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022-05-30 10:48
在线学习 2022年7期
关键词:培训家长职业

校外培训收费还须严格监管

《经济日报》刊载李丹文章

一次性不得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费用的要求,在去年出台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中已有明文规定。目前,不少地方都设立了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专用账户,并对外公布信息。沈阳市教育局还与银联商务辽宁分公司合作建立“沈阳教培”平台,对校外培训机构预付学费进行全流程、全方位监管。学生家长均需通过统一缴费通道缴费,以保证预付费安全。学生和家长不仅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查找正规培训机构,完成选课、购课、销课等操作,还可对培训课程、培训服务、师资等情况进行线上点评。这种模式不仅方便学生和家长选择正规培训机构,还能很大程度确保预付的培训费用安全。

对学生和家长来说,选择正规培训机构、规范签订合同、专用账户缴费,是确保资金安全的重要步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培训机构为逃避资金监管,可能会采取打折促销等方式诱导消费者超期超前购课甚至大量囤课。广大学生和家长要擦亮双眼,严防各种形式的违规行为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

提升校外培训治理效能

《中国教育报》刊载阙明坤文章

暑假是治理校外培训的重要时间节点,从各地出台的政策和监管的举措来看,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力提升了治理效能。

在治理内容上,坚持精准靶向。各地暑期校外培训治理主要围绕三个重点。一是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班。河北、黑龙江、河南等省明确,凡是暑期开展培训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列入黑名单处理,年检视为不合格。二是违规收费,如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违规超范围开展学科类培训等行为。三是各种隐形变异“地下”违规培训。

在治理主体上,强化组织协同。针对校外培训“监管难、认定难、查处难”,涉及多个部门,一些地方加强横向和纵向跨部门协调沟通,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在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方面,各地克服编制短缺等困难,加强教育执法队伍建设,提升依法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能力。

在治理机制上,突出长效常态。各地逐渐改变碎片化治理状况,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把建章立制和暑期治理统一起来,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提升治理效能。

让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携手

《光明日报》刊载谭用发文章

让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携手,最关键的是要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 “出口畅,入口旺”,让学生充分就业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如今,凡是办得好的职业院校,无不把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近几年,山东等地一些职业学校招生报名火爆,一些高分学生主动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学习技术技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而且就业质量也比较好,有的学生甚至还没毕业,就被一些知名企业“预定”了。

让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携手,须着力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多下功夫。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中向对口产业输送人才的各类“订单班”很受欢迎,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更是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和好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唯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才能破解企業招不到人、学生就不了业的结构性难题,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循环。

给虚热的“考证经济”降降温

《南方日报》刊载孔德淇文章

目前,各地网信办和市场监管部门正积极监督属地网络平台自查自纠,各级人社部门也陆续公布了正规证书的样式、区别和查询途径,为劳动者辨别真伪和依法维权提供了官方遵循。下一步,有关方面还应加快建立培训评价“黑名单”制度,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监管机制。

“考证经济”过热,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职业人才评价方面的缺失。给“考证经济”降降温,关键是打破以“证书系统”为核心的能力认定与资源分配模式,建立多元评价标准体系,推动证书与政策待遇脱钩。这不是降低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是改变能力评价体系,减少围绕考证的一系列无谓消耗,打通劳动者就业提升的“最后一公里”。事实上,解除了入行限制和政策捆绑,也有助于促进人才的流动和成长。对劳动者而言,从事某一新职业,也不能只想着“一证打天下”,要真正掌握所需的技能,除了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还需通过入职后的培训和实操,实现“学中用、用中学”。如此,方能真正祛“考证热”虚火,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

儿童专用电子设备岂能藏污纳垢

《云南日报》刊载黄佳伦文章

近年来,随着各类软硬件新技术、应用算法的飞速发展,原本相对单一的少年儿童教育平台和方式方法产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信息化、多元化等特点。这些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本应该让孩子们更好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教育便利,但在某些不负责任的厂商、盲目逐利的平台方、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手上,儿童专用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已然成了不良内容和信息的藏身之所。未成年人缺乏健全成熟的辨别和自控能力,更容易受到各类不良信息的诱导和影响,这些不良内容对涉世未深的孩子和未成年人来说危害极大。儿童专用电脑不能成为藏污纳垢之所,监管部门应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逾越法律红线、违背社会良知、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行为从严、从快、从重处理。

随着我国网络监督管理不断加强,现阶段国内网络游戏普遍配备防沉迷系统,引导家长及未成年人选择使用“青少年模式”,这对于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限制电诈人员子女读公立学校

损害未成年人受教育权

《中国青年报》刊载杨鑫宇文章

对未成年人而言,受教育权是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此前,一些地方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子女就读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需要家长缴纳高额学费,因此属于应被限制的高消费”,严格来说针对的是失信被执行人本人,而非无辜的未成年人。但是,限制孩子进入优质公办学校,则更多是对孩子而非家长的惩罚。

公办学校不论“优质”与否,本质上都是政府平等提供给适龄儿童的公共服务,其入学资格属于保障性、兜底性的教育资源。用禁止子女入读优质公办学校来惩罚电诈人员,逾越了权力的边界,也违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不论是电诈人员,还是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其子女的受教育权都应得到平等保障。只有这样,他们才更有可能在未来走出和父母不一样的人生轨迹,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猜你喜欢
培训家长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