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区的参与式改造研究

2022-05-30 23:43李绍文薛朵朵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李绍文 薛朵朵

摘要: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现存养老社区的设施和环境并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各项实际需求,无法吸引老年人长期居住和生活。为了满足老年人独有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探索由老年群体作为参与主体的养老社区的改造模式迫在眉睫。文章从养老群体的需求和我国养老社区参与式改造的现状着手分析,提出养老社区的参与式改造策略,以期为各陈旧养老社区的改造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养老社区;参与式设计;社区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按照标准,当一个地区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整个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比例达到14%时,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已经高达13.5%,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与此同时,我国老年赡养比重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每100个处于劳动年龄的人需赡养老人的数量为19.7人。随着老龄社会的发展,单亲家庭、职工家庭均会面临严峻的赡养压力,中年群体既需要打拼事业,又需要面对子女教育培养、老人陪伴赡养等现实问题,多数分身乏术的子女会选择将老人送入养老院生活。但社会上大多数现存养老社区的环境及护理方式并不能满足老年人长期居住生活的需要,養老社区质量参差不齐,专业护理人才不足。具体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地理位置不佳。多数养老社区位于远郊,距离老年人熟悉的社区环境较远。第二,传统养老观念难以改变。社区养老很难与子女陪伴下的养老比拟,后者能带来亲情上的满足感。第三,社区养老的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通常仅能提供床位及日常照料,无法满足老年人正常的社交需求。

因此,要了解养老社区相关利益群体的真实诉求,鼓励适龄老年人参与到养老社区的改造当中,采取参与式设计的方式对养老社区进行改造,完善养老配套设施,打造合理、舒适的社交空间和康养环境,使老年人在参与改造的过程中不断熟悉社区环境,增强对养老社区的归属感,以及改造完成后的心理满足感。在未来,随着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更多的老年人会面临子女不在身边的情况,经参与式设计改造后的养老社区将成为老年人必备的养老场所。

1 养老社区参与式改造研究

1.1 养老社区

我国老年群体居住的场所均可称为养老社区,根据其特性,可分为老年公寓、敬老院和集医疗、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社区。老年公寓以老年人集中居住、统一管理的单元楼为主;敬老院是由非营利性组织为农村“五保老人”提供的老年活动场所;综合性养老社区是在我国老年人口激增的“银发浪潮”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除了具备老年公寓和敬老院的基础生活照料功能外,还提供医疗、文娱活动等服务。

1.2 参与式设计

参与式设计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1],核心是以用户为主导,聆听利益相关者的实际诉求,具体是指在设计的过程中,全体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以确保最终的设计方案符合全体相关利益者的实际需求。

与传统的设计方式相比,参与式设计主张以用户为中心,让用户直接参与整个设计过程,使用户把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需求充分体现在这一设计过程中。同时,让参与设计的用户产生并形成一种创造性、探究性、观念性的问题思考,最终实现其主动性价值调动。

参与式设计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参与式设计过程中,相关参与人员共同交流、共同学习成长,即设计师与其他参与人员互相交流经验和想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既有助于参与人员真正理解设计内容,让个人想法得到参考和印证,又有助于设计师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丰富设计作品的内涵。同时,这个过程有利于参与设计的各环节人员相互理解与尊重,有利于设计的良好开展,真正体现用户导向。二是在设计过程中,各环节的相关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能够提升各相关专业知识水平,设计师在与参与者的沟通中,不仅能提升专业能力,还能进一步抓住用户的真实心理,发掘设计过程中更多的痛点,不断完善和优化设计成果。

2 养老群体需求分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递进的需求,养老社区的公共环境空间同样承载着相同的五个要素[2]。

第一,人类在社会中生存的前提就是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老年群体的各项身体机能较青年时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耳聋、色彩感知不敏锐、眼花、腰腿活动不灵便等状况,这就要求其生活的公共空间有更为艳丽的色彩标识、坡度较为平缓的动线等,以满足老年人特殊的生理需求。

第二,人们在公共空间活动时,要考虑安全需求,养老社区必须配备合规合格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护理人员,以确保老年人在康养期间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确保其在公共空间的活动可以正常进行。

第三,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耄耋之年,人们总是生活在社会化的环境当中,随着身体的衰老和各项生理机能的下降,老年人逐渐离开原有的社交圈子,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非常容易失去归属感,滋生孤独感。因此,构建良好的社交环境以联结老年人的情感与归属,满足其社交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社交空间及活动可帮助老年人形成集体记忆,建立起亲密的社交关系,以增强其归属感和幸福感。

第四,老年群体年轻时扮演较多的社会角色,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新兴事物不断涌现,他们逐渐对接受新兴事物感到力不从心,需要年轻人的帮助。其角色较之前有了转变,由一直照顾别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被别人照顾的角色,时常会产生失落、无措的消极情绪。因此,赋予其参与公共空间建设的责任,发挥老年人的能力,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可以很好地满足老年人被尊重、被需要的需求。

第五,老年人在经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时期后,在老年时期,心里难免会存在落差。他们不愿意被时代淘汰,也不愿成为子女的拖累,因此自尊心较青年时期也会变得更强,往往不服老。但由于客观的生理变化,老年人的自主行动能力不断下降,他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一个平台和渠道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会促使其在参与公共空间改造活动中,鞭策和敦促公共空间不断改造和升级,以实现基本生活空间与社会交际空间的高度融合。

3 我国养老社区参与式改造现状

通过对比国外与国内对养老社区的参与式改造理论与实例,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养老社区参与式改造中存在如下问题。

3.1 参与主体界定模糊

在养老社区康养的老年群体是养老社区参与式改造的主要群体,也是参与设计落实的具体对象。目前在国内,养老社区的性质分为公办和民办两种,由政府主导的公办养老社区由于对老年群体的意愿缺乏充分的了解,因此养老社区的改造往往比较盲目,易出现各方利益发生错位的情况;民办的养老社区往往以出资人的意愿为主,结合设计师的意见进行改造,但老年人对新词的接受程度较低,表达能力不足,因此老年群体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3.2 老年人的参与意识淡薄

传统的建筑改造往往是由建造设计师、施工单位主导负责,老年人往往是待施工完成后入住,通常不参与设计、建造过程,因此老年人对参与到设计过程这件事本身的意识相对淡薄。

另外,由于社会长时间对老年弱势群体呼声的忽视,养老社区对老年群体的管理及同老年人相处的模式仍属于传统的固化模式,老年群体发表意见的渠道相对较少,加上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相对较慢,因此养老社区和老年群体对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并不高。

3.3 参与方式和途径相对传统单一

养老社区改造的参与方式需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特点,同时应该考虑该群体对参与方式和途径的接受程度。居住在养老社区的老年群体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且因为年龄因素,对一些事物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弱。因此,在养老社区的参与式改造中,老年人的参与方式和途径基本以访谈为主,仍处于相对单一的状态。

4 反思与对策

目前参与式设计在国内仍属于新兴的设计方式,大众的接受程度还不高,如何引导老年群体更好地参与其中是养老社区改造需要思考的重点。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前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较多,包括准备调查问卷,培训志愿者对老年人进行访谈并记录,准备预案以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等。同时,应重点关注规避志愿者将自身观点强加给老年群体这一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可针对性地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4.1 明确界定参与主体

养老社区改造的参与主体应为具备康养需求的老年人、养老社区的实际运营者以及改造设计团队。老年群体作为养老社区公共空间的实际使用者,应当积极参与到养老社区的改造当中。在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养老社区的运营者应充分考虑到养老群体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并提供行之有效的参与方式和途径,重视老年群体的意见和看法,并与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与此同时,国内参与式设计起步较晚,又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在实际改造过程中,应着重听取老年群体的意见,设计师应根据老年群体的需求设计,社区运营者最终把关敲定设计方案,并在改造过程中时刻保持沟通,以确保参与式设计落到实处,符合各方利益需求。

4.2 树立老年人参与的主体意识

在养老社区改造的参与式设计中,最大的难点不仅在于社会层面老年群体主体地位的缺乏,老年群体的声音被忽略,还在于老年群体自身也缺乏参与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让老年人明白改造养老社区主要是为了其自身拥有安全、舒适、合理的生活及社交环境,树立其参与改造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到设计活动中,勇于发声,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同设计师和运营者沟通。

首先,要发掘老年人的潜力,培养参与式设计的理念,鼓励、引导老年人发表观点,站在实际使用者和居住者的角度对设计作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意见。其次,要对老年人提出的意见和想法加以肯定,以此激发老年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树立其主人翁意识,自主思考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设计师可定时定点组织讨论会,安排志愿者随时收集老年人的想法和意见,并对其产生的疑惑进行解释,以此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4.3 落实畅通和多元化的参与途径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的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不断下降,如视力下降、听力衰退等,这些问题都会给他们发表意见、参与设计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落实老年群体参与改造项目需要更加畅通和多元化的参与途径。

可采取“参与式工作坊”的实践途径,在设计方案确定之前,组织志愿者对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发掘老年群体在康养期间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在初步确定设计方案后,举行探讨会,由养老社区的运营者、老年人和改造设计团队共同探讨和协商,并根据探讨结果修改设计方案,既重视专业设计人员在改造设计中的指导意见,又兼顾实际使用者和运营者的实际利益,从而使设计方案更加人性化、合理化、专业化。

5 养老社区的参与式改造策略

5.1 合理规划,分类管理

按照老年人身体状况将其进行分类管理,以此为依据提供相应的各种活动场所,满足老年人在社区生活中的日常需要。可选择户外采光、通风效果良好的场地,将其改造为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增加户外绿化面积,提供可供老年人种植的土地,填补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空闲时光;将道路进行平缓化改造,尽量将台阶改造为平缓的坡地,辅以护栏把手,方便老年人进出和轮椅的使用;在室内开辟文化活动中心,由养老社区的运营者组织老年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增强其归属感和幸福感。

5.2 建筑设计安全多样

在养老社区的参与式改造过程中,应依据不同年龄、身体情况的老年群体的需求,对原有建筑设施进行相应的改造。既要保证养老社区景观布局的多样性,为康养的老年人提供舒适、美观的社区环境,又要结合老年人独有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设计的实用性。

5.3 宜居景观,闲适自然

优秀的景观设计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能陶冶情操,保持心情愉悦,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应做到:注重景观布局的层次性,开敞、闭合空间错落分布,衔接自然;根据不同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设计户外空间,设计可供老年人种植花草蔬菜的园地、休息闲谈的长椅、户外跳操跳舞的活动广场、打牌的棋牌室等。另外,针对老年群体普遍视力衰退、腿脚不便的特点,在设计景观时,标牌标语的颜色要尽量醒目,文字尽量放大,同时地面尽量平整,斜坡要安置护栏把手,营造更加便捷、安全的环境。

6 结语

目前,国内的研究者对参与式设计的研究更多注重理论上的探讨,具体落地的实践较少。而养老社区的参与式改造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是,相较于以往的养老社区改造,参与式改造综合考虑了多方的综合利益,各参与主体可共享改造的权利。由此,可以预见的是,养老社区的参与式改造设计必然拥有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宇琳,肖林,陈孟萍,等.社区参与式规划的实现途径初探:以北京“新清河實验”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0(1):65-70.

[2] 高明辉.“和谐”政治理念的普世价值探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1,23(3):9-12.

[3] 贾玉娇,王丛.需求导向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41(5):166-172.

作者简介:李绍文(1975—),男,陕西西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薛朵朵(199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