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融合的四维向度

2022-05-30 10:48文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5期
关键词:理论课劳动时代

文丽

[摘           要]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融合,既是高校切实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基于明晰融合逻辑、阐明融合价值、厘清融合困境、整合融合路径四个维度,审思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尝试探讨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维向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0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多次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作出重要论述。如今劳动教育作为构建高校立德树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其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全面推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探索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集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在融入劳动教育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基于此,高校如果能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实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守正创新有着非凡的推动力。

一、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内在逻辑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现路径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融合提供切实可行的逻辑依据。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目标一致性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以劳树德是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的目标是以培育学生劳动技能和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为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重在提升学生个人政治核心素养,进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两者在个体层面的价值导向上具有一致性。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上两者也是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知识内化,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材,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获得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深刻理解社会规则并逐步实现个人道德社会化。正因为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在追求自己教学目标的同时推动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通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偏向于正确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精神的培育及劳动技能的传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内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要素。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马克思的劳动观和劳动教育思想,阐述劳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实现力量、劳动教育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体系内涵,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实践进程。《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等章节中涵盖有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秀劳动价值观及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理念。劳动教育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满足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需求,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具实践性

劳动教育同时具有实践和道德双重属性,既能够给学生提供道德教育所需要的劳动实践场所,又能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既需要通过课堂传授來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又需要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实现路径上具有一致性,二者都落脚于实践中,这为劳动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找到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二、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时代价值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劳动价值引领,劳动教育的实施也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活动,二者的有效融合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培育应时代之需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上,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等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更多高素质劳动者来促进新征程的发展。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基地,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渠道,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丰富劳动认知,培养劳动品质,提高劳动审美;课外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感悟生活,进行创造性劳动,进而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种课内知识传授和课外劳动实践协同教学,有利于拓宽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载体,也有利于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使学生发展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能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侧重对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知识传授,劳动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方面。两者的互相融合可以在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创设一个与学生更为亲近的课余空间。这个空间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统一起来,学生可以在劳动实践中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出真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强调理论灌输的方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含金量。

(三)扩宽劳动教育载体路径的现实选择

有效的载体路径对于提高劳动育人实效、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方法都比较单一,局限于体力劳动的范畴,致使劳动教育的成效难以充分发挥。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已形成规范、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体系。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思政理论的课堂载体和实践载体,实现劳动教育的多样化。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把劳动知识与思政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劳动知识理论的探讨,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感受劳动的美,感悟劳动的光荣,从而增强对劳动价值的认同。

三、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是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两者相互融合的现状不容乐观,还面临不同程度的观念边缘化、形式单一化、导向功利化、认知碎片化等困境,严重影响着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发挥。

(一)家庭劳动教育理念边缘化

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的启蒙阶段,父母的教育理念对子女的思想和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家庭的教育误区有:重视智育,在价值观上存在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偏见,认为体力劳动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甚至会影响学业和就业,家长对家务劳动包办代劳,千方百计地减少孩子参加劳动锻炼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这种观念长期存在,劳动教育就会在家庭教育中被边缘化,学生产生漠视劳动的观念,导致学生劳动素养缺失,也使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缺乏扎实的基础条件。

(二)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单一化

劳动教育作为高校“五育”融合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实施上存在实践与现实生活脱轨的“单一化”倾向。很多时候高校教育者往往受安全及惯性观念等束缚,认为劳动就是体力劳动,所以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够丰富,学生只能局限于校园公益劳动,而校外的博物馆、艺术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没有成为劳动教育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劳动观念的认知。这种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例如清洁教室、打扫校园、勤工俭学等,无法使学生从劳动中自主升华情感,践行劳动行为,导致劳动教育对学生群体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单一化的实践方式使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互融合缺乏足够的实践基础。

(三)社会舆论导向功利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影响较大。当前社会舆论环境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使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时缺少必要的环境保障。尤其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网络新媒体为了赚取流量、追求点击率,大肆宣传一些错误思想,这些错误思想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偏离,导致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大众对劳动心态和劳动价值的认知也受到了不良的冲击。

(四)个体价值认知碎片化

个体的劳动价值认知,是劳动教育能够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要素。当前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层、多元价值观的发展、自媒体的渲染,信息碎片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对高校学生的认知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比如,部分大学生接收到的劳动知识、劳动观念是支离破碎的,将劳动简单理解为“清洁卫生”或是“公益劳动”的体力活,认为劳动的价值是以金钱来衡量的,对待体力劳动保持逃避的态度,没有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难以充分感受到劳动实践所带来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更难以促进劳动实践的内化。

四、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应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融合的实效力。

(一)拓展教学内容,实现有效融合的内涵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有十分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重视教材知识与劳动教育的重组和综合,充分研究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寻找教材中所蕴含的劳动知识元素,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内涵,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才能使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深入阐释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包括劳动和劳动价值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增加阐明我国劳动教育实践历程,进一步理解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形成的实践基础,使学生在明晰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历程的基础上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重点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史,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劳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重要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解析教材中涉及的劳动观知識点,如第一章中人生价值的创造、第五章中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第六章中劳务法律要点的领会等,使学生在认识中不断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讲好大国工匠故事,传播劳模精神,让学生真正领悟“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增强劳动责任心和社会担当意识。

(二)丰富教学方式,增强有效融合的个性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的发展要通过劳动实践的途径和方式來进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劳动教育在实践中的重要基础。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真正认识劳动、参与劳动、热爱劳动。例如,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新闻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有关劳动意识的问题,科学分析其中所映射出来的劳动意识本质,并与自身生活对比,最终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探究中增强劳动意识,重视劳动价值。采用实践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到企业、乡村、中小学、社区、福利院等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参与劳动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正触摸真实的生活世界,获得研究的第一手素材,既强化学生课堂理论教学知识的抽象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深度的实践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邀请劳动模范、优秀工匠、先进工作者等走进课堂,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围绕“劳动创造价值”现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学习优秀劳动者身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攻坚克难的开拓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从中真正领悟与践行新时代青年的劳动担当。

(三)优化教学评价,强化有效融合的多维度

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保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末考核以笔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方式,既不利于大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又阻碍了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上实施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主体方面,应实施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及师生互评的多主体评价机制,主要是让学生在评价中主动反省自己在知识积累、技能掌握等方面的欠缺,教师也可以在评价中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的不足,进而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上,应注重结合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技能获得、情感生成等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设计有学生的劳动感悟、劳动实践报告、单位的评价意见等一系列相应的记录,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将结果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从而提升教学评价的效能。在教学评价的标准方面,设置劳动实践的相关模块,结合课程特点与劳动实践的要求,灵活制定可操作、易把握、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依据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价,激发学生内心的劳动热情,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日常劳动实践中。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责任,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和优化教学评价,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融合的途径,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引导青年大学生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东.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的三重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1(4):117-121.

[2]刘璐.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J].高校辅导员,2021(3):62-66.

[3]于玺,刁衍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优化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2):50-52.

[4]王振.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政策回顾与创新前瞻[J].高校辅导,2021(6):50-56.

[5]张燕妹,苏新华.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优化探索:基于福建省高校的调查分析[J].海峡科学,2021(5):70-74.

[6]王秀梅,赵梦瑶.劳动教育与高校非遗进校园教学活动的融合与反思[J].文化月刊,2022(3):135-137.

[7]劳家仁.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现实困惑及实践理路[J].教育与职业,2022(8):55-58.

[8]黄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要略[J].河池学院学报,2021,41(4):77-82.

[9]姜宇航.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关键能力及养成路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4(6):107-112.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理论课劳动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