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改革

2022-05-30 04:05王春玉
北京档案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业北京汽车

王春玉

1958年6月20日,北汽人靠智慧与汗水,用勤劳双手敲打出北京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辆汽车——“井冈山”牌汽车,结束了北京不能生产整车的历史,开启了北京汽车工业的发展征程。64年后,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已跻身世界500强、设计制造出搭载智能网联全新技术的自动驾驶汽车,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路走来,对北汽而言,档案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更是助推者。档案真实地记录、反映和见证着北汽的不断发展。

一、艰苦创业披荆斩棘越高山

时间回溯到66年前。1956年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毛主席谈及即将投产的国产卡车时颇有感触: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轿车开会就好了。彼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只有短短7年,百废待兴,工业更是刚刚起步,自己动手生产复杂的汽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北汽的前身是隶属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汽车附件厂,远不具备生产整车的能力,工人们在国家号召下满腔豪情壮志,承担起了试制汽车的艰巨任务。“命运要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必须要自己走。”汽车附件厂的这个决定,悄然拉开了北京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大幕。

(一)北京汽车工业的第一块奠基石——“井冈山”轿车诞生

汽车是极其复杂的工业产品,在国外已进入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而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制造一辆设计比较先进、性能要求很高的汽车,对于一个缺乏必要的设备、从来没有生产过整车的附件厂来说,其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在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困难面前,北汽干部职工无所畏惧,他们打破常规,敢想敢干,提出要“以淮海战役的声势、智取华山的智谋、上甘岭的战斗精神、空手攻破堡垒的冲天干劲来克服困难,保证试制成功”。

1958年6月20日,这是一个镌刻在北汽发展史上的大日子。经过两个半月的艰苦奋斗,“井冈山”轿车终于试制成功。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市长彭真立即向中央报告,并率队将“井冈山”轿车开进了中南海,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报喜。

(二)打造中国轻型越野车第一品牌——“北京212”

20世纪60年代,面对当时国内国际急剧变化的形势,国家迫切需要国内自行生产的轻型越野车支援国防建设,北汽人挺身而出,扛起重任。技术、人才、物资极度匮乏,困难远比想象的多。当时,由于自然灾害,国家出现了暂时经济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当时都无法保障,很多同志营养不良,两腿出现浮肿,但没有一个人退缩。“顶住多大压力也要上!”面对挑战,职工们满怀为祖国争光、为国防献身的热情,毅然决然地开始了越野车试制工作。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1966年5月5日,经中央有关单位审查后批复,最终确定“北京212”型样车进行批量生产,汇聚百家之长的国产“北京”牌越野车终于诞生了。“北京212”越野车一经推出,就红遍大江南北,纵横驰骋在祖国各地。“北京212”(含衍生车型)的生命周期超过了半个世纪,在全球最长寿汽车排行榜上占有重要一席。50多年来,超过120万辆的212系列车型驶出工厂,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交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北汽扛起了“越野世家”大旗,进入新世纪,BJ40、BJ80等一系列重磅越野产品,继续以可靠的品质和卓越的性能,担纲保障重大活动。

(三)填补中国轻型载货汽车的空白——BJ130

20世纪60年代初的北京,小街窄巷多、公交线路屈指可数、货车多是大卡车,民用物资只能靠人力三輪和马车运输。当时北京市在市政交通方面有三个要求:一是马车不进城;二是黄土不露天,三是路桥要立交。因此生产一款能够满足拉货需求的汽车就成了当务之急。靠着“解决马车进城”的崇高使命感,1966年4月28日,北汽的工匠们硬是靠“眼看、手摸、耳听”,自主研制出新中国第一辆轻型载货汽车——BJ130,它标志着北京汽车工业由仿制为主进入自我设计阶段。1975年,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对BJ130的研制成果进行充分肯定,并号召全国范围内两吨的轻型卡车都按照BJ130技术图纸生产,共输出至十余个省市厂家,有力支援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尽管如此,BJ130仍然一车难求,很多地方甚至需要通过政府“批条子”才能购买!

(四)北京汽车工业管理体制重大转变——成立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

北京汽车工业是从汽车修理、零部件制造,发展为整车专业化生产的汽车产业。当时汽车工业各厂分属于北京市各个工业局,难以统一规划。为做好企业间的专业化合作,建立起零部件协作配套体系,1973年7月,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成立,初步形成了北京汽车工业的发展格局。

二、求索奋进开拓创新求发展

随着管理体制的改变,北汽也开始不断探寻发展之路,北汽人继续发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变革,孜孜不倦地寻求适合企业的发展道路。

(一)合资之路

“轿车可以合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一语定乾坤。北汽开启了对外合资、改革重组的探索之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个月后,北汽就迎来了美国汽车公司代表团。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和外国公司的第一个合资项目,成功与否对中国汽车工业有很大影响。为此,行业和政府有关部门与北汽共同组成中方谈判组。从1979年1月到1983年5月,1600多个日日夜夜,美方来华18次,中方赴美3次,中方参加谈判人员向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请示、汇报500多次,谈判组五易其人,在我国合资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的情况下,中方人员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双方达成共识。1983年5月5日,北汽与美国汽车公司,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合资经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总合同,不仅为我国汽车企业探索开拓了一条发展之路,更为中国汽车轻工业的大发展开辟了宽阔的未来。

(二)上市之路

1985年,北汽为解决发展中厂区狭小的问题,开始探索城乡、工农结合的横向联合道路,利用现有资金和技术力量与大兴国营南郊农场的土地和劳动力结合。厂区狭小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开展技术改造和基建的资金缺口怎么办?在北京市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北汽毅然决定走股份制道路。1994年4月25日9点30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屏幕上打出“北旅股票”的字样时,现场沸腾了。这一刻,北旅公司以股份制改革探索成为中国第一批上市的汽车企业。

(三)改革之路

1994年,在首都北京和山东诸城两个不同地域的企业正孕育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1996年8月28日,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福田”)成立并于1998年6月上市。这是汽车行业第一个跨地区重组的国有公司,谱写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百家法人造福田”的佳话,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示范。北汽福田现已累计产销汽车1000万辆,海外累计出口65万辆,连续多年蝉联商用车行业第一位。

三、重装起航昂首世界500强

20世纪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北汽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生产经营出现了重重困难。一场近乎悲壮的“保卫战”在北汽打响——“死拼99”“决战2000”。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一群心怀梦想的人,重新升腾起北汽的新希望。

(一)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个合资项目——北京现代

时代创造机遇与速度。北汽与韩国现代集团于2002年5月28日签约,10月18日合资成立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现代”),12月23日第一辆北京现代索纳塔轿车正式下线。从工厂改造到新车下线,世界汽车史记载的平均时间是23个月,而北京现代仅用了6个月!当年签约、当年开业、当年投产!在北京市及相关委办局的鼎力支持下,北汽人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现代速度”。

(二)中德深化合作典范——北京奔驰

北汽不但要生产轿车,更要向高端轿车品牌进军。2003年9月8日,北汽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05年8月8日,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1月26日,更名为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奔驰”)。时至今日,北京奔驰已成为戴姆勒全球唯一同时拥有前驱车、后驱车、电动车三大车型平台,以及发动机与动力电池工厂的合资企业,并实现了发动机核心零部件与整机的出口,从产销100万辆到400万辆,仅用了6年时间。北京奔驰已成为梅赛德斯-奔驰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振兴首都高端制造业,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三)攀登发展新高峰——走集团化道路

现代项目的成功,奔驰项目的落地,为北汽发展划出了“路标”,但“散、小、乱”仍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2007年,北汽提出“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迅速厘清方向,打造了整車制造、研发、销售、零部件、服务贸易等五大平台;全面发力自主品牌建设,收购萨博技术,成立北汽股份公司,健全延伸整个产业链条,构建全新产业布局,实现“百万千亿”目标,开启了“二次创业”征程;2013年昂首迈入世界500强。

这场变革,击碎了思维定式,冲破了体制藩篱,北汽人擎画出属于自己的宏伟蓝图,拉开了蝶变跃升的改革大幕。

四、继往开来改革发展谱新篇

如今,北汽人再次拿出了自我革命的精神主动出击。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北京市委主要领导数次调研北汽,先后提出要“打造北汽的核心筒”,“围绕高新特做文章,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进入新时代,北汽立足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顺应汽车“新四化”趋势,发挥各类创新平台作用,加强攻关,拓展应用场景,打造技术“核心筒”;围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联网、电子架构四大领域,形成智能化核心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及资源整合等综合性能力;着力新能源“三电”等自主核心技术优势持续提升,福田汽车通过国内首次氢燃料客车碰撞试验,极狐新能源汽车荣获首批耐腐蚀性能试测评白金等级证书。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北汽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坚决践行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深入推进全面新能源化与智能网联化,打造乘用车、商用车全系列绿色低碳产品,开展产品降碳、技术降碳、制造降碳、低碳生态四大行动,全力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产品全面脱碳、运营碳中和,为能源生态助力。

创变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北汽的全体干部员工正在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书写北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单位: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工业北京汽车
北京的河
工业人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