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的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2022-05-30 10:48胡敏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仿写理解积累

胡敏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不仅是学生阅读的经典,更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典范。教师应优化教学策略,将提升表达能力作为古诗文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积累语言,在品悟中学习语言表达,在拓展中实现自我建构,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诵读表演;理解;赏析品悟;仿写;阅读拓展;积累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经历了漫长的时光洗礼,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不仅是学生阅读的经典,更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典范。因此,教师应抓住教材中的古诗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优化教学策略,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为古诗文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在古诗文品读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语言表达,构建自我语言体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一、在诵读表演中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文,第一步就是要会诵读。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样化地诵读,使凝固于其中的人、事、物、景鲜活起来,可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完成学习积累。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主诵读。在诵读中借助注释、查找的资料及已有生活经验猜测古诗文大意。然后学生交流诵读,教师针对性点拨,释析要点。学生读错的地方往往就是学习难点,教师要加以细致讲解。如《两小儿辩日》里的“孰为汝多知乎”,有学生将“为”念成“wéi”。教师要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注释,“为”同“谓”,是“说”的意思,所以读“wèi”。古今异义的字,教师也要予以突出。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中,教师播放“走”字的演变动画,强调金文“走”字,上部像一个人挥舞着手臂,迈着步子向前跑,下部的“止”表示跟脚有关系,学生就会明白“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了解诗文大意后,教师再从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给予适当指导,组织学生个别诵读、集体诵读、分角色诵读、竞赛朗诵等。将古诗文读到抑扬顿挫、通畅自如之时,学生对文本内容也就能够领悟、掌握了。

小学阶段所选的文言文大多为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小学生表现欲强,喜欢表演。教师可将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手段,以演促学。如教学《杨氏之子》时,教师请学生表演。面对孔君平的“此是君家果”,一位学生说“此非是吾家果”,另一位学生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通过比较表演者的语气、神情,学生领悟到杨氏子语言中的幽默、委婉,以及对长辈的尊重。另外,从孔君平话音刚落,杨氏子没有停顿、应声而答的表演中,学生感受到杨氏子的思维敏捷。艺术性的表演使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变得丰满,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培养了语用能力。

二、在赏析品悟中仿写

指向表达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感悟理解,更要关注、领悟写法,创设言语实践机会,进行读写迁移,以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1.明确主题,仿立意

立意,是对写作主旨的定位,即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作文一定要有好的立意,才能吸引感化人,使人得到陶冶。作文立意要正确、明了,根据立意再设计文章结构、遣词造句。即便写同一事物,立意也会不同。例如在古诗《题西林壁》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其和《望庐山瀑布》一诗的异同:同样写庐山,《望庐山瀑布》通过描写香炉峰的瀑布,写出庐山的壮丽;《题西林壁》以描写庐山的不同形态,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虽然立意不同,但两首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接着就习作所写秋游一事,引导学生向李白和苏轼学习,先确定写作主题。经过思考,有的学生抒发对家乡秋景的热爱,有的赞美秋游时同学间互助的友谊,还有的通过秋游回忆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表达思念之情。学生们写出的游记不再千篇一律,而是精彩纷呈。

2.厘清思路,仿結构

指向表达的古诗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结构,并加以模仿训练,以便学生对作文布局有清晰的认知。教学小古文《杨氏之子》时,除了让学生体会到对话的巧妙、杨氏之子的聪慧,还要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主题思想的。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先介绍人物的特点——杨家九岁的儿子很聪明,然后用一件有趣的事情证明他的聪慧。此文的结尾颇值得学生品读,作者以主人公的语言结尾,既体现了杨氏子的聪慧,又戛然而止,令读者回味无穷,颇有元代陶宗仪所说的“豹尾”的韵味。课上教师可安排学生仿写小练笔,模仿这篇课文的结构:用一句话介绍人物的特点作为开头,然后用一件事情证明这个特点,并用主人公的一句话作为结尾。经过仿写,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叙事,结尾也不再那么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再如文言文版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它首先叙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的故事,然后表达观点来结尾。课上安排学生练笔,也尝试先写一个小故事,在结尾处点明其蕴含的道理。这样的阅读教学,达到了读写迁移、读写共进的目的。

3.品析语言,仿手法

古诗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教师在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并加以训练。例如,巧用颜色。古人善于通过语言再现多彩的画面,唤起读者的联想。唐代张志和作品《渔歌子》中所描绘的画面色彩丰富,令人愉悦:远处的山是苍翠的青色,白鹭为几点白色,大片的桃花是粉色,斜穿而过的溪水为白色,词人头戴的斗笠是青色的,身着蓑衣为绿色,而词中隐藏着的草地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教师让学生选择乡村或者公园进行练笔。学生也都向张志和学习,运用颜色展现出景色之美。一位学生这样写乡村春景:“满眼都是绿色和黄色。大片大片的绿是小麦,点缀其中的是黄色的油菜花。不单是田里,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有油菜花,给白墙红瓦的房屋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古诗中还有许多经典的写作手法,如使用修辞、动静结合等。教师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悟、学习、运用,增强言语表达效果。

三、在阅读拓展中积累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古诗文学习启蒙自然不能仅靠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古诗文名作,在拓展阅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三首古诗均有儿童人物形象,但是作者描写的视角、刻画的形象各不相同。学完课文,就可以开展“诗意童年”阅读实践活动。学生搜集并朗诵描写儿童的古诗,然后动笔写写自己的童年生活。学生们汲取古诗的营养,文思泉涌,有的写出了趣味十足的记叙文,有的则仿写了一首诗,如“大门插艾叶,包粽妈妈忙。我要扣绒线,急急挂香囊”。如此拓展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了他们的语用能力。

学习《杨氏之子》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徐孺子》《汗不敢出》等文言文,开展同主题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品味徐孺子、钟会这些儿童应答语言的精妙,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开展“生活中的语言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发现身边具有同样特质的人物,记录他们的语言,写出他们的故事,并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

再如,品读《伯牙鼓琴》之后,拓展阅读《李氏之友》,并让学生根据两篇文言文写出自己对友谊的理解与感悟。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什么是友谊?二年级的我认为,下课在一起做游戏,那是友谊。

什么是友谊?四年级的我认为,你送我一包薯条,我买根烤肠给你,那是友谊。

什么是友谊?现在的我知道:我快乐,她知道我为什么快乐,这是友谊;她伤心,我知道她为什么伤心,这是友谊;我们为终于解答出题目而欢呼,这是友谊;我们为失败而互相鼓励,这是友谊。你有缺点,我有缺点,我们互相包容;你有困难,我有困难,我们互相帮助,这就是友谊。

因为友谊,学习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因为友谊,生活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

在写作交流中,学生们既传承了中华的“知音”文化,又进行了言语实践。

总之,指向表达的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解读古诗文,尽力寻找到适当、有效的训练点开展言语实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北路小学)

猜你喜欢
仿写理解积累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挖掘阅读教材, 实践英语仿写
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