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启示

2022-05-30 10:48伏剑森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大学生

伏剑森

[摘 要]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阐述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自身、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如何正确选择职业的观点,体现了青年择业的重要性,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文通过分析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并结合中国当代青年的具体情况,帮助大学生认清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正确选择职业。

[关键词]马克思;大学生;择业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8-0016-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从2017年的795万人到2021年已达909万人,每年以30万人左右的规模逐年增长,而2022年预计1076 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为历年之最,总规模首次突破千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疫情的持续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就业观念问题反复出现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比如:很多学生观望求稳心态突出,考研还是就业犹豫不决,甚至少数学生存在“躺平”等得过且过心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因此,把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作为生涯规划的目标导向,从源头抓起,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力量、获得智慧,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追求、职业信仰、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具体体现。

当代大学生从走出校门开始做出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就是职业的选择,这不仅意味着选择了一份工作,也意味着选择了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同时这也是需要青年为之奋斗终生的伟大事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广大青年学生择业观的变化。目前一部分青年学生在择业时开始迷茫, 不知所措,甚至受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富有丰富内涵,为新时代大学生择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马克思青年择业观的思想内涵

1835 年,年仅17岁的马克思写了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文章,在面临升学和就业的问题时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而马克思则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同,他把这个问题提升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并加以考虑和回答。

选择使我们有尊严的职业。马克思认为正确的职业选择对自我尊严的实现具有积极价值。青年应选择最高尊严的职业,因为尊严可让人变得更加高尚。只有选择那些能够给我们尊严 的职业,才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更加努力工作、珍视工作,最终提高工作效率。如果青年们选择了不能体现自己尊严的职业,就只会生活得越来越 卑微,体会不到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份职业就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给我们带来心理问题,最终会压垮自己,危害社会。马克思也指出:“这里,我们除了自我欺骗,别无解救办法, 而以自我欺骗来解救又是多么糟糕!”[1]如此的恶性循环会使青年离人生目标越来越远。

认同职业思想。马克思指出:“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1]马克思的这种职业选择思想对当代青年来说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首先,广大青年所选择的职业要有一定的思想;其次,这一思想应该是正确的;最后,我们要对这种职业思想深信不疑。“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支配思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似乎还是最高尚的。”同时,青年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既适合自己又认同其思想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发挥最大的效用。

以实现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为终极目标。马克思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该以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为主要指针,这二者也并非矛盾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同样重要。“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不应只考虑自己,更应考虑整个人类,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摒弃功利主义的思想,选择职业时福利薪酬、地区经济等因素不应成为决定性因素,青年更应考虑的是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为人类社会谋福利。只有这样,青年才能一直热爱所选择的职业并能够永恒地持续下去。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期望过高

根据大连工业大学 2021 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调查大学生就业选择地分析发现,以前的大学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回到家乡或者到大城市工作,但近年来不少毕业生会选择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只有小部分毕业生会选择中小城市。这样的价值观使当今毕业生不选择基层,不到艰苦的地方去,更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学校 2021 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在中部地区就业共 148 人,占该学历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为5.24%;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共 117 人,占该学历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为 4.14%。毕业研究生选择在中部地区就业共 45 人,占该学历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为 9.02%;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共 20 人,占该学历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为 4.01%。

从薪酬的期待值方面看,大部分毕业生都倾向选择薪资四千元以上的工作。从具体的职业选择上看,公务员、白领、科研人员、国企管理人员是毕业生选择最多的职业。由此可见,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期望值过高,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做出合理的择业预期值。[2]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以00后为主,生长在国家富强、百姓富足的条件下,充分得到家庭的关爱和父母的保护,他们都希望能在毕业时找到一份稳定且有保障的工作,但在走进社会之前缺乏对社会以及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的正确认知。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自身的实际能力,不去想自己能给用人单位带来什么,而是更多关注用人单位可以给自己提供什么,不考虑我能干什么,而是强调我想干什么。正是这种盲目自信使当代大学毕业生对自己以及用人单位期望过高,往往只关注提供高薪、地理位置优越、各项待遇高于平均水平的企业。但企业也分不同层次,能提供优越条件的企业自然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相对较高,如此一来,大部分毕业生与意向企业要求不匹配,这样就出现了我们常见的企业用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

2021 届“求职中”本科毕业生期望的薪资集中在“8000 元-8999 元”(20.34%);求职中的研究生毕业生期望薪资集中在“10000 元以上”(22.22%)。

(二)就业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我国高校实行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就业问题也随之凸显。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而学校对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却略显滞后,同时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也不完善。[3]很多毕业生就业意向不明确,对未来就业方向表示迷茫。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由此也导致在毕业择业时存在消极情绪。

高校学生群体在求职中的“早”“稳”的价值评判上 ,表现出纠结和举棋不定的特点,这导致很多学生错失最佳求职时间,增加了自身压力,最终只能降低求职期望,既未实现“稳”,又错失了“早”。[3]一些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出现的观望和犹豫不定的现象层出不穷。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两大重要阶段普遍分为春招和秋招,就目前的招聘形势看,秋招的企业更多, 提供的各项条件也更好,但毕业生在秋招时能够签约的反而很少,往往集中在春招甚至以后,这正是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不高造成的。大部分毕业生在第一次迎来招聘季时并不着急,总想着下一次会有更好的企业,一直持有观望态度,在观望阶段也仅仅是观望,并没有利用这个时间来完善自己的简历,提高自己的能力,当符合自己期望值的企业出现时反而因为自己各项条件与企业要求不匹配而失败。有一部分毕业生则认为自己还没有毕业所以不用着急就业,等毕业之后再找工作都来得及,以至于错过了很多好的校招企业。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经历几次碰壁后,会过分夸大社会关系的作用,认为“关系”“背景”才是找到好工作的法宝,把找工作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家长身上,自己本人就不再关注就业信息, 主动性严重不足。

(三)以提升学历为由逃避就业

目前,每年的考研人数逐年增加,考研大军占毕业生中的很大比例。根据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最新发布的数据,2015 年的考研人数为 165 万人,2021 年时该数字增长到了 377 万, 几年间呈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而 2021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 909 万人,按照以上数据计算,可以发现大概 4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考研。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又加之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考研变成了应届毕业生逃避就业的“避难所”。有一部分毕业生由于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一切都很迷茫,就随大流选择参加考研来暂时逃避就业。因为这部分毕业生的考研动机不单纯,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准备这项考试。而且考研也需要学生的毅力与持久力,所以他们很难坚持下来,就算坚持下来了成功率也是比较低的。如此一来,这部分学生反而成了考研大军中的陪考者,并且也错过了就业的黄金时期,在临毕业的短短几个月内再慌慌张张准备简历等各类应聘资料,结果也并不会很理想。由此可见,这些学生对未来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在职业选择上缺乏自信,有着焦虑、盲目、急于求成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选择考研也只是逃避就业的一种手段。

根据调查显示,2021 届毕业生升学的主要原因为“增加择业资本,站在更高求职点”(38.56%),其次是“提高综合素质能力”(33.22%)。

(四)对就业政策了解不透彻

近几年国家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颁布了各类相关政策,同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推行了各类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部分毕业生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热情不高,对国家政策的关注度不高,在招聘季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该找工作了,对于各地区、各城市的就业政策不够了解,所以在择业过程中就不能做出最科学的选择。现在各个城市对大学毕业生都出台了非常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但是绝大多数毕业生对这方面的认知还是空白,还是沿袭以前的观念,认为只有北上广深这些城市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条件,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择业范围。比如,毕业生在不了解国家对于“基层就业项目”“西部计划项目”等相关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即使找不到工作或择业不顺利,通常也不会考虑到“基层就业项目”“西部计划项目”工作,而了解相关就业政策的毕业生则可能会选择到这些地方去就业。[4]通过对就业政策的了解,大学毕业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当前国家的需要以及给出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考虑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哪些岗位,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放矢。

三、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一)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变化对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畢业生的职业选择。近年来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据统计,2021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 909 万人,较上一年增加35 万人。预计 202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持续攀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5]受疫情影响,留学生选择归国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使得国内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目前,国家教育“双减”政策正式落地,教育培训产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幅减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将进一步被压缩。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企业的招聘需求显著减少。从北京高校统计数据来看,学生的签约进展相对放缓,毕业生整体就业节奏被打乱,研究生面试延期、公务员招录延期、毕业生实习取消等诸多不利因素使毕业生就业出现“空档期”。[6]在疫情影响下,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多重制约,线下招聘暂停、线下实习停摆等因素,导致毕业生和企业不能面对面沟通,使求职效果大打折扣。

(二)家庭情况

家庭的具体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比如说,家庭的地理位置、家庭的社会关系、家庭的经济情况、家庭教育、家人的职业等,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家庭教育和家庭的经济情况。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择业观和职业的选择。据研究发现, 家庭教育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和忽视型。专制的大家长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在学生择业时往往表现得独断专行;民主型的家长更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当孩子对职业有一些想法时,双方能够更好地沟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溺爱型的家庭给孩子的自由过多,孩子在择业时要么没有主见,要么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忽视型的家庭直接是对孩子不管不顾,孩子择业时则全凭自己。好的家庭经济情况能在孩子择业时提供优越的物质保障,带来更多的选择,比如家庭经济富裕的孩子在毕业时不用必须马上就业,可以选择考研或者出国留学;而经济情况较差的家庭往往会给孩子带来负担,在毕业时不得不马上就业挣钱,补贴家用。

(三)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是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人都希望“物有所值 ”,毕业生们也首先是希望实现自己的市场价值,然后才是社会价值。所以,经济收入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的好坏、优劣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判,“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价值观念开始被淡化。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看重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利益驱动。[7]传统的社会贡献和职业社会声望被排在了较后的位置,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作为主导的价值评价标准,表现出了强烈的务实性。[8]对于毕业生来说,薪资待遇往往是他们选择一份工作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合理的范围内,毕业生追求经济回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付出与回报相适应才是最合理的, 如果只是片面追求过高的经济收入则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缺乏社会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不够扎实的情况下,不应过高地追求经济收入。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能够找到机会锻炼自己、完善技能才是最重要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因小失大。

(四)个人价值

目前,我国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理想信念淡薄,有极强的功利意识,在职业选择时视野狭隘、目光短浅,更倾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少站在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当代大学毕业生持有这样的择业观,那么他们的职业生涯将不会得到长远的发展,同时国家和社会发展也会停滞不前。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通过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因此,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人们都会更倾向于自己喜欢或者是更擅长的职业, 这类职业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大学生也是如此,“职业兴趣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和基础,大学生选择职业不仅要从自己的理想出发,也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一个人的职业兴趣倾向不同,所适合选择的职业也不同”。[9]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与进步,不应只选择自己眼前擅长的事,而是可以利用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发掘自己的潜能,掌握更多的技能。

四、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大学毕业生的启示

(一)树立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的正确择业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0]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及其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效果与重要性的总看法。[11] “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是从象牙塔迈向职场的过渡期。”[12]还未完全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价值认知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其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家长、老师、学校向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择业价值观是大学生群体对职业的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体现,也是这一群体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们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13]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 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是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指路明灯,它能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让人们在工作中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代大学毕业生既是社会进步的贡献者,又是社会发展的享受者,所以,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要用新时代的择业观引领择业实践,在面临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大学毕业生要培养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青年马克思学习,在选择职业时能够沉着冷静,选择能够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崇高的责任观,赢得尊严与价值,收获幸福与快乐。从个人的职业发展而言,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才有发展空间,因此,选择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是家国情怀的使命担当,也是个人把握机遇,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一般规律。

很多学生都向往大城市的繁华,高薪的待遇,但是如此一来大城市的竞争也逐渐增大, 就业岗位出现饱和。而一些小城市却缺乏人才,即使国家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 但响应国家号召的大学生也少之甚少。大学毕业生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要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基层意识。正如马克思在《考虑》中提出:“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1]

大学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正确的择业观:首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是大学毕业生建立正确择业观念的主要途径,科学的择业觀念也可以融入具体的实践中。在校内, 学生可以通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来增强理论基础,在校外可以通过各项实习来开展。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择业理论,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意识,明白自身和国家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自觉融入国家和社会。其次,择业理论与各类媒介相结合。高校可以通过创建就业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宣传成功案例,推送相关书籍、电影、学习资料等,使学生在课余利用别样的方式进行择业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夯实专业知识与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长远来看,择业不仅仅是一次选择,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站稳脚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因为自身能力对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科学地根据学校、专业、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认清自己的特点和缺点,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摆正心态,  加强就业主观意识,尤其是责任意识、竞争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无疑是增加当代大学生理性就业砝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可行性方 法。”[14]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把学习当兴趣,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多加练习, 以此增加自身的就业砝码。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大学毕业生正处在人生“系扣子”的重要阶段。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在走进社会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学习知识的能 力。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个人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的发现机会,政党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决策更有成效,国家通过学习可以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当前全球一体化成为发展的趋势,科技发展蒸蒸日上,信息传播更加快速,知识更新率逐步加快,技术更新周期缩短。[15]所以作为大学毕业生只有把学习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努力学习,敢于探索,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挥自身价值。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受到家风熏陶,家风传承和培育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当中发挥着基础性、重要性的作用。因为家庭是一代代延续下来的,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生活方式,甚至是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都会相对稳定地形成。[16]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团队意识、责任感以及创业意识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毕业生职业的选择。大多数毕业生在择业时都会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想法,而父母们也都会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孩子的自身条件来为孩子选择发展路线。所以,父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选择更好更适合的职业奠定家庭基础。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营造和睦友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会影响孩子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培养,好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下成长,学习父母优秀的品质,这样的孩子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职业规划。其次,父母要热爱生活和工作。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能够无形当中传递给孩子,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也会带着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更乐观向上,不易被困难打倒,迎难而上。最后,根据实际引导孩子。每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是在对孩子的期望上,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自身情况,引导孩子制定合适的目标,在这种引导下的毕业生才能更顺利、更科学地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职业。父母改变教育方式,采取有效地沟通以及更民主的交流方式,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都能起到积极的影响。[17]

(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毕业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发展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是一味地追求个人价值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社會价值的实现是个人价值得到满足的前提和条件,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做出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18]大学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不能只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应该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一些大学生希望走入体制内,成为人民公仆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有些学生则不关心国家政治,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仅仅关注自身利益。但是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存在要依赖社会,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则是建立在人的发展上的。如果大学毕业生只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价值,那么也就丧失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职责,社会价值也就得不到体现。

青年马克思提出了“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并论证了两者是统一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1]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大学毕业生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青年择业观为指导,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最高择业准则。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第一要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为职业实践的最终目 的,将人生理想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将人生理想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因此,当代大学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青年择业观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除了考虑是否能实现个人价值外,还要考虑这份职业能否实现该有的社会价值,能否与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要在充分认识自己、能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设定自身期望值,不盲目追求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一份职业只有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们才能在这份职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所以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不仅要追求个人理想的实现,还要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争取社会贡献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尽管马克思在写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时年仅 17 岁,是他的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成熟阶段,但他对择业观的考虑已经相当全面深刻,存在的合理之处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中国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 40 年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向“双循环”模式转变,在产业升级为核心的“十四五”周期内,如何把握住时代大变革中的职业机遇,当代青年择业时可以参考他的观点和见解。并结合现代社会时代背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伟大时刻,做出科学正确的职业选择。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新时代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使国家前途更加光明,让民族充满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当代青年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为全人类的幸福奋斗终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严桥桥.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杨丽媛.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对策[J].智库时代,2019,209(41):281-282.

[4]何仕.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5]杨媛媛.新形势下如何布局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479(17):13-15.

[6]屈的鹏.大学生精准就业途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0):20-21.

[7]黃爱玲.大学生择业心理与职业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3(12):36-38.

[8]蒋阳飞.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3):44-46.

[9]杨铭铎.大学生的择业心理[J].职业技术,2003(1):25-28.

[10]李颖,王文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其培育———基于北京地区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2):118-121.

[11]刘海滨.大学生创业价值观转变的影响因素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154-160.

[12]田海燕,焦岚.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115-117.

[13]薛利锋.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择业价值观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75-178.

[14]岳鹏.青年马克思的理性择业观及其现实启示———重温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 理论与改革,2013(4).:32-34

[15]温家宝.让我们共同仰望星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8-07.

[16]李云.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探究——以无锡地区为例实证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4):202-204.

[17]李宝芬,宋少红,田静,等. 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30( 1) : 88-89.

[18]刁莹,徐宝贵.95后本科毕业生择业价值观的分析和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156-160.

(责任编辑:刘洁)

Marx, "Youth's Consideration in Choosing occupation"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choice

Fu Jianse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34, China)

Abstract: In the article "Considerations of youth in Choosing A Career", Marx elaborated that individuals peopl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ir own factors, social relations and a serie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when choosing a career. Also, he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how to choose the right career,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youth career choice, which provide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choi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cle "Youth career choice considerations" ,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th, this article helps colleg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eer choice and how to choose the right career.

Key words: Marx; College students; Choosing a career.

猜你喜欢
马克思大学生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