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小学德育的必然追求

2022-05-30 10:48杨海燕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情境

德育课程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紧扣学生的生活资源、生活场景,强化学生在生活中的认知与体验,以此强化学生的德育效果。

一、依托生活,构建德育模式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小学道德教育往往停留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是以“灌输”“说教”等单向的教学形式完成教学,与真实的生活现实相脱节,使学生被动接受,往往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对德育课程的生命观进行反思,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生活资源,并与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相结合,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模式,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通常,许多老师都是用“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道德教育,也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如何去做。但是,因为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最终也就只能按照原来的方法去理解,而不知道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自身的体验,使其获得更多的内涵认识,进而实现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命教育实效。就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说,教师首先可以从知识的理解层次,引导学生掌握《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各项规定;其次,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这些知识。例如,“规范”中的“自己动手”,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关键是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明白自己的工作是为了什么,也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最后,老师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懂得怎样做自己的事,并把自己的认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纵观这一案例的德育教学,教师并没有以灌输的方式展开,而是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规范、洞察规范以及践行规范的流程,充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关联,为真正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实效奠定了基础。

二、链接生活,创设德育情境

德育课程的生活化,一个核心标志就是要能够构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与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方式相比,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抓手。对小学生而言,鲜活可感的情境具有丰富的价值意图,能够有效吸引其关注力,并在积极践行知行合一的状态下,升华德育落实的整体性框架。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迁移、整合和运用生活中的资源,将其纳入到德育课堂中,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改变以往教学中空洞、机械、生硬的教学方式。要积极创新,在德育课堂中营造真切而可感的情境,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或者已经暴露的问题,让学生借助亲身经历来强化自身的认知训练。

当前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一直被列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包括对父母、对老师、对祖国的感恩。但是,如果感恩教育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那么这种感恩教育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了什么是“感恩”,我们应该如何“感恩”,甚至向学生灌输“感恩”的好处。一旦把“感恩”教育与功利主义色彩联系起来,必然会适得其反。为此,笔者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一是向学生讲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孝子”故事。二是组织班级讲师团,每天讲一小段故事,把相应的道理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让学生听完故事之后反思消化。三是搭建活动平台,真正的“感恩”要融入生活,所以老师可以安排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如“今天我当家”,以实际行动帮助家长完成一天的家务活,减轻家长的负担;或开展“我为父母洗脚”,以真诚的交流与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进行交流与分享,通过写观后感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

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参与实践活动,或者是观看电影、撰写观后感,笔者都没有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而始终将学生的认知意识与认知能力置于可感的生活情境之中,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权利,起到了较好的推动效果。

三、引入生活,开展德育活动

小学生心理素质还处在发育初期,而当前的道德教育往往以较为呆板的形式开展,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总是模棱两可。因此,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地优化德育教学方法,把有关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特别是要将单一而生硬的灌输教学模式转变成主动的、活泼的学习模式,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富有新鲜感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比如,把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热点话题引入课堂,强化德育实践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将社会热点话题用活动化的方式移植到课堂里,依循小学德育课程的特点,以活动的形式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可以以角色表演、相关活动表演小品等形式,组织学生观看与该主题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并分析案例现象,然后积极探讨角色和该角色在视频中的言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开展相关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了解民众对该案例的看法。最后通过班队会、晨会等形式,交流自己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四、延续生活,设置德育作业

作业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强化认知。德育课程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计划的制定、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实施,都指向了学生的内在品质,而这些品质不会随着课堂的结束而停止,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作业的形式,把德育课程的指向内容延续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师不妨设置与德育课程相关的作业形式,使学生体验生活,全面发展综合素养。

比如,很多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其自主性,尤其是独立意识的增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紧张。这种情况其实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可以将父母的关爱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关注父母的言行,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同时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不同角度解读父母的言行举止,寻找平时不会注意到的角度,挖掘父母话语中蕴藏的真爱。因此,教师应该经常布置一些德育实践作业,如回家向父母表达爱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精心为父母准备生日礼物、关注父母每日的辛劳等。同时,教师也可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甚至给予积极正面引导和评价,以加强学生对德育实践作业的反馈,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德育教学中,形成有效的教学范式,整合学生原始的生活经验和鲜活的生活情景,设置相匹配的实践性任务,从而有效地为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铺设路径,让学生在可感的生活中掌握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认知、铸造道德能力,同时促进小学德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发展。

杨海燕(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德育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