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重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2022-05-30 10:48李俊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心理学重构心理健康

李俊

一、传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经调研,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呈现如下特点:

1.以“问题”为核心。教师以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以解决或缓解学生心理问题为核心,这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消极的一面,没有问题的学生也会注重关注自己消极的一面,不利于学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心理教育等同于消极心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更多是促退而不是促进。

2.少数人关注少数学生。虽然开展的工作多,但绝大多数教师或出于自己不是心理学专业,不会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少量的心理学专业教师承担。另外传统心理学侧重强调自身的矫正功能,这使得心理学家关注点在少数有问题的人身上,忽视了大部分没有问题的人。

3.心理教育力量分散。目前,社会和家庭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的丰富起来,但随之而来的不是精神的丰富,而是在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下,人们的幸福指数降低,“会闹才会赢”、不劳而获、“躺平”思想很有一些市场;一些单位招收新人时设置一些歧视性条款;一些家庭对子女缺乏积极引导的能力,不懂得如何给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家校之间沟通交流不足,学校未系统地对家长进行积极影响。这些都导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分散,最终效果低微。

二、积极心理学的特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我国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始于2000年以后。有如下特点:

1.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以提高人的幸福感为出发点,积极发掘人自身潜在的积极因素,关注人自身的积极品质,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希望”等积极体验。通过这些体验,发展个体的积极品质,提升人的幸福感。

2.面向每一个人。正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的幸福感为出发点,所以他面向的不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而是每一个人。人总是追求幸福的,不管是有心理问题的,还是没有心理问题的,所以积极心理学是与任何追求幸福的人都相关的。

3.关注目标和力量的整合。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因而可以整合,即预防心理疾病、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与治疗心理疾病可以整合起来。

积极心理学开展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研究,围绕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提倡各方面力量的整合。

三、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重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部分中职学生表现出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心理品质上即为严重的意志薄弱,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学习惰性强,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评价,思想观念相对弱化,做事处世急于求成,对社会回报期望值明显偏高。

从积极心理学看,中职生知识基础比较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追求财富,出人头地的梦想非常强烈。

综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进行改革建议如下:

1.整合教育目标。首先,从少数人关注少数问题学生转为所有人关注全体学生;其次,从单纯“消除心理问题”转为“发展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并重。第三重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与各项工作相结合全方位重构。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所有教职工的职责,所以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相结合,让教职工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重构,一是指由于要改变问题导向的传统心理教育模式,所以学校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与方法、考核方面都要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进行重构;二是指要学生的外部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各方面。

3.重构内容

(1)学校

教职工培养模式要重构。要从教职工的培训培养,考核方面,重新构建培养积极教职工的模式,包括如何培养有积极心理学背景的心理学教师、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职工。

德体艺卫管理模式、活动模式要重构。要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自主管理,进一步做到“人人有事干,时时有进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要进一步完善学生活动体系,增添有利于学生积极体验发展积极品质的活动,例如唱积极歌曲、观积极影视、演积极心理剧等。

心理课程和课堂教学模式要重构。要选用积极心理学心理课程,建设积极心理课堂。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使自己身心健康,如何获得长久的友谊?如何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些问题都在积极课程上给予解答。积极课堂除了在知识上进行理论指导,在实践上也要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亲身的感受,在体验中培养积极的品质。改进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技能的积极性;任课教师要积极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师生定位,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通过课堂对学生传授积极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并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促进其积极品质的发展。

学生评价模式要重构。要在日常评价体系中体现积极心理学理念,如学生评语,要依据馬丁·塞里格曼提出的24种积极人格品质进行分析和促进。要研究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测量方法,制定评价量表,对中职学生进行测量和评价矫正。

建设积极校园文化。外在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外在环境不是社会,而是学校的校园生活。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对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潜在动力。所以高度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要积极地进行校园环境的美化,增加校园中的活动,多一些积极的体验活动,多一些积极的社团组织,学校的图书馆多一些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书籍。在学校的宣传板报、网站广播中多体现一些积极的因素,一些积极的实例小故事等等,这些都能在各个方面丰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从小处关注到大处,使得积极心理学更好的在校园传播。

(2)家庭

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做到以下几点:

帮助家长明确自身的责任,认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让家长认识到积极心理品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心理疾病的危害等等。只有家长认识到了重视了,他才会去想办法,才会去采取有效的对策,学生的家庭心理健康环境才有保障。

帮助家长提高培养孩子积极品质的能力。例如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在逆境中的抗压能力,在顺境时不骄傲,不自满等等,一是要引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积极的榜样的重要性,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二是要引导家长在平常的生活中要一点一点的渗透。三是要帮助家长掌握与学生的沟通时正确的方式。家长对于孩子来说虽然是长辈也可以成为朋友,但不要一直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面对孩子,有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知心的伙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改变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孩子的需求。和孩子做知心伙伴,让孩子能够把知心话和家长进行交流,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这样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促进家长与学校积极沟通,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动向,争取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同步的状态。

(3)社会

目前,每年仍有35%左右的中职学生不会去上上大学,直接毕业就业。随着他们步入社会发生了很多的心理问题,有的不能够适应社会,有的不能找到好的工作一蹶不振,有的三天两头换工作,有的同学干脆直接在家当起了“啃老族”,还有的同学虽然步入社会但却没有很好的处理好上下级之前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中职学生在刚步入社会的时候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这个大熔炉。所以应该提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一是要引进来,要在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让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社会人士,通过与这些人的沟通,使得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更好地为步入社会做准备。二是要走出去,要让学生参与到校外的活动当中去,去提早的感知社会,也同样是去积极的体验,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积极的品质。三是学校要积极与社会各界,媒体、政府以及一些其他机构沟通,对这些刚步入社会的学生给予支持和鼓励,例如一些招聘单位在招聘时不应有一些歧视性的条件。

总之,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相互结合,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不断地磨合尝试,达到一种全新的模式状态,才能在本质上改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学重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长城叙事的重构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