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研学活动表现性评价策略分析

2022-05-30 16:11张仲德赵欣庆安雨冰沈月娟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9期
关键词:表现性研学家乡

张仲德 赵欣庆 安雨冰 沈月娟

在“家乡文化”研学实践活动中,表现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开展“家乡文化”调查与体验活动,观察学生在研学体验中动态的表现来评价学习与实践能力,打破语文教学评价集中于静态的知识评价阈限,创设“家乡文化”活动有效情境,分析学生在“家乡文化”研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以有效的评价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落实社会满意的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乡文化”研学活动综述

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总趋势。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各学校开始探索把研学体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范畴。在文件出台之前,教育部曾组织力量做过试点和调研,发现研学旅行对于加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拓宽视野,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感受,加深对国家进步、社会生活、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校为12年一贯制学校,分为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以高中部“家乡文化”研学体验为指引,初中部和小学部的“家乡文化”研学活动紧跟其后。我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乡土乡情,开展“家乡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丰富语文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不但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这个“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这个“加法”。

(一)“家乡文化”研学实践活动及其评价意义

利用家乡多元广泛的文化资源和大美山水,组织学生研学体验家乡文化,首先从了解家乡开始,让他们的视野从身边展开。研学活动表现性评价对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旨在拓宽视野,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感受,加深对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的理解。

甘肃和青海东部接壤的“三河间”地区,泛指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之间的广阔地域,曾经是我们先人不断迁徙往返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与河套文化、三秦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一起成为黄河文明的重要分支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乡文化”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我校的地域文化以“河湟文化”文明为根基,“家乡文化”资源丰富,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选取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实地考察,通过查阅资料、互联网会议视频讨论,把语文课程进行再加工,与“家乡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凸显优秀“家乡文化”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研学的表现性评价成绩纳入学业评价,激励学生参加“家乡文化”研学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家乡文化”研学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目标

在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的单元教学中,我校结合所在区域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博物馆,鼓励学生多记录,引导他们将“家乡文化”情境与语文课文相融合,调动其创作兴趣,使其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在“家乡文化”研学过程中,我校创新开展表现性评价工作,运用激励量化评价策略,教学效果显著。“家乡文化”研学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目标有以下几点:(1)开拓研学体验总方向,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根基,以所学知识应用于“家乡文化”为目标,设计任务表现性发展评价方案,以促进研学活动的有序开展。(2)根据总目标和任务,开发表现性激励评价量化分析规则,鼓励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积极表现,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3)结合“家乡文化”资源,在研学活动中增强语文阅读感悟。例如,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可与“家乡文化”关联起来,感受阅读中的文字之美、乡土文化之美。应用评分规则,师生互相评价,带着家乡情、文化情进行阅读,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4)利用“家乡文化”资源,丰富写作素材。例如,高一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带领学生沿着最美扎碾公路,走进家乡森林地质公园,在社区图书馆查阅“家乡文化”资料,就“大美家乡”进行写作,利用星期三课后服务时间搭建演讲形式的平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的优缺点,并在社区的“家乡文化”微信群里展示完善后的作品,邀请家长和社区全面评价,有效评价伴随着学生健康全面发展。(5)拓宽“家乡文化”研学实践活动渠道,因地制宜打造“家乡文化”实践文化大课堂,创建稳定的“家乡文化”实践基地。例如,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要求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采访社区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风俗调查建议报告》,评价要求所提建议要基于对当代文化的发展和区域文化生活的理解,有利于“家乡文化”的健康发展;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文化、新风尚,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伴随着研学活动中的表现性过程评价、表现性发展评价、表现性激励评价,注重落实家长及社会满意的教育目标。全面的表现性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改进研学活动实践的有效手段。

二、“家乡文化”研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我校位于祁连山下,大通河畔,处于河湟文化发祥地,向北方向有鲁土司衙门博物馆、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最美扎碾公路、青海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向南方向有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喇家遗址博物馆;向西方向有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向东方向有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自然标本10多万件。这些实践基地都是我们研学体验的有利资源。

(一)创设“家乡文化”研学实践活动教学情境

充分利用“家乡文化”资源,不断打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家乡文化”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是我们的实践活动目标。(1)设计主题为“走进森林公园,认识大美家乡”的一日观光研学活动,走进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通过研学体验“三河间”地区的美丽风光,开阔全班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发现家乡之美,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指导学生写作的同时,渗透环保理念,捡拾旅游垃圾,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河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参观博物馆,让学生了解独特而丰富的“家乡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让学生发现美是无处不在的,把“美”的感受创作出来。(2)创设与“家乡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参观区域博物馆,走进连城古镇,实地考察鲁土司衙门建筑群,在研学中体验古代建筑艺术之美,感受民族文化之魂,最大限度地凸显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3)邀请本土诗人、社区作家走进学校,朗诵诗歌,赞美“神话般的绿色山谷”;讲古丝绸之路故事,感悟文明古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邀请远近闻名的马家窑彩陶收藏发烧友(家长)走进班级,展示造型多样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学生观察实物,感受具有强烈韵律感的本土文物,唤起他们对“家乡文化”的尊崇。(5)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公开展示“家乡文化”研学体验创作作品(诗歌、作文、绘画、情景剧),激励学生参加“家乡文化”实践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语文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家乡文化”教育资源,有选择地把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为“家乡文化”研學活动课程,寓“家乡文化”实践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实际上,语文学习与“家乡文化”学习的紧密联系,将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综合文化知识。

(二)建立“家乡文化”研学实践活动社会评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长以及社区表现性评价机制,使“家乡文化”课程迅速地适应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多层次满足社区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在得到社区的理解、支持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家乡文化”研学活动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本质上就是过去语文课外活动的课程化。“家乡文化”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我们的地域文化以黄河流域文明为根基,“家乡文化”资源丰富,在“家乡文化”研学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选取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家长及社区支持下,组织引导学生实地考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把语文课程进行再加工,与“家乡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凸显传统文化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家乡文化”研学内容向家长与社会公布,将家长以及社区评价成绩纳入学业评价,激励学生参加“家乡文化”实践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家乡文化”研学活动表现性评价策略分析

利用“家乡文化”优势,结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单元学习内容,开发以乡土乡情为主的研学活动校本课程,是新时代的召唤。我们身处河湟文化大地,是黄河源头文化。学区周边既有国家四星级森林公园,又有古丝绸之路地域文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用黄河地域文化特色资源,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因地制宜,开发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家乡文化”校本课程,把“家乡文化”、学校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表现性过程评价包括表现性发展评价与表现性激励评价,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参加“家乡文化”研学活动开始,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实践日志,任课教师填写实践评价表格,通过对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学情评价,采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的各项数据,汇总评价信息。我校高中部每个月开展一次“家乡文化生活”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家乡优质资源进行参观、访问,通过实践、研讨密切学生与“家乡文化”生活的联系,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興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求参与实践活动的师生认真填写实践活动日志表格,将研学过程完整记录,有心得、有体会,遴选有创意的师生作品,汇集成册,有比例地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学生学业成绩评定。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现学校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家乡文化”研学活动表现性发展评价策略分析

表现性发展评价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家乡文化”研学活动中,表现性发展评价首先在于如何促进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学活动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陆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度开发“亲近自然生态环境的绿色之旅活动”“体验家乡文化魅力的多彩之旅活动”校本化课程,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学活动设计。“家乡文化”研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发展性的实践活动为理念,通过“走进大自然,体验家乡美”,以家乡文化为资源,从亲近自然、主题探究、班级实践、人文熏陶等方面设计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发现美是无处不在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专业发展性评价为教师提供了积极努力的目标。我校“家乡文化”研学活动表现性发展评价的要点,立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细化教学设计评价,引导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发挥他们的引领、带动、示范作用。

(二)“家乡文化”研学活动表现性激励评价策略分析

在“家乡文化”研学活动中,我校创新表现性激励量化评价,每一次“家乡文化”的参观访问,均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设计固定的分组统计表格,统计每个实践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小结阶段教师用手机拍摄统计表,以照片的形式存入学生电子学情档案。

说明:自评、小组评价结果分:A+、A-、B+、B-、C;参与整个活动,优秀可评为A-以上,良好可评为B+、B-。

例如,在研学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家乡历史建筑志》。通过参观距离我校21公里处的“中国西部小故宫”鲁土司衙门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建筑,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家乡文化认同。鲁土司衙门博物馆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气势磅礴,具有浓郁的家乡文化特质。以下是我校高一(2)班第一研学小组2021年9月10日研学参观鲁土司衙门“历史建筑”登记表。

开发利用“家乡文化”资源融合语文教学,与语文学科实践性相辅相成。很多语文课文用精彩的文学语言描述着壮美的黄河流域文化、民俗风情,学生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家乡文化”的熏陶。在“家乡文化”活动课程中,结合学校所在区域文化资源特色,把学生带入大自然,走进博物馆,鼓励学生多记录,引导学生将实地考察与语文课文融合起来,唤起他们的创作情趣,成为家乡文化继承人。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家乡文化”课程实践成绩纳入学业评价,激励学生参加“家乡文化”实践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通过开展“家乡文化”调查与体验活动,观察学生在研学体验中动态的表现来评价学习与实践能力,分析学生在“家乡文化”研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表现性评价在校本课程实践活动中关注师生综合表现,对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落实社会满意的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小学生研学体验本土文化实践研究”(编号:GS[2020]GHB0627)的后续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表现性研学家乡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