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嘉年华”:着迷于成长的学校行动

2022-05-30 10:48余颖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6期

余颖

摘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低年级开启“乐评嘉年华”评价改革,是有趣、有爱的成长印迹,是支持儿童持续发展的“泵机”,是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支点。这一学校行动的运行,人员更替中“理解”達共识,持续迭代中“明晰”增效能,回顾反思中“展望”定目标。作为校本创生的产物,“乐评嘉年华”的创生过程必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条创生之路,是一段随着教师团队理解的深入和能力的提升,于螺旋中趋近“远方”的成长之旅。

关键词:“乐评嘉年华”;非纸笔测试;评价改革;校本创生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南师大附小”)低年级全面放弃纸笔测试,开启了以“乐评嘉年华”为名的评价改革实践探索。当时,类似的自定目标、内容与形式的评价活动在国内尚不多见,可参考的同行经验亦不够丰富。四年的探索历程,让我们在收获实践经验的同时,更坚定了行动背后的价值追求,也更清晰了未来前行路上的“坎坷”与关键。

一、缘起

(一)直面现状:分分分,大家的“命根”

长期以来,阶段性的纸笔测试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纸笔测试作为一种可量化、反馈性的结果评价,因其测试内容的科学性、方式的便捷性和结果的公平性,在以衡量认知掌握程度为主的学业水平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标尺”作用。但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如果发挥作用的只有以纸笔测试为代表的结果评价,那么,“只见分数不见人”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法挣脱的“黑洞”。学校聚焦排名、升学率确定教学管理机制;教师执着于如何提高均分、消灭不及格;家长的心情因孩子每一次的考试分数而跌宕起伏,家庭氛围也随之风起云涌;而学习的主角——学生,则成了被考试分数牵着鼻子走的“工具人”,一次次的考试中积累的“怎么又丢了分”“丢了这一分,排名就落后了多少人”等负面情绪成了学生恐惧、压力的来源。尤其是在知识掌握不应成为唯一的小学阶段,儿童身心尚且稚嫩,着相于那“每一分”的压力传导,显性伤害及若干年后延迟展现的隐性伤害令人无法忽视。

(二)展望未来:让评价更多地指向主动发展和不断完善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精准描摹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旨。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要求都在发生着巨变,学校教育如何为培养未来建设者作出切实有效的深刻变革?首先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时代新人”的特质——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据此,确定学校变革与创新的行动。如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健康成长,“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时代要求学校变革在树立科学成才观的基础上,必须让评价更多地指向主动发展和不断完善,聚焦创新能力培养,关注潜能开发与多元发展,必须在改进结果评价的同时,注重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并健全综合评价。

(三)自我叩问:突破“童心母爱”之“瓶颈”

南师大附小这所百年名校一直传承与发展着“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精神。近半个世纪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斯霞老师为代表所确立的、兼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和校本个性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坚持“实验与爱同行”,是学校始终保持蓬勃生机的血脉。自新课改以来,学校形成了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现“童心母爱”价值追求的课程体系;聚焦课堂,由点及面探索以“三小”(即小研究、小伙伴、小游戏)学习方式为主要表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并在课程建构和教学变革上,始终保持“不断在路上”的自我迭代、升级与优化的态势。学校变革进入深水区,三级课程实施效度究竟如何?学得究竟如何,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量?如何以适切的评价落实“童心母爱”的育人追求?显然,诸多问题所聚焦的评价,成了学校课程变革进程中必须突破的“瓶颈”。于是,在点状突破、线面勾连的激励式评价体系架构与探索中,低年级“乐评嘉年华”成了学校重点探索的新领域。

二、定锚

(一)“乐评嘉年华”是有趣、有爱的成长印迹

尊重儿童的认知方式、表达方式、行为方式,呵护儿童的本真,意味着“乐评嘉年华”首先是轻松的,让学生从繁重的纸笔练习中解放出来,以生动、欢畅、和谐、完整的多维模式,强调在环境中实现与儿童生活“具体而真实”的“场景链接”,让学生在安全、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中自然呼吸,自在体验、探索与表达;意味着“乐评嘉年华”亦是有趣的,充满童趣的人物设定,逼真的童话世界,充分的遐想空间,充满趣味互动体验的任务设计,契合儿童喜爱嬉戏、在玩耍中探索世界的天性;更意味着“乐评嘉年华”应是温暖的童年印迹,以多维评价积极发现每一个的闪光点,在聚焦改进中关注每一个的成长点,在允许重来后凸显每一个的优秀点,以包容与激励,让学生更自信地、创造性地展现自我,体会调整、改变后的成功。

(二)“乐评嘉年华”是支持儿童持续发展的“泵机”

支持儿童一生发展的力量是能力和素养。如果我们认同教育是后天的改善和激扬,那么,对教育质量的衡量,就应聚焦在能力素养的增长性上。这需要我们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厘清学科核心素养,聚焦“童心母爱”的价值追求,共思南师大附小学子综合素养的关键指标,并依据诸如多元智能等理论体系架构全面而丰满的能力素养量具体系。在明晰“乐评嘉年华”评什么的基础上,还需探索支持儿童“一直在路上”的方式。为此,“乐评嘉年华”不仅是一次评价活动,还是以一个评价主题驱动学生一个阶段持续学习并提升能力素养的“动力泵”。那么,从涵盖一学期各学科的教学及课外延展内容、综合性的主题活动和项目化学习,到延伸至寒暑假的或体验或研究或创造性的任务,是与“乐评嘉年华”相匹配的学习支持“套餐”。与此同时,在持续几个月的学习进程中,借助人工智能及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关注儿童情感、活跃度及素养能力的发展变化,考量能力素养是否真正有增长,也是保持“泵机”持续工作的重要保障。

(三)“乐评嘉年华”是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支点

打破习惯的纸笔测试,直面一个崭新的、几近空白的评价领域,于教师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为艰巨的挑战是:于真实有趣的情境体验中,指向能力素养、关注过程品质的评价该如何设计并实施?教师的命题能力,必然遭遇一场“断裂”后的重生。学科融合后凝聚的任务解决,既涉及学科内的综合运用,还涉及多学科融合的能力素养及情感态度——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把握和跨学科视野及理解的要求应运而生。还有那富含童真、童趣故事元素的情境创设,对如何营造整合空间要素、设施要素和社群要素的全域测评场景也提出了要求,这必然也成为教师综合素养的新要求。与这痛苦涅槃相伴相生的,是因评价之变所引发的诸如“学什么”“怎么学”的教学取舍之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显然无法凭着形成惯习的“昨日旧船票”登上“今日的新旅程”。诸多挑战与破壁之需,都意味着“乐评嘉年华”必将给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教师带来一段有胶着和阻碍、有欣喜和痛苦的持续而漫长的嬗变之旅。

三、运行

(一)人员更替中“理解”达共识

当前小学教师任职岗位的安排,基本都是任教学科相对稳定下的或大或小的循环教学。这就意味着,“乐评嘉年华”作为一个年级团队协作探索的任务,必将面临“铁打的任务,流水的教师”的现实问题。如何保证每一学年的新团队准确理解“乐评嘉年华”的价值立意、开发标准和操作策略,杜绝“瞎折腾、方向偏”?“领衔及核心成员稳定”是第一層保障。当然,需拿捏的是,这“稳定”的核心稳的是立意、方向和创生的活力,而不是“一言堂”的权威,更不是死守已有方案的“卫道士”。“覆盖本年级所有教师”是第二层保障。从启动初期的培训、方案研制进程中的碰撞,确保一个年级所有教师全程参与,才能保证“理解不跑偏”“教学全落实”“评价操作当”“活动见实效”。

(二)持续迭代中“明晰”增效能

“乐评嘉年华”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完美方案”。如果满足于将已有的成果直接拿来照搬,必将养出“懒汉”且让“乐评嘉年华”卷入僵化低效的泥沼。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乐评嘉年华”是一个持续创生的过程,我们首先得厘清“不变的是什么、创生的弹性空间在哪里”。从情境主题而言,考虑到空间和设施资源的循环使用,大领域主题可保持基本稳定,但不同年度的具体主题则可因时因人而异。就评价方案设计而言,相同学期学习内容的领域及所对应的素养能力是基本稳定的,但认识是逐渐深刻的,活动的情境也可随之发生变化,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素材、评价任务和方式亦是可变的。如此而言,对每一年的研究开发团队来说,几乎贯穿整个学期的碰撞研讨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我们最终确定的每一份方案,都是五六次甚至十多次研讨迭代后趋近目标的产物。

(三)回顾反思中“展望”定目标

如果将每一学年中的方案迭代看作一个日渐趋近评价目标、促进成长的过程,那么,学期更迭、人员交替之时,就是一个明晰“最近发展区”目标的关键节点。每一份方案的研制及实施,经历后必将留下成功与缺憾。及时地回顾反思、交流碰撞,有助于厘清“已经历什么、已拥有什么”“当下的不足和经验教训有哪些、曾经被遮蔽的盲区或突破的瓶颈在哪里”,如此方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新高峰。确保每一次“乐评嘉年华”实施后开展广泛、具体而充分的回顾反思会,收集来自各学科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想法、体验和建议,是确保少走弯路的“护航”之要。

“乐评嘉年华”,作为一个校本创生的产物,其创生过程必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条创生之路,必是一段随着教师团队理解的深入和能力的提升,于螺旋中趋近“远方”的成长之旅。于每一所学校而言,清楚地知道“远方”在何处、“近途”又如何,并提供让我们都在行走中的支持,方能将迷恋的成长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