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歌唱与伴奏特点研究

2022-05-30 01:08訾雨鹏
艺术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青玉案钢琴伴奏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历史悠久,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从《诗经》、楚辞、乐府、赋、宋代词曲到明清小戏等,古诗词艺术歌曲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很多古代艺术歌曲的乐谱已经失传,只有文字记载。现在很多古诗词艺术歌曲都是近现代作曲家借鉴古声韵特点,并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来的,比如《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属于中国古诗词,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将古典诗词与钢琴伴奏结合,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诗情画意”,达到词曲交融、诗乐合一的目的,运用钢琴古典乐的前奏和引子达到以情入境、虚实相生的效果,有助于挖掘古诗词歌曲情景交融、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充分呈现古诗词意境与情感。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青玉案·元夕》

中图分类号:J616;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3

0 引言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具有音域宽广及音色华丽优美的优势,优美的钢琴伴奏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相得益彰,可以有效渲染表演现场的气氛以及环境。古诗词歌曲语言精练,平仄押韵,清新雅致[1],而且具备整齐的乐律,如果再加上钢琴伴奏,古诗词的韵味无疑会更加浓厚,有效拓展古诗词歌曲表演的深度和广度,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情感抒发更加生动具体。《青玉案·元夕》首先描绘了元宵之夜的街市盛况,全词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上下阕的对比突出了主人公孤高淡泊、超群脱俗的形象。歌曲的整体风格婉转、含蓄、惆怅,表达了作者政治失意的愤懑。为了突出这首歌曲的艺术性,不仅需要细致研判歌唱技巧、气息运用、情感抒发等,还需要对钢琴伴奏的具體因素如速度、节奏、和声、织体、旋律等进行深入分析与加工,以便进一步展示这首诗词的历史韵味以及时代特征。

1 作品简介

《青玉案·元夕》由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创作于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2],当时正值南宋统治者昏庸无道,金兵压境国家摇摇欲坠之际。全词采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用上阕盛大热闹的场景衬托出主人公的孤高轻傲,不同流合污的遗世独立。但作者又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是把自己的孤独与悲愤融入了诗词之中。要想在舞台上展现歌曲的独特风格与魅力,引发听众共鸣,钢琴伴奏需要对整首诗词的旋律走向与情感表达有精准的把握。

这首作品涉及多个音乐版本,本文着重分析的是由李砚作曲、邓垚钢琴伴奏的版本。李砚在作曲上借鉴西方的创作技法并且与中国的传统创作技法有机结合,将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韵味和文学意境融入歌曲创作中,使歌曲既具备中国传统古典韵味,又突出了西方音乐讲究的和声之美。

2 作品分析

2.1 演唱特点分析

2.1.1 宋词声乐作品的特点分析

《青玉案·元夕》是宋词与宋韵文化的代表作,宋词不仅可以用于吟诵,还是用于歌唱的声乐作品。宋词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媒介产品。宋代,长短句与齐言句并存,便于歌唱。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曲子的原谱已经失传,但现代作曲家结合中国传统音乐技法与西方音乐先进的配器作曲理念和技术,使很多湮没于历史的乐曲重新焕发了生机。

宋词歌曲涉及的文字内容都是古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因其曲式以及伴奏织体结合了现代作曲理念和技术,作品的音乐歌唱性明显增强,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与传播价值。

虽然宋词歌曲的再生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的配器作曲技术,如为了适应当今听众的需求,调式很多采用的是西洋大小调,而很少采用中华民族传统调式。但是作曲家以及演唱者通常会在表演时穿插当地的方言或者民族歌舞,并且结合中国传统器乐配合伴奏,甚至还会融入中国传统的戏剧元素,使得作品虽然“洋气”,但又有满满的中国味道。

其实宋词文化、宋词歌曲的复兴不仅是艺术层面的进步,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在歌曲中融入情感表达,声情并茂地歌唱,演唱的不仅是一句词,不仅是一首歌,更多的是要弘扬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2.1.2 演唱特点分析

气息特点:良好的呼吸与身体状态是高质量演唱歌曲的前提与保证,气息的轻重表现了歌曲的力度之美。《青玉案·元夕》因其特有的归韵特点,对呼吸的要求更高,更考验演唱者的歌唱水准和技巧。全曲共59个小节,总体篇幅并不长,但纵观全曲,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情感连贯,对气息的控制与连贯性要求很高。为了顺畅地进行情感表达,进气口的设计至关重要。上阕和下阕之间的情感对比十分明显,演唱者要在不同的画面背景和情感要求下,对两个乐段采取不同的气息处理方式。上阕更加注重描写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叙事性强,画面由远及近。所以这一段的气息控制必须深入浅出,演唱要更加含蓄婉转。而下阕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注重情感宣泄,气息需要在保持流畅的前提下突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咬字特点:这首歌曲具有典型的古诗词韵脚特点[3],并且大量出现“u”母音结尾,“树”“路”“舞”等,“u”母音的咬字特点在于适度咬字,不能咬得太松,否则会导致韵母不够清晰,但也不能咬得太紧,否则会导致口腔和下巴紧张,归韵困难。同时,在强调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归韵特点方面,也不能忽略字头的清晰度,否则发音便是不正确的。需要在咬住字头的基础上,自然地将韵脚归于原音,这样发音才更加清晰,进而给听众带来更好的视听效果。

情感特点:这首歌曲的整体情感基调是忧郁哀愁的,所以在传递情感时,需要层层递进,情绪随着乐曲发展,逐渐达到高潮,但是上下两段的情感表达明显不同。上阕从前奏部分开始,钢琴伴奏就营造了由远及近的眺望的感觉,演唱要配合伴奏自然流畅的特点,带动听众进入诗词营造的场景之中。情感表达更侧重于娓娓道来,致力于营造真实唯美的画面,表达作者的失意与惆怅。下阕的钢琴伴奏织体更加密集,线条更加粗犷,从侧面表达作者此刻内心强烈的情绪波动,情绪更加激动饱满,音调高亢婉转,随着音区逐渐增高,终于达到情感抒发的顶点,小字二组的“a”是全曲的最高音,并且紧接着持续了五拍的小字二组的“g”,情绪终于得到宣泄。

2.2 曲式特点分析

这是一部有引子有尾声的,再现单二部结构、升f小调的作品,共分为两个大段[4]。

第一大段(1~24小节)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前奏部分(1~5小节)和A乐段(6~24小节)。

该曲前奏部分(1~5小节)速度为“Adagio”,以钢琴伴奏浓情舒缓的弹奏进入,奠定了歌曲哀怨、惆怅的感情基调。同时为了突出古诗词的民族韵味,在第3小节采用三个音组成的倚音装饰音,模仿中国古典乐器古筝的弹拨方式。

A乐段分为上阕(6~14小节)和下阕(15~24小节)。上阕共有四个乐句,并采用了连续的弱起节奏,音乐旋律较为平缓,增强了歌曲的叙事感与画面感,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与音乐的起伏做好了铺垫。下阕同样是四个乐句,对于演唱者来说这是全曲的副歌部分,钢琴伴奏为了使曲调由平缓走向高潮,在旋律上进行了级进处理,使音乐更具动力感和流动性,配合演唱使音乐情感得到抒发。

第二大段(25~59小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间奏(25~26小节)、B乐段(27~54小节)、尾声(55~59小节)。

间奏(25~26小节)的整体速度加快,转为“Andante”,是A乐段和B乐段的过渡部分。

B乐段(27~54小节)整体的旋律速度略有起伏,钢琴伴奏使用连续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营造更加热闹的情景与画面,与上阕的(6~14小节)形成鲜明对比。并且在两个乐段中间(35~44小节)插入了用于承上启下的无歌词的“啊”的片段,这个部分是在下一段的基础上变化得来的。随着音乐的逐渐发展,力度逐渐加强,音区逐渐上移,最后迎来了整首歌曲情绪的爆发。

尾声(55~59小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重复给了歌曲结束感。但作曲者将最后的结尾用首调的升4-3,结束音定格在角音上,同时构成了不完全终止的格式,给听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3 和声、織体特点分析

钢琴的和声以及织体设计有助于强化音乐旋律的进行,表现音乐作品的风格,表达音乐色彩的变化。尤其对于画面感极强的音乐场景的塑造,可以给听众呈现更加真实唯美的演绎。

2.3.1 七和弦的使用

七和弦是以三和弦为基础,更多地使用七和弦,可以使音乐和声效果更加鲜明,层次感更加丰富。这首曲子使用了多种七和弦,如大七和弦、大小七和弦(属七和弦)、小七和弦等等。

大小七和弦(属七和弦)是大三和弦加小七度组成的,是调式中的第五级音为根音构成的大小七和弦。第23小节的升C、升E、升G、B这四个音构成了大小七和弦,并且因为升C位于调式的属音,所以也属七和弦。其中如和弦的三音升E与和弦的七音B之间构成增四减五度这样的不协和音程,所以属七和弦会有不协和不稳定的特点,听起来更加激情四射,容易营造出紧张感。

小七和弦是由小三和弦加小七度组成的,是自然小调的一级七和弦。在乐曲中第2小节的B、升D、升F、A这四个音构成小七和弦。因为是由黯淡的小三和弦与紧张的小七度组成,所以音乐具有压抑阴柔的色彩特点。并且和弦的根音B位于调式中的下属音,也为音乐增添了诙谐色彩。

2.3.2 附加音和弦的使用特点

附加音和弦,即为了增强和弦色彩的变化,以三度叠置和弦为基础,加上非三度关系的音,这个外音就是附加音。常见的附加音通常与根音构成大六度或大二度、纯四度。为了突出音乐的民族色彩,作曲家通常会使用六度和二度的和弦外音。以a小调为例,a小调的主三和弦是“a”“c”“e”,在此和弦的根音上附加六度与二度关系的外音,就变成“a”“b”“c”“e”“f”。这五个音的排列与按照三分损益率的排列方法原则的五声调式音阶一致,构成以a为宫的五声调式。

在《青玉案·元夕》这首歌曲中,作曲家也大量使用了附加音和弦的形式,以形成具有民族韵味的音乐风格。在全曲中第一句的和弦往往具有开篇定调的作用,这一句也明显运用了附加音。升f是曲子的主音,上方五度是升c,在这里插入了根音上方大六度的升d,使音乐开篇便紧扣古诗词深厚的文化韵味,民族气息扑面而来。

2.3.3 伴奏织体的设计特点

钢琴的伴奏织体把多声部音乐有机组合,各种组合方式可以构成不同的结构,给听众留下不同的听觉印象。伴奏织体有三种类型: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分解式和弦。这首曲子前后两段的色彩对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后两段伴奏和弦织体的设计变化,造成A乐段与B乐段情绪不同。

A乐段(6~24小节)的伴奏织体有分解和弦式和柱式和弦。并且伴奏织体的音符时值选择也逐渐减小,逐渐使用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音型更加紧密。在24小节以前的音乐中更多使用的是分解式和弦。分解式和弦其实就是琶音式伴奏,是和弦音的分散形式。因此分解和弦式的连贯性和音乐流动性都非常好,作曲家用这种伴奏音型描写上半段城内夜晚街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场景十分合适。24~26小节的伴奏织体发生了变化,在这几个小节里,和弦低声部以连续十六分音符为主,高声部的柱式和弦突出在第一、第四、第七、第九个左手的十六分音符上。这样没有规则地使用柱式和弦,使右手的重拍与左手的八度重复级进形成对应,让这段无歌词的音乐旋律富有激情与动力,主人公仿佛已经置身于热闹繁华的街市之中,身边的景象如此逼真,为接下来的B乐段做好了音乐情感的铺垫。

B乐段(27~54小节)也采用了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式两种音型。在(30~39小节)左手的伴奏音型以柱式和弦为主,节奏型是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交替出现,音符时而密集,时而稀疏,使该乐段的变化更加丰富,音乐画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主人公内心思绪的波澜起伏。在(40~59小节)出现了三连音分解的分解和弦式,三连音本身具有不稳定性,而作曲家运用三连音的分解和弦,对于塑造主人公不安彷徨、空荡迷茫的心理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也与前面的左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所营造的激情四射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

3 结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其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经过现代作曲家的不懈努力,古诗词艺术歌曲重新焕发生机并且彰显了教育意义。本文从演唱、钢琴伴奏的角度出发分析《青玉案·元夕》,明确演唱者应从宋词文化背景出发,更好地了解作品,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另外,还要配合曲式、和声、织体分析,深入研究古诗词声乐作品,在声乐和器乐领域弘扬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雯.古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J].当代音乐,2021(12):113-115.

[2] 王菊.中国古诗词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演唱实践探究[J].艺术评鉴,2022(8):65-68.

[3] 宁艺林.宋词声乐作品的音乐分析与演唱诠释:以《如梦令》《青玉案·元夕》为例[J].当代音乐,2022(8):113-116.

[4] 王俊健.古诗词歌曲《青玉案·元夕》的钢琴伴奏分析[J].音乐艺术研究,2022(17):14-16.

作者简介:訾雨鹏(2000—),男,河南焦作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青玉案钢琴伴奏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冬至寄远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论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情感互动要点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锦诗: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