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玛丽洛尔的成长历程

2022-05-30 16:45何洁盈
客联 2022年8期
关键词:成长战争

何洁盈

摘 要:《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美国小说家安东尼·多尔长篇小说之一,于2015年获得普利策奖,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为理论基础,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维度分析女主人公玛丽洛尔在不同的空间中的变化和成长,从而揭示战争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关键词:《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玛丽洛尔;战争;空间批评;成长

一、引言

(一)作品介绍

长篇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是美国作家、小说家安东尼·多尔耗时十年完成的第五部作品。这部小说于2015年获得普利策奖,小说作者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时代背景,采用双线结构,即运用两条叙述线,讲述了法国盲女玛丽洛尔·勒布朗与德国孤儿维尔纳·普芬尼希在二战中艰难求生、命运交织的成长故事。

(二)作者和译者介绍

作者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1973— )是美国作家、小说家,作品主要有:《捡贝壳的人》、《关于恩典》、《罗马四季》、《记忆墙》等等。《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2015年7月30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版本译者是高环宇,其翻译过的作品、图书等主要有《癌症传》(普利策奖)、《幻觉》(《经济学人》年度推荐)、《奇妙的意外》(纽伯瑞文学奖)等。

二、空间批评理论介绍

空间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景观与空间问题、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空间的文化属性。空间问题自开始受到关注以来,学界涌现出许多相关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其中代表人物有米歇尔·福柯、亨利·勒斐伏尔、约瑟夫·弗兰克、爱德华·索亚等学者。本文主要依据最具代表性的亨利·勒斐伏尔的空間理论,他在著作《空间的生产》(1991)中提出了一个空间的三位一体(triad)概念,包括“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再现”(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和“再现的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s)。“空间实践或感知的空间”包括生产和再生产,以及每个社会形态的特定位置和空间特征。空间实践确保了连续性和一定程度的凝聚力。“再现空间”也就是生活领域中“具体的个人文化体验,以及构成体验的标记、意象、形式和象征”这一层面; “空间再现或设想的领域”即是“用设想来表明所生活和所感知”的“概念化的空间”(谢春平, 2012)。勒斐伏尔将空间划分为三类,包括:自然和宇宙整体在内的物质空间(physical space)、涵盖逻辑抽象与形式抽象的精神空间(mental space)以及囊括想象之产物的社会空间(social space)(高文婧, 2017)。下面,笔者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2015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的女主人公玛丽洛尔的成长历程进行解读。

三、文本分析

(一)物质空间

物质空间指的是“人物存在的外在生活空间”(马瑾 张弛, 2020),是小说主人公生活和活动的地域场所,也是故事发展的基座。安东尼·多尔在《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创造了许多物理空间来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所。玛丽洛尔和父亲因战乱从巴黎逃亡到圣马洛的物理空间的转换可以被视为故事发展过程的两个基本空间,同时,物理空间的变化以及物理空间战乱前后的对比生动地反映了玛丽洛尔的成长变化。笔者将女主人公玛丽洛尔经历的主要物理空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巴黎战争前后的对比;第二阶段是在圣马洛的战争前后对比。

1.巴黎

战争前的巴黎是玛丽洛尔个性培养以及汲取知识的温床。此时玛丽洛尔和父亲的生活无疑是平静而又充实的,父亲每日按部就班地去自然博物馆的钥匙管理处做着锁匠的工作,而玛丽洛尔则是每天都跟着父亲到博物馆。在那里,玛丽洛尔自己学习盲文、看盲文书、跟着父亲巡视博物馆、偶尔会在热法尔博士的研究实力跟着热法尔博士研究软体动物,此时,玛丽洛尔的生活是丰富而又充满希望的,在父亲为她创造的这样的环境中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有利于坚强独立女性意识的形成。

然而,这样宁静而美好的生活被战争的到来所打破。尽管父亲不断地安慰玛丽洛尔不会有战争,他们的生活不会受到改变,但是她敏锐地从父亲翻阅报纸的焦躁不安的声音以及她所感知到的周围一切的变化感觉到战争即将到来的征兆,以紧张的氛围衬托出人们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玛丽洛尔感受着战争前夕的窒息与紧张,意识到了战争的破坏性,侧面烘托出了玛丽洛尔反战意识的萌芽,为后来加入反战情报行动埋下伏笔和铺垫,同时也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2.圣马洛

巴黎沦陷,父亲不得不连夜带着玛丽洛尔逃出巴黎,经过三天的逃亡,最终到达圣马洛投靠父亲的叔叔艾蒂安,而这个物理空间的转换,将小说情节发展推向复杂与高潮,同时也预示着女主人公成长空间的转变。在这个物理空间中,作者呈现了现了两幅图景:战争前宁静和谐的圣马洛以及战时混乱颓败的圣马洛。战争前的圣马洛就跟战争前的巴黎一样是玛丽洛尔成长的摇篮,有热情善良的马内科太太照顾着,也有慈祥和蔼的艾蒂安陪伴着,这些都治愈着父亲的离开带给她的伤痛。

原本以为从巴黎逃往到圣马洛是从战乱到和平的逃亡之路,没想到玛丽洛尔最终还是与战争不期而遇,未能躲避战争的迫害。这段物理空间的转换以及战争前后的空间对比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和伤害;从巴黎到圣马洛,从平静的生活到战争的肆虐,这一路以来的不同地点的空间实践也推动着玛丽洛尔的成长之旅。作为整部小说的高潮情节,对圣马洛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类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对玛丽洛尔坚强善良的品质和不惧冒险的精神的塑造,成功地揭示了小说的成长主题。

(二)社会空间

亨利·勒斐伏尔(1991)指出:“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产物。”以及“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社会空间关系,因此我们在不同阶段的空间是历史的产物”,他认为空间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空间是人类历史生产的产物,“社会空间包含社会行动”(Lefebvre, 1991),人物最终是要走进社会,与社会进行交流,不同人物在社会交流中形成一部作品的社会空间(赵炎秋 2007: 426)。社会空间是维持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的空间,社会空间是文学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包含的社会空间主要指在特定空间里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洛尔处于一个相对简单的社会空间里,包括巴黎的家里、巴黎的自然博物馆、父亲的办公室、沃博雷尔街4号(叔祖父艾蒂安的房子)、面包店等场所。在这些社会空间里,玛丽洛尔与父亲的关系,以及与老女佣马内科太太的关系是促进她成长重要的社会关系。

1.父亲——玛丽洛尔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首先,父亲的教育方式对玛丽洛尔的性格影响很深远。玛丽洛尔因为先天性白内障在6岁是彻底盲了,周围的环境和人对她的不幸遭遇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觉得玛丽洛尔是累赘而父亲应该“送走”她,但是父亲始终将她视若珍宝;即使玛丽洛尔郁郁寡欢,每日都充满伤痛和绝望,他也没有失去希望,而是压抑自己的背痛,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地引导、抚慰并陪伴着玛丽洛尔,没有过多华丽慰藉的语言,而是用足够的耐心和默默陪伴让女儿自己走出悲伤走出失明的阴影,慢慢适应盲人生活,这种教育方式也是使得玛丽洛尔后期经历各种不幸时能够坚毅地走下去的“功臣”。

其次,是父亲对玛丽洛尔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如父亲在帮她穿衣服的同时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料理自己穿衣服、穿鞋的能力;而小说中最令人动容、心疼的一个部分就是父亲让玛丽洛尔根据自己给她做的一比一完全还原所生活的区域的微缩模型来带自己回家的描写。面对抗拒的玛丽洛尔,即使父亲害怕她摔倒受伤,也狠着心鼓励玛丽洛尔自己独立找到回家的路,这也为后面玛丽洛尔独自上街帮忙传递情报作铺垫。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亲不被父权制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定义所束缚,他让玛丽洛尔学习盲文,带她逛书店,将玛丽洛尔带自己上班的地方——自然博物馆,为她提供能够学习的一切条件,每年生日都会有生日礼物,而其中两次生日礼物是昂贵的盲文书——《环游世界八十天》和《海底两万里·上册》,在他看来《环游世界八十天》这本盲文书并不只是“给男孩子准备的”“那种特别喜欢冒险的女孩子”也值得拥有这样一本书。在父亲的观念里,没有男尊女卑,只要是对玛丽洛尔有益处的或者她所喜欢的,他都甘愿付出。正是父亲这种正确的性别观念影响着玛丽洛尔的成长,在这样满满的父爱包围中长大的玛丽洛尔也养成了乐观、善良、好学、不惧冒险的性格。

2.马内科太太——玛丽洛尔反战意识的启迪者

在这个动荡且朝不保夕的社会中,与麻木无所作为的人相比,内马克太太无疑是勇敢独立的新时代女性的楷模。馬内科太太与朋友们自发组成了一个“老女人抵抗组织”,冒着生命危险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出点力,已经七十六岁的她把这种感觉形容为“像仰望星空的小姑娘一样”,充满热情与活力。艾蒂安害怕妇女们这种暗地里搞破坏的活动会引火上身,当他要求马内科太太停止这些动作时,马内科太太反而劝说艾蒂安加入她们,然而换来的是他一番明哲保身的言论。而马内科太太由此提出的一系列反问发人深省——“难道什么都不做就不惹麻烦吗?”“什么都不做就等于通敌。”“你不想在死之前活出一点儿生机吗?”,这些言论或许没有将艾蒂安劝说成功,却在一点一点地影响着玛丽洛尔;而马内科太太的反战行动也让玛丽洛尔看到了马内科太太不畏危险、勇敢坚毅的女性光辉。在马内科太太生病去世后,玛丽洛尔变得更坚强勇敢,她承担起照顾叔祖父的责任,并和叔祖父一起继续进行马内科太太未能完成的反战活动,她独立走街串巷将情报从面包店送到家里给叔祖父艾蒂安通过广播传递出去,这是在马内科太太的影响下玛丽洛尔反战意识觉醒的表现。

(三)心理空间

勒斐伏尔(1991)指出,“心理空间是指概念空间或想象空间”。心理空间作为空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是指在空间的社会关系下的特定体验或情感认知,它主要关注主体心理意识的变化。

在故事尾声,玛丽洛尔与德国军事长冯·伦佩尔的数日对峙是她心理空间成长的高光情节。叔祖父被捕之后,玛丽洛尔独自在艾蒂安的房子躲避时发现进入房子的来人不是艾蒂安,而是为钻石而来的德国人时的情绪:

如临深渊,她几乎崩溃。她屏气凝神地注视着胸腔里跳动的烛光、想象着蜗牛缩回自己的壳里。但是,扑扑的心跳引起后背阵阵发凉。

在这样险象环生的环境中,玛丽洛尔也可以不出一点声响地移动自己并把自己藏起来,这对一个正常人来说都不一定能做到,对一个什么也看不到的十几岁女孩来说有是何其艰难,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哪怕只要发出一点声响就会被敌人发现,但是玛丽洛尔做到了,不断给自己做心理暗示和鼓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玛丽洛尔在做情报传递工作中锻炼出来的逐渐强大的内心世界和超强心理素质以及在绝境中的求生欲望。

“心理空间的叙事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吴琎荣 蔡殿梅, 2021),由于玛丽洛尔从小能依赖、能寻求庇佑的只有父亲,所以当她在极度无助、心里极度惶恐的情况下第一个想到的能让自己产生安全感的人是父亲,于是产生幻听,仿佛听到父亲在给自己指示——“安静,爸爸说,别出声”,这无疑又是她对父亲的一种心理依赖的表现,然而此时的玛丽洛尔尽管还依赖着父亲给予的那点心理安全感,却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只听爸爸话、什么都依赖爸爸的小女孩了,她如今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在她渴到想打开手里的罐头时,面对脑海里爸爸劝阻的声音——“不要冒险。”,脑海里的另一个自己跟父亲博弈——“如果我继续按照你说的做,爸爸,我会拿着食物饿死”。最终,是对活下去的渴望以及玛丽洛尔对自己的决定的自信与笃定,她并没有听从脑海里父亲的阻挠,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机智地利用房子外嗖嗖飞过的炮弹的声音来掩护自己打开罐头,让自己免于饿死在这里的结局。这是对生的渴望超越了恐惧,同时也是心理空间成长的表现,此时的玛丽洛尔已经意识到在这样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要想脱身,只能靠自己,即使是曾经无比依赖的父亲也帮不了自己,只有自己敢于斗争、敢于反抗,才能为自己争取一点活的希望。毫无疑问,她已经完全成长成为面对艰难险阻也能果断、勇敢地利用自己的智慧保全自己的反战女性,彻底摆脱对任何人的依赖,给了自己生的希望,也实现了质的成长。

四、结语

如上所述,本文运用亨利·勒斐伏尔的空间理论解读了《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的成长主题,并分析了女主人公玛丽洛尔在不同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中的成长。这部小说里主人公玛丽洛尔的曲折命运与成长历程也在不同的空间转变中得到凸显:物理空间为玛丽洛尔提供生活和活动的场所,使她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性;社会空间中的社会关系促进了玛丽洛尔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以及反战意识的觉醒;心理空间的成长使玛丽洛尔摆脱心理依赖,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真正的蜕变。多尔在《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通过描写玛丽洛尔的成长之旅,揭露战争的残酷及其对人类命运的影响,聚焦女性坚强独立人格的养成,呼吁人们尤其是女性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都不应该放弃希望,而是要努力在绝望中寻求一丝生机,勇敢追求自由和幸福,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 Cambridge and Oxford: Blackwell, 1991.

[2] 安东尼·多尔: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高环宇译 [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 高文婧: 空间批评的建构与反思 [J]. 当代外国文学, 2017,38(03):165-171.

[4] 马瑾, 张弛: 从空间批评理论看《幸存者回忆录》中艾米莉的成长 [J]. 英语广场, 2020(16):13-17.

[5] 吴琎荣,蔡殿梅:论《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的空间叙事[J]. 英语广场,2021(15):22-24.

[6] 谢春平: 西方空间批评理论探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3(04):159-164.

[7] 赵炎秋: 文学批评与实践教程 [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7.

猜你喜欢
成长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