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之神魂魄刍议

2022-05-30 10:48张倩璐刘红权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身疾病内经黄帝内经

张倩璐 刘红权

【摘 要】 文章结合《说文解字》的注解,总结《内经》相关理论,探讨中医“形神合一”理念下“神、魂、魄”的含义、生理病理特点及该理论在中医脑病中的应用。“神”无形无质,变化莫测,依托于有形实体而存在,安静、内守、节制,主宰、调控生命活动。“神”又主导魂与魄,“魂”为阳神,辅助神调控人的思维、情绪、意识;“魄”属阴,与有形实体的关系更为紧密。三者以先天之精和后天脾胃化生之气血为物质基础,起到沟通人体生理与心理的作用,可作为辨治中医脑病及心身疾病的切入点。

【关键词】 黄帝内经;神;魂;魄;心身疾病

【中圖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2)09-0014-03

A Discussion on Shen, Hun and Po in Neijing

ZHANG Qianlu1,2 LIU Hongquan1,2*

1.The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

2.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nnotation of Shuowen Jiezi,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Neijing are summarized to explore the meaning,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n, Hun and Po under the concept of ‘unity of form and spiri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cephalopath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 is invisible and unpredictable, existing on tangible entities. ‘Shen is quiet, self-contained and self-controlled.It dominates and regulates life activities. Shen commands the Hun and Po. ‘Hun belongs to Yang, which helps Shen regulate people's thinking, emotion and consciousness. ‘Po belongs to Yin, which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angible entities. These three are based on connate essence and acquired qi and blood witch produced by spleen and stomach, communicating huma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It can be used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reating psychosomatic diseases of TCM encephalopathy.

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Shen; Hun; Po; Psychosomatic Diseases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心身疾病越渐高发,而中医自古以来就有“形神合一”之说,《内经》谓“五脏已成,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可以作为中医脑病辨证治疗的切入点。本文试经由《黄帝内经》之神魂魄的相关理论来探讨人体生理与心理。

1 神

1.1 《说文解字》对“神”的注解 《说文解字》对“神”的注解是“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示”解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的古字形由“二”和三竖组成,“二”通“上”代表上天;三竖表示日月星。上天无法直接告诉人们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人只能通过观察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来判断,于是认为日月盈仄这些可观察的“象”是上天对人的启示。“申”解释为“神也……阴气成,体自申束”。《说文解字注》曰:“申者,言阴用事,申则万物……申,身也。”可见“申”代表了属阴的、有实体的东西,甚至可直接引申为“身体”。同时“申”又是“电”的本字,意为阴阳相交形成雷电。结合起来看,“神”本身没有形状,需要通过观察“象”也就是外在现象来体察、推测其存在,具有变化的特点,但“神”不是凭空存在,而是寄托于有形的万物,是附阴之阳。身体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身体的功用、变化。

1.2 《黄帝内经》对“神”的描述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的特点是玄妙莫测、不可捉摸,其往往与鬼并称,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便是因其不可测度。“神也者,变化之极……不可以形诘者也”,神没有固定的形态,无形无质,代表着变化的极致复杂。《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有一段专门的描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神”是听不见也摸不着的,只能通过观察外在的“象”来体察,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一旦领悟就如同拨云见月,像一线光明穿破黑暗一般。

1.3 “神”在人体中的作用 神是调控生命活动的关键。《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素问·本病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有神者,如有根之木,昌盛繁茂;失神者,则生机亡散。

从生命的初始,神就是必不可少的。《内经》言“形与神俱,乃成为人”,需要同时具备形与神,才有人的生命诞生。生理上,调神有助于健康的维持,《灵枢·本脏》曰:“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主张随顺季节变化而调节情志,当春夏万物生发时,使神畅达于外;秋冬叶落冰封则令神敛藏于内;否则便是“伐其本”,有患病之虞。而当神魂魄处于和谐平调的状态下,五脏可避免邪气侵犯,此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疏五过论》又云:“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可见病理上即使脏腑经络没有受外邪干犯,仅仅精神内伤,也会使人发生疾病甚至死亡。治疗方面,神的重要性也为《内经》所强调,《素问·征四失论》云:“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又云:“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医不能严,不能动神……病不能移……此治之四过也。”仅治其形而不治神,外在之形體与内在之神气未能相调和,则疾病难愈。

1.4 “神”的常态与病态 “阴气者,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内经》理论中神的健康状态应当是内守的、安静而有所节制的。又道“暴怒伤心,暴喜伤阳,喜怒不节……生乃不固”,神与情绪、意识、思维有关,其有余不足可致喜乐悲忧、情绪变化,“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过度而不加节制的精神活动会加剧阴气消亡、阳气耗散,损害人体脏腑。古人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国文化执两用中,中医乃人体的“致中和”之学,讲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不是要人故意压抑自己,而是适当疏导、化解深心处的不良情绪,就像大禹治水,一味镇压恐将适得其反,需当自我开解,宽以居之,方是养神之道。

2 魂魄

2.1 《说文解字》对“魂魄”的注解 《说文》对魂魄的注解是“魂:阳气也。从鬼云声”“魄:阴神也。从鬼白声”。“魂”“魄”皆从“鬼”部,“人所归为鬼”,故魂魄都与人相关,且都是无形无质的,但其属性相对,魂属阳而魄属阴。《淮南子》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礼记·郊特牲》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也是对魂魄阴阳属性的说明。

2.2 《黄帝内经》中神魂魄的关系 以上所述结合《灵枢·本神》所谓“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可知魂的功能更接近于神,但受到神的统帅,是神的功能的辅助;而魄更接近于精,常言道“体魄”,《内经》也有“魄汗未尽”之说,故魄与有形实体的关系更为紧密。汪昂注解《内经》时道:“魂属阳,人之知觉属魂”“魄属阴,人之运动属魄。”且肝藏魂,肝被称作将军之官,曰“谋虑出焉”,可见魂主导人的思维、情感、意识,魄主导人的运动、行为、肢体。另有现代研究者[1]认为魄代表了人出生就具备的本能反应,如非条件反射一类,是低级的精神活动;而魂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习得的思维、情绪、知识、智慧,包括条件反射等,是较为高级的精神活动。或者结合心理学的观点说,神为主意识,魂属于潜意识,魄则是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2]。但总而言之,魂魄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于“神”的主导下,如同阴阳的对立统一,《类经》言:“神总统魂魄。”前面说“神”的存在需寄托于万物有形之身,同理魂的功能也需依赖于魄,魂与魄一体一用,在人的身与心之间形成紧密联系。

3 神魂魄的生理基础

3.1 神魂魄为五脏所藏 《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阐明了神魂魄与五脏的关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虽然现代医学认为调节生命活动、控制精神的中枢神经主要在于脑,中医也将脑称作“精明之府”,脑既是神经之枢,又为髓海,然而若心血亏虚,则脑髓失养,头晕目眩,神志昏蒙,精神恍惚。故神的能量基础在于心血,即“心藏脉,脉舍神”。“火之精为神”,心者,火藏也,亦言心主神明也。

3.2 以先天之精和后天气血为物质基础 《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人始生,先有精,此精由父精母血交合孕育而成,藏于肾中,先于人的形体而存在,故称“先天”;母体摄入饮食水谷转化为气血滋养此先天之精,逐渐生成婴孩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经络血肉,渐成人形,也就是所谓“体魄”;“精成而脑髓生”,始化人之神,神气与肉身内外相谐,二者俱足乃成为真正的“人”,无神气之肉身是死物,无肉身之神气将散逸。十月俱足,呱呱坠地,脐带剪断,至此先天供养中断,饮食水谷从口入,容纳于胃,运化于脾,输归于肺,奉心化赤,敷布全身,以养脏腑神魂。《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精为体,神为用,神不宁则精妄动,精不藏则神失其所,心神与肾精相济,则精神具备。《素问·八正神明论》又道:“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气血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神以气血为后天物质根柢,不论养生还是治病都需谨慎养护之。《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言神的功能与气化密切相关。张载曰:“气有阴阳……合一不测为神。”一方面,气的运行是神的基础。另一方面,神也是气化功能的保障。

“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又曰:“肝者魂之居也”,肝血足、肺气盛,则魂魄有所依归;气血失调则魂魄失其居处,无可凭依,飞扬离散。故精、气、血是联结人体形与神的关要,欲使魂魄安定,神静内守,需从此处着手。

4 神魂魄理论在辨治中医脑病中的应用

中医脑病类疾病往往同时具有躯体和精神症状,表现出形神同病的特点[3]。通过学习总结《内经》神魂魄理论,可以深入认识理解神经系统心身疾病的成因、病机、辨证,以此作为治疗的切入点。例如老年性痴呆病机特色可以总结为:魂魄离守、五神不足、神机失用等[4],《内经》中也有“八十岁,魂魄离散,故言善误”的记述,阐明其与魂魄功能的密切关联;癫痫的病机与气乱痰生,脑神受扰,魂失所归有关[5];神不安、魂不守、魄不宁还可导致幻觉、妄想、强迫等精神疾病的发生[2],如强迫思维,念头不能自控即属于肝魂妄动;此外心神失调可使人健忘,如《太平圣惠方》载:“气血俱虚,精神离散……故令心智不利而健忘。”失眠更是与神、魂、魄息息相关,《灵枢·淫邪发梦第四十三》有云:“正邪从外袭内……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安而喜梦。”若邪犯脏腑,随营卫运行,扰乱肺气肝血,则“魂魄飞扬”,出现失眠多梦的症状。具体而言,魂受扰动时多表现为多梦、易惊,魄受扰动则出现躯体、运动症状,如出汗、烦躁、打鼾、呼吸不畅等,魂魄二者受扰所致的梦象也有不同,对梦象梦兆的临证辨析是传统中医辨证的重要组分[6],《内经》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此外精神分裂症也与神魂魄的功能紊乱相关,根据其不同类型中医将之分为离魂、落魄、失心疯等[7]。

在治疗方面,“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对神有余不足的调治主要从气血着手,针灸、按摩、用药都可作为手段。神魂魄理论指导下的用药理论早已产生,上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时代;南北朝至隋唐,以陶弘景、孙思邈为代表,精神魂魄的用药理论进一步丰富并被用于临证实践;然而金明以降,尚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神魂魄药治理论又逐渐趋于模糊而几近丢失[8]。

5 小结

神魂魄附体而无形,以人体精、气、血为基,调控人的生命活动,发挥沟通身与心的作用。现今社会,随着心身疾病的增多,中医人有必要对《内经》神魂魄理论重新予以重视,将之进一步继承发展完善以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肖科金,金梦祝,王文美.试从魂魄论治失眠[J].光明中医,2014,29(8):1735-1736.

[2]曲淼,唐启盛,孙文军,等.“神、魂、魄”理论在精神疾病辨治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7):437-440.

[3]周德生,谭惠中.基于魂魄理论辨治神经系统心身疾病——中医脑病理论与临床实证研究(三)[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3):289-294.

[4]王薛.中医五神之魂魄表征老年性痴呆病机特色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5]钟仁寿.癫痫[C].浙江省中医药协会:首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1.

[6]贺晓慧,贾孟辉.中医梦兆辨证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5):383-384.

[7]刘雅芳.身体化的表达与诠释[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

[8]阎兆君.中医学志意精神魂魄药治理论源流发微[J].中医药通报,2013,12(1):32-33,36.

(收稿日期:2021-09-07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心身疾病内经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心身疾病 宜先治心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老年心身疾病诊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心身疾病
——心理导致的身体疾病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