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中原地区陶瓷概述

2022-05-30 10:48陈芳芳陈林林王军丽
理财·收藏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巩义白釉釉瓷

陈芳芳 陈林林 王军丽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各类手工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陶瓷史上,隋代的陶瓷工艺虽然不曾有什么独特建树,但在继承南北朝时期造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逐渐向着美观、大方、实用的趋势发展。对陶瓷烧造业来说,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尤其是白釉瓷,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在北方陶瓷历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北方白釉瓷的产生与发展拉开了序幕。唐代的稳定与繁荣,进一步推动了陶瓷产品的创新与发展,由此开启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除此之外,唐黑釉、花釉及绞胎器亦具有独特风格。三彩以其优美生动的造型,斑斓绚丽的釉色,体现了雍容华贵的大唐气概,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并开创了点彩和绘画新工艺,为后来青花瓷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虽然局面混乱,社会动荡,但许多窑口仍然烧造,继续生产,相互竞争,被皇室青睐,开创“御窑”。官办窑厂不惜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民办窑厂为了生存,也烧造出许多精美的生活实用品,对五代、北宋陶瓷业的兴盛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隋唐五代時期河南境内重要的陶瓷窑址有几十处。作者在跟随父辈多年来窑址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收集的标本和部分相对完整器物进行梳理、分类、修复比较,与古陶瓷爱好者一起研究、探讨,收获颇丰。现将善古陈列馆收藏的部分隋唐五代时期河南窑口陶瓷作简要介绍,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隋代

隋代历史很短,建国历时不足40年,其制瓷手工业在中国陶瓷史上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继魏晋南北朝之后,除烧制青釉瓷外,白釉瓷日渐成熟,它为唐代陶瓷业的辉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现将我们收藏的几件隋代荥阳翟沟窑、登封朱垌窑青釉瓷和1件白釉瓷作简要介绍,供陶瓷爱好者研究参考。

青釉碗(图1) 标本SGS080,荥阳翟沟窑。斜口,鼓沿面,垂腹,饼形底中心内凹,底外沿刀削一周作斜面,器内圜底下凹。饼底面上遗留三个支烧痕,内底面遗留三个较大支钉痕。器表沿下饰凹弦纹一周,腹中部饰线弦纹一周。器内满釉,器表施不规则半釉,釉色青中泛黄,浅灰胎。口径16.6—17.2厘米,底径7.6厘米,高8.2厘米。

青釉碗(图2) 标本SGS081,荥阳翟沟窑。斜口,鼓沿面,垂腹,高饼形底外撇中心内凹,器内圆底。饼底面遗留三个支烧痕,内底面遗留三个大支钉痕。器内满釉,器表施较规整釉近腹中部,釉色青中泛黄,通体釉面显细密开片纹,浅灰胎。口径14.7—15.5厘米,底径6.9厘米,高8.6厘米。

青釉碗(图3) 标本SGS082,荥阳翟沟窑。斜口,鼓沿面,小圆唇,弧腹,高饼形底微外撇,中心内凹,器内圜底,器内上腹饰凹弦纹两周。器内满釉,器表施半釉,口沿脱釉,釉色青中略泛黄,浅灰胎。口径9.8厘米,底径4.3厘米,高5.2厘米。

白釉杯(图4) 标本SGS028,荥阳翟沟窑。做工精细,造型优美。斜口,尖沿面,斜弧腹,下腹垂收,小饼形底外撇,器内圜底。器内满釉略泛黄,器表银白釉至下腹。白胎,胎体轻薄,胎质细腻。口径9.2厘米,底径3.2厘米,高7.2厘米。

青釉钵(图5) 标本SGS029,荥阳翟沟窑,器型较大。敛口下垂,鼓肩,弧腹,小平底。器内圜底下凹,内底面遗留三个圆形支钉痕,腹壁一侧有另外1件器物粘接痕。器内施釉近底,器表施不甚规则半釉,局部至下腹。口径17厘米,底径7厘米,高13.7厘米。

青釉豆(图6) 标本SGS092,登封朱垌窑。弧口,葵沿,折腹,矮束柄,喇叭形足,器内平底。器表上腹壁饰凹弦纹三周,折腹凸棱一周饰较规整齿轮纹。器内满釉,器表施釉至柄根处,釉色青中略泛灰,釉面有稀疏开片纹。口径12.8厘米,底径6.7厘米,高7厘米。

青釉豆(图7) 标本SGS083,荥阳翟沟窑。浅盘,斜口,鼓沿面,斜直壁,折腹,束柄,高喇叭足,器内平底中凹。器内满釉,器表施釉至柄中部,局部流釉至足面,釉色青中泛灰,浅灰胎。口径12.9厘米,底径7.5厘米,高9厘米。

隋代虽然已经成功地烧制出接近标准的白釉瓷,但青瓷仍是当时中原地区瓷器生产中的主流。隋瓷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造型并有所创新,逐渐向美观、大方、实用的趋势发展。常见的器形有盆、碗、钵、豆、杯、壶、罐、瓶和尊等。除了这些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各种雕塑与明器等。本文中介绍的青釉碗、青釉钵、青釉执壶、青釉豆与安阳相州窑、巩义铁匠炉和黄冶窑做对比研究发现,荥阳翟沟窑和登封朱垌窑产品不仅釉色相近,器物的成型及烧造工艺也大同小异,施釉及烧造工艺亦基本一致。值得关注的是,本文介绍的一件荥阳翟沟窑白釉杯,与巩义白河窑出土的一批北魏时期白釉杯类器相比存在一定差异。由于白河窑白釉瓷年代稍早,除胎体厚重外,多见釉面白中闪黄,聚釉处往往泛青,更厚一点釉色青中泛黑,玻璃质感较强。荥阳翟沟窑这件白釉杯不仅造型秀丽,而且胎质更加细腻,釉色洁白温润,表明隋代时期翟沟窑白釉瓷已步入成熟阶段,它将孕育着中原地区第一个陶瓷发展的高峰期——唐代陶瓷巨大成就的到来。

唐代

唐代在隋代青釉瓷和白釉瓷成熟的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发展的新局面。青釉瓷以南方地区的越窑为代表,北方白釉瓷则以河北的邢窑和河南巩义窑为代表,并兼烧黑釉、黄釉和酱釉瓷等。同时,还创烧出中外闻名的唐三彩类釉陶制品。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花釉瓷是唐代陶瓷的又一创新,在“南青北白”陶瓷产品大格局中独树一帜。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共经历21帝近300年,其间是我国陶瓷業蓬勃发展时期。陶瓷手工业技艺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了陶瓷门类趋向多样化。由于皇室更替,人们物质生活观念的转变和皇室需求的变化,不同时期的产品应运而生。尤其是大窑口,如河南境内巩义白河窑和黄冶窑、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等,给陶瓷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1.唐代早期

就目前的考古材料看,中原地区进入唐代早期除部分器形没有完全摆脱隋代造型特点外,青釉瓷趋于消失,开始流行白釉瓷和黑釉瓷,并兼烧少量三彩类釉陶制品。由于产品釉色和装饰的变化,胎质向细白方面发展,以巩义白河窑、黄冶窑和围园窑表现得最为出色。以烧黑釉瓷和花釉瓷为主的窑口,如鲁山段店窑和郏县黄道窑,虽然胎色泛灰,含杂质较多,但与隋代青釉瓷灰胎还存在一定差异。器表施釉工艺多半釉,釉下不施化妆土,仍沿用隋制。

茶叶末釉瓶(图8) 标本SGT086,巩义黄冶窑。斜弧口,圆唇,短束颈,溜肩,竖弧腹,饼形底微外撇。器表下腹饰深浅不一凹弦纹六周,足底面显数周同心圆纹。器内施釉至颈部,器表施釉至下腹。口径4.3厘米,底径5厘米,高13.6厘米。

三彩瓶(图9) 标本SGT093,巩义黄冶窑。三角口,斜平沿,鸭嘴形流,细高颈,溜肩,圆鼓腹,饼形底。器表施黄、白两色釉过肩,器内施黄釉至颈部,由于烧造温度过低,釉面未完全熔化,黄、白两色釉交融不佳,釉下无化妆土。口径长4.9厘米、宽1—3.5厘米,底径4.9厘米,高12.5厘米。

2.唐代中期

这一时期的巩义白河窑和黄冶窑,除了烧制精美的白釉瓷和部分黑釉瓷外,三彩釉陶制品占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无论白釉瓷还是黑釉瓷皆釉下不施化妆土,而三彩类陶制器则多数器物釉下敷一层较厚的化妆土。在烧造工艺上瓷器一次烧成,三彩类釉陶制品先施化妆土素烧,然后施釉二次烧成。器物的附件,如双系敛口钵上的系、三足炉上的足、水注上的流等能模制皆模制而成,大型器物不便整体模制的,如洗类器,以模具压印为主,刻划花装饰的极少。多样的釉色、丰富的图案和造型装饰,形成了三彩类釉陶制品的特殊风格。豆、洗类器皆采用三种釉色装饰,洗除了造型、工艺精美,其装饰风格也较为复杂。常见的有内底釉下模印或刻划宝相花、祥云神鸟等图案,采用色釉组成的花卉图案占一定数量。双系敛口钵以三色釉装饰居多。三足炉也是这一阶段最常见的器型之一,无贴花装饰的以三色彩釉为主,单色釉和两色釉的极少。虽然图10和图14没有具体出处,但与其他巩义黄冶窑同时期器物相比,器物的成型、胎质、烧造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特征,也应为同时期巩义黄冶窑的产品无疑。

酱黄釉瓶(图10) 标本SGT017,修复完整。弧口,沿面外斜,尖唇,束颈,溜肩,竖鼓腹,饼形底外撇。上腹部饰宽带凹弦纹一周,下腹饰线弦纹数周,足面显密集细同心圆纹,底面上粘接有一直径4.9厘米的器物痕。器内施釉至颈部,器表施半釉,局部流釉至下腹,粉黄胎。口径4厘米,外沿径5.4厘米,底径6.2厘米,高16.3厘米。

三彩双系敛口钵(图11) 标本SGT024,巩义黄冶窑,修复完整。敛口,沿面内斜,圆鼓腹,小平底。底面上显同心圆纹一周,肩部饰对称双系。器内无釉,器表施绿、黄、白三色釉相间至腹中部,大部分已脱釉,釉下敷一层化妆土至下腹,粉白胎。口径10.2厘米,底径5.8厘米,高10厘米。

三彩宝相花洗(图12) 标本SGT084,巩义黄冶窑。器形较大,制作规整讲究。口微敛,窄平沿,弧腹,大平底,内底面残留两个较大支钉痕。器表沿下饰凹弦纹一周,底面外沿饰同心圆纹一周。内底外沿饰同心圆一周作框,底面中部模印宝相花图案。器内施绿、黄、白三色釉相间,尤其是底面中部层次分明,沿面及器表施黄釉,釉下敷一层化妆土,粉红胎。口径22厘米,底径16.4厘米,高6.2厘米。

三彩豆(图13) 标本SGT027,巩义黄冶窑,修复完整。敞口,平沿,鼓腹,束柄,喇叭形足,器内平底。器表腹部饰凹弦纹四周,盘底与柄交接处饼状凸起。口沿及器表腹部施蓝、黄、白三色釉相间近柄,器内无釉显密集轮旋纹,粉红胎。口径11厘米,外沿径13.6厘米,底径8.2厘米,高8厘米。

三彩三足炉(图14) 标本SGT020。弧口,圆唇,折沿,束颈,弧肩,圆鼓腹,圜底,下腹附三个蹄形足。腹部饰凹弦纹两周,下腹近底饰凹弦纹一周。器表施绿、白两色釉至下腹,釉面大部分已脱落,通体敷一层化妆土,粉白胎。口径12厘米,高12.5厘米。

3.唐代晚期

唐代晚期的巩义黄冶窑三彩装饰有所减少,白釉蓝彩、白釉绿彩及单色釉装饰开始大量出现。执壶和仿金银器造型装饰生活器皿开始在这一时期流行,其中金银器多以模制成型为主。器形以瓶、杯和异型器盖为主。在装饰方面白釉蓝彩艳丽,白釉绿彩则显得柔和可爱。本文中的1件白釉绿彩执壶造型与巩义黄冶窑同类器大同小异,胎质粗糙且泛灰黄,与巩义黄冶窑胎质差异较大。所以我们认为,该器应是河北邢窑的产品。鲁山花釉瓷是唐代又一个创新,在黑釉、酱釉等深色釉上饰以白、天蓝或月白色的斑块,斑块有的排列规矩,有的随意,有的又像海水波浪,彰显典雅、清新。常见的器形有壶、罐、瓶、三足盘、腰鼓等,尤以腰鼓最负盛名。本馆早年收藏的花釉执壶和花釉罐虽然未标注具体窑口,与唐代鲁山段店窑出土的器形、胎质、釉色、装饰以及烧造工艺对比完全一致。由此我们推断,本文中这两件花釉器物应为唐代鲁山段店窑产品。

白釉蓝彩碗(图15) 标本SGT019,巩义黄冶窑。弧口,折沿,鼓腹,矮圈足微外撇,器内圜底。器内施满釉泛黄,器表施釉至上腹,釉下敷一层非常规整化妆土至腹中部。器内口沿施密集蓝色竖向条带纹一周,底面饰六朵梅花图案,花芯点黄。口径10.4厘米,底径4.8厘米,高3.8厘米。

三彩鸳鸯杯(图16) 标本SGT085,巩义黄冶窑残件,器型较小。鸳鸯形,制作工艺精细,形象逼真。卧姿,扁嘴,短颈,低首,两翼及尾部残缺。器内施黄釉,器表通体施蓝、黄、绿、白四色釉相间,釉色明亮,色彩艳丽,粉白胎。残长5.6厘米,残宽5.2厘米,残高4.9厘米。

白釉绿彩执壶(图17) 标本SGT035,河北邢窑。弧口,卷沿,尖唇,高束颈,鼓肩,弧腹,饼形底外撇,底外沿刀削一周呈斜面,底中心内凹。肩部一侧置锥状流,对应一侧置拱形鋬手。颈部饰不规则凹弦纹数周,腹壁饰线弦纹数周,不甚规整。器底显密集同心圆纹,一侧墨书一“王”字。器表施白、绿两色釉相间至下腹,器内施釉至颈部,釉下敷一层较厚的化妆土。粉灰胎,含杂质较多。口径7.5厘米,底径6.6厘米,高17.7厘米。

花釉执壶(图18) 标本SGT026,修复完整。喇叭形口,折沿,高束颈,鼓肩,竖弧腹,饼形底外撇,底外沿刀削一周呈斜面。肩部一侧置一锥状短流,对应一侧颈与肩部交接处置拱形鋬手,另两侧对称分别有一拱形系。器内施满黑釉,器表施酱黑釉至下腹,肩部四处月白泛蓝彩斑,局部流至上腹。口径9.6厘米,底径10.4厘米,高21.4厘米。

花釉罐(图19) 标本SGT016,器型较大。口近直,平沿面,厚圆唇,矮束颈,溜肩,鼓腹,饼形底外撇,底外沿刀削一周呈斜面。肩部饰对称桥形系,下腹饰不甚清晰凹弦纹两周。器内满釉,沿面一周刮釉,器表施釉至下腹。肩部和腹壁釉上分别刷灰白彩两层,由于烧制温度过低,釉面和灰白彩未完全熔解。口径8.3厘米,底径10.4厘米,高23厘米。

晚唐五代

晚唐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时期。尽管战乱频仍,各个区域内还是相对稳定。由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等级制的僭越和思想风尚的转变,对五代陶瓷手工业的兴起和改变,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除了一些老窯口如河南的巩义窑、鲁山段店窑、荥阳翟沟窑和郏县黄道窑等,仍继续烧造外,新出现的以登封曲河窑、新密西关窑和黄河以北的鹤壁集窑、辉县窑等,产品皆以白釉瓷为主,兼烧少量黑釉和淡黄釉瓷,多为日常生活实用器,三彩类釉陶制品已趋于消失。器物的造型沿袭晚唐风格,如瓜棱形的注子和碗、盘、碟之类,多作五瓣或六瓣葵口。继晚唐之后,釉下化妆土被广泛使用,取得了白釉瓷细腻洁白的效果。在装饰手法上,新密西关窑和登封曲河窑先后开了白釉珍珠刻划花、剔花和白釉点绿彩装饰的先河,为北宋以后陶瓷装饰工艺向多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白釉碗(图20) 标本SGW033,器形较大。葵口,折沿,沿面近平,斜腹,矮圈足,器内小平底,底面遗留三个支钉痕。白釉略泛黄,器内满釉,器表施釉至下腹,通体敷一层较厚的化妆土,沿面点绿彩等距三分。口径19.8厘米,底径7.4厘米,高7厘米。

白釉钵(洗)(图21) 标本SGW040,新密西关窑。口微敛,尖沿面,下鼓腹,矮饼形底,器内平底,底面遗留三个米粒状支钉痕。白釉略泛黄,釉面有细密开片纹,器内满釉,沿面一周无釉露胎,器表施釉至下腹,釉下敷一层较厚的化妆土至足跟。口径12.4厘米,底径6厘米,高6.3厘米。

白釉执壶(图22) 标本SGW090,整。斜口,鼓沿面,方圆唇,高直颈,溜肩,瓜棱竖弧腹,圈足外撇。颈与肩部一侧置宽带拱形鋬手,鋬手面上饰四条凸棱,肩部一侧置一锥形流。白釉泛黄,器内施釉至颈下,器表施满釉,釉下敷非常规整化妆土过下腹。口沿一侧和流部饰不规则绿彩。口径5.7厘米,底径7.4厘米,高20.6厘米。

白釉执壶(图23) 标本SGW089,安阳北齐窑。斜撇口,鼓沿面,高束颈,溜肩,竖弧腹,圈足外撇,足外沿刀削一周呈斜面。颈与肩一侧置宽带拱形鋬手,鋬手面饰六条竖凸棱,对应一侧肩部置锥状流。颈与肩交接处凸棱一周,肩部装饰凹弦纹两周,腹壁显不规则轮旋痕数周。白釉明亮,器内施釉至颈下,器表施釉近圈足。肩及上腹壁施绿彩,鋬手一侧局部绿彩流至圈足。口径6.8厘米,底径5.8厘米,高23厘米。

白釉双系罐(图24) 标本SGW088,登封曲河窑。直口,窄沿面,尖唇,高颈,竖弧腹,高圈足外撇,颈与肩部饰对称桥形系,器内外腹壁显规整轮旋。器内施釉至沿下,沿面一周无釉露化妆土;器表施釉至下腹,釉色微泛黄,通体敷一层较厚化妆土。器表一侧局部饰绿彩。口径8.8厘米,底径6厘米,高13厘米。

白釉五管瓶(图25) 标本SGW0091,登封曲河窑。曲口,鼓沿面,方唇,高颈,折肩,斜弧腹,高圈足外撇。肩部置五个锥形流,腹壁显不规则轮旋痕数周。沿面一周无釉露化妆土,器内施釉至颈下,器表施釉至下腹,釉下敷一层化妆土,圈足内敷满化妆土。釉色略泛黄,五个流的根部分别饰绿彩。口径7.7厘米,底径6.8厘米,高18.4厘米。

白釉炉(图26) 标本SGW087,弧口近直,宽沿面,直腹,下腹折收,束柄,喇叭形足。器内螺旋纹平底,上腹壁饰凹弦纹一周。口沿一周无釉露胎,器内施釉至沿下,器表施釉至折腹,釉下敷一层较厚的化妆土至柄中部。釉色白中略泛黄,沿面点绿彩等距三分。口径7厘米,沿径12.8厘米,底径4.8厘米,高9厘米。

由于这一阶段时间不长,严格的考古资料太少,加之本人阅历、水平有限,本章节中提到的个别器物可能晚到北宋初,错误难免,仅供陶瓷爱好者研究参考。

综上所述,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和认识的提高,我们相信,晚唐、五代以及宋初之间,陶瓷各自的独特风格会逐渐被人们认识。

猜你喜欢
巩义白釉釉瓷
陶瓷玩具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巩义康店砖厂唐墓出土器物
一种白釉与陶瓷砖及陶瓷砖制备方法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宋吉州窑与定窑白釉类瓷器对比研究
河南巩义亲和园唐宋墓葬出土文物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实景漫游在巩义《石窟寺虚拟现实项目》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