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富有“数学味”的初中数学课堂

2022-05-30 00:14苗剑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数学味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苗剑

[摘  要] “数学味”的数学课堂就是以教师生命体验的渗透为前提,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宗旨,以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为形式,主要通过情境激发、语言激励、探究引领、合作交流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科本身独有的生活气息和数学魅力,感悟数学思想的同时体验数学之美. 文章主要从什么是“数学味”课堂、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溢“数学味”这两个问题中探索并打造富有“数学味”的课堂.

[关键词] 数学味;课堂教学;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革新也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如何以數学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突破口,让数学课堂富有“数学味”,是我们一直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到底“数学味”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数学味”?本文主要对这两个问题做出论述,以期与大家共同探索并打造富有“数学味”的课堂.

什么是“数学味”课堂

所谓“数学味”课堂,就是在数学教学中,以教师生命体验的渗透为前提,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宗旨,以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的形式,主要通过情境激发、语言激励、探究引领、合作交流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科本身独有的生活气息和数学魅力,感悟数学思想的同时体验数学之美.

从教改实施开始,经验主义和建构主义数学观中的一些重大理论所带来的变革,给了一线数学教师极大的冲击,促生了理论层面的认识误区,进而导致实践层面的偏颇,最终使得课堂中的“数学味”缺失了. 评判一节数学课是否具有“数学味”,首先要从学生是否兴趣盎然、是否学好数学这些方面来考量,而并非框架式地考虑是否创设了情境,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安排了分组活动等,与这些相比,学生的生成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教师需要借力自身本体性知识的积累、数学素养方面积淀的高度来把握教学,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真正的“数学味”.

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数学味”

1. 以原生态环境的情境确定“数学味”的方向

现代化教学理念追求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多媒体的融入为学生的感官带来了有效刺激,为课堂教学打开了新的方向. 教师期待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融入为课堂教学带来繁荣的景象,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除去课堂表面的生机盎然,在多媒体的助力下,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了多少、学习能力又有何变化呢?显然,作用微乎其微. 事实上,由于“数学味”课堂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所以需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树立“数学味”理念,实施有效的教法,在教学预设上沟通好多个教学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设原生态环境,营造一种舒适且安逸的学习气氛,让学生通过多感官的参与习得知识,使思维流畅而稳定,从而展现数学学科的味道.

案例1轴对称性质.

情境创设:对称轴与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那你还记得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有哪些吗?下面,请大家取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白纸,对折一次后在上面画出一个三角形;接着拿出针,用针尖沿着三角形的每条边扎出几个小孔;最后展开这张纸,一一连接对应的孔构成线段,讨论这些线段和对折线之间的关系. 请动手操作后小组讨论.

情境创设的意图大抵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趣引思,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上述设计采用实践操作的形式,让学生逐步走进新知,并处于思虑求索的思维状态,引发多个感官协同合作,从而触发“思维灵感”.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感受“轴对称的性质”,在讨论和争辩中迸发“思维火花”. 案例1的操作情境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 抛出问题后,学生在操作中不断生成感悟,发现知识的本质,更在合作讨论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使得之后的成果展示环节精彩纷呈,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角度畅谈想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的原生态的情境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深陷其中,从而自主自发地学习. 在这样的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才能形成学生对“数学味”的本源感知,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2. 以探究活动的落实探索“数学味”的推进

数学探究的过程应是一个亲身参与、丰富多彩的思维过程. 教师设计探究活动就是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进行数学探究. 教学时,教师需要适时、适切地指导学生的探究和交流,从而更好地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引到探究中,进行具有“数学味”的思考和探究,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2从问题到方程.

问题1:某校的乒乓球联赛规定胜一场得2分. 七(1)班胜6场,负3场,一共得了15分. 你知道负一场得几分吗?

问题2:七(6)班参加学校的乒乓球联赛,一共得了20分,共参与12场比赛. 乒乓球联赛规定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你知道七(6)班胜了多少场吗?

问题3:红红去商店买了5支水彩笔和3块橡皮,一共用去18元,其中水彩笔每支3元,你知道橡皮每块多少钱吗?

问题4:一个长方形花园长5 m、宽3 m,为了方便游客观赏,现要在这个花园中修一条如图1所示的小路,且小路所在位置中的花草往外挪,使得花园的总面积扩大至18 m2,求小路的宽.

问题5:小明今年5岁,他的爸爸32岁. 如果x年后小明的年龄为爸爸的,那么如何用方程表示这里的等量关系?

(学生自主解决上述问题)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上面5个问题,并得到了5个方程. 现在把这些方程放在一起,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课件出示课题——方程)

生1:这些方程都只有一个未知数.

师:仔细观察未知数的次数,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2:次数都是1.

师:很好,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给“一元一次方程”下定义……

探究活动中共设有5个问题,其中“问题1”和“问题2”来自教材,以变式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体会“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不变,其余量变化时,方程也随之变化”;“问题3”和“问题4”则能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方程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问题”,以深化学生对“从问题到方程”的理解;“问题5”源于课本,但去掉了“用代数式分别表示x年后小明和爸爸的年龄”这一铺垫问题,加大了问题的难度. 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适时地引导,并让学生合作探究,最终让学生掌握从问题到方程的步骤与方法. 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形成问题串为载体,用适切的引导和点拨不断丰盈学生头脑中一元一次方程的形象,使之从模糊到清楚,最终让学生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这里的探究活动过程牢牢地把握住了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因此,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活动倾向,教师应该用自身具备的敏锐洞察力来进行有效监控,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参与数学探究,让数学课充满思维活力并散发浓郁的“数学味”.

在实施新课程的当下,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我们一步步走来的新课程探索之路,并在思考和反思中真正地步入新课程. 追寻富有“数学味”的数学课堂并非全盘否定数学的“生活味”,数学生活化的价值需要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得到肯定,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思维与心灵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平台,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上一个台阶,才能真正让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落地. 当然,教无定法,教学实践的背后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与数学理解,笔者的意见仅基于个人的兴趣、喜好和理解,并非完全准确,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数学味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让数学回归“本位”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探讨
乐学· 自主·分享
新常态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之重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抓数学教学本质还数学课的“数学味”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