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思政课程“守正创新”之原因分析

2022-05-30 10:48贺彩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8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立德思政

贺彩霞

[摘           要]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顺应时代而生的新型教育,想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首先应当明晰这一教育类型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都有区别,根本原因在于其培养的是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之“关键”课程,其教学改革是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方面。推动职业本科教育中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根在守正,贵在创新,坚持二者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实现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才能促进职业本科教育行稳致远。

[关    键   词]  职业本科教育;思政课程;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10-03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与适用类型提出了更高需求,职业本科教育就是在社会蓬勃发展的趋势中顺应时代而生的新型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的延伸,其在培养目标、课程开设、教学特点等方面不同于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也不同于高职高专。为凸显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特点,提高其人才“适应性”,在教学层面对其课程构成进行内涵式建设,不容忽视,也不可耽搁。

思政课程建设是职业本科内涵式发展的特殊重要方面。在充分分析特定人才培养任务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本专科院校思政教学已有优点,积极探索与自身办学性质相一致的思政教学体系,才能确保职业本科教育社会功能的精准发挥,实现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守正”与“创新”并举,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的生动呈现,厘清两者的逻辑关系是进行新形势下职业本科思政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守正是根基,即要坚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守正才能确保思政课程有明确的立场和方向,才能为创新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在坚守思政课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应“时”而动,因“势”而新,才能充分体现职业本科教育的适应性与发展活力。

一、职业本科教育中思政课程建设应当“守正”

职业本科教育思政课程的“守正”,就是要堅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地位之正,坚守为党服务的立场之正,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之正。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锚定方向,擦亮底色,涵养正气,牢固根本,时刻牢记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客观环境在变,学生内心思想也在变,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从机遇来说,随着顶层设计不断加固,思政课教学素材愈加丰富,教学方式手段日益先进,为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条件。从挑战角度来说,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不断增加,学生的资讯渠道日益多元,此情况下,职业本科思政课程更要正本清源,在坚持政治方向、价值尺度和理论阐释三者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回归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坚守思政课程的政治性、科学性,坚守好高校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一)思政课程的政治性决定其必须“守正”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点在于其政治性,坚持什么样的政治方向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问题之一。政治方向问题体现在课程教学上是课程整体的主线与主旋律问题,体现到学生身上就是信仰问题。信仰即理想信念,关于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拔节孕穗期”“小我融入大我”等多种形象说法来阐释青年学生树立科学远大理想信念之重要性。高校思政课应该引导学生坚守正确的政治理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教学的中轴线,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始终围绕这一中轴线来排兵布阵,把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关键要素统筹安排,把握好职业本科教育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总开关”。

(二)思政课程的科学性决定其必须“守正”

思政课归根到底是一门理论课,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这是思政课程的安身立命所在,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确保其政治方向和价值尺度得到正确指引。

思政课的科学性,首先要求其阐释真理。中国共产党一切的理论源泉与思想基础均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创造实践的过程。扎根中国大地办好职业本科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思政课程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课程,必须坚守其科学性。其次,思政课的科学性要求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实现转化。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在实践过程中坚持真理,更要追求价值。职业本科教育改革的价值遵循在于解决职业教育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只有转化为实践力量,才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检验真理也必然要回到实践中去。思政课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树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背后反映的是人、社会、国家三者之间的交织和互融,是角色的转变和重构问题,这种重构最终应当落实到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中。思政课教学需要有科学的价值尺度,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价值观念的审视必须明确且合目的性,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实践,重塑学生个人成长要素,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归一。

(三)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主阵地身份决定其必须“守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为树立,德为德行,立德为树立德行,就是将“德”深入人心、根植人心的过程,促使人成为有道德、有德行的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德行、有能力的青年,立德树人是培育青年的必须之策、可行之法,是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是教育的生命线。职业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政课程应当坚守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使命不能动摇。以“守正”确保职业本科教育方向不偏、底色不改、基因不变、根本不松,在此基础上再发掘特色实现创新。这应当是职业本科思政课程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

職业教育立德,首先方向要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灵魂主线贯穿立德工作全过程,加强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人”是有意识地塑造人才、打造人才的过程,将人培养成具有不同知识体系、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不同领域需求且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养的个性化人才。为实现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程应当坚守其“立德树人”主阵地不能动摇。

二、职业本科教育中思政课程建设应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可见,新时代的“事”“时”“势”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创新。职业本科教育立德树人的“创新”,就是要深入探究“创新”应该完善和发展什么,不断更新理念、强化队伍、优化内容、革新形式。要承典塑新,在经典文献、传统文化、中外对比中完成创新,使之契合新时代背景下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学语境的叠换,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职业本科教育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身心特征要求思政课程创新

首先,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要求职业本科思政课程创新。按照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教法源于学情,即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关注当前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将他们思想领域多元化、心理走向差异化等特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职业本科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多元的兴趣探索欲、丰富的价值取向,但是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也普遍欠缺科学长远的职业规划,欠缺敢于扎根奉献的劳动精神,欠缺敢为乐为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这些都应当在职业本科教育思政课程的建设与改过中侧重体现。

其次,新时代大学生认知特点要求职业本科思政课程创新。当今网络时代,思想文化多元交织,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化、认知特点与认知习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多元化与技术现代化带来的学生认知内容和认知模式的巨大变化,使得新时代大学生除了能够接收传统的文字与传统课堂讲授,类型多样的视频、游戏、VR等都成了新时代青年新的信息内容,他们更热衷于接收口语化、音乐化、绘画式、影视化、图表化、VR/AR、MR等现代化新形式的信息形式,职业本科思政课程也应当因时而动,因势而新,在科学适应新时代大学生认知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建设与改革。

(二)多媒体时代特征要求职业本科思政课程创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奔涌而来,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生态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亟须创新职业教育的形式载体。一方面要改造传统课堂,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发挥互联网载体的互动优势,开发融媒体教材,拓展视频图文信息资料来源,突破传统思政课堂的物理时空制约,实现思政课堂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要探索未来课堂,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互联网+”“VR/AR+”“智能+”等思政课新形态,满足职业本科教育对象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数字时代要求各级各类型学校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地对自身学习工具、学习形式和学习模式及时升级换代。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表达形式、内容组织结构、出版应用模式等的重大变革,对于教学场景、设备、内容产业等都将带来一系列新的发展机会。新应用所带来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流,也将成为未来智能教学新的基础设施。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特征更加重视实践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如何帮助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掌握现代化生产工具,适应现代化劳动形式,掌握现代化劳动技能,是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应当思考的问题。

(三)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性特征要求思政课程创新

职业本科教育属于“高级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承担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使命,培育从事工程方案深化设计实施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与服务的人才。可见其人才输出并非满足理论型科研需求,其学历目标也并不是通往硕士生、博士生深造的敲门砖,职业本科教育应当是为了匹配企业技能型人才用工的阶段性和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性特征而产生的新型本科教育类型。智能时代的技术型人才,既要符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双高”要求,又必须是具有自信心、责任心、报效心的“双料冠军”,应当集工匠精神、科技精神和创新精神于一体。因此,职业本科教育对其课程教学的实践要求更高,应当更加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现代化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用“创新”更新理念、强化队伍、优化内容、革新形式,思政课程在其中起着重要的理念宣导作用。如思政课程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传承工匠精神,树匠心、育匠人、铸匠魂,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崇尚劳动教育,厚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劳动风尚。

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应当更加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教学过程应当更加凸显课程实践的重要性,应该将原来的“知行合一”提升为“知行创合一”,努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职业本科教育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更高,要求学生既要达到本科层次的理论思维水平,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来分析问题,又要彰显职业特色,通过思政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综上,职业本科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创新,职业本科实践创新的理论基础在于思政课程建设的创新。

(四)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程现状要求其进行创新型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育人资源,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内外部的深刻变革,聚焦前沿问题、解答热点课题、探索工作规律,是职业本科教育改革的初衷。随着我国目前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职业本科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通过对目前已经试点的职业本科院校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知识体系相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更为完整、学习习惯更好,但是深究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报考职业本科教育的原因,却鲜有是因为深度了解与认同职业本科教育的前景、机遇,自身职业规划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广大学生对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输出定位、未来就业发展的认识比较模糊。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部分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以大班式灌輸教学为主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只是在专科思政课教学的基础上,将职业本科学生的授课教师职称标准进行了提高,理论知识教学的深度进行了加深,并未凸显职业本科教育应用型技能人才必备且急需的实践性教学、创新性教学,也未凸显对职业本科人才必备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点培养。在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现状下,职业本科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由教师安排,教师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若不创新,职业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极有可能逐步演变成一种理论深度有所提升的职业教育,职教“本科化”将变成职教“文凭化”,这是我们必须保持警醒并竭力避免的。

在迈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职业本科思政课程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开展守正创新建设,推动课程内涵式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钰,李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7).

[2]鲁绍凯,李志嘉.翻转课堂视域下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

[3]蔡基刚.警惕职业教育“本科化”退化为“文凭化”[N].光明日报,2021-04-29.

[4]查建国,陈炼.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守正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

[5]代小丹,徐辉,冉婷婷.新时代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守正与创新[J].大学教育,2021(8).

[6]李丽萍,曾学龙.新时代职业本科思政课“教法创优”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9(12).

[7]欧光南,孙海涛,梁海琴,等.职业本科试点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设现状与改革思考:以N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1(28).

[8]陈春柳.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2021(7).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立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