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与代数”内容整合的案例分析

2022-05-30 10:48周晓辉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数与代数数学教材案例分析

周晓辉

【摘 要】  信息化背景下,各国都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数与代数的学习.从国际视角出发,以新加坡数学教材为载体,简要分析该国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领域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以期对我国数学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  案例分析;数学教材;信息技术

1  前言

“数与代数”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研究现实世界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其變化规律的数学模型[1].信息化背景下,各国都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数与代数的学习,已有学者对中国在内的14国小学初中课标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国际比较发现,与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相比,数与代数提及率最高[2].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使用的提及率虽然高,但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局势[3].具体内容标准,仅有几处提到计算器的使用,教科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较泛化,指导性不强.因此,从国际视角出发,分析他国数学课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对我国的课程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与中国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两国都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新加坡又借鉴了西方数学理念,形成了既具东方特色又有西方意味的数学教育体系.同时,该国在国际重大测评(TIMSS,PISA)中成绩优异而备受关注.其教育信息化进程较我国早很多,早在1996年就制定了第一个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4].按照新加坡2013年数学教与学大纲编写,由Shing Lee出版社于2013—2016年出版的数学教材《New Syllabus Mathematics Normal(Academic)》[5](以下简称NSMN版)在新加坡应用广泛.本文以该版教材为载体,简要分析新加坡数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与“数与代数”内容整合的情况,以期为我国数学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启示.

2  案例解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数与代数课程内容分为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三部分,新加坡数学课程内容安排与其基本相当.具体到NSMN版教科书中信息技术运用,数与式部分包括科学计算器与代数圆盘,科学计算器使用与我国无显著差异,只是内容更为详细;方程与不等式部分以代数工具居首位;函数部分主要用于函数性质的探索.下面从借助信息技术的新课导入、探索函数性质以及多元表征代数知识等三方面入手,加以分析.

2.1 借助信息技术的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数学课堂最基本的环节之一,对学生后续学习有很大影响.利用信息技术的新课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还能开拓教师思维.案例1为二次函数的新课导入.

案例1  二次函数的新课导入.

如图1所示,模板中点 P 的横坐标 x 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纵坐标 y 表示正方形的面积 A .因此,点P的轨迹将描绘出 A=x2 (x>0)的图象.

点击“Set  x=0 ”,“Set  x=1 ”等按钮,得到 A=x2 的函数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Step1.对于每一个 x 的值,有多少个与之对应的 A 值. A是x 函数吗?

Step2.观察函数图象你注意到了什么?它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解释你的答案.

这里二次函数的导入利用正方形面积与其边长的关系为背景.坐标系中 P 点的横坐标 x 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纵坐标 y 表示正方形的面积 A .因此 P 的轨迹将绘制出 A=x2 的部分图象.

学生点击模板中“设置 x=0 ”“设置 x=1 ”等按钮,点 P 执行相应动作.完成操作后,步骤1提问:对于每一个 x 的值,有多少个与之对应的 A 值.由于正方形面积与其边长的关系是唯一对应的,学生容易得到答案.进而提问: A是x 的函数吗?学生回顾函数的概念并结合正方形边长与面积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够做出回答.步骤2中引导学生发现,模板中的函数图象与之前学习过的线性图象不同,它随着 x 变化呈“曲线状”,是非线性的.

整个探索以学生的已有知识(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为背景,抽象出最简单的二次函数 A=x2 .由此入手,比现实情境例子或其它较为复杂的背景,更直观,且容易让学生接受.探究时,学生点击模板按钮,形成 A=x2 图象.同时图象下方呈现出对应边长的正方形,上方是边长与面积的坐标形成的轨迹,下方是正方形,再一次帮助学生理解 A=x2 表达的意思.这是“静态”课堂做不到的:点在变化,正方形(面积)跟着变化.

传统二次函数的新课导入大多从现实生活实例出发,或是从较为复杂的背景入手,试图由多个例子呈现,抽象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上述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让学生体会了二次函数的一一对应关系,知道要学的内容是函数,思想上有了准备.其次,通过几何软件呈现的图象,发现这类函数与之前学过的不同,属于非线性的.这就打破了原来的“大量例子→函数表达式→概念抽象”课堂安排,转为借助信息技术,采用“简单例子→函数图象(IT)→问题引领→教师总结”.

2.2 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函数性质

函数作为数与代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阶段的重点、难点,又是学好函数的基础,因此借鉴国外的优良经验有着重要意义.与我国课堂不同,新加坡数学课程讲授函数性质时,大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索教学.以下案例分别利用信息技术对一次、二次函数的性质探索.

一次函数是初中阶段较早学习的函数内容.函数 y=mx+c 中 m 和 c 如何影响函数图象?NSMN版通过Excel软件,设置模板,让学生自主探究.模板如图2所示.     图2 直线方程的探索

案例2  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

本次探究中,将探索当 m 或 c 变化时,形为 y=mx+c 的直线图象如何变化.

Step1:点击滚动条,从-3到3变化 c 的值,每次改变1个单位,直线会有什么变化?陈述直线与 y 轴相交交点的坐标.

Step2:从0到5变化 m 的值,每次改变1个单位.直线会有什么变化?

Step3:从0到-5变化 m 的值,每次改变1个单位.直线会有什么变化?

Step4: m 的值為正与 m 的值为负的直线有什么不同?

探究中首先分析 c 的变化对图象的影响.学生点击滚动条,变化 c 的值,每点击一次,学生会发现直线位置发生了平移(或上或下),但直线的形状没有改变.继而由步骤1的问题启发,发现 x 等于0时 y 为 c ,即直线与 y 轴相交,交点的坐标为(0, c ).进而归纳出 c 的变化并不影响直线的形状,而是影响直线与 y 轴交点的纵坐标.

步骤1的探索通过学生操作滚动条,发现 c 的变化对函数图象的影响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建立在自主实验、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倘若由老师直接讲, c 是自变量为0时的函数值,所以 c 只影响直线与 y 轴的交点.这样的讲授学生似乎听懂了,却只是停留在表面.部分老师会在黑板上画图,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自主归纳.但通过描点、连线(这里面对的是初学者)的手工作图费时费力,最重要的是探究过程的思维连贯性被阻碍了.而信息技术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探究.

步骤2从0到5变化 m 的值,学生会发现随着 m 的增大,直线会越来越“陡”,且 y 随 x 增大而增大.而从0到-5变化 m 的值,直线也会越来越“陡”,但直线的趋势与先前呈相反状态: y 随 x 增大而减小.步骤3中提出了类似问题.回顾整个过程,学生从听老师讲、看老师做,转向了自主探索.通过在模板上操作,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与态度.下一案例与此类似.

案例3  二次函数性质的探索

第一部分: a 值的影响.这部分探究将 b 、 c 的值调整为0.

Step1.增大 a 的值,观察图象的开关有哪些变化?

Step2.减小 a 的值,但仍为正.图象的形状你注意到了什么?

Step3.减小 a 的值,直到变为负.图象的形状你注意到了什么?

Step4. a 的值如何影响函数图象的形状?当 a 为正值和 a 为负值时,会有哪些变化?

案例3探索由4部分组成(仅列举第一部分),分别讨论 a , b , c 三个参数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具体模板如图3.第一部分,先将 b , c 调为0,函数表达式 y=ax2 .这时增大 a 的值(只需单击并向右拖拉“adjust  a ”),学生会发现图象随着 a 的变化而改变,且 a 越大(初始状态 a>0 ),抛物线开口越小.向相反方向拖动“adjust  a ”,图象呈相反趋势: a 越小,抛物线开口越大.但当 a 的值变为负数时,图象开口突然向下,此时学生“眼前一亮”,一直在 x 轴上方的函数图象怎么到 x 轴下方了?究其原因,原来是 a 的值由正变为负了.经过这样探索,学生对 a=0 这个临界点肯定记忆深刻.步骤4对第一部分探究归纳小结.第二、三部分则探究 b , c 值变化对图象位置的影响.     图3 二次函数图象探究

值得一提的是,探究结束后,呈现了由一系列二次函数组成的表格,要求学生调整 a , b , c 为指定值,填写表格.目的是巩固新知.如表1所示(本表只列举一个函数为代表).

综合上述探究,我们发现信息技术有如下优势:(1)强大的动态性.变化参数值时,只需拖动“adjust  a , b , c ”各参数大小自动发生变化,且函数图象同时跟着改变.这在传统课堂上很难见到,动态几何软件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持.(2)资源无限制性.教材中探索所要用到的模板,教科书的网上资源库几乎都能下载.这就避免了只有在学校、在课堂才能探索数学的狭隘观点,学生在家也能利用这部分资源.(3)操作的便捷性.由于模板是教科书出版商提前设计好的,师生只需联网下载使用即可,这为课堂带来很大便捷.许多教师不愿使用信息技术部分原因是缺乏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而配套资源库解决了这一难题.便捷性还体现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只需拖动模板即可,操作十分简单,重心完全落在“探究”上,防止了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2.3 借助信息技术多元表征代数知识

新加坡教科书中的代数圆盘(algebra discs)应用在我国初中数学暂不多见,基本思想是运用直观的图示分解元素法进行运算[6],即运用 x , -x ,1,-1等基本元素表示代数表达式.如案例4所示.

案例4  利用代数圆盘化简表达式

由图4可知,使用代数圆盘实现了代数运算的多元表征.初看似乎略显繁琐,细想这样的方式刚好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认知.从语言表征、符号表征、图表表征等多方面着手,有利于学生代数知识的掌握.三者互相联系、相互促进,若学生对代数知识有所遗忘,代数圆盘能有效帮助学生回忆起相应知识.为了防止画图产生厌恶感,教材还提供了在线代数应用软件,学生可在网上操作.当然这部分内容不是必须的而是有选择性的.教材中常以“使用代数圆盘化简下列表达式,或者访问http://www.shinglee.com.sg/StudentResources/,进入AlgeToolsTM软件进行化简”表述.不但如此,新加坡数学教与学大纲2013的学习经验(Learning Experiences)部分也多次强调:“使用代数圆盘或代数工具中的代数圆盘应用……”[7]可见新加坡初中数学代数领域十分注重代数圆盘直观化,注重直观化、注重信息技术与代数运算相结合,促进学生代数知识的掌握.

3  若干启示

3.1 利用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一优点不言而喻.此外,这样的导入依赖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由学生主动探索而来,以旧引新,联系紧密且迁移性强.与西方强调的直接经验不同的是,教师建立好“脚手架”,学生获取基于问题串形式的间接经验.借助信息技术的新课导入能开拓教师思维,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帮助学生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8].

3.2 利用技术设计探究活动,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技术设计适宜的数学探究活动,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函数性质探究中学生经历了:实践操作(IT)—变化图象—性质归纳.过程中用到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函数性质学习的基本思路是从特殊到一般,通过研究几个特殊函数,然后概括出一般的函数图象和性质,但传统方式“特殊”的例子太少,概括“一般”的过程太快[9].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性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同时,探究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10].

3.3 利用技术多元表征,强化代数学习

多元表征的代数学习指从多个角度入手学习代数知识,包括语言表征、符号表征、图表表征等形式.表征与表征之间相互促进,学生可以灵活地借用外在表征,找到内在表征,进而运用内在表征进行代数运算[11].当表征过于繁杂的代数式时,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这在新加坡数学课程中很常见.除了代数圆盘外,新加坡数学教与学大纲2013强调的虚拟天平、代数条应用等都是为了多元表征.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乃至深度融合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通过对新加坡教科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分析,反思我国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期望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曹一鸣,严虹.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5.

[2] [3]郭衎,曹一鸣.数学课程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等十四国小学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7):108-113.

[4] 卢伟玲.中新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技术运用的比较研究[J].中学数学月刊,2012(11):45-48.

[5] JosephYeo, Teb Keng Seng,Loh Cheng Yee, etal. New Syllabus Mathematics Normal(Academic)[M].Singapore:Shinglee,2013.

[6] [11]唐怡歆,唐恒鈞.中、新初中数学教材中“整式”的比较[J].中学数学,2018(06):25-28.

[7]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MIATHEMATICS SYLLABUS[EB/OL]. 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syllabuses/sciences/.2019-8-8.

[8] 朱国权,王辉.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分析与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06):96-98.

[9] 王鹏远.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从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的一个案例谈起[J].信息技术教育,2008(01):48-51.

[10] 张景中,彭翕成.深入数学学科的信息技术[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05):1-7.

猜你喜欢
数与代数数学教材案例分析
浅析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深入解读教材,构建高效课堂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浅谈数学教学中“阅读”的思考
解读教材 纵横有度 系统规划
通过操作活动有效参与低段学生“数与代数”中的概念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