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文献暨口述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实践

2022-05-30 10:48徐露
兰台内外 2022年22期
关键词:研究实践

徐露

摘 要:多年以来,唐山大地震相关文献十分庞杂,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基于口述角度并不突出。2016年至今,我们展开系统的唐山大地震口述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口述史料和工作经验。文章以“唐山大地震口述史”研究的实践工作为主题,回顾唐山大地震口述史的发展脉络,围绕三个创新全面梳理口述实践,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系统抢救性保护唐山大地震的集体记忆,着力解决唐山大地震口述平台缺乏、个人回忆视角有限、难以全面建立线索联系等问题,不仅丰富了唐山大地震的研究素材,还能对口述史研究方法进行完善和反思。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口述历史;研究实践

前言

唐山大地震已經过去整整45年,不论是罹难者,还是救助者,很多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日渐老去甚至离世,典型事件的记录、典型人物的追踪与采访、地震文献资料的深入整理与研究工作,显得愈发重要而迫切。由于唐山大地震伤亡惨重,亲历者众多,以往的口述史作品关注的对象十分有限,且多从灾害本身角度入手,关于地震给人们和社会带来的深层次影响的研究成果偏少。

面对渐渐远去的历史和日渐湮没的地震文献,对亲历、亲见和亲闻唐山大地震的人们进行抢救性口述工作,广泛征集、整理地震史料,希望铭记历史,保存史料,留住唐山人共同的地震记忆。通过唐山大地震的历史回忆,反应唐山人民伟大的生命意志、人文情怀和英雄气概,在新时代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一、研究成果情况

课题组不仅注重学术研究,发表了学术论文和著作,同时积极服务社会,建设了研究中心和资料库,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

1.唐山大地震文献资料汇编

文献资料汇编主要基于课题组对北京、河北、唐山等地的档案馆和图书馆进行查阅,如国家图书馆、北京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河北省图书馆、唐山市档案馆、唐山市图书馆、三河市档案馆等。档案查阅中,调研课题组克服了搜检、查阅的困难,接触到很多珍贵文献和资料,实现研究文献汇总的突破。图书查阅主要进行相关书籍的收集和整理,按照时间脉络,将从1976年至今与唐山大地震相关的书籍进行整理编目。

档案资料包括各地在唐山大地震后对唐山的支援与救助情况,特别是河北省档案馆和唐山市档案馆,相关资料较为丰富,甚至形成专题档案。通过整理,课题组将档案整体归纳为四部分。一是地震情况记录;二是地震检测工作;三是震后抗震救灾、伤员安置、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指示和汇报文件;四是唐山抗震救灾斗争中的好人好事材料。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处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唐山大地震的档案查阅受到档案管理制度限制,很多与唐山大地震相关的档案涉密,没有开放,不能复印,更不能公开发表,影响了课题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库的建立。

出版资料涵盖以唐山大地震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音像出版物,主要集中在国家图书馆和唐山图书馆。通过整理归纳,整体分为五部分。一是纪实小说,搜集14部;二是口述实录,搜集11部;三是相关科研成果,涉及地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四是摄影、书法、美术作品集;五是相关音像资料16部。同时还搜集了唐山各县区的县志、区志以及各大厂矿的厂志,其中也有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相关记载。

2.唐山大地震口述史料汇编

唐山大地震口述史料汇编是基于唐山大地震口述对象访谈和内容整理形成的。口述研究中,本着还原历史理念,课题组面向社会征集唐山大地震救援的相关线索,并将已有线索进行整合。调研中,先通过志愿者初步了解亲历者情况,然后分类统筹,进行采访。最后,由专业团队人员对口述资料进行统一修改和整理。经口述者确认同意后,统一归档。

从研究视角来看,口述研究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课题组极大地拓展了口述对象的范围,聚焦普通亲历者、官方与民间并重,从亲历者地震经历到救助、援建过程再到抗震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经过不懈的积累,课题组先后对200余位地震亲历者进行采访。采访对象广泛,涵盖了各个年龄、各行各业的人群,既有突出人物,如被埋7天成功获救的“小明明”、矿井下组织撤离的带队领导;又有普通民众,如乡村的普通农民、工厂的普通职工。其中官方指挥抗震救灾、伤员转运外地等采访视角独具创新性。

从研究方法来看,课题组综合利用社会征集、田野走访、个案调查的方法,同时十分注重史料中的线索来源,综合梳理信息和相关线索,将收集到的口述资料与已有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对比,悉心考证、相互辅佐,避免了单一口述的局限性,为研究带来多元而丰富的发展。

第一部专著的口述内容偏重亲历过程,围绕亲历者的地震经历、震后自救与互助、党中央关怀和全国各地支援、工作单位受灾情况与抢救过程等内容展开;第二部专著的口述内容偏重唐山抗震精神,重点围绕唐山人民绝境中求生存的乐观、勇敢与坚强,亲人、邻里间相互救助、共渡难关的团结和温暖,职工投身于工作岗位,舍小家、顾大家,不怕苦累、不计名利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党中央的殷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解放军和医疗队的无私支援和奋力救护5个角度。《唐山地震与公安警察》以唐山大地震中的公安警察为视角,全面介绍唐山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面对1976年的特大自然灾害,在大地震中是如何展开公安工作、投入抗震救灾的。书中介绍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大灾面前,舍己为人、救助灾民的模范事迹,总结了在大地震中公安工作的实践与经验,展现了唐山震后公安40年的业绩与辉煌。采访中融入了震后45年来百姓的感受、变化与思考,具有独特的发展眼光和时代特色。

3.唐山大地震文献暨口述史料资料库

为了更好地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及地震亲历者口述的相关内容保存起来,我们建立了“唐山大地震文献暨口述史料资源库”。在内容建设方面,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口述实录内容建设,包括口述中录制的视频、音频和拍摄的照片。口述实录是整个资料库的内容主线,在内容上按照受灾亲历者口述和救助、援建者口述进行分类。不管是口述形成的录音,还是经过整理形成的书面文件,我们都会在取得口述对象同意公开的授权之后进行公开。如果二次创作需要对作者的口述作品进行删减或修改,也必须取得口述对象的许可和审定。二是与口述相关的原始文献,一般是在口述对象访谈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文献,性质上属于民间收藏。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私人珍藏多年的原始公文、票据、往来信件、地震纪念册、老照片等,课题组通过拍照、复印、扫描等方式进行留存。三是唐山大地震后保留在各图书馆、档案馆、地震局等单位各种形式的原始档案资料和研究性文献,性质上属于官方,大部分已经进行分类整理并归档。我们在图书馆复印了与唐山大地震相关的书籍和网络资源,在档案馆复印和摘抄了能够予以面向大众进行公开的部分,按照来源主体进行分类,并对这些资料进行集中保存。对于不能获得的文献和资料,我们也实地确认了其内容和保存状态。

4.唐山大地震文献暨口述史料研究平台

由于唐山大地震口述史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也是为了更加规范、更加深入地进行持续性研究,课题组整合科研力量与社会力量,采用具有长期性、可不断增长的组织模式,成立“唐山大地震文献暨口述史研究中心”和“唐山大地震文化研究中心”两个研究平台。

2016年7月21日至22日,课题组所在单位唐山师范学院举办了“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会议上,唐山师范学院成立我国第一个专门以唐山大地震文献与口述史为研究对象的教学研究机构“唐山大地震文献暨口述史研究中心”,致力于唐山大地震口述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平台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把唐山大地震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上还针对唐山地震抗震救灾、群测群防、唐山市综合防灾规划、京津冀一体化防灾减灾等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拓展唐山地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地震研究的现实意义。

为更好地将口述史料进行传播和利用,2017年7月28日,唐山师范学院和唐山市地震局共同成立了“唐山大地震文化研究中心”。中心充分发挥两家的科研职能,实现资源共享。在史料收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史料的作用和价值,加强唐山抗震精神研究,挖掘唐山大地震的文化深度和时代内涵,以供唐山地震文学创作、唐山防灾减灾的研究、唐山地震文化的传播和唐山抗震精神的弘扬,在唐山大地震口述历史、地震文献、防震减灾、地震预警等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推动唐山大地震的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二、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和效益

1.学术价值

(1)为深入唐山地震文化研究提供了方向

文献和口述史料对于保留历史记忆及科学研究至关重要,是重要的历史依据。通过本课题研究,不仅收集和整理到大量散佚流失的档案文献,全面记录了历史事实,而且与亲历者的口述和个人资料进行结合对比,悉心考证、相互辅佐,发现研究领域的空白、弥补之前研究的不足,为深入唐山地震研究提供方向,带来多元而丰富的发展。

(2)为唐山地方文化的持续研究奠定基础

随着课题开展,建设一支深深扎根于地方文化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打造两个专注于唐山大地震的地方文化学术平台,将唐山大地震口述史研究、唐山地震文化研究、唐山抗震精神研究推上一个新高度。促进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当地文化实现更好结合,为唐山地震文化的可持续研究提供平台和有力保障。

(3)为各地地方文化的研究探索出了新路

尽管近些年,各地对地区文化研究逐步深入,但由于资料限制、地区重视不够、现实机遇不足等因素,很多地区文化研究没有提到应有高度。本课题从多学科融合角度,对唐山城市历史中的唐山大地震进行研究,既有城市史研究的贯通,又有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实现了学科的新突破和新发展,为地方文化的长期研究不断增长闯出一条新路。

2.应用价值

(1)更直接、更完整地保留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记忆

在研究中,课题组征集到大量原始文献,丰富了资料来源。同时,系统全面查阅了各类档案资料,掌握相关档案的主要内容和记录情况。更重要的是,采访地震亲历者和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救助、援建唐山的参与者,从灾害本身角度入手,关注地震给人们、给社会带来的深层次影响。随着亲历者和援助者的日渐老去甚至离世,唐山大地震的抢救性记录工作非常及时。

(2)融入地方文化,打造专业特色、提升办学效果

课题组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形成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实践中,抗震精神办学已经成了我校的办学精神,融入历史学专业课程中,体现在了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课题纳入历史专业的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来,负责采访联络接待、音频初步整理、资料文件编辑等基础性工作。

(3)开发唐山地震文化资源,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依托唐山大地震文献项目,积极拓展研究领域,紧紧围绕唐山地震文化与数字化开发、文化旅游、衍生品研发,唐山抗震精神的宣传、新媒体传播构建等方向展开研究,挖掘有可行性和实践意义的发展方案,实现历史资料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和价值,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4)传承唐山地方文化、弘扬唐山抗震精神

唐山地震文化是唐山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地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有助于传承唐山地震文化,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构建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彰显刚劲有力的城市精神。相关研究丰富了唐山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唐山的城市品牌价值,提高了唐山城市文化的知名度,推动了地方文化发展,促进唐山向资源型城市转型。

3.社会影响和效益

研究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在面向社会征集唐山大地震线索过程中,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方式公布相关信息,得到主流媒体的大力支持,唐山市广播电视台、环渤海信息网、河北新闻网、搜狐网等都进行了相关报道,获得极高媒体关注。同时还收到热情的唐山人民回应,并获得他们的持续关注。很多亲历者不仅为我們留下珍贵的口述音频,还提供珍藏多年的照片、信件、书籍和文件等珍贵的一手资料,并为与援助者联系提供准确线索。引发唐山大地震的集体回忆,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及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研究实践中,由于处在特殊历史时期,大部分涉及唐山大地震的档案不能借阅,阻碍了文献资料的全面搜检。实践中只能翻阅能够公开的部分,进行手工摘抄,形成少部分档案目录介绍。未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密切关注档案的开放政策,及时跟进,完善相关资料,并对已有资料展开数字化建设。

由于项目选题范围涵盖较广,一些领域的历史资料搜集尚不够全面,未来仍有完善空间,如对转运外地伤员、震后重组家庭、工厂援助重建等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未来,应该继续拓展口述范围和角度,继续对地震资料进行搜集和口述整理,形成常态化研究,力争在地震专题研究领域寻求新突破。

目前,“唐山大地震文献暨口述史研究中心”和“唐山大地震文化研究中心”两个研究平台尚处于研究阶段,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比较有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有待增强。未来将通过持续的研究,结合唐山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地震文化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探索唐山抗震精神的时代解读和全媒体传播。

参考文献:

[1]王炳林,石卓群.运用口述史方法深化中共党史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

[2]韩 菲.关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意义与思考[J].文化产业,2021

[3]赵亚峰.非遗项目口述史整理的实践与反思[J].艺术与民俗,2021

[4]张金林.红安精神研究述评[J].苏区研究,2021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研究实践
让“有效教学”浸润小学体育课堂
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实践
标准化、信息化党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标准化、信息化党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
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院校创新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相关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