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转型

2022-05-30 10:48李建伟范亮亮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8期
关键词:生命哲学柏格森中国文学

李建伟 范亮亮

内容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开始觉醒,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社會的批判,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人的发现,由对人的表层自我的描绘转向了深层自我的书写,而在这一过程中,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中国文学 柏格森 生命哲学 直觉 绵延

亨利·柏格森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西方现代美学史上著名的美学家之一,是现代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而他的影响也超出了哲学范畴,影响到文学、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他的生命哲学理论在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下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的理论和创作的现代转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纵观哲学的发展史,20世纪上半叶法国生命哲学代表柏格森是诸多生命哲学研究者中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理论以生命哲学为基,并在“生命冲动”的观点下相继提出了直觉和绵延理论。

他的生命哲学观具有一定的主观主义色彩,探索世界的本源的同时提出了认识和把握世界本源的方法。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和基础是“生命冲动”,它是一种不受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所制约的“创造意志”,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倦的“生命之流”。

在生命冲动的观点下,柏格森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生命冲动所激发。他深受达尔文一般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为生命是不断进化的,但进化不是生命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简单叠加,亦不是旧的生命为适应环境的需要而向新生命的转化:“生命”是不断创造变化发展着的。生物在自然社会中进行着残酷的生存竞争,在生命冲动推动下不断改变自身适应环境需要。这正好说明了内在“生命冲动”造成了各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变化。

他还认为,生命是一种“心理的”东西,是主观的,像意识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有意识的生命形式,而且也创造了无意识的物质。有意识的生命冲动推动着万物进化,促使万物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它既是有目的性的,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创新过程。虽然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但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不完全赞成。他认为生命进化不是一条朝着同一方向的线性轨迹,而是向四周飞散,不断运动和变化着。因此,生命的创造具有不可预测性。

(一)直觉

直觉是人类的一种意识活动,在科学认识中占有重要地位。柏格森认为,直觉是突然顿悟而来,是主观的。对理智进行批判,宣扬直觉的重要性是柏格森哲学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只靠理智不能完全认识它,依靠直觉才能进一步把握它。

在柏格森看来,直觉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一种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预知,是人的主观的行为。人靠理智而生,而没有理智的动物则依靠本能。直觉的对象是人的深层自我和世间万物。因此,直觉不是不变的,固定的概念,是一种灵活的形式。所以,柏格森把他倡导的直觉哲学归结为:“这是一个转移注意力的问题,一方面把注意力从根据实际的观点看使我们感兴趣的那部分宇宙转移开,另一方面使注意力转回到不适用于任何实际目的东西。注意力的这种转换当会成为哲学本身”。

他的直觉主要是一种认识人自身存在主观形式,而要达到直觉,首要的是“心灵必须违背自身,必须平常在思想时所习惯的地方,必须不断修正它所有的范畴”,“进行哲学思维,就是逆转思维活动的习惯方向”。

(二)绵延

除直觉理论外,在提出生命冲动的过程中,他还认为人的生命就是一种意识的“绵延”,不能分割的整体;“绵延”是一种心理过程,不仅创造意识,也创造生命的形式,因此生物的进化过程也就是意识的创造过程。

他最初是从时间方面给绵延下定义的。柏格森认为,哲学上的大多数错误的根源在于“一种错觉”,即“把陆续出现与同时发生,把绵延与广度,把性质与数量,混淆在一起。只有消除这种错觉,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的绵延分开,才能解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等问题。柏格森认为,真正能够用来表示人的生命的时间是一种心理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能用过去,现在和未来衡量,在这种时间里,不同的刹那汇集在一起,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世界不断绵延的原因就在于过去通过回忆的方式不断地进入现实世界,每一时刻不断更新,产生新的事物,这样每个时刻世界都是完全崭新的。过去,现在,未来相互渗透,不断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绵不断的流,而这就是绵延。因此,宇宙万物都就具有绵延的性质。他说:“人的心灵是一种毫不间断的,永不停息的意识的川流”。

二.对中国近代文学理论进化的影响

在“五四”文化开放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柏格森哲学曾吸引了不少的知识分子。1913年到1922年的十年间,它较为系统地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柏格森哲学传入中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首先,一战后,西方哲学家开始对当时的物质文明引起高度的反思,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理性的对比,使知识分子产生了心理上的认同。一战给人类文明极大的毁灭,战争带来巨大的灾难,引起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他们认为,以“直觉”代替理性才能拯救西方文明的弊病,于是柏格森哲学产生了。

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早期杂志《东方杂志》,率先介绍了非理性主义的柏格森哲学,它在中国的传入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是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必然,但更为重要的是其生长的土壤。20世纪初的中国,几乎西方各种思潮都在中国得到介绍,然而有些思潮因与传统文化的结构相距甚远,或因与中国人的接受心理不合而昙花一现。柏格森哲学虽然来源于西方,但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儒学又有相近的地方,它的传入不但不会破坏儒学基本内容,相反还能增强儒学的生命力。也正是如此。中国学者梁漱溟利用柏格森哲学创立“新儒学哲学”。张君励利用柏格森哲学创立“人生观”体系。

正是由于文化的相近性,柏格森哲学易于在中国传播。五四时期中国杂志发表了很多论文,充分地表明中国思想界在有意识地学习柏格森哲学思想。如译作《如合力》有重点地介绍了柏格森的思想。传播柏格森哲学最突出的学者是李石岑和张东荪。李石岑把柏格森哲学与罗素哲学、杜威哲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表《柏格森哲学与实用主义之异点》等文章,他在担任《民铎》主编时,把《民铎》作为宣传柏格森哲学思想的主要阵地。1921年12月出版的《民铎》杂志第3卷第1号,李石岑把它编成“柏格森号”,共刊出18篇文章。他还把介绍和研究柏格森的学者团结在《民铎》杂志的周围,使他们成为宣传柏格森哲学思想的中坚人物,在推动柏格森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张东荪也是一位传播柏格森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通过翻译柏格森的哲学原著来向中国读者介绍柏格森哲学,对后来柏格森著作的翻译和研究产生过很大影响。

在柏格森哲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几位知识分子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16年,早期思想家梁漱溟,他运用柏格森的哲学理论来重新佐证传统的儒学思想,建立了新儒学。杜威在中国宣传自己学说时也涉及到柏格森哲学,提高了人们对柏格森理论的兴趣。杜威介绍道:“柏格森是1859年生的,现在还在巴黎当教授,这一年正值达尔文的《物种由来》出版的一年。他一生的哲学,就是发挥进化论哲学的一部分意义。杜威在中国的讲演,使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到柏格森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柏格森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在中国比较全面地介绍柏格森思想体系的,是191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近代思想史》一书。其中,柏格森哲学作了详细的介绍。由于商务印书馆在当时中国知识界的声誉和影响,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加速了柏格森哲学在中国传入的步伐。“五四”时期新创办的一些杂志刊物,也发表了不少宣传柏格森哲学的文章。具代表性的有:《新潮》、《民铎》、《哲学杂志》、《改造》等。这些杂志充当了传播柏格森哲学的媒介,成为宣传柏格森哲学的阵地。著名学者冯友兰在《新潮》第3卷1期发表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在附记中说:“此文前段有论智识主义的一段,似乎可以对于国内研究柏格森的人,多少有点贡献。”综上所述,对柏格森哲学在中国传入后,文学开始由人的外部世界的简单描绘到人的主观感情的书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对人的发现。

三.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中国传统小说主要脱胎于宋元话本,使得中国传统小说主要是以故事性的情节小说为基本模式,很少有以情感抒发和心理暗示为主要内容的写法。

在柏格森哲学传入后,多数学者认为只有对“人”的潜意识活动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现代小说才能克服传统小说对“人”的深层自我的表现的缺陷,刻画出具有精神深度的人物形象,表现人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五四”小说之所以能够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揭示出当时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某些深层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五四”作家借鉴西方心理学和哲学的知识,开始由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转入人物的深层心理领域,对人的潜意识进行积极的探求。因而在当时,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知识,成为“五四”作家普遍地进行小说创作的理论支撑。而柏格森哲学的传入,对于当时作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加深了作家对于“人的觉醒”的理解,使得小说能够更加深入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探索和揭示潜藏在人的灵魂深处的奥秘。

在早期接受柏格森思想的学者中,鲁迅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中的写作方式不乏借鉴柏格森的直觉理论和生命哲学思想,他的心理小说更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它以丰富多彩的内心活动的展示和娴熟的的心理表现技巧,为中国现代小说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野。他曾在日本留学,当时正好是进化论在日本盛行的时期,著名学者丘浅次郎的《进化论讲话》风靡日本,鲁迅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理论的影响。曾在1907年,写了《人之历史——德国海格尔氏种族发生学之一元研究诊解》这篇文章,在介绍德国生物学家海格尔的《人类发生学》的同时,还介绍了以达尔文为主的进化论发展的历史。回国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将西方哲学引进中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随之引入,鲁迅被其中关于生命冲动和以人为主体的观点所吸引,具体表现在他的心理小说上,这些小说从真正意义上开始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以内心独白、心理分析和意识流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小说仅仅以描绘人的外貌、行动等,缺少人物内心刻画的局限。除鲁迅外,受柏格森哲学思想影响较大的还有郭沫若,主要表现在他的精神分析小说,主要以《残春》、《喀尔美萝姑娘》、《叶罗提之墓》等小说为代表,其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的描写直接受到柏格森直觉哲学的影响。如创作于1922年的《残春》,郭沫若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主人公的潜意识活动进行描绘。作品不注重事件表层的叙述,而是通过对梦境的描写,揭示其爱欲在潜意识中的流动。它借鉴柏格森哲学中对人的主观意识的深刻描绘去探索人的潜意识的微妙变化,对新时期挖掘和表现人的主观本能和無意识心理过程来说,是一次新的开拓和尝试。之后的众多作家如郁达夫,他的《沉沦》《银灰色的死》《迟桂花》等作品中以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为主要内容,深入人的主体之中,从痛苦挣扎的内心来揭示社会的残酷与现实的无奈,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缩影。随着哲学思想的步步深入,知识分子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描绘更加娴熟,他们运用多种手法,甚至运用电影理论,不断地深入揭示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从而反观家庭、社会对人的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来揭示整个时代社会背后的隐痛。

综上所述,从早期知识分子所接受的西方思想来看,柏格森的哲学对当时知识分子造成了深刻的影。因此柏格森的哲学理论成为很多研究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柏格森思想对文学现代转型的触发。

参考文献

[1]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王晋生:《略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研究.2003,第1期.

[3]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1.

[4]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

[5]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6]柏格森(著),吴士栋(译):《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7页.

[7]参见《“科学与人生现论战”中的张君励与柏格森哲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l994年第2期.

[8]《试论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9]《梁漱溟全集》(笫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448.

[10]《杜威五大讲演》,晨报社丛书,1920年版.

[11]《新潮》第3卷第1期.1920.

[12]《明心篇》,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第235页.

[13]《十力语要》卷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09页.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改革项目《红色文学经典融入专业教学的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M20211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生命哲学柏格森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智慧的启示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艺术意境中生命哲学的静照及其表征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从熊十力的生命哲学看人的生命观
生生不息之美
关于《老子》生命哲学探析
创造与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