

足痹治疗首当分清虚实。实证予以温经散寒、清热利湿、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法;虚证予以益气养血、滋阴补肾、温补肾阳等法;虚实夹杂者则宜扶正兼祛邪。临证中对于痛势较剧,标实为主者,当先祛邪以治其标;痛势较缓,本虚为主者,当扶正以图其本。活血通络应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7型。

3.1 邪实候

3.1.1 寒湿痹阻证 足部冷痛、肿胀;遇阴雨天及寒冷痛增,得温痛减,疼痛剧烈时会出现跛行,下肢重着,足心酸胀,肌肤冷而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紧。以足部冷痛、肿胀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寒湿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足部疼痛,疼痛剧烈时会出现跛行;阴寒凝滞,故足部冷痛;得热则气血可暂时较为流畅,故得温痛减;遇阴雨天及寒冷则寒湿之邪益甚,内外相引,血易凝涩,故其痛增;湿盛则肿,故痛处肿胀;湿性重浊黏滞,湿留肌肉,故见下肢重着,足心酸胀;寒属阴邪,易伤阳气,肌肤失于温煦,故肌肤冷而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紧皆属寒湿痹阻之象。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乌头汤(《普济本事方》)加减。方中乌头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细辛、川椒、制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独活、秦艽、防风、茯苓祛风除湿;当归、白芍活血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效。若疼痛剧者,加制乳香、制没药;湿邪盛者,加苍术、薏苡仁;脚转筋者,加木瓜、伸筋草;麻木者,加黄芪、丹参。

治风虚气满,脚疼痹挛,若不能行,方用石斛酒。(《备急千金要方》)

3.1.2 湿热痹阻证 足部红肿热痛;痛势较劇,痛不可触,着地即痛,甚至不能行走,或两足麻木灼热,得凉则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以足部红肿热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湿性重浊黏滞,湿盛则肿,湿热蕴积于足部肌肉、关节,气血壅滞不通,故足部红肿热痛;用手触按,或足部踏地,气血壅滞更甚,故痛不可触,着地即痛,甚至不能行走;湿热壅滞经脉,筋肉经脉失养,故两足麻木灼热;得凉则热势稍缓,故得凉则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皆为湿热痹阻之象。

治法: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丸(《成方便读》)加味。方中苍术、薏苡仁健脾除湿;黄柏、栀子清热;防己、萆薢、木通清热利湿;木瓜、海桐皮化湿通络;川牛膝、赤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之功。若局部红肿较甚者,加肿节风、忍冬藤;湿热伤阴而见舌红少苔者,加生地黄。

治久患脚膝湿痹,行履不得,方用海桐煎。(《鸡峰普济方》)

3.2 正虚候

3.2.1 气血亏虚证 足部酸痛,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足底皮肤松弛,弹力减弱,足跟踏地似无足垫,犹如跟骨直接踏于地面,站立时痛剧,坐卧则痛减或消失,其痛常随体质强弱而增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足部酸痛,面色无华,神疲乏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故足部酸痛;气血不足,筋肉失养,则筋膜缓弱,瘦削薄弱,故足底皮肤松弛,弹力减弱,足跟踏地似无足垫,犹如跟骨直接踏于地面;站立时足部承受身体重压,坐卧则其重压消失,故站立时疼痛增剧,坐卧时疼痛消失;体质好转,肝脾健旺,则筋膜坚韧,肌肉坚满,足能任身,而体质转弱,肝脾亏虚,筋弛肉削则病情加重,故其痛常随体质强弱而增减;气虚则神倦乏力;血虚故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亏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味。方中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即四物汤,滋养肝血,荣筋活络;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补脾益气,实四肢、养肌肉;加黄芪以增益气之力,加鸡血藤以增通络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通络止痛之功。若食少便溏者,加山药;兼寒湿者,加制附片、苍术。

3.2.2 肾阳亏虚证 足部凉痛,畏寒喜暖,腰膝酸软;足跟隐痛有空虚感,局部发凉,不能久蹲久立,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以足部凉痛,畏寒喜暖,腰膝酸软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肾阳虚衰,机体失于温养,故足部凉痛,畏寒喜暖,面色?白,足部凉痛;阴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肾阳虚则肾阴不足,致髓减骨虚跟空,故足跟隐痛,足跟有空虚感,不能久蹲久立;腰为肾之府,肾阳亏虚,故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肾阳亏虚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生髓健骨。

方药: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牛膝补肾滋阴填精,以获补肾生阳之功;肉桂、制附子、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鹿角胶温补肾阳;当归补血生精,通经活络止痛;茯苓健脾除湿以为反佐。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肾阳、生髓健骨之功。若畏寒较甚者,加干姜;神倦乏力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足部沉重肿痛者,加独活。

3.2.3 肾阴亏虚证 足部酸痛,潮热盗汗;或痛引足心,痛处不红不肿,腰膝酸软,不耐久立,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以足部酸痛,潮热盗汗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足少阴肾经斜走足心,别入跟中,肾之阴精亏虚,髓不生则骨不得充养而骨虚,跟骨虚故足部酸痛,痛引足心;腰为肾之府,肝肾亏虚,筋骨不健,故腰酸膝软,不耐久立;脑为髓之海,肾开窍于耳,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故头晕耳鸣;肾阴不足,阴虚生内热,故潮热盗汗;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虚火循经上炎,故口燥咽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均为肾阴亏虚之象。

治法:滋肾养阴,通络止痛。

方药: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怀牛膝、菟丝子、制首乌滋肾填精壮骨;当归、鸡血藤活血通络止痛;茯苓、泽泻健脾渗湿,以防滋腻碍脾;牡丹皮养阴清热。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养阴、通络止痛之功。若耳鸣甚者,加磁石;咽干者,加生地黄;足胫时热,足心潮热者,加知母、黄柏。

3.3 痰瘀候

3.3.1 痰浊痹阻证 足部肿胀、酸痛、麻木;久坐卧起则痛甚,行动则痛缓,形体丰盛;舌淡胖,苔白腻,脉沉弦。以足部肿胀、酸痛、麻木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痰浊痹阻,气血凝滞,肌肤失养,故足部肿胀、酸痛、麻木;动则生阳而血畅,静则生阴而血涩,故久坐卧起则痛甚,行动则痛缓;痰湿壅盛,故形体肥胖;舌淡胖,苔白腻,脉沉弦均为痰浊痹阻之象。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通络。

方药: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味。方中茯苓、陈皮、法半夏、枳实健脾燥湿,理气化痰;胆南星、白芥子祛痰通络;木瓜、防己、萆薢利湿消痰,兼以活络。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健脾通络之功。若关节畸形者,加乌梢蛇、全蝎。

3.3.2 瘀血痹阻证 足部刺痛,痛有定处;多有跌打损伤史,局部皮肤可见青紫,有时不能用脚踏地,稍一用劲,如踩刀锥,疼痛难忍而拒按,扪之可有灼热感,昼轻夜重,肌肤麻木;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涩。

分析:瘀血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足部刺痛,痛有定处,局部皮肤青紫;手按患处,或以足踏地,则局部气血更窒,血运更为不畅,故痛处拒按,不能用脚踏地,稍一用劲,如踩刀锥,疼痛难忍;瘀久化热,故用手扪之可有灼热感;夜间阴气盛,阴血凝滞更甚,故疼痛昼轻夜重;瘀血阻络,气血不行,肌肤失养,则足部肌肤麻木;舌质紫黯有瘀斑,苔薄,脉弦涩等均为瘀血痹阻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川牛膝活血化瘀;地龙、制没药、五灵脂通络止痛;秦艽祛风湿;醋延胡索、广木香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若扪之痛处热甚者,加赤芍、黄柏;兼寒湿者,加桂枝、制附片、独活;局部肿胀者,加泽兰、泽泻。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39岁,1992年4月18日初诊。以右足肿痛时作2年为主诉。患者1990年8月无明显原因突然左足背肿痛,经用药酒外搽数日症消。此后时有发作,近1周又见左足背肿痛,局部欠温,皮色淡暗。全身恶寒发热,体温37.5 ℃。局部肿胀明显、跛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稍数。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0 g·L-1,白细胞计数5.8×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6%,淋巴细胞百分比34%,红细胞沉降率25 mm·h-1,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X线片示左足跖趾关节骨纹理尚清晰,局部软组织重度肿胀。诊断:足痹(跖趾关节炎),证属寒湿痹阻。治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处方:独活20 g、千年健30 g、地风20 g、制川乌(先煎)9 g、制草乌(先煎)9 g、五加皮15 g、茯苓30 g、淫羊藿30 g、木瓜20 g、川牛膝15 g、香附20 g、甘草6 g。3剂,水煎分服。配合局部外洗: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五加皮各60 g,防己、艾叶各30 g。3剂,水煎分早、晚2次局部外洗,每次30 min。1992年4月23日二诊,患者左足背肿痛消失,局部有温热感。上方加石斛20 g,继服6剂巩固。1993年4月10日来述,1年来病未再作[6]。

按语:本案中医诊断为足痹,为邪实候寒湿痹阻证。本病寒湿邪气实盛,故用辛散温通之品内服,方中制川乌、制草乌、独活、千年健散寒祛湿;茯苓、五加皮、地风、木瓜健脾祛湿通络;淫羊藿温阳散寒;川牛膝、香附理气活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配合局部外洗散寒除湿通络,使肿痛迅速得除。二诊加石斛,以防诸药辛燥伤阴。综上所述,内服方以散寒除湿(邪)为主,兼以理气化瘀通络(瘀),并温补肾阳(虚)。即虚、邪、瘀三者兼顾,但散寒除湿祛邪为主,配合外用药加大祛寒温通之力,故获良效。

5 预防与护理

避免风寒湿等邪侵,避免外伤。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病情活动期,减少站立和行走;症状好转后亦要避免久行、劳累,以免复发。肥胖者应减轻体重,减少负重。鞋子应宽松,垫以厚软的鞋垫,鞋底以富有弹性的橡胶底为佳[7]。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愉快,坚持治疗,定期复查。配合足部肌力锻炼,长期坚持,提高疗效。生活规律,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宜食清淡,禁烟酒及海鲜之品、动物内脏。

6 结 语

足部筋细骨小,位于身体最下部,承受全身重量,既是足三阳、足三阴经脉的交接处,又是阴跷脉、阳跷脉、足三阳、足三阴经筋的起点,故足部极易罹病。足痹指发生在踝关节以下的痹病,最常见的有足跟痛、足趾痛等。足痹病位在足部,与肝脾腎等脏腑关系密切。肾肝脾亏虚,气血不足,足部肌肉、筋骨、关节失养;或邪气侵袭,瘀血内停,痰浊下注,致足部气血凝滞,经脉痹阻,遂成足痹。但其病因病机总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病类分虚实,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虚证则为气血亏虚、肾阳亏虚、肾阴亏虚;实证多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痰浊痹阻、血瘀痹阻。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病机关键为经脉痹阻,筋骨失养。足痹治疗,当分清虚实,辨证论治。实证以温经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为主;虚证以滋肾养阴、温补肾阳、益气养血为主;对于虚实夹杂之证,扶正兼祛邪辨证论治,临证时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若治疗得当,预后较好;若病情迁延,足部畸形和严重骨质破坏者,预后较差。因此,本病当尽早积极正规治疗,控制病情进展,以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足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12):49-56.

[2]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2-240.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256-258.

[7] 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74-482.

收稿日期:2022-06-10;修回日期:2022-07-15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1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21ZY3042)

作者单位:1.河南风湿病医院,河南风湿病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45;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3.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4.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通信作者:李满意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18号,limanyi.2006@163.com

猜你喜欢
诸药风湿病经脉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慢支咳嗽足浴有方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风湿病能彻底治愈吗?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大枣与甘草的认识异同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藏医风湿病护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