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审视

2022-05-30 10:48姜惜若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

姜惜若

摘 要: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挑战不仅不能推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反而证实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价值。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回归马克思主义本身,将劳动价值论一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并积极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字经济;再审视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3-0004-03

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创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对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和认知思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与此同时,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也遭遇了新的时代挑战。数字经济时代下如何证实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并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注入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强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现实解释力,对于我国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数字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及原因

(一)挑战的表现

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劳动成为普遍存在的新兴劳动形态,脑力劳动逐渐占据生产劳动中的主导地位,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数字分析等技术手段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是否适用于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了当今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

1.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论断是否成立。数字经济时代下,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了数字经济的载体;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成为了价值创造的主体,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受到劳动主体、劳动形式和劳动领域等多重挑战。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作为体力劳动者,是使用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实体工业部门则是工人生产使用价值的主要场所。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和数字一体化的应用使脑力劳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无人工厂”“无人车间”取代体力劳动者,不仅造成了人类就业岗位的减少,也对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提出新的挑战:工人离开生产领域,人的活劳动还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吗?

2.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中的数据、科技、信息等非物质形态的劳动是否能创造价值。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以机器大工厂为特征的工业革命时期,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着特定的时代印记。工业革命时期,体力劳动是当时的主要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实体的商品出发,以工人阶级的体力劳动为重点,重点阐述了物化在物质产品中的物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一观点。如今,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数据不仅被商品化成为了商品,劳动的范畴及其领域也在不断延伸:劳动业态出现了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产品的服务劳动,为维持生产秩序和提供资源配置提供生产环境及生产效率的管理劳动,提供信息化产品的信息化劳动等。这些新型劳动业态不同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物质形态劳动,数字经济时代下非物质形态的劳动是否可以创造价值,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3.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构成内容参与分配,是否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个人消费品以劳动为尺度实行按劳分配”相冲突。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关系不复存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个人消费品采用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已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取得了巨大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仍有存在的条件,发展市场经济乃大势所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的构成内容参与收入分配,预示着数据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收入分配领域按贡献率所得的收入份额将越来越大。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否是对马克思按劳分配原则的背离,成为当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面临挑战的原因

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也是如此,它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当今世界进入了数字经济的新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代主题的不同、经济形态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对传统劳动价值论带来了挑战。

1.社会发展的主题发生了变化。马克思处于近代工业社会,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资产阶级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愈显突出,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处于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两个领域。因此,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工人阶级在价值创造中占主要地位,科学技术处于次要地位。现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体,数字化生产已融入社会和生活的各領域。这突破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以工人的简单劳动为重点的事实,形成了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劳动价值论。

2.数字经济时代下的经济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相匹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人的劳动,非物质生产部门其他人的劳动并不是马克思研究的重点。现如今,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以科技经济为主的经济形势,不仅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产业化形成了大量知识密集型产业,数字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劳动形式和劳动领域的延伸使得我们必须凸显在工业经济时代被忽视的精神和科技生产领域。

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更加凸显。19世纪,科学与经济是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两个领域,科学自中世纪从宗教自然中分离出来后,科学活动一直作为独立的实践活动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直到20世纪后,科学与经济才开始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科学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相互脱节,造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重点领域是经济领域和物质生产领域,其关注的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科技生产领域。数字经济的到来,使世界呈现出科技经济化和经济科技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经济领域时不能忽视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要求我们把研究的重心放到以复杂的脑力劳动为核心的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

二、数字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证实

(一)确立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从劳动主体来看,马克思在大机器生产时代就已经预见到,随着社会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厂的生产将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个体转向总体。因此,“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2]数字劳动下企业投入的直接参与生产的工人数量减少,但不能忽视生产车间背后的技术研发人员和管理队伍。与“无人工厂”同时发生的,是研发岗位、管理岗位、技术创新岗位的劳动者的技术性和革命性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它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基本前提,最终目的是生产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在生产的过程中既创造了新价值又转移了旧价值。数字劳动的环境下,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都发生了数字化转型,以往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已经被人工智能手段所代替,活劳动更多从事的是数据分析、创造性研发和情感交互性的复杂劳动。从劳动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数字经济条件下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主要形式由传统的简单劳动转为了复杂劳动。因此,数字勞动的本质依然是人的劳动,活劳动依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无人工厂”所获得的利润依然来源于人的劳动。

(二)阐明生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马克思从具体的商品出发,以工人阶级的体力劳动为研究重点,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对生产劳动进行了分析。第一,从劳动过程的一般角度来看,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过程。”[3]阐明了生产劳动是为个体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并作用于物质产品的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分工协作的总体劳动被纳入生产劳动的范围,直接劳动或间接劳动都属于生产劳动。第二,从商品生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工人即生产资本的工人的特点,是他们的劳动物化在商品中,物化在物质财富中。”[4]但马克思同时也注意到了服务这一特殊的商品,他认为,尽管服务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但它仍是商品,也是生产劳动,仍然创造价值。第三,从资本生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指出:“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5]马克思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考察生产劳动,指出对生产劳动的理解要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阐明,要与一定的社会性质相适应。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局限于物质生产,数字经济时代下非物质生产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般原理的违背,而是在继承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证实按要素分配不否定劳动价值论

允许要素参与分配并非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否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5]创造社会财富的不仅有劳动这一要素,土地、地租、设备等非生产要素同样为创造社会财富作出了贡献。数字时代下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提升管理、技术、服务等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证实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的科学性,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与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数字经济时代并没有过时,其理论价值依然闪烁着科学的光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捍卫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和科学价值,才能进一步完善市场秩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三、数字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与创新

(一)在回归马克思原创性论断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回归马克思本身,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劳动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劳动形式。在数字劳动的条件下,虽然劳动的形态和商品的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其仍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特定时代的表现。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作为一种复杂劳动,主要依靠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新型的劳动,这也耗费了数字劳动者一定的劳动时间,是一种抽象的人类一般劳动创造价值,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内涵的丰富,没有改变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多样性的原则。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并回归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性论断来分析和解决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在实践中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与现代化数字经济理论相结合,为新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将劳动价值论一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当今的科技时代,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与传统的产业经济不同,其数字化的生产方式,推动着各类新型业态加速发展。一方面,数字化生产方式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数字经济时代,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将数字化的基本特征赋予传统的生产方式,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还促进了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深度运用的同时也亟须发展数字产业链和数字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融合是必经之路。只有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并将劳动价值论的一般原理与数字经济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尊重劳动者的数字劳动和创新劳动,充分调动劳动者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劳动创造的积极性,才能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下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发展。

(三)积极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挑战

作为新型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将传统的物质生产劳动和数字劳动相结合,以信息和数据作为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数字经济在本质上仍是建立在物质劳动基础上的劳动。例如,在智能终端的生产过程中,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电路集成设计等环节的制造都需要人的脑力劳动进行再生产,数字劳动形式下生产的数字商品仍然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经济仍然存在。只要商品经济还存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商品经济为对象揭示的经济规律就还适用于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形态。劳动价值论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时代论据。我们应当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在挑战中寻求机遇,赋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的时代内涵,以保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58.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6.

[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7-581.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
数字化—数字经济及其它
数字经济环境下中国跨境贸易税收问题研究
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税法的改革
国外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