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河南路径

2022-05-30 10:48王俊忠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

王俊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我国“三农”工作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中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以前瞻30年的眼光,作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战略安排,对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动员部署。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三农”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并以省政府文件印发。现对“十四五”河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思路、布局和任务进行介绍。

一、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和短板

(一)优势

近年来,河南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粮食生产大省。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6亿亩左右,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300亿斤,2020年达1365.2亿斤,占全国1/10,居全国第2位,其中夏粮占全国约1/4。在去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然达1308亿斤。

经济作物大省。油料产量672万吨,占全国1/6,居全国第1位;蔬菜产量7435万吨,占全国1/10,居全国第2位;食用菌产量177万吨,居全国第1位。

畜牧生产大省。肉、蛋、奶产量分别为544万吨、449万吨、21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3位、第2位、第6位,生猪常年调出2000万头左右,2020年调出生猪1737万头,是全国调出数量最多的省份。

农产品加工大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6万亿元,居全国第2位,是河南两个万亿产业之一。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8%,主食产业化率达65%。

农村人力资源大省。全省农村劳动人口4611万人,2020年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086万人,居全国第一,其中省内转移1850万人、省外输出1236万人。

(二)短板

河南农业农较村发展的短板和劣势也比较突出。

农民收入较低。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3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98元。在全国排名第21位、中部六省中排名第5位,与农业大省地位很不相称。

农业发展效益较低。土地产出率为4388.5元/亩,远低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农业强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只有2.3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较短,精深加工仅占20%左右,60%以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乡村建设水平较低。全省千吨万人规模化供水工程有1382处,占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总数的7%,受益人口比例不足50%;农村公路通达不深、通而不连,标准不高、养护不足;村庄的环境干净整洁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低。2021年全省城鎮化率为56.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27个百分点。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县与县之间差距较大,城乡差距依然不小。全国百强县只有7个,排名最前的新郑市只是全国第38位,无论是上榜数量,还是上榜位次,都与河南作为全国第五大经济体不相称。

二、“十四五”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和重大布局

(一)总体思路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为首要任务,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关键抓手,以推进农村改革为根本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做到乡镇工作“三结合”,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二)主要目标

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家园”,即:现代农业强省、现代畜牧业强省、现代种业强省、绿色食品业强省和幸福美好农民新家园,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具体到“十四五”末,要实现“五个明显提高”和“五个走在前列”。“五个明显提高”,就是农业质量效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水平、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重点是补短板、强弱项。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河南比全国低1398元,要力争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2020年人均2.3万元,要力争达2.8万元;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整体提升,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五个走在前列”,就是在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重点是扬优势、提水平。如,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优势,建成面积达到8759万亩;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发展要走在全国前列,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由目前的5700亿元提高到6500亿元;农村公路、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位于全国前列,“三山”和沿黄地区打造出一批走在全国前列的精品镇、美丽乡村。

(三)重大布局

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山”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布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区”,就是建设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覆盖100多个县(市、区),占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90%。重点是打造现代化的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撑全省1300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

“两带”,就是沿黄和南水北调干渠沿线农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包括沿黄25个县(市、区)和南水北调沿线(含水源地)24个县(市、区)。重点是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优先布局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在绿色农业发展上走前头、做表率。

“三山”,就是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特色产业优势区,涉及大别山革命老区22个县(区)、伏牛山区域13个县(市)、南太行山区域9个县(市、区)。重点是发挥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三、重大举措

(一)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要任务还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是做强现代粮食产业。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12亿亩以上。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灾后高标准农田修复和重建,确保到2025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8759万亩,基本实现“两区”全覆盖。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开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压实地方责任;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推动粮食产业“三链同构”,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粮食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做强一批粮油加工基地、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粮油食品产业制造中心;实施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冷链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设国家粮食物流枢纽和跨省粮食物流。

二是做强现代畜牧业。做强生猪产业,巩固生猪产业传统优势,稳定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建设一批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省级和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完善生猪逆周期调控机制,到2025年生猪产能在6000万头左右。做大牛羊产业,大力发展肉牛奶牛,深入推进奶业振兴,扩大牛羊养殖规模,推进种养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到2025年牛饲养量达800万头,奶类产量达300万吨。做优家禽产业,大力发展肉鸡、蛋鸡和鸭鹅产业,推动自动化、智能化养殖和精深加工,到2025年家禽出栏量稳定在13亿只,禽蛋产量稳定在470万吨。

三是做强油料产业。以沿黄及黄河故道优质大果花生区32个县和豫南、豫西、豫西南优质小果花生区40个县为重点,打造花生优势产区;巩固信阳、南阳、驻马店等油菜生产保护区,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发展沿黄油菜观光带;打造豫东南、豫西南两大芝麻优势产业带,引导芝麻种植向豫西丘陵旱作区发展;引导豫南、豫西山区发展油茶、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到2025年全省油料作物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产量稳定在750万吨。

四是做强蔬菜产业。巩固提升内黄、扶沟等40个蔬菜大县(市、区)产业发展优势,着力培育豫东、豫北、豫南和沿黄四大设施蔬菜产区,大别山区、南阳盆地、豫东平原、豫西山区四大露地蔬菜产业带和小辣椒、大蒜两大蔬菜产业集群,打造郑州等中心城区周边工厂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城镇周边叶菜类蔬菜生产基地和种养结合生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构建“露地蔬菜、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25年全省蔬菜面积稳定在260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7500万吨。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既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又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是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坚持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六化”方向,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优质花木、优质茶叶、优质食用菌、优质中药材、优质水产品十大优势特色为重点,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到2025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000万亩左右,高油酸花生达750万亩,培育饲养牛10万头或羊50万只以上大县50个以上,优质林果种植达150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450万亩,花木种植达300万亩,茶叶面积稳定在170万亩,食用菌产量在190万吨以上,中药材种植达60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达150万亩。

二是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培育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五大重点食品产业集群,打造小麦、玉米、花生、猪、牛、羊、禽、果蔬茶、食用菌、中药材十大优势农业全产业链,培育100家全产业链“链主”企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强做优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到2025年,全省培育100个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10个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2个以上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打造10个以上国家全产业链典型县,形成小麦、生猪、花生等省域全产业链价值超千亿元的重点链,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品牌创建为引领,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线,强化农业品牌培育,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培育100个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8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优质特色农产品实现全部可追溯,创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品牌,打造“豫农优品”公用品牌。

(三)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才能全面发展。

一是做強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烘干、储藏、分级、包装等延时类初加工,发展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食品类初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非食用加工产品,扩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推进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二是做强绿色食品业。聚焦绿色安全、营养方便、质量效益,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重点围绕面、肉、油、乳、果蔬五大行业,适应消费升级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做强绿色食品业。到2025年专用粉产品占小麦粉的比例提高到20%,小麦加工、速冻食品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持续领先,肉类精深加工能力走在全国前列,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优质花生特色产业集群,低温、优质乳制品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果蔬初加工处理率由45%提高到60%。

三是推进产业聚集发展。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载体为抓手,引导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发展、高效发展。到2025年,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产值超过百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四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开展龙头企业规模倍增、区域拓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计划,促进龙头企业扩面提质增效。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为1000家以上。

五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发挥农业农村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农村与健康、教育、体育、文化、旅游、气象等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产业。

六是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便利化为目的,加快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是河南十大战略之首,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必须把科技赋能贯穿全过程。

一是提升现代种业。聚焦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主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种业创新攻关、种企扶优、良种繁育能力提升、种业市场净化“六大”行动,到2025年神农种业实验室进入全国种业实验室先进行列,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种业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示范样板,品种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国际知名。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加快构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创新体系,推动河南农机装备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到202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在1.05亿千瓦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50%。

三是建设数字乡村。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河南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到2025年打造20家以上行业领先、优势明显的领军企业,创建60个以上数字乡村示范县。

四是强化乡村人才支撑。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多途径开展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引导城市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5年农业从业者培训持证人员达50万人次。

五是提升科技服务能力。逐步构建和完善20个左右支撑河南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打造以首席专家为核心的多层次全链条的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五)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让生态宜居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开展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行动。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3%。

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粮食主产区永久基本农田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工程,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膜污染治理,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到2025年,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得到有效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

三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以沿黄、南水北调干渠沿线为重点,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发展旱作农业,加快培育、推广耐旱品种。到2025年统筹发展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7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400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稳中有降。

四是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根据土地承载能力,以县域为单元进行种养平衡分析,合理确定种植和养殖规模,使种养业布局更加合理。优化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五是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导区。重点在沿黄地区、南水北调干渠沿线(水源地)、大别山革命老区、淮河源头建设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通过持续努力推进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治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二是继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三是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關爱服务。

(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一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明确村庄分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到2025年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

二是推进县域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农村路网、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发展、乡村物流网络等建设,到2025年建制村通客车率100%、直接通邮率保持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重点乡镇燃气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是推进县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县域城乡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均等化等行动,到2025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70%、实现县级三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全覆盖、300所乡镇卫生院达到或接近二级医院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县域内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四是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2025年累计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00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在45%左右,有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五是开展“十县百镇千村”美丽乡村建设。从2022年开始,每年打造10个美丽乡村示范县、100个美丽小镇、1000个“四美乡村”,到2025年打造40个美丽乡村示范县、400个美丽小镇、4000个“四美乡村”。

(八)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重点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夯实乡村治理根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建设乡村公共安全体系,传承保护创新乡村文化,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弘扬中原优秀乡村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打造善治乡村。

(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重点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到2025年所有村都有集体经营收入,其中年经营收入5万元以上的达80%,年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30%。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万家、省级以上示范社达300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30万家、县级以上示范农场达1万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500个。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50%。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突出抓好53个脱贫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力争“十四五”末有一批脱贫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民族要復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动员,形成合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一日之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我们必须牢记领袖嘱托,坚决贯彻河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心怀“国之大者”,加强统筹协调,与社会各界勠力同心,扎实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责任编辑:冯春久]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发展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