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早来的“慢病”

2022-05-30 10:48本刊编辑部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2年8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痛风慢性病

本刊编辑部

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伴随着生活压力而来的,还有缠上年轻人的“三高”、糖尿病、脂肪肝、腰椎病、颈椎病……这些慢性病成了流行病。慢性病年轻化趋势明显,不容小觑!

糖尿病:90后小伙血糖破百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诊了一位90后小伙,去年4月份发现血糖升高,当时觉得自己年轻就没重视。之后既没有规律用药,也没有监测血糖,更没有做到糖尿病饮食控制。每当觉得口干,就喝大量含糖饮料(每天6-7瓶)。最终发病到医院检查,血糖竟高达104.74mmol/L,国内罕见。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18-29岁人群中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已达到20.2%。

痛风:高中生痛到无法握笔

19岁的高三学生,15岁首发痛风,当时血尿酸850μmol/L,此后经常发作,17岁开始出现痛风石,发现痛风石后他开始严格饮食控制,但无济于事,服用非布司他治疗,血尿酸也仅仅降了100μmol/L。右手痛风石,痛到无法握笔。

数据显示,20—30岁人群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从2010年的18.7%快速增长到了2018年的35.4%,且近5年内都稳定在30%左右。

心脑血管疾病:90后占六分之一

中青年猝死病例屡见报端。心脑血管疾病就是隐藏在猝死背后的不定时炸弹,《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20岁—29岁人的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经达到15.3%。大约每6个心脑血管患病/高风险人中,就有一个是90后。

颈椎病:26岁女孩脑供血不足昏厥

26岁的女孩初入职场,因为经常加班、熬夜,偶尔头晕也没当回事,可在一天开会时,却晕倒了!被急救车送到医院,经过抢救苏醒,诊断是颈椎病导致椎间孔压迫椎动脉,从而引起的脑供血不足,以致昏厥。

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症”中,颈椎病排列第二,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根据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颈腰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调查显示,我国近1.5亿人患有颈椎病,20-40岁的青壮年颈椎病患病率高达59.1%。

慢性病难治愈易出现并发症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骨关节疾病(腰脱、颈椎病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

辽宁金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韩梅介绍,慢性病具有起病缓慢,隐匿,潜伏期长;病程迁延,持续时间长;难以治愈,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指导等特点。研究显示,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6%。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2倍,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病例增加近1倍,其危害不容忽视。

过半数患者不知自己已经患病

“过去,慢性病也叫老年病,患者以五六十岁以上老人为多。如今,十几岁的中学生都可能被检查出糖尿病,且不是个案。每年的例行体检过后,一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上班族,更是会将自己的各项非正常指标拿来调侃,不以为意。”韩梅说,更让人忧心的是,虽然慢性病越来越年轻化,但是过半数患者不知自己已经患病,还有的年轻人,认为自己还年轻,查出相关慢性病后,也不积极规范治疗。

慢性病为何会越来越年轻化?除了遗传因素,更主要还是源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熬夜、吸烟酗酒、压力过大、缺少运动等。还有部分年轻人没有对慢性病的预防意识,有的急病拖成慢病,有的慢性病上身了,也不愿意早诊早治。由于缺乏健康理念和健康专家指导,大部分慢性病人在患病初期都没有引起重视。有些病情严重的病人已经达到住院指征,却以种种理由拖延,导致并发症发生,甚至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肥胖是名副其实的“万病之源”

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将肥胖明确宣布为一种疾病。肥胖是一种现代文明疾病,为世界四大医学社会问题之一。医学界把肥胖常伴随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称为“死亡五重奏”,而这五重奏却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肥胖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以糖尿病为例,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是体重正常者的4倍。而重度肥胖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为体重正常者的30倍!40岁以上糖尿病的人群中,80%发病前都有肥胖史。”韩梅介绍,对于肥胖人群来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理障碍、生长发育、生育障碍等患病风险都比体重正常的人群高得多。因此,将肥胖称为“万病之源”一点也不为过。

“久坐”是十大致命病元兇之一

研究提出,单次静坐60分钟以上,死亡的风险会翻倍,更糟糕的是,之后的运动也于事无补。“就拿脊椎问题来说,久坐引起的脊椎相关疾病已经成为青年群体的公害,发病的平均年龄已经从40岁提前到了30岁,且在白领群体中的发病率高达15%。”沈阳市骨科医院软伤科主任张成亮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将“久坐”列为十大致命病元凶之一,可真不是空穴来风。久坐不动不仅仅会导致“万病之源”的肥胖,还会导致免疫细胞功能低下甚至导致癌症,因为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是随着活动量增加而上升的。

什么才算是久坐?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久坐的绝对标准,但下面两个条件只要符合任意一个都算是久坐:1.每天坐姿超过八小时;2.经常连续一个半小时没有起身活动。相信多数职场人士都会中招。那么如何减轻办公室久坐带来的危害呢?张成亮建议,可以每1小时站起来活动5分钟左右,若有可能的话,每天可以坚持1-3小时站立行走办公。同时,坐姿也要保持正确,即保持中立位。在坐姿状态下,中立位应该是脑袋基本在胸腔的正上方,而胸腔基本在骨盆的正上方。

此外,对于上班族来说,还可以试试这套办公室健身操。如坐在凳子上时可以做简单的扩胸;接打电话时用力翘起脚尖,伸展小腿肌肉;每次向后转的时候用力些,一只手扶住椅背,另一只手扶住扶手,以活动腰部肌肉。站起身后,也可以抬抬腿或做做墙壁俯卧撑等。

运动绝不是越多越好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药王孙思邈认为,运动能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不仅如此,世界卫生组织也早已就将运动誉为“最好的抗病良药”,还有研究表示,运动可预防超过35种慢性疾病。

“但运动绝不是越多越好。中医认为‘动则生阳,但这句话的下一句却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过阳则亡。这就是告诉人们,运动,适量就好。”张成亮说,长期运动过量,关节会比常人磨损得快,关节一旦破坏就很难复原。而对于患有冠心病及心衰的患者来说,过度的运动还会引发心脏病,无疑就是催命符。

此外张成亮还特别提示,骨质疏松年轻化趋势也很明显,这跟缺乏户外活动有关,体内缺乏维生素D和钙。平时应多吃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类和绿叶蔬菜;每天有20分钟以上的晒太阳时间,因为太阳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维生素D3合成,促进机体吸收钙质。戒烟戒酒,拒绝喝浓茶以及浓咖啡;平时多参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或骑行等来增强肌肉力量,保护骨骼。

日常小妙招巧攻“四高”

提到慢性病,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痛风等这类疾病代谢性疾病,需要终身性治疗,病情一旦出现波动,往往会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及组织,诱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这类慢性病多是因“四高”所致。

所谓“四高”即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那么,“四高”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改善方法吗?

★高血压

血压即推动血液运行的压力,血压过高会损伤血管壁,增加冠心病、脑卒中、肾脏疾病等多种疾病风险。有数据显示,30-60岁的高血压患者占到发病人群的2/3,而由高血压造成的心血管病死亡,中青年又占到了2/3。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50%的猝死都与血压过高有关,但很多人并未引起重视。

?誅 稳压妙招

1. 控制“升压剂”的摄入

“升压剂”即钠,每人每天钠的推荐摄入量是1000-2400mg,而食盐中含40%的钠,也就是说我们每日只能摄入2.5—6克食盐。

2. 头部刺激,辅助缓解高血压

把梳子放于颞部,从前往后轻轻地按揉,每个位置停留15秒。如果发现某个地方特别疼,可以多按一倍的时间。

★高血糖

血糖超标,血管、心脏、大脑、肾脏等都会受伤,引发诸多并发症,甚至增加癌症风险。糖尿病前期是逆转血糖的“黄金时期”,此时一般无需吃药,但一定要及时进行生活干预,避免进展为糖尿病。

?誅 控糖妙招

糖尿病在中医里叫消渴症,阴虚体质、痰湿体质的糖尿病风险更高,平时可用“黄玉茶”来辅助控糖。

【 配方 】黄芪5g、玉竹3g、茯苓3g、山楂3g。

●功效:黄芪益气健脾,茯苓淡渗利湿,两者合在一起能渗湿降浊,增强脾胃功能;玉竹养阴生津,山楂调节血脂、中和口味。

★高血脂

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梗脑梗的重要“元凶”。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4项指标相比,载脂蛋白相对更敏感。载脂蛋白异常,就是高血脂的前期。

?誅 降脂妙招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中高危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他汀类、阿司匹林等药物。而血脂稍微有点异常,不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人,则可以通过控制体重、戒烟、低脂饮食等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此外,也可以常喝一杯“活血降脂饮”,有助于调节血脂、活血通络,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 配方 】藏紅花0.1克—活血化瘀;陈皮3克—健脾理气;茯苓8克—健脾利水渗湿。

●适宜人群:血脂高的人,尤其是有晨起头晕、不清醒,思维迟钝,午后犯困等表现的血液粘稠人群。

★高尿酸

继“三高”之后,高尿酸是后被加入的“第四高”,我国患病率高达13.3%,已远超糖尿病人群。高尿酸的危害可不仅仅是痛风,还可导致血压升高、胰岛素抵抗,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心脑血管风险;还可以损伤肾脏,引发间质性肾炎、肾结石甚至肾衰……可很多人因为没有不适而忽略,直到痛风找上门才后悔没有早点控尿酸。

?誅 排酸妙招

多喝水有助于稀释血液中尿酸水平,并促进尿酸随尿液排出。每天的饮水量以2000ml左右为宜,白开水、淡茶水、苏打水都是不错的选择,这里还推荐一款“二皮饮”。

【 配方 】陈皮5-10克、生姜皮5-10克,泡水代茶饮。

●功效: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生姜皮行气消肿。二者搭配有利于尿酸的排泄。■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痛风慢性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痛风的治疗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痛风了,怎么办?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