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数学学习中的缺位现象与思考

2022-05-30 16:45苟剑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9期
关键词:例题课本语言

苟剑

阅读是数学理解的需要,数学理解又反过来促进数学阅读效果的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数学教师精心准备了教学课件、设计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各个环节,却忽视了学生对数学课本内容的阅读,学生对其他数学学习资源的阅读几乎成为一纸空谈,影响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独自做题时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觉得突然“柳暗花明”的主要原因。下文着重分析了学生数学阅读缺位带来的影响,并就这个课题进行了思考,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一、阅读在数学学习中的缺位状况调查分析

为了调查阅读在数学学习中的缺位状况,我们分别从学生数学阅读状况、书店数学学习资源购买状况以及中国知网数学阅读方面的论文的发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数学阅读对象仅仅局限于数学课本,更有甚者其阅读对象仅仅为教师布置的课后练习题目,课外数学其他读物阅读的只占比5%,说明学生对数学阅读不够重视。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书店中数学解题集、练习册、奥数教材种类繁多,非常热销,而数学课外读物却是“门可罗雀”。这一现象说明“数学解题”这一数学观根深蒂固,影响着数学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

通过对中国知网近年来的论文以“数学阅读”为篇名、关键词或者主题进行搜索,发现关于数学阅读的论文最早的出现于1995年,此后,每年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发表,但整体篇数较少。从2010年开始,关于中小学数学阅读的文章明显上升,2019年达到高峰期。这一现象说明数学阅读已经进入数学教师、专家学者的视野,但研究较少,说明大家对数学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可以发现,大多研究者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及技能技巧、提高数学阅读能力三个方面来讨论,对如何构建数学阅读材料的科学体系缺乏认识和研究。

二、数学阅读缺位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数学阅读”缺乏重视

随着大语文时代的到来,大家都开始重视阅读,但阅读内容一般是文学作品。甚至一些学者认为语文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语文阅读能力提升了,数学理解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高。这说明教师对数学阅读的意义认识不够。教师的态度也影响了学生以及家长对“数学阅读”的重视程度,以至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教学阅读的习惯。

(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足

数学课堂上,教师重视知识点的“讲解”,也重视知识的“探索”“合作”,却忽视了数学阅读,阅读指导更是无从谈起。甚至有些教师从上课开始讲到下课,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时间非常少。而在课后,教师一般只关注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与否以及数学能力的强化训练,忽视了数学阅读。课堂上教师对阅读课本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也没有进行阅读方法以及阅读要求方面的指导,造成很多学生把课本当作习题集来使用。

三、中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以课本内容为阅读载体

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掌握阅读方法

教师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好课前阅读任务,并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比如,观察每个例题的特点:给每个例题“命名”、比较前后两个例题,找到区别;针对每个例题,提出2~3个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本知识的呈现过程。前两个要求是我们日常课堂中常规的教学行为,学生完成这两道题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第二个要求虽是学生不陌生的“提问”,但和之前的提问不同:原来的提问是学完新课后的提问,而这次是学新课前的提问。要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必须静下心来阅读。当然,对于课本阅读还是需要教师指导。比如,观察每个例题的特点,给每个例题“命名”。教材中每个内容是有大标题的,大标题下有不同的例題,每个例题又体现了这个知识点下的不同类型。学生观察每个例题的特点,能给例题正确地“命名”也就抓住了本节知识的特点。再比如,比较前后例题的区别。这个问题,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对比知识的前后变化,体会一个知识是如何一点点变难的;也通过这种比较,认识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新知识的产生必定需要旧知识做铺垫。又比如,针对每个例题,提出2~3个有价值的问题。提问题是个技术活,需要一定的思考力,而且是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梳理学生提的问题,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珍贵的资料。据此,教师可以选择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讲,哪些只需要提及就可以。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养成了阅读课本的习惯,还学会了阅读的方法。

2.挖掘“你知道吗?”“读一读”栏目中涉及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为了渗透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教材专门开设了“你知道吗?”,中学数学教材专门开设了“读一读”这一栏目,内容主要为“数学史”“数学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数学”和“生活常识与信息”四类。这些材料主要结合教学内容相机设置,不仅介绍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资料,还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教学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通过咨询父母、上网查询等方式,补充“你知道吗?”“读一读”栏目中的内容。教学时,相机渗透,让学生给大家讲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如教学“圆的周长是同圆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一结论时,课本中的“你知道吗”刚好介绍的一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的值的相关史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100字概述提前查阅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学习了“年月日”后,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数与运算整个发展的历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一历程画出来。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认真查阅,而用图示绘制的过程,其实是检测学生阅读效果的方式。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掌握了阅读的重要方式,还获得了数学文化的熏陶。

3.阅读课本中的统计图

数学课本中涉及很多统计图,这些图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数学信息。然而正因为其简洁明了,在阅读的时候必须通过分析、解释,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图的阅读,图的分析与图的评价(包括质疑)。为了训练学生阅读统计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整理数据,并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整理数据(成图填空、半图完善、数据自定、空白方格),同时让他们比较:统计表与统计图在整理数据上有何优劣,最后结合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图、表做出决策。这一过程是学生学会读图的过程。

(二)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阅读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数学语言,而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是理解数学内容、增强阅读效果的重要方式。

1.教师以规范的语言为学生做好蓝本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因此,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如对概念、定理、术语的表述要准确、清晰,不能似是而非。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不仅要对概念、定理、术语透彻理解,理解内涵,还要理解外延。如要清楚地认识课本中“……”所代表的省略性词语、技巧性环节以及括号内有关概念或定理的补充条件、例题的有关提示、说明和总结,要明白省略、补充等的缘由。给学生讲解的时候,要用规范的术语。如不能把“倍”说成“倍数”等。此外,讲解的时候语言要简练,准确无误,不绕圈子。

2.让学生在表述中丰富数学语言

为了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教师要提供表述的机会,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活动一定要遵循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题的原则,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表达,有能表达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逐渐提升,数学语言逐渐丰富,理解数学符号的能力不断增强,数学阅读的效果自然增强。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要从内心和行动上落实,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教师不仅要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耐心指导,还要为学生推荐合适的数学读物。

猜你喜欢
例题课本语言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