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风格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探究

2022-05-30 22:24白婷婷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新中式风格服装设计

摘要:“新中式”风格在设计领域由来已久,而“新中式”服装则是应新时代人们对时装的新要求而生。“新中式”服装是独具中国风格的独特服饰,其结合了中国传统制衣技巧与现代服装工业技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和当代时装审美。服装设计中的“新中式”风格打破了传统服装设计元素壁垒,在面料、裁剪、造型、图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革新,同时运用全新的设计理念推动“新中式”服装的市场化、国际化,让其在世界时装舞台上崭露头角。

关键词:“新中式”风格;服装设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服装行业蓬勃发展,时装行业的流行变化速度亦难以预估。“英伦风”“法式慵懒风”“美式休闲风”等风靡时尚界的服装风格不断出现,体现了现代时装风格与潮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西方的审美趣味与服装工业技术影响了世界时装行业的发展。因此,在西式审美的冲击下,各个国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提升本民族服饰的国际影响力,用具有民族风格的服饰作为彰显民族身份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提升后,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的中国民众越来越注重民族服饰的发展,服饰具有的社会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但當代人们的服饰审美取向越发多样化,对服饰的功能性、实用性以及美观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服装设计从业者需要在迎合大众需求的同时,不断革新服装设计理念与制作工艺,服装设计领域因此出现了一种新的服装风格——“新中式”风格。“新中式”风格服装吸收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中国哲学和美学精髓,借鉴西方制衣技术与审美风格,纳东西方服饰之特点,博采众长。

1 “新中式”服装的定义

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新中式”风格是传统中国风格的革新,但不能完全囊括它的完整含义。“新中式”风格最为完整的定义当属周靓在《当代“新中式风格”设计现象刍议》中提出的观点。她认为“新中式”风格并不是中国风格元素的简单集合,而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将现代科技与经典传统文化相融合,打造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并具有传统风韵的新事物,这超越了以往“复刻”传统的设计理念,让中国传统艺术瑰宝得以继续流传和发展[1]。

中式服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浓缩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旨趣与社会伦理秩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2]。改革开放前,男女老少的服装差异较小,大部分民众穿着朴素,服装色彩也以蓝、黑、灰、绿四种颜色为主。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主要以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主,对时髦服饰的追求欲望比较克制。改革开放之后,过去单一的服装样式和色彩已不能满足新时期民众对时装的欲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对时尚服装的要求日渐提高。当时,时装舶来品大量涌入国门,既引发了人们对服装如何彰显民族身份的思考,又催化了“新中式”风格服装的蜕变。“新中式”服装设计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国际流行时尚的融合,运用新材料、新工艺、中国风装饰元素等,通过平面与立体造型组合、直线与曲线结构组合,表达时尚创意的现代中式服装[3]。

2 “新中式”服装的突破

2.1 面料与造型结构的变革

2.1.1 传统服饰面料与造型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不仅是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更凝聚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美学艺术的精髓,即“天人合一”的处世理念[4]。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传统中式服装面料大多为天然纤维织物,包括以棉麻为原料的植物纤维和以蚕丝为主的蛋白纤维。棉、麻、葛、丝绸、毛、绫等是常用的传统服饰面料,这些面料质地柔软、轻薄飘逸,更贴合人体肌肤。传统中式服装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服装整体的飘逸、质朴、宁静状态。

因此,传统制衣技艺为尽可能地保持面料天然的表面肌理,使其最大限度展现原始的质朴之美,基本采用平面造型和直线结构的剪裁。受“自然无为”之美的影响,中式传统服装以不凸显人体曲线为审美取向,服装造型更讲究自然含蓄的柔和儒雅之美。

中式服装的设计理念以“意”为主、“形”为次,使用宽襟长袖、衣带帔帛,塑造轻盈灵动之感,注重将人体曲线隐藏在服饰之中,朦胧男女形体差异[2]。为了达到这样的视觉效果,中式服装大多是宽衣博带、无省道的修长设计。服装廓形大多以垂直的“H”形为主,强调服饰本身的线条感与流畅性。中式服装种类多样,除汉族服饰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服饰。虽然各民族的服装款式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传统服装造型可分为上衣下裳和上衣下裳连体两种形式。中式服装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局部的变化中,如领部款式、衣襟开合设置、衣摆开衩设计等。传统服饰的衣襟开合以斜襟与对襟两种形式为主,衣领有圆领、交领、立领等形式。除此之外,传统中式服装的造型之美不仅依靠衣服本身来实现,还需要搭配装饰物,如珠钗首饰、玉佩腰带等,由此形成完整的服装装束。

2.1.2 “新中式”服装的面料与造型

棉、麻、丝等传统面料的质地柔软、硬度偏低,因此用传统面料直接做出来的服装造型松垮,难以凸显服装的立体造型感。为了迎合当代人的审美,弥补传统面料的缺陷,服装设计师们利用现代工艺技术在天然动植物纤维基础上添加再生纤维,从而改变面料的平整度与延展性,提高面料的硬度。设计师们以传统面料为本,通过减少或增加的手法改变服装中面料的原有形态,使服装呈现出新的面料外观肌理效果[5]。同时,设计师们利用高温塑形设备二次加工面料,进行“抓褶”“压褶”“立体缝合”等现代工艺制作,改变了以面料自然纹理为美的传统,面料的可塑性通过后期的再加工变得更强。

对于传统中式面料,“新中式”服装仍然保留了传统工艺中的“盘”“滚”“镶”“嵌”“刺”等手法,利用辅料蕾丝、钻石、亮片、珠饰、花边、丝带等修饰,以表现意境美和趣味性,运用传统工艺手法雕、抽、拼、贴、编、勾、印、熨帖、夹花、嵌花装饰点缀来表现立体感和层次感,使传统材料更富有个性魅力[6]。新型面料的制造与使用直接推动了中式服装从二维造型向现代三维造型的转变,进而创造出“新中式”服装的式样。

当代服装设计主要因独特的造型结构、变动的设计裁剪而流行。“新中式”服装采用了西方制衣的三维立体造型,打破了传统服装造型的二维平面效果;形态上融合了西式的立体剪裁风格,运用平面与立体造型以及直线与曲线结构的组合打造了当代新时尚。与此同时,以往的中式连片裁剪也逐渐过渡到西式分片裁剪,为了更好地塑造身体曲线,设计师们改变了过去完全遮蔽躯体的垂直设计,采用西方的立体裁剪造型方式。由此,“新中式”服装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厚重冗余,以更加简洁流利的曲线感和立体感展现出中式服装的魅力。

2.2 色彩与图案装饰的突破

2.2.1 “新中式”服装中的色彩变化

古语曰“远看颜色近看花,七分颜色三分花”,说明事物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色彩,其次才是图案细节。色彩不仅是标记民族精神的符号,还是个人身份和社会风尚的重要表征。在服装设计领域,服饰与色彩相辅相成,二者的完美统一才能成就完整的服装造型。不同的国家、人群对色彩的偏好不尽相同,也就意味着服饰色彩在不同地域的应用差异较大。

中国古代美学将道家的阴阳五行与色彩联系在一起,白、青、玄、黄、朱五色分别概括宇宙的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色彩与天地万物相关联,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以色喻物,人在万物之间有着万物之色,人便与万物息息相关,恰当地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景。同时,古人又将颜色分为正色与间色,白、青、玄、黄、朱五行之色為正色,其他由五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则为间色。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服装色彩的使用有严苛的规定,色彩不仅是装饰,更是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孔子曾言“红紫不以为亵服”。除此之外,古人对不同场合所着颜色也有相应的规定,比如喜庆之时所用喜服多为鲜艳之色,而丧期多着白色或浅色的衣裳以示悲恸。区别于西方客观理性的色彩理论,古人常常借色喻义,让不同颜色有了不同象征,如脸谱文化中红色代表忠义、白色代表奸诈、黑色代表刚正。

以往的中式服装设计沿用了传统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服装整体颜色鲜艳、用色大胆。随着西方色彩理论与流行色彩的普及,“新中式”服装配色结合了中式色彩的艳丽奔放与西式色调的内敛含蓄。从色彩体系分析“新中式”服装,可分为两种配色方式,同色相不同色调,抑或是同色调不同色相,整体偏向中低纯度,中明度的浊色区域,色相不受限制[7]。

总体而言,“新中式”服装的色彩运用和风尚保留着传统色彩文化的审美旨趣,既有江湖侠客式的热情奔放、明艳动人,又有文人墨客式的清雅淡泊、纯净飘逸。传统服饰中间色与正色之间的伦理界限消失,色彩文化附带的社会功能逐渐被现代时尚文化替代,原本“低级”的间色逐步成为“新中式”服装的重要色彩。同时,“新中式”服装的色彩不再囿于传统色彩,而是根据当年的流行色彩加以分析,再结合中国传统民族色彩,最终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中式”服装的市场化,为迎合消费者日常着装的要求,无论是普通成衣还是高级定制,“新中式”服装偏好大面积运用低饱和度的素色,在局部添加其他色彩点缀。

2.2.2 传统图案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冕服制度在周代开始兴起,史书也开始记载服装纹饰。《虞书·益稷》就记载了周代前的十二章花纹,传闻古人将日、月、星辰等作为服饰图案的起源,由此开了将自然万物的形态作为服饰图案元素的先河。之后,服饰图案不断更新发展,图案象征的意义亦不断变化。

图案纹饰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常用的装饰手法,种类繁多、类型复杂,从设计素材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抽象的服饰图案形式,如几何纹样、宗教符号等;第二类为具象的事物,如花卉绿植、飞禽走兽、山川地貌等;第三类为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如五福捧寿、喜象升平、三阳开泰、喜得连科等。图案不仅起着增强服饰艺术美感的装饰作用,还承担着更加深层的社会功能。服饰图案在传统章服文化的影响下,向来具有区别统治阶级身份与社会等级的双重内涵[8]。一些图案更是作为统治阶级的专属图案,如龙、凤等便是皇族特有的象征。

“新中式”服装在延续传统服装图案的同时,摒弃了图案纹饰代表的社会伦理意义,曾经限制避讳的图案纹饰越来越多地运用在现代时装中。除原有图案纹样外,“新中式”服装图案不断从传统中国艺术文化中汲取灵感,服装图案的数量与样式较传统时期更加丰富。中国传统建筑形制、瓷器图案、中式绘画、剪纸艺术等均成了“新中式”服装图案的灵感来源,图案彩绘从纸上跃然布上,传统文化瑰宝以新的形式得以保存发展。

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图腾、图案文化绚烂多彩。“新中式”服装将少数民族特色图案大量运用于服装设计中,使民族图案成为独具风格的民族标识,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经典的传统图案与当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服饰式样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追求时尚美观的愿望。加之现代纺织工业高度发展,弥补了传统人工制作纹样工序烦琐与时间冗长的缺陷,机械印花图案、织花大幅降低了服装制作成本,迎合了普通民众的消费需求。

3 结语

服装行业的流行元素繁多,并且更迭速度惊人,时装风格虽然难以永恒保持流行,但独具一格的民族服饰能在时刻变动的时装革命中源远流长,正如可可·香奈儿女士所说,“时尚易逝,风格永存”。“新中式”服装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为基石,将传统审美与当代流行风格融合,使新时代的中式服饰迸发出新活力。服装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让“新中式”服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高级定制的礼服到随处可见的成衣,都可以看到“新中式”风格的影子。“新中式”风格的流行不仅重新点燃了人们对本民族服装的热情,让人们从渴望穿流行服装到热衷于彰显民族特色的服装,同时还推动了中国服饰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让中国式的审美旨趣不断引领新的流行风尚。

参考文献:

[1] 周靓,郭线庐.当代“新中式风格”设计现象刍议[J].美苑,2010(6):91-92.

[2] 杨笑冰.中式服装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丝绸,2010(8):61-65.

[3] 庄立新.浅析近代中式服装的西化方式[J].辽宁丝绸,2020(3):6-7.

[4] 林少雄.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62-68,110.

[5] 龙一南.中式风格服装设计及其创新途径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91-93.

[6] 毋海娟.中国元素在高级时装中的应用与反思[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

[7] 辛维金,林宣洁.美学思维与新中式服装触感设计初探[J].艺术教育,2019(2):203-204.

[8] 王庆功.谈传统服饰图案在新中式时装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美术,2018(4):140-143.

作者简介:白婷婷(1995—),女,四川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专门史。

猜你喜欢
新中式风格服装设计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