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点学习”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

2022-05-30 20:51徐宏亮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学生劳动育人

摘      要

基于“地点学习”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导和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探索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从而掌握各科和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劳动经验。针对当前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的重结果、技能培养与形式而忽略过程、体验和素养培养等问题,综合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则要面向全体和真实性,以多维发展性评价为主,关注劳动过程、劳动结果与育人效应的有机结合,鼓励家长、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

关 键 词

综合劳动教育  课程图谱  地点学习

引用格式

徐宏亮.基于“地点学习”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2(22):77-80.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裹挟,我国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和新时代新要求之间仍存在差距。数十年来劳动教育的边缘化现实和现代社会劳动内容和方式的变革,使教育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取向成为难题。尤其是在“双减”政策下,针对家、校、社关系的变化,如何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保证中学生劳动教育的连贯性,共同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地,形成“劳以立身”协同育人格局,更是一线基层校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地点学习”的劳动教育

21世纪技能框架表明,未来社会综合创造性劳动的份额正逐渐取代简单、枯燥和重复性的劳动,并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不同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劳动意识启蒙”和小学阶段“注重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养成”,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学劳动教育应突破传统认知,整合劳动教育多种资源,更加注重学生真实生活空间的创造性思维、积极社会情感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因此,由启蒙、简单劳动生产转向更为复杂的基于“地点学习”的中学生综合劳动创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地点学习”(Place-based learning)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理念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导和鼓励在校中学生运用脑力和体力探索当地(家庭、学校和社区乃至社会)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从而掌握各科及其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劳动经验。在这种新理念中,学习者投身于本土化的地点情境并挖掘和利用可学习的机会,融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于当地环境和文化景观,并与之产生联系,进而探索未知并达成基于跨学科、综合学习、具身学习和自主成长的系列学习成果。

“地点学习”鼓励学习者以新的提问方式融入世界,其重要内涵不仅包括学科内容的学习,更深的意蕴在于通过身体力行发现新事物和建构新认知。将真实地点作为学习的触发因素和学习的重要组成,强调学习主体与学习场域的深入照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融合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设计中,我们遵循“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和“由表及里”的劳动活动基本原则,先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代表性场地作为基于地点学习的起点,并在实际生活中拓展到社会、自然等其他可到达的地点。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现实世界中的自己与当地的关键问题建立真实性关系,于行走和劳作中获取问题、查询资料、探求知识,最终实现全体学生融合创造劳动能力的大面积提升。

现有中学劳动教育实施者对地点价值理解的偏差导致开展劳动教育侧重通过开辟劳动实践场馆等方式打造“看起来很美”的课程实施地点,并未充分挖掘自然或社会地点潜藏的价值,也未能构建自然或社会地点和创造性劳动之间的关联,导致这些耗费重金建设的场馆毋宁说是培育劳动能力的基地,实质上已沦为劳动教育的“标配”符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动教育“高投入低回报”的局面。换言之,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劳动内涵认识僵化、劳动教育途径窄化、教师缺乏劳动教育融合意识、仅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手段等一系列问题。

二、基于“地点学习”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图谱设计

秉承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学校可以构建基于“地点学习”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图谱,借助家、校、社三维平台,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对受教育者进行劳动教育,以劳自立、以劳立德、以劳育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个性化发展,实现学校“全人+创新力”的育人目标,构建以日常生产生活为主的“家庭劳动教育”“校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图1),以此提高学生的真实劳动素养水平,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慣,掌握与时代适配的生活自我料理、家政、生产工艺及社会服务的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同时,在真实“地点”和“具身”体验与实践中提升当代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优良品格。

图1  综合劳动教育课程图谱

1.家庭劳动教育课程

结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设计家庭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劳动的真实过程中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帮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美德,体验自己对家庭的责任。通过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发挥“父母育心 思敬育人”价值,指导和协助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见表1)。

2.校园劳动教育课程

校园生活涉及教育、教学、管理各方面,校园劳动教育课程从课堂、活动和自主管理三个方面设计内容,通过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与实践,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劳动能力,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通过社团组织活动和自主管理规范中学生行为,提高人工智能时代中学生新劳动技能和自理能力,并在过程中增强中学生集体合作能力,锻炼个体身体素质和意志品格,形成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

3.社会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联合社区力量,设计、组织、实践劳动教育课程,让中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继承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三、基于“地点学习”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与评价

综合劳动教育课程图谱的设计特色应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协同互渗的方式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上海市教委关于劳动教育的指导精神和相关要求,我校在基础型课程中劳技课以及艺术课中落实“显性课程”,着力培育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开展中学多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隐性课程”是以“劳动教育+”的形式,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思想品德等基础型课程,以及各学科的拓展型课程中,在教研组长工作会议上落实相关要求,教研组内充分发掘本学科课程的劳动教育因素。如在语文课中加强劳模精神、劳动态度的培养,在数学课、生物课、化学课等中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中加强团结协作、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劳动情感、劳动道德的培养。同时,配合学校学生发展部,在各类活动中落实劳动教育,以此充实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教育的魅力,重视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的培养。在具体落实综合劳动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协同的基本路径,着力挖掘一线中学教师和学生劳动教育活动参与劳动的具身学习体验,并立足长远眼光探索有效的中学生劳动教育素养发展评价机制。

1.师生协作——深挖综合劳动课程“以劳促全”的育人价值

师生协作以“软硬”兼施的方式着力挖掘特色课程的“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硬”体现为学校硬件设置的保障,“软”体现在课程育人方式的转变。例如,为加强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融合性、交互性与创造性,在课程设置上,基于学校配备的数字教学中心、实验室与功能室,开齐开足理化生实验课程、史地政学科活动课程和艺体科技类专长发展课程,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动脑、突破创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实践、创新和发展的空间,感受动手的愉悦、珍视实践的成果,体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乐趣。其实,在我们已经开展的特色课程中已有渗透,例如在带领学生开展的“育太空种子”特色课程中,我们与学生一起在总校栽种“太空种子”,参与的同学负责浇水、施肥等工作,并撰写观察日记,记录作物发芽成长特征、所遇问题、解决方案、成效等等。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劳动技能与劳动素养的培育内容均有所浸润。

2.五育协同——着力推进综合劳动教育课程的吸引力

学校依据完全中学各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和原有的特色课程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进行统筹考虑,拟定综合劳动教育课程大纲,包括综合劳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以及综合评价体系等内容,形成专题教育活动的总体框架,并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学年活动安排,使综合劳动教育课程有计划、有序列、有特色,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以初中预备年级为例,学校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精神和相关要求,通过学校中动手操作性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探究创新性劳动等课程内容设置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在融合课程内容上,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学校原有特色拓展型课程,创建富有传统文化色彩或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每学期围绕两大主题开展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以劳育美、以劳增智的体验中提高劳动素养。

3.评价激励——探索基于真实情境的中学生综合劳动素养评价机制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的重结果、技能培养与形式而忽略过程、体验和素养培养等问题[2],中学生的综合劳动教育评价要面向全体和真实性,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劳动过程,鼓励家长、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在综合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时,本着过程性、具身性和能动性原则,以评价促发展,设计综合劳动实践记录手册、综合劳动实践星级评价单等来进行评价改进。运用“知行合一”的综合劳动课程记录手册,让学生记录自己在融合劳动课程的上课心得、作品成果、所获奖状等。劳动课程记录手册既是实践过程记录的小档案,又可以成为学期星级评定的主要依据。

首先,为体现阶段性评价的真实性,学校在综合劳动教育课程中设计了一个多维度的星级评价单[3]。多维劳动评价单的内容包括综合劳动实践项目、综合劳动实践时间,在积极参与、实践操作、作品成果三方面分别进行自评、组评和他评,最后对劳动实践进行活动总评,包括优秀、良好和有待努力三个等级。优秀是三颗星,良好是两颗星,有待努力是一颗星。进阶星级评价单的设计与应用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促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爱生活、爱创造的意识。总之,新时代赋予综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要用融合创新的思维去设计和整合劳动教育课程,呈献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实践的劳动教育体系。

其次,注重积累过程性的实施数据,在学生、家长、教师三个层面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调查方式,为劳动教育指导课程提供较为全面的评估依据。学校目前已开发评价指标:涵盖全校初中部四个年级的综合劳动教育指导课程设计、实施等环节的过程性评价。具体包括综合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科学性、主题适切性、活动丰富性、指导成效性、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见表2)。

再次,及时总结反思综合劳动课程评价典型案例。比如在家庭劳动教育方面形成了可供借鉴的完整的课程评价范例。如:以《跟着季老师学做菜》(家庭)为例,课程以“家校合作,协同共育”为原则,学校拟定课程大纲、录制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并制定多元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同時学校通过“思敬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家长会以提高家长对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家长劳动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家长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学校家庭劳动教育课程,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劳动机会和必要的劳动条件,在从积极引导,协作互助到放手让孩子独立实践和评价反馈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增加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学生在仿中学、做中学、学中创、学中精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烹饪技能,提高自身独立生存能力,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提升自身的融合创新劳动素养,有效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研制了相关记录表格,最终形成了学生的成果视频及微体会(见表3、4)。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大计,劳育先行。笔者认为,基于“地点学习”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的“综合”不是简单做加法,也不是以“某一育”为基础,再分别叠加其他“各育”,而是以融合劳动教育为载体的“五育”之间的真正融通、渗透和整合。“双减”政策背景下,积极开展中学生融合劳动教育,既是深入推进“双减”行动的大好时机,也是继“五育并举”之后,对“五育并举”校本实施的一种推进、深化和发展。在未来的综合劳动教育实践中,我们将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充分重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融入探究思维和项目化学习。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劳动参与和劳动创造的内在价值,发挥劳动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肯定作用及其综合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孙会平,宁本涛.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2020(36):29-34.

[2] 章振乐.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20(04):63-64.

[3] 翁飞霞,张亚伟.综合实践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化构建[J].中国德育,2019(15):21-23.

【责任编辑  武磊磊】

猜你喜欢
中学生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