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山石谁人栽

2022-05-30 05:05福雨
北京纪事 2022年7期
关键词:石涛静心假山

福雨

那是承载着有关于“瘦皱漏透”的中国美学与哲学的神奇石头;那是裹挟着历史风尘与皇家百姓生活印迹的重要文物;那是画龙点睛与提气扬神的园林巧手……当你走在中国的园林之中,漫步在北京的古苑深处,或许正是这些天然造化,又因人设计的叠石之山,而留恋、而神往、而静静聆听这些精美的石头讲述的故事。

寻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懂得天人合一,寄情于山水的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将工作与生活作为两个世界的事情分别看待,反而是将二者充分融合,甚至成为一个整体,上升于精神,呈现于审美。于是乎不管您是哪行哪业、地位几何,都会依照心性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方生活田园、精神沃土。

寄情山水,是一种寻味,而创设园林则是一种玩味。如果说将花草移入自家园中,是对自然的相邀,那么叠石造园则是主人营造出的精神花园。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属于极为个人世界的“私藏”,绘于内心造于现实。而它又是张扬且豁达的,在同一座园林中,不同人带着不同心境均会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回馈,而园主人则如姜翁钓鱼,静等那心心相印、众里寻他的欣喜与快感。

追根溯源,我国叠石造山的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它的诞生与发展正是陪伴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一路走来的,当时人工痕迹并不很浓,虽然“主人家”已经主动将顽石请入园中,但一般均以独赏为主。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有目的地设计筹划,单独的自然石材也“组团”出现,王者对于园林审美的追求,使得叠山匠人这一职业随之登场,也为我国园林设计带来了历史性的巅峰。最著名的是如今北海公园中的艮岳石,成为了中国园林历史发展的见证。据传,北宋徽宗就是这么一位爱石董石的“大玩家”。如今的这些石头便来自当时的东京城,为的是建造艮岳苑之用。此苑于政和七年开工,原名万岁山后改为艮岳、寿岳。

北海静心斋叠石典范

明清两代,中国园林营建再次迎来了高潮,如今我们在北京看到的诸多园林,大多承载着当时的设计印迹,尤其是众多艺术大家的参与,更为中国园林增添了不少艺术气质与价值,因为他们的参与也将诗、书、画、意、自然等人文元素完美融合,其中尤石涛最为代表。

眾所周知,石涛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大家,其在中国艺术史中留下了深刻印迹。清代名家邵松年有评:“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一寄于诗画,故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以笔墨之中寓之。”正如邵松年所言,如今石涛作品早已成为趋之若鹜的收藏珍品、神品,但石涛在世时的命运与处境并没有几百年后那般光鲜亮丽。由于旧朝王孙的身份,他出世为僧,而又在新的朝代按捺不住,献画迎驾颂扬时政。这样的积极入世还体现在,他为诸多当政名门设计园林,其中涵盖了不少叠石造园的技法。

这样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今日扬州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内深藏“片石山房”,便是石涛的作品。一座依墙假山,西高东低起伏连绵,峰下石屋巧夺天工,如出自天然又实为人工,这与石涛画论中“外实内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叠石艺术增添书香

观迹

时光荏苒,如今在北京的诸多园林中,依然可以寻找到叠石造园的入目之雅,可品出设计者良苦用心之妙。

与什刹海为邻的恭王府内,一座假山坐落在王府的后花园里,来此旅游的人们对假山内部的秘云洞和一块康熙福字碑并不陌生,而对于这名为“滴翠岩”的假山却过于疏忽。

正如假山顶上的建筑之名——绿天小隐,这假山的身世与其中之妙恰恰拥有着隐于凡世的大智慧。观其材质,整座山取材太湖石,千里之外的石材以及当时的运输条件,可见价值珍贵。沿着山脚下的曲径拾阶而上,分置东西的小路并非“通幽”而是“通妙”。这妙,在于路的尽头是一口卧于地中的水缸,缸底有孔,显然这缸并非储水之用,而是导水入山。据传,曾经这里的仆人,每到夏景天儿,便会往缸中注水,水沿缸内小孔渗入小山内部。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水分被山体吸收,多余水分则积于石山下部的小水池中,水池中同样由三组叠石点缀,意为“三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由于北方夏日高温潮湿的特性,加之太湖石中空透水的特点,石壁便生长出嫩绿喜人、柔软可爱的青苔,顾名思义——滴翠岩。

相较恭王府的假山之妙,北海公园静心斋的假山则完全可以凭借气势与组合建筑独具风骚。因为北海公园著名的“园中园”,静心斋的名字家喻户晓,然而它乾隆小花园的身份则不太被人知晓,其实它的身份也对这里假山之所以拥有如此规模的原因给出了答案。

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静心斋,作为皇太子的书斋,原名镜清斋,我想无论是之前的“镜清”还是后面“静心”,均寄托了修心本真的祝愿与诫勉。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多次前往江南,对那里的园林设计情有独钟,回京之后,便命人按照江南园林的意境设计建造了此园。其中,静心斋后院以叠石为主的设计更为“豪气”,豪在整个院落的主人便是这远道而来,由太湖石组成的山峦。豪在依山而建的亭台楼阁、回廊小路恰到好处地点缀其上,毫无喧宾夺主之感,又各自释放着独有的气质与韵味。园中之人可拾级而上,坐在峰顶的凉亭处鸟瞰小院全景,抑或放眼瞭望那碧波荡漾的太液池。此时,稳坐于石山环抱的沁泉廊也上演着一出光影盛宴,廊前池中的鲤鱼飘逸着身姿,享受阳光与清泉,伴随扰动的池水,波光如舞蹈射于廊前,如池水与廊的对话,如光阴奏响的旋律,恍然大悟,这原来便是泉沁于廊的最好表现。如果是累了倦了,也可移步于不远处的抱素书屋,那是一处不大的院落,一屋一池简而奢华。简单在一本书一台琴一天静心神游,奢华就在这一方天地,因为有了错落有致的叠石点缀,因为有了角落里青竹与怪石的相拥,因为有了那石缝中伸出的春桃,人间浮生甭提多美……

宫墙外的小院子,因为叠石造景各有气质,宫墙内的御园也因这叠石多了不少趣味,增了几许雅致。

堆秀山位于故宫御花园之内,山如其名,正可谓一山藏众秀。这座建于明代的叠石之山,历经两朝帝王家,山上的攒尖小亭更成为了既可远眺紫禁,又可回观景山的赏景佳处。小山脚下的石门上,“堆秀”二字优雅潇洒,据说“御景亭”和“堆秀”二字均出自万历皇帝之手。后朝乾隆帝更颇具雅兴,在东侧山脚的石壁上题写“云根”二字,两朝帝王寄情一处,又均留下墨宝,可见此处妙哉。

确实妙哉,这妙需要访者用心发现,用情寻觅。

由于宫苑的特殊地位與用途,设计者不单要考虑在有限的范围内建造出一鸣惊人的景致,还要限于安全、政治、宗教、文化等诸多因素,稍有差池就会犯了忌讳。在这样的考虑下,独具匠心的设计者在山下设置一对石盆,盆中蟠龙活灵活现,几只小狮伴随身旁。而在山上,设计水缸注水,缸底留孔,利用高低差的原理,水入缸中顺势流下,蟠龙吐水,小狮如沐甘霖,生动可爱。除此之外,堆秀的取材也很讲究,小小石材各具姿态,有人曾在这里寻找到诸多“像形石”,大胆推测或与十二生肖有关。

延续

当石头与人结缘,生活中便多了不少滋味,更有人世世代代延续这一缘分,在一份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们看到了“山石韩”的名字。

据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北京一韩姓工匠造园技艺高超,技法细腻,大有气势,小见乾坤,因此在行业内独树一帜,得名“山石韩”。

可不要简单认为叠石造园就是将散落的石块整合堆山,其实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园林艺术。首先,自古以来,叠石造园的最初目的便是模仿自然,而在这一基础上,融入设计者的巧思妙想,借助山石之美,发挥自然造化。而通过屋舍、流水、花卉植被、道路等元素融入,突出美感的同时,营造意境,让园林拥有自己的语言气质。

历经数代,山石韩也形成了自家独有的技法特点,据相关资料:韩式叠山以“三安、三峰、三远”为基本技法,“三安”即按照主、次、配的规律安放设计三块或三组石,“三峰”指叠山的基本布局须有主峰、次峰和配峰,“三远”是平远、高远、深远三种意境。技法诀窍尽显画理,讲究小中见大、层次丰富。实际操作中有众多原则,如“宾主”是指主峰为主,最高、最大,其余皆为宾;“层次”有两个方向,层表现上下高峻,次表现前后深远;“起伏”则要求山势要波浪式循序渐进,不能是一条直线。

如今,山石韩的后人更参与多项国家重点工程设计建造,尤其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林泉高致”景区,山石错落有致,山水从高处流下,白色水花伴随着高低石阶绘制出飘逸动感的画面,近处的水流又汇聚成柔美的小溪,流入公园中心水域。大人早已陶醉在这水与石的奏鸣之中,光着脚的孩子也沉浸在互相嬉戏的水中之乐,远处野鸭子降落在湖面上划出了一条优美的水线……

猜你喜欢
石涛静心假山
假山
“云自习”:静心,还是云游
“云自习”:静心,还是云游
行走中的静心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简述假山在园林中的功能及应用
静心
《苍松秋色》
简析园林工程假山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