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主体地位的高校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研究

2022-05-30 10:48任成好薛宝刚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5期
关键词:思政专业评价

任成好 薛宝刚

[摘           要]  教师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主体,基于教师主体地位视角,从动力机制、实施机制和反馈机制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以及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规范化建设体系,将有助于增强高校课程思政的动力;教师政治素质、专业能力、职业精神、教学方式以及学校的示范机制和研讨机制等要素构成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着力点;课程思政的反馈机制既包括过程又包括结果的评价反馈,而关于结果的反馈,应充分考虑到横向累加效应及纵向的延伸效应。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实施机制;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010-03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讲话给高校专业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真正做到育人“细无声”?自此,全国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各种思维和观点相互碰撞,形成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以及诸多研究成果。

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名“课程思政”或关键词“课程思政”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截至2022年6月30日,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共有1471篇,文献发表趋势变化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2017年为“课程思政”研究的起步阶段,近三年研究成果激增,成为高校教改研究的热门课题。通过研读这些文献,发现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课程思政的价值、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以及关于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设计研究等。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诸多学者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多维度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多集中于理论研究、具体的实践层面的设计和多主体的运行机制探讨,从教师主体地位的视角探讨高校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研究成果极少。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动力机制

教师是高校中专业课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重任,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和立德树人根本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充分激发教师课程思政的动力,是保证课程思政可持续运行的重要因素。

(一)强化教师认同感

目前,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在专业课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浪费时间,不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引领。事实上,专业课程在开展育人工作中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它不仅教授了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有利于“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处世方式。因此,首先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这是课程思政得以顺利运行的大前提。

(二)激发教师荣誉感

教师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直接实践者,拥有职业荣誉感,教师才会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很多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师职业荣誉感往往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致使部分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思想和行为本身就没有好的示范效应,更难期望教师会在课程思政上下功夫。因此,要注重以育人使命来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在育人过程中传递温度、实现自身价值,在促进学生的成长中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纳入课程规范化建设

教育部202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與公共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之中。首先,课程思政要融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其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内容。其次,要落实到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选编、教案和课件编写等各个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使课程思政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课程规范化建设的一个必要内容。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机制

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说到底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思政意识与思政能力,因此,如何充分激发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是课程思政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

(一)教师政治素养提升

政治素养是师德素养的核心内容,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才能有效实施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引领,实现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正向发展。当前高校教师的主流来自博士、硕士毕业生,他们拥有高学历、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但这部分群体往往不是师范专业出身,未接受过教育学的系统训练,部分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有限。因此,要加强组织教师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增强教师的理论自信。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够信手拈来,将思政教育不着痕迹地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才能自然而高效地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二)教师专业能力强化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硬实力”,也是课程思政依托的基础。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精准的知识传授、清晰的答疑解惑等专业素养,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隐性教育力量。因此,应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培训与提升,通过在职培训、系列研修、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方式,有效引导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只有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教师职业精神再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也最为直接。良好的师德师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热情等教师职业精神展现是对学生最好的思政教育。现实中,很多青年教师工作初期踌躇满志,但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因此,有必要探索教师职业精神周期,适时激励。从学校角度而言,应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以实现教师的价值,确保所有教师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持续战斗在教学一线。从教师自身出发,则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自我,因为只有爱岗才会敬业,只有热爱教育,才会尊重教师职业、献身教育事业。

(四)教师教学方式创新

部分教师在全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为了践行“课程思政”,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被动融入”思政元素,导致“课程”与“思政”建设“两张皮”,走向形式化的误区。高校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关切学生的成长与需求,遵循教学规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避免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动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课内与课外的融合、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载体与实现方式,唤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实施思政教育于无形中。

(五)学校示范机制引领

首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从课程思政视角对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进行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经系统整理后在全校范围推广,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做示范引领。其次,通过举行常态化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集体备课、典型教学案例研讨等方式,定期总结课程思政的成效得失,起到举一反三的借鉴作用,将学校课程思政的政策、理念落到实处,切实推进“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同步实现。

(六)院系研讨机制保障

首先,搭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间的交流平台,通过共同开展跨学科的教学研讨交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对课程思政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实现专业课與思政课逻辑互构的内在统一性,确保专业教师自己行走在思政教育的前沿。其次,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问题研讨等活动,以及课程思政教改研讨、课程思政沙龙、课程示范课研讨等多种活动形式。专业内不同课程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师通过深入研讨、头脑风暴等方式交流彼此的经验和做法,总结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优秀案例、科学方法、成功模式,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理论高度和经验积累。

三、高校课程思政的反馈机制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能够挖掘和彰显课程育人功能,检验和印证课程育人目标,反思和引领课程育人价值。客观的评价反馈能够增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使高校内部形成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良性循环。

(一)横向累加评价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某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评价而言,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更具有现实意义;而对于课程思政的总体效果评价,则应侧重于专业总体评价或系列课程组合评价,可以从专业或课程组层面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到不同课程之间的横向交叉和累加效应。

(二)纵向延伸评价

一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的反馈固然是重要的,因为这种反馈是即时的、直接的,往往更为准确和客观。但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只有当学生将所受教育的知识内化为其成长的信念时才算有效完成了教育目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学生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怎么样,这也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实现毕业后学生的纵向延伸评价,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正—反”双维评价

课程思政成功的检验方法就是对其展开科学的评价,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师的一个难题。有时正向的评价可能很难获得,只能通过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如学生违纪现象与考试作弊现象是否有所减少、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比率是否有所降低、缺少学业规划的学生与精致利己主义的学生比率是否降低等等。因此,通过构

猜你喜欢
思政专业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