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育人,为学生成长打好底色

2022-05-30 10:48刘洋
天津教育·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特色理论

刘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时代需要,站在人类发展全局的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重要历史交汇期的一次新飞跃,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文化底蕴深厚、理论内涵丰富、学理博大精深。因此,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悟践存在一定难度。笔者选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催人奋进、言近旨远的精彩语录这一极具新意的方式来破解此项难题。这些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生动表达中涵养着深沉的家国情怀,颇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进、会认同的道理,从而有效激发师生的正能量。

一、从学校教育视角,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重点强调,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小学教育。”《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远重大的意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政策要求,都需要思政教师认真对待并积极作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亲切生动的表述、潜移默化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充分领悟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思想精髓和精神伟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才能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因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融合,是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要。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开创思政育人新格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青少年工作,深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易经》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在强调培养和教育青少年最关键的是要用正确的思想理念教化他们,引导他们走正途,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这便是圣功伟业。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河东区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始建于1947年,其前身是爱国实业家吉玉如先生创办的养正中学。校名的寓意和“养正之光”教育理念,便是对“蒙以养正”这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教育要從涵养正道开始。新建的校史馆记录了学校悠久、艰辛的办学历程,展现了一代代养正教育者爱国救国的高尚品格和为国育才的教育情怀,呈现出养正学子在党的关怀教育和校训精神的感召下刻苦求知、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精神。我校的体育场、办公室、校史馆、思政工作室等,都可以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彩语录。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优美的育人环境,有助于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能够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如春风化雨沁润学生的心田、如旗帜标杆指引学生的言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使学校的养正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融入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不仅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的底蕴深度,而且提升了其思想精神的理论高度。

三、采用“浸润式”新模式,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我校注重对学生采用“浸润式”的思政理论学习模式。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例如:思政教师结合学段特点,提供理论学习内容及解读;依托学校思政课程群建设,在社团活动中进行思政课与学科教学的渗透与融合;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社团,学生利用校园广播站录制、播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每日晨读、班校会进行诵读与解读等。

二是,创新学习方式。每年安排新生参观校史馆,进行专题场馆体验式学习。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不同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学习态度积极、成效显著的学生搭建各种展示的平台。

三是,加强宣传力度。校园环境布置中有意识地增加政治理论内容,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例如:在师生中广泛征集相关专题宣传栏内容;通过学校公众号对相关活动进行报道宣传。

总之,通过开展诵读、校园广播、平台展播、演讲比赛等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并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深耕课堂教学,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要突显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就要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植深厚的爱国情怀,自觉地将“小我”融入“大我”,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思政课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用心感悟、真正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从而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品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来才能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坚强正直的民族脊梁。

立足思政课堂,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课堂运用,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和效果。为此,全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项目式集体备课。精心挑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彩语录并进行分类,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设置相关专题,如论教育、说法治、谈外交、话国防等,打造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思政课,让党的创新理论生动形象地传播到学生的头脑、心中。广泛开展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具体课例研究。

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使命,引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并分享交流,任课教师将学生优秀发言和真实体验进行收集和整理,以此为蓝本进行小组研讨,不断丰富、填充教学课例资源。我校还积极与高校对接,实现资源共享,邀请高校教授进行专业性指导,确保理论学习内容选取的科学性、准确性;积极争取区教研室的支持及教研员“科研—教研—教学”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指导。思政学科组高度重视团队合作,号召思政教师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学校教师资源,加大专题教研,以教师主题沙龙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集思广益、互研互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探索学科共研,构建思政元素引领同向同行机制

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有着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起着熔铸民族之魂、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这三科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合进教学内容中,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锤炼各项立身本领和能力,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进程中。

在思政学科的主导下,通过学科间共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思政元素引领同向同行机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择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学科教材中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并深入开展课例行动研究,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等专题。我们借助思政学科的引领,将这些内容搜集甄选、有机整合,呈现一堂内容互联、价值凸显的综合课程,既有文史知识学习,又兼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努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徐德明)

猜你喜欢
思政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