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的化学习题教学

2022-05-30 20:51鲍继才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减习题化学

摘      要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教学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习题教学能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习的知识。若在平时习题教学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则习题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不符合“双减”的要求。因此,要在习题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关 键 词

“双减”  化学习题  学科素养

引用格式

鲍继才.“双减”视域下的化学习题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2(22):72-76.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既要求减少作业量,又要求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而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因为它不但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其学习水平的提高,也能增强学生学科素养,更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以及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和洞悉教材的深度。本文探讨如何在“双减”政策下进行化学习题的教学。

一、优化教法,培养解题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双减”政策不允许以多刷题、占时间来提高成绩,而应该优化教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习题分层教学

好的习题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对不同难度的习题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基础巩固类的习题,由于其难度低,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度。讲解习题的过程,就是对习题的理解过程,对教材内容的深化过程,既能记住所讲的内容,锻炼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化学用语的能力,还能锻炼其临场应变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因为一旦表达不清或思维卡壳,甚至讲错,必须要及时调整心态,化解这种尴尬的气氛。

对于综合类的习题,教师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这类习题难度稍大,若老师直接讲解得出结论,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接受,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失去思考的热情,无形中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多方面发展。教师在讲授这类习题时,根据题目的情境,会以问题的形式慢慢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结论。在引导学生时,一定要和教材的内容联系起来,培养其前后联系、触类旁通的思维和综合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拓展类的习题,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然后教师参与其中,和他们共同进行探讨,甚至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逐步建立起对拓展类习题的探究思想模型,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以学生的思考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树立他们解这类题的信心,同时能拉近彼此和谐共处的感情,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2.自主命制试题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刷题,无暇对习题所涉及内容进行思考和理解,根本无快乐可言,对化学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命题,快乐考试”。每学完一节或一章,要求每位同学根据学习内容编出一道习题,可以参考、修改,但不能照抄原题,并且小组同改,谁命题谁讲解。试题被选上的同学很是兴奋,由于是自己精心编制的试题,在讲解时能滔滔不绝,也不怯场,更有学习劲头,未被选上的同学则暗暗较劲,争取下次榜上有名。

自主命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思维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升了化学学科理解能力和学科素养。当然,针对学生命题出现的科学性问题,教师也要适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3.学生自我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改进教学的同时,也要鼓励和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写错题反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让他们动脑走心,反思能让他们温故知新、整合知识、查缺补漏,反思就是要挖掘他们做习题时的内心戏。让学生进行反思写总结比谈话有用,这样他们能用心地分析自己的得失,有的甚至能在脑海里形成可视思维图,追踪自己的思维漏洞,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有助于在以后的实践中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

4.探索“增值”评价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增值”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过程,统计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成绩和变化的“增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1]。

二、细研教材,关注教学盲点

一道优秀的试题既能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也能促进教师对教材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挖掘,注意到教学上的一些盲点。

1.教材认知的盲点

正确解答习题源于对教材的深入体会,对内容的深刻理解,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准确地判断习题所呈现的涵义。

例1.(2020徐州)下列关于化学实验或化学与生活、能源的说法正確的是(   )

A.在试管、集气瓶里都能进行一些化学实验

B.关闭灶具阀门使天然气火焰熄灭,灭火的原理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C.电解水或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都是耗能少、廉价获取氢能的理想途径

D.右上图所示的滴有红墨水的水与酒精混合的实验,不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图略)

本题答案为A,统计选择B的同学高达42.5%,说明对教材内容的认知有盲点。教材(2017沪教版初中《化学》,下同)上有明确的说法:依据燃烧发生的条件,一般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方法灭火: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例如,液化气、煤气起火,首先要迅速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2]。可见,关闭灶具阀门使天然气火焰熄灭,灭火原理是断绝可燃物的来源,属“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的原理,是不再供给可燃物。这时阀门内的天然气是没有燃烧的,不是正在燃烧的燃烧物,是可燃物但非燃烧物。燃烧是发生在阀门外与空气接触处,这和将燃烧着的煤炭或柴草从燃烧处移走的原理是一样的。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例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能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能灭火的原因之一,是灭火器喷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在燃烧物周围形成一层二氧化碳气体层,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3]。“断氧”是将燃烧物与空气隔离,让燃烧不能够与氧气接触,但是燃烧物没有移走,仍在原处,与空气隔离后可能其还要燃烧一会儿。

两种灭火原理的主要区别有两个:一是所涉及到的物质上,前者是没有了可燃物(从将可燃物移走角度灭火),后者是没有了空气(从断绝氧气、不再有氧气的角度灭火,不是移走正在燃烧的燃烧物),即两种灭火方式所涉及的物质是完全不同的。二是从采取措施或操作的空间位置上看,前者是从火焰的底部断绝可燃物,后者是从火焰的上部或外部将空气和燃烧物隔离开。

2.语言描述的盲点

简答题的解答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4]。很多学生能理解题目情境的意思,但不能准确地用“关键词”表达出来。

例2.(2020徐州)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试管口塞一团蓬松的棉花目的是_______。

这是2020年徐州市中考实验题中的一个填空,是常见的题型,难度也不大,但正确率仅为20%,命题者直呼“没想到”。本问题是想区分学生有无认真做过、细致观察分析过该实验。教材上没有明确给出结论,但认真做过实验、认真观察、进行过分析的学生回答此问题很容易,而如果没有认真做过或观察分析过,则可能无法回答或会答错。答案的关键词是“加热时”,不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或小颗粒是不会逸散出的。在教学调研时发现,教学时老师们能够强调在试管口要放置一团棉花,但是放置一团棉花的目的则较少有人进一步分析,亦即做到了是什么,但没有说明为什么。此题虽然考的是学生,但也考了老师,要求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深度思考和精准的语言表达,才能使教学不存在盲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他们认真严谨的科学学习和研究态度。

3.经验导致的盲点

一些常见的习题往往引不起学生甚至老师的注意,凭着经验做题,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判断是对的,这实际上是思维定式引起的思维僵化,出现思维盲点。

例3.下列关于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酸性逐渐减弱

B.向食酷中加入金属镁,溶液中冒气泡,反应放热

C.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水立刻沸腾,液滴飞溅

D.有的酸溶液能导电,有的酸溶液不能导电

此题正确选项为B,但思维定势使得选A的同学高达75%,不少老师也认为选项A正确,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后其浓度一定下降。为了揭示这个“伪命题”,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测知稀盐酸敞口放置甚至煮沸后H+浓度都会变大,pH减小,溶液酸性增强[5]。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和对化学学科的理解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首先教师要端正态度,不能经验化做题,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涵,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开展深度教学,给学生传达准确的信息,带动学生学会知识信息的正确解读,减少学科知识表达精准描述的盲点。教师在解答习题过程中将所蕴含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

三、挖掘内涵,转化教学资源

一道新颖别致的习题既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能激发教师的思考,拓展教师的教学思维。对于有价值的习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转化为教学资源。

例4.(2019贵阳)自然界并不缺少“镁”,缺少的是发现镁的眼睛。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启寻镁之旅,现邀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内容。

(1)第一站:初识金属镁。①金属镁的物理性质:____(写一条);②金属镁的化学性质:镁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第二站:再遇金属镁。将打磨过的镁条放入稀盐酸中,反应现象是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第三站:制备金属镁。小组同学模拟工业上从海水晒盐剩下的苦卤中提取镁,流程如下(略):流程中X为_________.

(4)第四站:再探金属镁。【提出问题】镁能否与热水反应?如果反应,产物是什么?【相关信息】①Mg+2H2O=Mg(OH)2+H2↑②氢氧化镁在热水中能部分溶解。

(5)上述寻镁之旅中你收获到镁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

一位教师对此题爱不释手,便对此题构思、挖掘,并进行了精心设计,在原题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第五站:计算镁”。然后整合、打磨形成了面向全县的一节专题复习公开课“物质的化学变化——寻‘镁”,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實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教师又穿插了镁反应的视频和图片,使这节课美轮美奂,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赢得满堂彩。

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挖掘,一道题就是一节优质课。教师把这种发现和思考的种子传递给学生,它犹如一颗火星会点燃学生心中的那颗火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

四、追本溯源,重视课后习题

现在的习题资源比较多,但大多鱼目混珠,新瓶旧酒,题的重复率较高,质量一般,而往往被教师忽略的教材中的“练习与实践”却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性。这些课后习题都是教科书编写专家精选出来、比较经典的习题,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应用性,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探索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考或模拟试题都源于对课后习题的改动或拓展,认真钻研这些习题,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技能技巧,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能开发他们的智力。

例5.(2021徐州)A、B、C三種物质之间的一步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未标出)。其中,A是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B是金属氧化物,可作干燥剂;C是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理石和物质C均可作建筑材料

B.物质B有吸水性,易跟水起化合反应

C.物质A可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和改良酸性土壤

D.C溶液较长时间放在空气中表面会有一层白膜(若水没有减少),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本题题干是根据教材下册60页习题11改编,B、C选项根据下册50页习题6题、59页第4题改编,D选项根据下册28页习题“有关饱和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后溶液是否还饱和”的判断题改编。有关Ca(OH)2溶液露天放置在空气中的变化及现象,在两册课本中多次出现,比如上册45页习题1、60页习题7,下册9页习题3、50页习题7,67页习题11等。还有很多试题都可以在教材的习题中找到他们的影子。

此题给教师三点启示:第一,要注意变式教学、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辩证、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第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物质的性质、用途等零散知识中发现其内在关系,再引导学生去认识,发展“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存在,性质反映组成结构,用途存在反映性质”的学科思想;第三,本题内容全部来自教材,这就要求要把学生学习引向教材、关注教材,不盲目做题,同时,教师也要深入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内容,找出知识内在联系和规律,真正做到有深度、重联系、重思维、求创新。

五、反问问题,提高思辨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不管学生做错了题还是问问题,他们都认真进行了思考,只是对所学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透彻,若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久而久之会形成他们的思维惰性,所以先倾听学生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不直接否定他们的想法和答案,而是根据学生具体的问题情境反问过去,把与之相关的没有理解透彻甚至理解错误的、忘却的知识提出来,外围知识完全掌握后,再逐渐缩小到问题的本身,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果。在交流思考过程中,学生忘却的或不会的,随时翻书去找相关的知识,与教材紧密地联系起来,得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把与答案有关的更多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再现,能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问能驱动思考,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问和反问能很好地揭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答案却做不到这一点。正是由于问题的激发,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既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牢牢记住所涉及的知识,也能提高思辨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比直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所以教学不在于帮助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教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以疑问开始,以肯定结束。

六、关注情境,提升学科素养

正如《人间词话》所言:“境非独谓景物也。”化学习题的命制都是有一定情境基础的,情境设置体现了知识的来源,也体现了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习题情境的设置是把“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6]。

习题中的情境涉及化学史、中国传统文化、国内外化学科学最新科技成果、国家的政策、时事新闻、身边的生活素材等各个方面。这些情境的设置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还能启迪其思维、拓展其视野,使其从中汲取营养,了解最新科技,认识科学本质,传承科学精神。然而,多数教师往往不重视题目中设置的情境,有时甚至直接掠过不看,怕耽搁学习的时间。

例6.2021年第29届“世界水日”的主题是“珍惜水、爱护水”。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B.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危机

C.含有较多Ca2+,Mg2+的水叫做硬水

D.学校处在徐洪河西边、古黄河南岸,水资源丰富,无须节约用水

此题是笔者所在学校的模拟题,是比较容易的一道试题,除了考查学生关于水的知识应用外,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水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关注,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并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形成节约水资源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的公德,树立水资源是有限的、有价值的新观念,养成爱惜水、保护水和节约水的优良习惯。同时还隐含着2021年也是第34届“中国水周”(3月22日至28日)的信息,让学生了解我国比世界其他国家更早地注意到了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全球领先的,从而引以为骄傲和自豪。但在评讲完试卷的第二天,笔者抽了四个班级调查“世界水日”的主题是什么,许多同学对此根本没有印象,就连四位任课的化学老师也不知道,原因是评讲试卷时与题肢无关的都不看。无独有偶,还有3所兄弟学校使用我们的试卷,也没有一个提到这个概念的,甚至有的老师看到正确率较高,直接说答案,连题目也不看了。如此为了做题而做题,丝毫没有考虑到命题者的意图,以及题目设置的情境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势必错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化学习题中情境的设置既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让枯燥无味的知识具有鲜活性,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将育人的环节无声地蕴含于其中,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所以教师在讲解习题时不要以为不影响做题就直接掠过,只提供答案,也要依据题目所给的情境讲一讲国家有关的政策方针、家国情怀、科技明星、科学家精神,进行国防科技、责任使命等思想教育,让学生两耳闻知窗外事,“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七、习题活化,培植实践能力

“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理念,他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对于一些习题,不再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把习题活化为实践操作。比如走进田园用紫甘蓝、红萝卜、米苋菜、荠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测量学校周边土壤的酸碱性。还可以自制汽水,配制消毒液、农药等。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网络检索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力。

八、微课助力,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短小精悍、灵活性好、表现能力强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难度大的题型,可以制作成微课。比如,工艺流程题是中高考的热点题型,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它以现代工业生产流程为依托,考查物质的制备、检验、分离、提纯、环保等基本实验原理和实际应用,对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笔者录制了一节微课,介绍工艺流程题的结构,讲解如何依据流程图紧扣信息、抓住关键、分析原理、准确答题等,并发在班级多媒体、微信公众号上,学生在课间、自习课、周末都可以看,能反复观看,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满足了学生对对该知识点的学习需求,能达到高效教学。

总之,“双减”背景下的化学习题教学不再是以多做题、做难题为主的“狂刷题”传统教学方式,而是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习题课,精选、精炼、精讲。这些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讲出实效更不易,学生能听懂不代表会做题,有兴趣不代表能坚持,只有让他们自己感到化学学科素养提高了,并对化学学科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激发出学习内驱力,变学业负担为学习享受,才能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故作为师者要确实沉淀下来,真正研究和改进习题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而非只是被动地听讲和解答。

参考文献

[1] 马晓强.增值评价: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业进步[N].中国教育报,2013-04-03(006).

[2][3] 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97.

[4] 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94.

[5] 徐泓,陈兆先,马善恒.稀盐酸煮沸或敞口放置后浓度会变大吗[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2):43.

[6]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93.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双减习题化学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