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

2022-05-30 17:41杨娟李玉峰
关键词:马克思

杨娟 李玉峰

[摘要]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围绕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有着热烈的争论。文章以规律本身内容为切入点并阐释规律表现,分析学习内部发展规律,并进一步讨论利润率下降规律成立的理论逻辑以及规律成立条件;并回应了部分学者的不同声音,指出由于研究变量和相关经济概念的定义不同,有学者对马克思关于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批评并不总是正确的。另外,马克思思想的精髓就是利用率趋向下降,该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对今天的中国破解经济新常态难题仍有指导启示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资本有机构成

[中图分类号]F091.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2)04-0097-06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政治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规律,马克思本人着重强调指出,该规律“从任何层面分析,完全能够反映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困难关系方面,对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和进步存在直接的影响。”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但资本的本性为阻止这种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趋势,会采取各种手段干扰现行的生产关系,从而引起经济生产过程的停滞和混乱,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即研究这一规律,无论是对于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奥秘及其局限性,还是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律内容的展开

(一)规律本身

马克思是从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有机构成变化角度来论证资本利润率逐渐下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资本论》这一巨著的第十三章——《规律本身》,在此,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在工资和工作日固定的情况下,设定不变资本c=100、可变资本v=50、剩余价值率m=100%,此时的资本家眼中的利润率为1/3,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提高到150,那么此时的利润率则变成1/4,该过程显示,不变资本c的变化引起总资本的变化,进而引起了利润率的降低,“可见,在资本与可变资本在发生组成部分变化的缺失,这样容易形成劳动剥削变化,并且还会发生剩余价值发生变化的情况。”[1](P236)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剩余价值率不变,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个别生产部门到所有部门,从社会总资本的角度来看,平均有机构成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利润率下降是一般趋势。“如果剩余价值以及资本剥削方面保持稳定的情况之下,就会方式利润率出现减小的变化。”[1](P236)。

马克思对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趋势的深刻揭示,其科学性根源于分析资本主义本身所具备的矛盾,并且能够了解到该制度的不足,分析其无法解决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并没有得到相应调整,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及总资本相比都存在下降的情形,——从而证明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必然性。“分析了解所应用的活劳动的量,并且了解对象化劳动量,通过了解生产需要资源量,才能更好的掌握变化确实,这样能够反映出总资本变化的情况,并且还会有连续降低的情况。分析掌握利润率改变的情况,掌握价值变化的发展趋势。”[1](P237)因此,马克思断言,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这一必然趋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之下必然出现的特殊表现。

从理论上分析,剩余价值和利润本质上是一致的,体量方面也是相同的,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但二者表示的经济含义却不同,相对量上也不同。剩余价值是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而言的,也就跟可变资本直接挂钩;利润是对劳动者创造的总价值与资本家预付的总资本之间差值而言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的下降表示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的下降。利润与剩余价值在总量上相同,但相对量上不同,即在单个行业生产部门的利润与剩余价值不一定相等,使得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存在于一国相继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存在于不同国家同时并存的不同发展阶段。马克思将其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由于不同国家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发达国家剩余价值率高但利润率低,而不发达国家则剩余价值率较低但利潤率较高;第二,不发达国家的利息率比一般发达国家要高,所以,不能用各国利息率水平,来衡量各国利润率水平;第三,正常工作日较短的国家比正常工作日较长的国家,可以有较高的剩余价值率。

不同国家之间,剩余价值率在相同甚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都可能会出现利润率的不断下降。马克思分析,假定资本为100,在m=50%时,20c+80v+40m=120,此时利润率p=40%;在m=100%时80c+20v+20m=120,此时利润率p=20%。m由50%上升到100%,但p却由40%下降到20%

(二)规律的几种表现

利润率趋向下降并不排斥利润总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认为社会资本推动以及剥削劳动力绝对值增大的情况下,社会资本所占剩余劳动力也会增大。同样,单个资本家支配的资本也会不断的增大劳动量,并且会支配剩余劳动量,这样使得其支配人工处于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也会不断的增加剩余劳动量。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是完全可能增长的。原因在于:第一、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但绝对量却在增加,从而资本积累,使可供剥削的劳动人口增加,剩余劳动增加,利润量也就增加;第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质上同时是积累过程,在积累过程中必然产生相对过剩人口,被剥夺的人数增加使剩余劳动量即利润的绝对量增加;第三、资本家延长工作日或强化工人劳动量,在没有提高工人工资的情况下增加剩余劳动,使得剩余价值量相对增加和利润总量增加,这就体现出了二重性,即利润率趋向下降并不排斥利润总量增加。

在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单个商品价格也会下降,而利润总量会不断增多。“在生产力发展之下,同时匹配的资本组成,劳动量会日益减少,这时所利用的生产资料量不断增大,所以总产品内任何部分,任何商品,或者生产的全部商品内的某些商品,都会只使用数量较少的活劳动力,当前也只有少数的物化劳动。因此,任何商品只有一个较小、物化在生产资料的劳动与生产中新追加劳动综合。这种情况下,商品价格也会降低。”[1](P251)在资本家追求更高利润的本能驱动下,随着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部门会尽力降低商品价格增加竞争优势,生产更多商品以在市场上占领更大份额,最终获得总的利润额的增加。我们分析这一变化情况,将其看做为利润率下降而单个商品价格降低与利润总量同时增加。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积累过程。从物质生产条件看,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劳动的条件越来越提高,必然带来的是增加更多的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但是追加劳动的影响因素不是生产资料价值,而是受到体量参数的影响,这样也就能够发现在资本主义生产阶段,在生产资料增多时,追加劳动的数量也被包含在了生产资料的总和增加中。资本积累理论告诉我们,增加的生产资料转变为资本即不变资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生产,就医发生剩余劳动力占比增大的情况,还会引发利润方面的改变,干扰数据变化。从实际情况分析,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经营目标是获取利润,需要通过扩大生产的方式来实现,生产的扩大会控制更多劳动量,活劳动随之增加,而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动机又导致剩余劳动量增长比率大于活劳动量。回归资本主义本质角度,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工人是为了创造更大的剩余价值,则对工人的剩余劳动进行更大程度的剥削压榨,在资本可控制的活劳动量增加的同时,剩余劳动量在绝对上和相对比例上一并增加。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存在着生产工具对活劳动的替代效应,劳动者的活劳动日益被压缩,呈减少趋势。从利润率下降规律来看,相对于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对于物化劳动处于恒定的情況下,会快速的实现资本的增加,利润率也会有所降低,这种情况之下,剩余劳动力会出现增加的情况,从而给资本家带来必要的利润,经济价值也会提高。

(三)与规律相关的普遍因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十四章进一步分析了阻碍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的六种“最普遍的”因素:(1)经过深入分析资本家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方式,以了解到剥削程度方面,在固定资本的使用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下使每个劳动者的被利用率增加,从而提高利润率;(2)把劳动力的价格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这是对利润率最直接起到反作用的因素;(3)资本各方面要素也会发生变化。生产资料的购入成本会出现下降趋势,并且能够延缓机构提升的速度,利润率有效的控制。(4)出现人口剩余量增大的情况,这样会给资本家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劳动力的成本也会降低,所以一些生产企业会选择多招聘劳动力而减少机器的使用量,这种情况之下,机构成本出现降低的变化,比社会平均水平要低,产生较多的剩余价值,并且利润率不断的升高。(5)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获取国际上成本较低的原材料,还能有较多的低廉劳动力进入到企业内,同时又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向部分输出国出口。定价高于输出国商品价值,获得更高的回报。(6)股份资本的增加。通过股票的方式所获取到利润要比股息低,从而使得利润率降低的时间延后。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所言的上述六种因素并不能阻止平均利润率的必然下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起到延缓作用,并对社会生产部门产生反作用。正如他所言,“否则,这种情况之下利润率降低的情况,也会出现了降低速度减缓的效果。”[1](P266)可见,马克思指出研究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是在生产力提高的过程中去阐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不是其他原因影响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而显现在利润率的下降上,这就强调这个规律要在一定时期内才会明显地发挥作用,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清楚地显示出来。

二、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从一般利润率变化发展情况可以了解到,该方面和利润量增加是内在矛盾,资本家一般是通过加速资本积累来阻止利润率下降带来的损失,而这又不可避免引起利润率的再下降。马克思分析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存在的消费水平,不会受到整个社会的绝对生产力影响,同时也不会受到绝对消费力的影响,而是受到对抗性关系所产生的基础消费力作用。通过掌握这种分配性关系,让很多人都因为消费缩小只能具备较小的界限,最低限度也会比较少。这种消费能力中,还要重视欲望限制和分析,但是会受到扩大资本以及扩大剩余价值的欲望限制。”[1](P273)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内在矛盾不可能通过内在有效作用的方式解决,而只能是通过不断扩大外部范围的方式解决,而外部性的解决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本质缺陷的必然反映。

(一)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既使现有资本贬值,又间接增加现有资本的价值。从量的角度来看,利润率不断降低的客观规律下,生产规模却不断扩大,利润量随着总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质的角度看,资本量确定时,增长率取决于利润率。在增加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出现了对抗性因素同时发挥作用的情况,也就是说,在社会总产品中,资本发生的作用就是获得剩余价值,并且还能够实现人口增多,在利润率下降过程中扩大再生产又带来了资本量的增加,伴随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的比例越来越低,等等,这些影响和过程是随着生产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它们在空间上并存且在时间上继起。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地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的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在促进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导致了利润率和不变资本对应物即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出现了资本的贬值。

(二)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和生产过剩的矛盾

在《资本论》中已经介绍了相对人口过剩理论,马克思在第三卷直接点出了资本过剩的根本所在,“资本过剩从本质来说是在利润率降低之下,不会因为利润率的增多而获得补偿资本,这样就会出现了资本的过剩问题,或者就是在独立运行中,其信用形式交给大产业部门指挥人员支配而产生的过剩。”[1](P273)分析生产过剩时,这样的情况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会产生任何追加资本,会发生资本过剩的情况。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本增值,这样会占据一定剩余价值以及利润。因此,只要是资本和工人人口增加达到这种程度,这样就无法实现这些人口劳动时间的延长,还不能增多剩余时间;也就是说,只需要增加后续的资本,和之前资本对比,只生产相同产品的商品或者更少的剩余价值,就会形成绝对生产价值。”[1](P280)为了能够消除上述矛盾和问题,最佳的应用方式就是营造出相应的条件,应确保追加的最基本与闲置状态的价值是相同的,甚至是强制性对其进行破坏,当然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不可能做到的。

资本持续性积累的阶段,资本家为了能够攫取更多的利益,并且使得新投入建设的企业投入资本最低,这样会出现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之下而不断的增加。有些中小型的企业在经营中,生产条件比较固定,这样的情况下部需要通过利润率的增加部分补偿给损失的部分,所以就会出现剩余资本。导致资本发生过剩的情况,也会发生人口过剩的问题。处于资本积累变化的阶段,资本的组成方面出现增多的情况,通过机器取代以往劳动力的方式,从而出现了人口剩余量增大的现象,出现了“多余”的资本与失业的人口同时并存的局面。资本过剩和人口过剩以及商品生产过剩都是相对于资本价值增值来说的,都是相对的。具体表现在:一是生活资料所谓的多具有“虚假性”,相较于人们体面的生活、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它不是多,而是极大地缺少;二是当生产围绕着按一定利润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就显得过多;三是物质财富本身并不多,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存在种种内在不可克服矛盾的情形下、属于资本家的财富生产得太多了。

(三)源于固有矛盾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引起利润率的下降,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规律,在引起利润率下降的同时,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又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以生产力强制性被破坏的方式缓和生产关系,使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互动重新达到新的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是资本主义暂时克服这一局限性的必然的方式。如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资本主义在不断的扩大中,而群众支付能力会降低,这样就会引发经济危机的发生。马克思从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角度解释了这一矛盾是如何形成,怎样演变为生产过剩,而经济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资本家的经营目标就是获取更多的价值,这才是扩大生产的目的,而剩余价值的生产只是从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的行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第二个行为,就是使得商品卖出不超过生产价值,包含剩余价值部分。要想有效的增加剩余价值,资本家会继续不顾一切地扩大再生产。生产的盲目扩大造成各个生产部门的比例失调,这样会使得有些部门无法全面获取价值,产品发生积压的情况。而另外一些部门所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

为防止出现利润率持续降低而导致资本家不断压低劳动力再生产价值,造成社会人群的消费能力下降;资本通过采取措施以实现资本产生人员数量减少,这些人群无法通过劳动获得工资,也就无法进行消费,社会消费能力低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突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资本价值的保值增殖,但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单个商品的价格却在不断下降。资本家为实现价值增殖,为了防止发生利润率下降的情况,所以要加速资本积累,并提升生产力水平,使大量的資本无处投资而闲置下来,劳动力也不断地被排斥出工作岗位,过剩的资本和失业的工人构成了这一现象的一体两面。随着这些矛盾充分表现和展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在酝酿中爆发。

从这一角度来说,马克思关于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基础,规律内部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存在冲突的要素之间,冲突周期中体现出来,危机只能是目前矛盾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只能应用破坏平衡而引发暴力的情况。”[1](P277)

三、部分学者的不同声音

关于资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争论从未停息,《资本论》第三卷问世以来,西方学者一直对其非议不断,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学者也有人对其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比如罗森在自己著作《资本积累》中就对该规律持有的是怀疑态度,其表达的是资本主义会因为利润率的降低而不断的走向死亡,但是这种结果是难以短时间内实现的,甚至会在太阳熄灭时才会实现。而德国经济学家娜塔莉·莫兹科斯卡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其指出生产率在不断的增长情况下,会造成社会中的物品价格不断的降低,所以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剩余价值率连续性增长的变化趋势。而美国、英国有很多学者也加强这一研究,直接对于马克思理论做出批判,尤其是对利润率降低方面提出了非常艳丽的批评。[2](P269)而当代对利润率下降规律批评学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罗默,他指出在马克思所意指的有关条件的严格范围内,利润率下降理论是没有希望的。在对利润率下降理论进行技术上的讨论之前,罗默首先回顾了马克思在提出这一理论时的知识体系:利润率下降理论是古典经济学保护层的一个公认的部分,土地自然生产力报酬的下降推导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理论,由于人们不得不将肥力更差的土地用于耕作,于是地租在经济剩余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而相应的作为利润的部分不断减少,因此不论处于哪一种社会经济体系,利润率的下降是人口增长不可改变的结果。[3](P034-115)而马克思的目的则是证明利润率下降是特定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所导致的结果。

在对利润率下降理论的推理过程中,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推导过程往往是这样的:p=m/(C+V)=eV/(C+V)=e/(k+1)p是利润率,m是剩余价值,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e是剩余价值率,k是资本有机构成。。按照马克思的理解,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即k增大,如果剩余价值率e不变,则利润率p会逐渐下降。然而在现实中,技术进步带来效率提升,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相对降低,这时候e增加,k增加带来的影响会某种程度被抵消。罗默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技术进行区分,在一个两部门的纯流动资本的里昂惕夫技术模型下,证明了在竞争经济中资本家引入的技术变革会导致利润率上升。罗默对马克思关于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理论的研究,运用了大量的数学工具,看似逻辑严密,然而实际上却存在着多处对马克思的误解。首先,马克思在论述利润率下降时,有时确实假定了剩余价值率固定的情形,但绝不意味着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是马克思在利润率不变的前提下得出来的。马克思明确提出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的表现是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其次,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的出现和使用可能会带来利润率的提升,这与利润率下降规律并不冲突。技术进步会提高个别资本家的利润率,究其原因,在于采用新技术意味着更高的生产率,意味着资本家组织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交换标准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差值就是交换过程中获得的利润,因而新技术提高的效率越多,带来的个别利润率就越大。按照利润平均化的理论,当其他资本家也陆续采用新技术进行生产时,先期采用了新技术的资本家就和其他资本家一样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然而罗默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的区分与研究指出,资本家只有确信技术创新会带来生产成本降低时才会采用新的技术,所以对应的就是,真实工资如果保持不变,资本家采用的新技术将带来利润率的提升。最后,马克思不提倡用工资的变化来说明利润率的变化。马克思指出,工人劳动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衡量是通过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因而,工资就不能是任意变化的,它同样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而罗默却将利润率下降归结为工资上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1934年,日本京都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柴田敬发表了一篇关于利润率下降规律研究的文章,对置盐信雄后来研究技术进步与利润率下降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学界认为柴田敬的思想是“置盐定理”的雏形。柴田敬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是在生产力提高导致的资本有机构成提升情形下研究阐述的。他通过5个假设的例子,其中包括生产方式改变影响了生产部门产品价格贬值和各部门产品价格不变、生产方式不改变的情形,揭示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本身并不构成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原因,相反,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会是利润率提高的原因。但是,这种结论就是对的吗?我们可以从被柴田敬的研究直接影响了的“置盐定理”中看到研究的正确结论是否只有一个。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经过比对和分析,已经发现了置盐模型和马克思理论在研究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趋势上的研究变量(自变量及因变量)不同,对经济概念的界定也存在很大差异。置盐本人自述承认过所做的研究是建立在均衡体系和实际工资不变的基础上,而这正是与资本积累动态实际相悖的。马克思分析利润率趋于下降则是尊重研究变量的动态运动规律,基于更全面的利润率动态进行一般利润率计算。总之,柴田敬和置盐本人的分析并非否定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

四、结语

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精华,借助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马克思这一规律提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无论是私人垄断还是国家垄断再到国际垄断时期的社会经济现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但真理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利润率下降规律也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才能永葆活力。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加速,结构性减速的情况不断显现出来,经济下滑已经成为不变的发展趋势,国内诸多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什么因素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有经济学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其本质就是马克思理论中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情况,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资本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后必然显现的。在利润率不断降低之下,其资本有机组成也会发生变化,出现不断提高的变化,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经濟危机后会出现“资本破坏”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会造成资本闲置,也会出现消灭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资本价值的不断降低,这种消灭正好可以大大促进新的再生产。因为在经济危机中资本受到破坏,就降低了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从而降低了资本有机构成,从而增加了企业利润率,企业在获取一定利润后,生产盈利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从而进入到良性生产状态,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只有保持相应利润率,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竞争率如何才能恢复,应从“资本破坏”的相关理论分析,不破不立,这给中国优化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供给侧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也让我们注意到了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中一般利润率的影响程度在不断增强,技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有的,但具有滞后性,技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应用,才能逐渐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胡代光.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3]罗默.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OntheLawthatProfitRateTendstoDecline

YANGJuan,LIYU-feng

(SchoolofMarxism,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Foralongtime,therehasbeenaheateddebateinMarxisteconomiccirclesaboutthegenerallawofdecliningprofitmargins.Fromtheunfoldingofthelawtotheunfoldingoftheinternalcontradictionsofthelaw,thispaperdemonstratesthetheoreticallogicofthelawofthetendencyoftherateofprofitandtheconditionsfortheestablishmentofthelaw;Italsoexploresthedifferentvoicesofsomescholars,pointingoutthatduetothedifferentdefinitionsofresearchvariablesandrelatedeconomicconcepts,somescholars'criticismofMarx'slawofthegeneralrateofprofittendstodeclineisnotalwayscorrect.Inaddition,thelawofdecliningprofitmarginsistheessenceofMarx'sgreatthought,whichisbasedonthetheoreticalqualityofadvancingwiththetimes,andstillhasaguidingandenlighteningeffectontoday'sChinatosolvetheproblemofthenewnormaleconomy.

Keywords:Marx;profitmarginstendtodecline;capitalisorganicallyconstituted

[责任编辑孙兰瑛]

猜你喜欢
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式指引”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广元有条马克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