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素养发展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2022-05-30 12:47刘一明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素养运动

【摘 要】单元教学是基于主题化、结构化的单元学习而开展的整体性教学,突出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与发展性,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教师可以依照确定教学内容、制定单元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嵌入多元评价四个步骤,建构指向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建构中,为了确定单元教学内容,教师要在了解教学内容与价值的基础上重组知识结构;分析教学要素以制定单元目标;依据核心素养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实施单元教学;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分层级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了解学情,调整教学方案。

【关键词】单元教学;地球運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与方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到,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4。想要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任务,关键在于搭建核心素养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可以把单元教学视为撬动课堂转型的支点,构建学生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路径建构

所谓的单元教学,就是教师以学科逻辑为线索,将同类别的教学内容进行单元整合,以连续多个课时的形式,依照学生认知规律并综合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2]。单元教学设计介于宏观课程设计与微观课时设计之间,属于中观教学设计。它强调从单元整体出发,突出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的整体性、联系性、发展性,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碎片化、浅表化,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单元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单元重构、目标制定、活动组织和评价设计等核心环节,各环节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但都是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开展。图1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路径。

设计单元教学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内容。单元教学设计不是单纯的知识点传输与技能训练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有机、模块式地组织与构成的教学方案[3]。它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定的教学目标、教材设定的单元主题所构成的知识模块,是参考新课标、教材以及学情设计的,包含目标、情境、任务及评价的教学活动设计,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第二步,制定单元目标。单元学习目标是单元教学有效实施的起点与归宿,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制定时要结合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以及学情等要素,关注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以及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制定出有整体性和统领性的目标。

第三步,设计教学过程。基于学科大概念和单元结构框架,教师要厘清知识点间的关联,合理规划课时安排,设计具有整体性的教学过程。

第四步,嵌入多元评价。教学评价是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内容、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判定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鉴于目前高中地理单元教学缺乏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指导,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为例,介绍如何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和一般路径,开展指向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

(一)确定教学内容,重组知识结构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的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是地球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地球的运动除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有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学科基本规律、分析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进行观测活动,进而培养时空观念、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等学科思想与核心素养。

教学“地球的运动”单元,大多教师会按照“自转规律—公转规律—地理意义”的顺序进行讲授。这种讲授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容易割裂自转与公转的关联性,使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的理解过于浅显与片面,最终导致授课知识呈碎片与零散的状态,学生的学科思维难以提升,学科育人价值也难以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内容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将“地球的运动”定为单元主题,确定“地球运动具有时空规律,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大概念,打破教材设定的章节顺序,重组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围绕“地球运动具有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两个关键概念组织教学,进而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与规律(如图2)。

(二)分析教学要素,制定单元目标

新课标对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提出了一些内容要求,其中的第一条是“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12。要说明这一点,学生要知道地球运动中的自转与公转是同时进行、彼此关联的,而且具有时空特点。而“地理意义”,指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这些现象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例,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与素材开展实践活动。要求中还有一个行为动词是“说明”,意思是学生除了要能感受到地球运动产生的影响,也要能说出相应的原理与规律。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水平4-2中也提出了对应的要求:“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规律,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1]29

从学情来看,学生经过之前的地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地球运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学生对地球运动带来的影响有着直观的体验,但是缺乏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现象的理性思考,尤其缺乏单元学习中所需的空间想象、逻辑思维、图文转换能力,也缺乏分析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结合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对教学要素加以分析,再整合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制定如下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目标:

(1)经过对地球运动特点、昼夜变化、时间差异与太阳高度变化的学习,能够自主归纳地球运动特点,掌握地球运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简要分析昼夜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初步形成时空综合的学科思维与素养。

(2)通过观测日影、设计日晷的实践活动,体验地理研究从设计方案到加以实施的研究过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利用学具、APP、圭表探究地球运动规律、分析生活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

(3)在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利用日晷和圭表探究地球运动规律的过程中,感知地球运动对人类生存产生的影响,了解不同地区人类利用地球运动规律因地、因时制宜生产生活的人类智慧,树立人地协调观。

(三)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单元教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定单元教学目标,要以单元结构框架为依据,按照“总—分—总”的设计思路,将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每一课时都要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如图3)。第一课时讲地球运动的特点,这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基础。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又可以整合为“昼夜”“时间”“太阳高度”三个主题,分别对应第二、第三、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每个课时都会围绕“时空运动”和“地理意义”两个核心概念展开,这是实现素养培养的关键。在前四个课时的基础上,第五课时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融入真实情境中,开展问题式教学。

教师应该以真实、结构不良的情境贯穿教学始终,聚焦单元核心问题,或是针对核心问题下的子问题创设情境。表1是笔者围绕单元核心问题——“地球运动的时空规律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设计的部分课时的关键问题及情境与任务。

(四)嵌入多元评价,关注过程表现

教师可以设计整体评价、结果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三种指向素养发展的评价方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素养达成情況。

1.整体评价

参考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的等级划分,结合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从认知水平、情境复杂程度等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三个层级的单元学习评价标准(见表2),用以评价学生本单元学习的实际获得。

2.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评价效果较好的一种评价方式。将单元整体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设计指向不同学业质量水平的评价内容,可以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下面是笔者针对三个层级设计、改编和选定的结果评价测试题。

层级一 第18届亚洲运动会于2018年08月18日至2018年09月02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6°S,106°E)举行。中国的运动健儿在雅加达赛场上奋力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运动会举办期间(  )。

A.北京白昼时间比雅加达短

B.北半球昼长夜短

C.雅加达6:00前就会日出

D.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该试题以雅加达举办的亚运会为背景,涉及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注重对本单元基本概念和地球运动规律的考查,思维深度和难度较低,属于层级一的测试题。

层级二 (2018年北京市朝阳区二模题改编)每年冬至前后,落日的光辉穿过颐和园十七孔桥,照亮全部桥洞,俗称“金光穿洞”。右图为某游客拍摄的“金光穿洞”景观图。据右图可知(  )。

A.拍摄时间约为北京时间18:00

B.桥体大致为西北—东南走向

C.在整个可拍摄该景观的日子里,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D.在整个可拍摄该景观的日子里,北京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该试题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金光穿洞”,涉及昼夜长短、太阳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综合知识,考查学生从时空视角合理分析、解释复杂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表现了层级二的水平要求。

层级三 (2017年天津高考文综试题第6题)我国A市某中学(如下图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

1.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2.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

该题以校园中旗杆影长的年变化为背景,涉及昼夜长短变化、太阳方位、时间计算、二十四节气等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球运动时空规律理性分析生活中真实问题的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思维深度和难度较高,属于层级三的试题。

3.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聚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将情境、知识与任务有机融合,是评价学生素养发展状态的有效方式。为了评价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的达成情况,笔者设计了“设计校园日晷”的表现性评价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日晷的计时原理,根据学校的文化特色分组设计校园日晷。然后每个小组讲解设计理念,评选出最优设计。最后师生通过表现性评价量表(见表3)评价自己设计的作品达到哪个表现水平。

由于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价值观念的综合表现,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评价时,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为评价目标,围绕学生的知识理解(日晷的计时原理)、创新意识(设计理念和实施价值)、行为表现(文稿撰写、汇报展示、合作参与)三大方面多维度地展开,每个维度都要对应不同的表现水平。根据完成的难度赋予每个任务不同的权重,以达到评价的公平,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设计理念、方案撰写、汇报展示这几个方面的表现。

单元教学是落实学科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它有助于教师聚焦学科本质,关注单元整体教学规划,设计出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建构的课堂教学。地理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积极实践,推动课堂转型,全面提升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黄云霞.基于单元教学法的地理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9):29-31.

[3]钟启泉.学会“单元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6-06-12.

[4]刘一明.新高考背景下“地球运动”的命题趋势与教学建议[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1):58-62.

(责任编辑:朱晓灿)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素养运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不正经运动范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